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夢雯
網絡世界異彩紛呈,不僅成年人喜歡玩遊戲,孩子們也喜歡。遊戲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復活」、「道具」、「關卡」等功能,通常都要收取一定費用。孩子們一通亂點,最後往往是家長為此買單。《花光環衛工爺爺的積蓄充值遊戲》《玩手遊花光40萬買房款》……這類孩子玩遊戲導致的「慘案」時有發生,真的無可避免嗎?
未成年人充值並非個例
在事業單位工作的秦先生有一位5歲的孩子,最近,孩子因為咳嗽在家裡休息,除了看看繪本,偶爾還會使用iPad玩會益智類遊戲。讓秦先生沒想到的是,在下載了一款遊戲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裡,自己的蘋果手機裡被扣費800多元。
秦先生說,在微信帳單,他發現4條支付信息,分別是648元、68元、68元和50元,共計834元。這些錢被充值到一款名為《植物大戰殭屍2》的遊戲中,而且,錢已在他未確認的情況下付給了遊戲方。
「孩子沒有輸入任何密碼,也不知道怎麼就付了錢。」秦先生說,孩子使用的是iPad,他沒告訴過孩子支付密碼,這怎麼會通過他的微信來充值呢?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遊戲越來越便捷化,隨時隨地都能玩到,雖然採取了實名制,但依然無法阻止孩子用大人的帳號進行遊戲操作。新聞上不斷有孩子玩遊戲花了幾萬甚至十幾萬的報導消息:《9歲孩子玩遊戲,5天充值4000多元》《北京10歲男孩拿姥爺看病錢充值玩遊戲,充值5萬多》《孩子玩手遊一晚上充值2萬,花光收廢品奶奶積蓄》《1歲男孩充值遊戲4萬多,花光外公養老錢》……類似數不勝數的新聞在告訴我們,這樣的事情已經不止一次發生了。
法律清晰 想退錢卻很難
家長們的血汗錢「光速」般飛出去後無法回來,著實痛心。
濟南市愛都小學家委會會長、山東魯禎律師事務所行政主管林東告訴記者,很多遊戲註冊登錄需要微信驗證或手機號驗證,若孩子拿的是家長手機,一般情況下遊戲平臺默認是手機用戶本人登錄遊戲,沒有進一步的驗證步驟。此外,諸多遊戲平臺對充值金額不設上限,單日充值次數等均無明確約束,也是一個嚴重的監管漏洞。更有一些平臺誘導開通免密支付,這讓認知能力缺乏的未成年人的充值門檻更低。
孩子在網絡上充值網路遊戲和打賞主播的充值款是否可以要回?林東說,未成年人在法律上包括兩種:一種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年齡小於8歲的孩子,監護人完全代表他的意願),一種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年齡在8歲到18歲之間,可以進行純利益行為的)。
林東表示,如果孩子未滿8周歲,無論花費多少錢,家長都可以主張此花費無效,要求退款。如果孩子在8周歲到18周歲之間,就要分情況討論。
法律規定雖然非常清晰,可在實例中,這類問題非常不好解決。「很多未成年人玩遊戲用的是家長的帳號,可能這個遊戲家長也在玩,真的很難分清到底是孩子充值還是家長充值。如何證明充值是孩子操作的,家長一般都無法拿出證據。」林東說,因為這個原因,通常充值不多的家長會抱著「花錢買個教訓」的心態不了了之。如果家長不進行追要,商家是不會主動退款的。
防止孩子誤充值 可以試試這樣做
對於孩子誤充值這件事,林東有幾點建議,一是建議家長保留好充值記錄、遊戲帳號註冊時間、登錄時間等信息,及時與遊戲公司客服協商解決。大多數正規遊戲公司,在充值後48小時內退回的機率比較大;二是建議用孩子的身份證、微信號註冊遊戲,這樣有益於留存證據,同時遊戲的防沉迷系統也可以避免孩子沉迷遊戲;三是建議家長尋找相關部門進行投訴,可撥打12345加遊戲公司當地區號,更直接地找到相應部門,給遊戲公司施壓;四是建議家長不要開通小額免密支付。避免事情發生,比發生以後亡羊補牢更有效。
資深遊戲玩家趙帥表示,部分手機的應用平臺和遊戲平臺不需要支付密碼,只需添加銀行卡或通過手機驗證碼便可進行充值操作。對於孩子誤充值這件事,家長應該把預防工作做到前面。「首先,家長要管理好帳戶密碼。其次對孩子使用的手機APP進行分類管理,分為學習應用、娛樂應用、禁用應用,根據孩子的實際需求,合理安排上網時間。」趙帥說,家長還可以藉助手機的一些管理軟體,對孩子的手機進行管控。
(責任編輯:徐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