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部又迎大寒潮,為什麼今年冬天特別冷?

2021-01-08 網聞趣談

2020年末寒潮剛離開沒幾天,從1月6日開始,我國北方中東部地區又迎來了一輪大寒潮。由於此次寒潮是在上次寒潮基礎上進一步降溫,雖然降溫幅度沒有上次的大,但是降溫後的低溫超過了上一次寒潮,很多地區將迎來歷年同期的最低溫,如濟南,據預測最低溫為零下17度,部分山區將達零下22度,是自195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同期的最低溫。

雖然從整個冬季來看,與歷史同期相比,今年的冷空氣(包括寒潮)次數並不偏多,但是由於這兩次寒潮之間間隔時間較短,影響範圍大,冷空氣強度較強,各地氣溫下降明顯,多地創同時期歷史最低溫,所以人們感覺今年冬天特別冷就一點也不奇怪了。那麼造成今年冬季偏冷的原因是什麼呢?據有關專家介紹,導致目前我國中東部大部氣溫偏低的最直接原因是「西高東低」的經向型環流和偏強的東亞冬季風,此外,拉尼娜現象和秋季北極海冰偏少是今年冬季風偏強的重要因素。

據氣象專家解釋,由於入冬以來,歐亞中高緯被「西高東低」的經向型環流控制,東亞冬季風偏強,持續的「西高東低」經向型環流和持續偏強的冬季風是導致2020年12月以來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偏低的直接原因。

此外,赤道中東太平洋最近即將達到峰值的拉尼娜現象和秋季北極海冰偏少是兩個不容忽視的信號。歷史統計分析表明,在多數的拉尼娜年冬季歐亞中高緯大氣環流經向度較大,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比常年更加頻繁,且強度偏強,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也較大。

而2020年9月北極海冰異常偏少(歷史第二少)。已有研究指出,9月北極海冰偏少有利於冬季西伯利亞高壓偏強。2020年夏季監測顯示,北極地區大氣環流表現出典型的AD負位相,其模態指數達到歷史最低值,因此這也有利於今年冬季西伯利亞高壓偏強,東亞冬季風偏強。

嚴寒天氣已至,還請大家注意添衣保暖,謹防感冒。

相關焦點

  • 今年冬天為什麼這麼冷?
    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今年冬天這麼冷呢??? 小地 在前幾個月,科學家們已經預計今年是個寒冬,然而我們知道目前全球正在面臨變暖的威脅,那為什麼今年冬天這麼冷呢?
  • 為什麼氣候在變暖,今年冬天仍寒潮不斷?氣候越暖,寒潮越多嗎?
    北京的朋友告訴我,在北京工作了這麼多年,頭一年這麼冷。今年的寒潮侵襲真的是讓人猝不及防,元旦前來了一波,現在第二波又來了。說好的氣候變暖呢?除了夏天的高溫不斷,冬天是完全感受不到氣候變暖的氣息。從前兩天開始,寒潮就已經開始影響我國的北方地區,中央氣象臺又一次發布了寒潮預警。
  • 寒潮頻繁,冷空氣活躍,2020年的冬天為什麼這麼冷?
    2020年的冬天,越來越寒冷了,特別是到12月的月底,臨近跨年期間,一股強大的寒潮冷空氣,又要入侵我國,給多地帶來大風雨雪以及降溫天氣。2020年的冬天為什麼這麼冷?1,首先是北極渦旋活動頻繁,特別是近日大西洋暖流,不斷往北冰洋進發,使得北極寒流通過俄羅斯南下到中國,北極區域冷暖空氣不斷交鋒,也使得南下的冷空氣強度不斷變化。歐洲多地出現雨水天氣,又為寒潮的水汽增添很多,所以2020年的12月底到2021年的1月上旬,我國多地會變得更加寒冷,有些地方也會下雪。
  • 為何今年冬天這麼冷?是「暖冬」還是「冷冬」?
    為何今年冬天這麼冷  近期,冷空氣頻頻來襲,我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也出現持續低溫天氣。新冠病毒在寒冷天氣中更為活躍,目前關於今年是「冷冬」還是「暖冬」等話題受到公眾關注,記者就此採訪了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等專家。
  • 這個冬天到底有多冷?為啥這麼冷?聽聽專家怎麼說
    「又發寒潮預警了」「冷到視線模糊了」……新年伊始,冷空氣就開始組團影響我國,「冷」成為一個熱門話題。這個冬天到底有多冷?多地出現的低溫低到什麼程度?今年冬天為什麼會這麼冷?寒潮頻發與全球變暖是否矛盾?對於大家關心的這些問題,今天讓我們聽聽氣象學家是怎麼說的。1月7日,北京市民在體驗潑水成冰。
  • 2020年是最冷的一個冬天嗎 今年是60年最冷的一年嗎
    導語:11月底,我國北方各地迎來顯著的雨雪天氣,那些關於「最冷冬天」的話題又再一次被人們拿出來討論。因為有些地方冷得比較異常,所以很多人認為這將是最冷的一年冬天。但實際上,2020年是最冷的一個冬天嗎?你覺得今年是60年最冷的一年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專家怎麼說。
  • 為什麼山西今年冬天這麼冷
    為什麼山西今年冬天這麼冷 2021-01-12 22: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為何今年冬天這麼冷
    近期,冷空氣頻頻來襲,我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也出現持續低溫天氣。新冠病毒在寒冷天氣中更為活躍,目前關於今年是「冷冬」還是「暖冬」等話題受到公眾關注,記者就此採訪了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等專家。到底有多冷:北京最低氣溫-19.6℃入冬以來,低溫天氣確實比較多。
  • 今年冬天有多冷?權威說法來了!
    歷史上的安徽冬天有多冷  雪會下得有多大  一般什麼時候進入冬季  小布用大數據為安徽之冬「畫像」  01  由此今年我省冬季正式拉開序幕。  03  最冷一天,零下24.3℃  說到冬天的冷,我們來看看歷史上的安徽冷到什麼程度。
  • 今年冬天或特別冷 這些投資已被提前炒熱?
    今年冬天或特別冷 這些投資已被提前炒熱?2020年是一個相對特殊的年份,而即將到來的冬天或許也不平靜。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近期宣布:太平洋海水異常變冷所引發的「拉尼娜」現象已正式形成。中國國家氣候中心上月底也表示,預計今冬將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拉尼娜」常常與 「更冷的冬天」連在一起。
  • 為何今年冬天這麼冷?全球氣候還在變暖嗎?
    為何今年冬天這麼冷近期,冷空氣頻頻來襲,我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也出現持續低溫天氣。新冠病毒在寒冷天氣中更為活躍,目前關於今年是「冷冬」還是「暖冬」等話題受到公眾關注,記者就此採訪了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等專家。
  • 2020冬天是60年最冷嗎 2020年冬天是不是最冷的一年
    導語:冬天就要來了,相信很多人都感受到了,今年貌似冷得比較早,尤其國慶節那會兒,比往年要冷許多。於是有人開始擔憂,是不是冷冬要來了?另外,網上還有人說,將會是60年來最冷的一年,那麼,實際上2020冬天是60年最冷嗎?到底2020年冬天是不是最冷的一年?一起來了解。
  • 新一股寒潮來襲,為何2019冬天卻不冷?對此你怎麼看?
    儘管最近幾天有一股寒潮東移南壓,影響我國長江以北廣大區域,部分地區降溫,甚至達到6~8度。但總體而言,今年冬天一直到現在為止,仍然不是特別冷,甚至可以說很暖和。根據相關的統計資料也顯示今年的平均氣溫比常年要高2~3度左右。
  • 這個冬天到底有多冷?氣象數據告訴你……
    這個冬天到底有多冷?多地出現的低溫低到什麼程度?今年冬天為什麼會這麼冷?寒潮頻發與全球變暖是否矛盾?對於這些大家關心的問題,今天讓我們來聽聽氣象學家是怎麼說的。 受大範圍寒潮影響,2020年12月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為2013年以來同期最低。   特別是2020年12月28日至31日及2021年1月6日至8日,我國出現兩次大範圍寒潮天氣過程,影響範圍廣、強度大、風寒效應明顯。
  • 寒潮的原因找到了!今年冬天這麼冷,居然是因為全球變暖?
    就說今年的寒冬,其實恰恰部分源於全球變暖,是不是很反常識? 極地渦旋的作用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前年冬天美國人也被凍壞了。2019年1月,整片五大湖區的平均氣溫降至-34℃至-40℃,芝加哥附近的氣溫甚至一度降至-46℃,從五大湖區到新英格蘭無不受到這次超強寒潮的影響。
  • 科普|這個冬天到底有多冷?氣象數據告訴你……
    「又發寒潮預警了」「冷到視線模糊了」……新年伊始,冷空氣就開始組團影響我國,「冷」成為一個熱門話題。這個冬天到底有多冷?多地出現的低溫低到什麼程度?今年冬天為什麼會這麼冷?寒潮頻發與全球變暖是否矛盾?對於這些大家關心的問題,今天讓我們來聽聽氣象學家是怎麼說的。1月7日,北京市民體驗潑水成冰。
  • 60年一遇的極寒冬天,到底有多冷?專家揭秘
    宋連春表示,今年冬天比較冷的原因,主要是「一南一北」兩大因素導致的。第一就是北極海冰。「去年秋季,北極海冰為歷史上第二少。」他說,海冰少,就意味著北極溫度高。北極上空的極地渦旋,本來起著將冷空氣鎖定的作用,然而一旦北極溫度升高,海冰減少,極地渦旋就會減弱,冷空氣會隨之南下。
  • 為什麼你覺得今年冬天更冷?因為「冷美人」拉尼娜
    有沒有覺得今年冬天特別冷?」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今年冬天比以往來得更猛。從10月份開始,「2020年冬天是60年以來最冷寒冬」的說法就刷屏網絡和朋友圈,而寒冷的根本原因則是拉尼娜現象。今年的冬天似乎來得特別早。2020年10月5日,洛陽老君山、白雲山就下雪了,在隨後的兩個月裡,河南多地迎來雨雪天氣,伴隨著冷空氣和大幅降溫,把人凍得猝不及防。
  • 寒潮天氣繼續影響中國,未來幾天到底有多冷?
    比如,長江中下遊地區,寒潮來襲的48小時內普遍降溫幅度在15℃上下,這要比2016年1月的那場寒潮變溫更加劇烈,公眾感受到的寒冷也就更加明顯,從這個角度來說,今年的「跨年」寒潮的寒冷程度將不亞於2016年1月下旬的「霸王級」寒潮。到底有多冷?
  • 甘肅正經歷15年來最冷冬天!全國「凍哭」預警地圖出爐,10省區需防...
    甘肅正經歷15年來最冷冬天!相信你也跟5妹一樣全副武裝準備迎接寒潮的到來了!甘肅正經歷15年來最冷冬天蘭州區域氣候中心監測統計顯示,2020年12月,甘肅省平均氣溫-5.4℃,較常年同期偏低1.2℃,與2018年並列為近15年最低,44縣(區)平均氣溫在-5℃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