【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凸透鏡成像規律。
(2)知道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3)知道實像與虛像的區別。
(4)會運用凸透鏡成像規律解釋一些簡單的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能在探究實踐中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初步提出問題、進行合理猜想,並設計實驗進行探究。
(2)通過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過程,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與方法。
(3)學習從物理現象中總結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觀察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勇於實驗探究日常生活現象中的物理學規律。
(2)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有主動與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3)密切聯繫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觀察體驗凸透鏡成各種像的條件和像的特點,得到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2.教學難點:通過實驗得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實驗器材】
f=10cm和f=5cm凸透鏡各一支、光具座、光屏、蠟燭、火柴、玻璃片、水、燒杯、滴管、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
一、引入新課。
首先讓學生做幾個小實驗:
1.實驗體驗一:通過凸透鏡觀察課本上的字,前後移動凸透鏡,看到的「字」有什麼變化?
2.實驗體驗二:(1)將凸透鏡對著窗外的景物(樹木或建築物),在透鏡另一側,用白紙做光屏,前後移動凸透鏡.看能否在光屏上得到室外景物的像。(2)減小(或增大凸透鏡與窗外的景物(樹木或建築物)的距離,適當移動光屏獲得清晰的像,觀察像的變化情況。(3)觀察其他物體通過凸透鏡所成像的情況(大小、倒立正立、能否在光屏上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