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四不像
都知道「四不像」吧,中國神話故事《封神演義》中姜子牙的坐騎就是四不像。四不像其實又叫麋鹿,是梅花鹿和馬鹿的親戚。
那麼,它為什麼被稱之為四不像呢?
主要是這傢伙頭頂上的角像鹿角,但沒有鹿角的蛋杈;脖子像駱駝,但又沒有駱駝的脖子長;蹄子像牛蹄,但又沒有牛蹄子粗壯;尾巴像馬尾,又沒有馬尾巴大。
所以說,它全身有四個地方分別像鹿、駱駝、牛和馬,但又不是鹿、駱駝、牛和馬,於是人們把它叫四不像。你也可以說它是鹿、駱駝、牛和馬的混合體。
中國神話中有一個「四不像」,外國也有一個個「四不像」,不過他們叫「四活物」。
西方的「四活物」
猶太人《以西結書》中出現了一種由人類、獅子、老鷹和公牛組成的「神物」,它是人頭、獅身、牛腳、鷹翅的混合體,其實就是人獸混合體。
《聖經·四活物》:
「保羅的話啟示他有鷹的翅膀。他有人、獅子、牛的形像,也有鷹的形像。」
「這四個臉:人的臉、獅子的臉、牛的臉、和鷹的臉-描繪基督的生活。這四個臉等於四福音,四福音被視為主耶穌的四本傳記,各本陳明基督的某一方面。」
被猶太人稱之為「四活物」的「神物」其實來源於閃米特族亞述人的拉瑪蘇。
拉瑪蘇
拉瑪蘇(Lamassu)也被稱為「牛頭人」,漢語通常稱為「薩爾恭二世宮殿的守護神獸」,是亞述和巴比倫神話中的一對半獅半牛怪人面像。
它是亞述人的守護神,通常被雕刻成雕像,雕像安置於宮殿的入口處,或者城邦的城門口,雕塑都非常大。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中,就有它的石雕。
石雕其形貌龐大且懾人,有著精雕細琢的細部:捲曲的鬍子、鷹翼上的羽毛、腿上的肌肉和血管,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它的5隻腳。
總之,這是一個具有人首、牛或者獅子身體、鳥翅、鹿角的混合體。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組合?
當地的說法是:人首是智慧的象徵,公牛或者獅子的身體代表著力量,鳥的翅膀代表著迅捷,帶鹿角的頭盔代表著神性。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神性的代表,這與中國的文化很像。
它們有翅膀,可以飛翔,而且力量很大,保衛著亞述人的神廟和宮殿。
相傳首個拉瑪蘇的形象出現在新亞述帝國的提格拉帕拉沙爾二世統治時期,被作為權力的象徵。為此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當年的輝煌。
亞述帝國
亞述帝國起源於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眾所周知,兩河流域的新月地帶是眾多古文明的發源地,蘇美城邦、巴比倫帝國、亞述帝國、新巴比倫帝國等先後在該地崛起。
亞述人在美索不達米亞歷史上活動時間約有一千餘年,大致可分為早期亞述、中期亞述和亞述帝國三個時期。
實際上,公元前14世紀左右的時候,亞述已然成為當地的實力派。可在此後的200年左右的時間裡,這個政權卻慢慢崩潰。
不過在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9世紀的這段時間中,亞述政權再次崛起,它不僅收復了失地,而且在此基礎上還完成了領土的擴張。
公元前8世紀末,亞述空前強大,在一百年的時間內,他們滅掉了許多文明古國,包括敘利亞的大馬士革王朝、以色列的耶戶王朝、猶太的埃哈茲王朝、腓尼基的西頓王朝、埃及的努比亞王朝(衣索比亞王朝)、巴比倫的第四王朝、埃蘭的烏曼·哈爾達什王朝。
公元前639年,亞述巴尼拔攻陷埃蘭首都蘇撒,亞述的版圖空前絕後:東臨伊朗高原,西抵地中海岸,北達高加索,南接尼羅河。第一次把西亞和北非的人民兼併在同一個強大的帝國裡,亞述帝國也成為世界古代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帝國。此時也就是我們的東周和春秋時期。
亞述人英勇善戰,他們既是強壯的農民,又是勇猛的戰士,割下敵人的腦袋如同收割莊稼。而被割下的敵人腦袋,就是他們武力象徵。
據史料顯示,亞述人早已掌握了冶鐵技術。而鐵的廣泛使用,使得他們的軍事實力更加雄厚,更加先進。以至於他們的軍隊成為兩河勁旅,所向披靡,無人能敵。
公元前705年,辛那赫裡布繼承王位,定都尼尼微(伊拉克北部)。辛那赫裡布是新亞述時期最偉大的一位明君。
當他定都尼尼微時候,將此地改造成了一座巨大的都市,其規模與輝煌程度在整個古代歷史中都令人震驚。尼尼微城佔地面積達到了7平方公裡,城中的所有宮殿與神廟都裝飾著各種巨大的雕像,並雕刻上了精美的浮雕。
而這些雕像就是「拉瑪蘇」,它們是國王的守護神,守護者保護國王免受超自然力量的侵害。
後來辛那赫裡布的孫子亞述巴尼拔成為國王統治這個帝國時,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依然居住在這座宮殿之中。
亞述巴尼拔國王是歷史上有名的君王,他是一位尊崇文化、博學多才、愛書入迷的國王,正因為如此,在他當權的時候,營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亞述巴尼拔圖書館。
圖書館中的藏書門類齊全,包括哲學、數學、語言學、醫學、文學以及佔星學等各類著作,幾乎囊括了當時的全部學識。
不過他死後不久,亞述帝國就急劇衰敗。而長期以來一直被亞述帝國所奴役的巴比倫人在那波帕薩爾的領導下揭竿而起,掀起了反抗帝國的戰爭。最終亞述帝國覆滅,巴比倫崛起。
如今的我們只能在斷壁殘垣中和那巨大無比的「拉瑪蘇」雕像中來窺測當年亞述帝國的輝煌了。
朋友,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