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螢火蟲文化節」可恨又可笑

2020-11-25 人民網

原標題:「螢火蟲文化節」可恨又可笑

最近,海南省海口市一家酒店打算舉辦「首屆螢火蟲文化節」,聲稱將聚集「數萬隻螢火蟲點亮海口」,引發當地環保組織的抵制。因這批螢火蟲從廣西引進,未辦理相關檢疫手續,海口市林業局隨後叫停了該活動。然而,出售活體螢火蟲、組織放飛活動早就形成一條隱秘而完整的產業鏈,在一些網購平臺上可以輕鬆買到螢火蟲。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在中國傳統文化裡,螢火蟲具有獨特地位,很多古詩詞以這種會發光的小昆蟲為意象。不管「囊螢映雪」在現實中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大,但是這一典故都生動地表達了古人刻苦學習的精神。傳統文化裡的螢火蟲形象表達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狀態,所謂「文化節」卻將這種關係變得矯揉造作。商家借螢火蟲營銷,非要打個文化的噱頭,可恨又可笑。

螢火蟲不屬於法定保護動物,不法商家由此鑽了空子。螢火蟲販賣產業發展經年,始終處於缺乏監管的境地。據調查,目前市場上出售的螢火蟲多從海南屯昌、雲南西雙版納和江西贛州等地發貨,當地部分農民以捕捉螢火蟲為業,經二道販子收購後銷往別處。這些離開棲息地的螢火蟲,短短幾天內就會全部死亡。

在我國很多地方,螢火蟲本來是很常見的生物。筆者小時候,家門口的馬路還沒有安裝路燈,每當夏天夜裡外出散步,除了聽取稻田裡蛙聲一片,抬頭仰望滿天繁星,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和自在飛舞的螢火蟲玩耍了。後來,螢火蟲的生存環境漸漸被破壞,筆者已經多年看不到自然狀態的螢火蟲。可以想見,現在出生在城市裡的孩子,可能從沒有機會和螢火蟲一起遊戲。在他們心裡,螢火蟲就是一種神奇的珍稀動物。

從來沒見過螢火蟲的人們,期待一睹螢火之美,其心情可以理解。不過,欣賞螢火蟲不意味著要捕捉螢火蟲。雖然螢火蟲從城市絕跡,但是它的生存區域仍然很廣闊。近年來,一些地方專門建設了螢火蟲保護區或生態公園。只要有心,找到一個方便到達的螢火蟲棲息地並不難。人們欣賞螢火蟲,應該去棲息地拜訪它們,而不是動用蠻力,把它們「請」到生存不下去的地方。

螢火蟲之美,在於它在自然環境中發光的特質。把螢火蟲抓起來,運到不適合它們生存的環境中,就破壞了其自然生存狀態,其美的意義就打了折扣。人類作為生物圈中一個普通物種,以平等的姿態欣賞其他物種,欣賞大自然的美麗。不管是試圖主宰自然界的其他生物,還是充當破壞生態平衡的侵入者,都註定要碰壁。螢火蟲雖小,卻也是生態鏈中不可缺少的一環,為了一己私慾危害螢火蟲的生長,毫無文明可言。對於捕捉和販賣野生螢火蟲的行為,全社會都應抵制。

所謂螢火蟲文化節,既違背了科學保護的規律,也是一種對人文精神的折損。深究其受一些人吹捧的原因,跟他們錯誤的生態觀密不可分。與生態保護做得好的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的城市野生動物種類異常稀缺,很多時候人們在城市裡看不到什麼野生動物,哪怕是小小的螢火蟲。隨著城市化的加速推進,規劃和生態保護必須要解決好這個問題,不能因為城市的擴大而嚴重壓縮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

如果生於城市、長於城市的孩子,能夠輕輕鬆鬆地在城裡的生態公園、城郊的保護區欣賞到螢火蟲,那麼,戕害螢火蟲的捕捉活動自然會偃旗息鼓。人與生態的和諧,取決於人類尊重和保護自然的誠意。

(責編:劉琨(實習生)、黃策輿)

相關焦點

  • 喜德盛自行車文化節在光明啟幕 數百名自行車運動員同場競技
    深圳新聞網5月19日訊(記者 陳圓圓 通訊員 易召)5月19日,第十五屆文博會光明喜德盛自行車文化節在深圳光明區喜德盛公司盛大舉行,本屆自行車文化節亮出了「文化+休閒」的系列特色活動,休閒文化產業周邊智能產品展覽交易會、助力山地車越野賽、試騎體驗、兒童滑步車挑戰賽,為喜德盛文博會增添一道休閒文化盛宴。
  • 專家稱螢火蟲被盲目放飛死亡率達100%
    文/羊城晚報 何偉傑  圖/羊城晚報 湯明銘  環保組織抵制螢火蟲放飛  本次在番禺蓮花水鄉舉辦的螢火蟲文化節可謂相當「低調」,開幕前鮮有官方發布,不過還是引起了不少市民的興趣。在其中一個本土微信公眾號上,此次番禺螢火蟲文化節以「邂逅浪漫、童話世界」為賣點,吸引了上萬閱讀量。
  • 第十五屆文博會光明喜德盛自行車文化節精彩紛呈
    寶安日報訊(記者 熊丹丹/文 記者 管強 通訊員 易召/圖)5月19日,第十五屆文博會光明區配套活動——光明喜德盛自行車文化節舉行。區領導覃敬騰出席活動,他寄望喜德盛公司繼續發揚特色,把喜德盛自行車文化節辦出效益,辦出精彩。
  • 別以文化的名義讓螢火蟲遭遇節日死
    近日,一則海南省海口市一度假酒店將要舉辦「首屆螢火蟲文化節」的消息引發眾多關注該消息稱,活動期間將聚集「數萬隻螢火蟲點亮海口」,此舉引發當地多個環保組織注意,隨即有環保組織發文稱「螢火蟲對環境要求高,放飛就是放死」,呼籲對該活動進行抵制。
  • 【科技日報】螢火蟲為何發光 問問它們的祖先吧---中國科學院
    【科技日報】螢火蟲為何發光 問問它們的祖先吧 2019-09-11 科技日報 趙若蘋 趙漢斌 螢火蟲是最著名的陸生發光生物,其中一些屬的有限地理分布和種群稀有性,使得螢火蟲的分子系統發育關係仍有諸多不確定性,限制了對生物螢光起源與進化這一有趣現象的探討。
  • 一隻螢火蟲的啟示
    皎潔的月光下出現了不同於星星的綠光,一隻螢火蟲輕輕拂過窗扉,落在我的書桌上,我暗嘆:你能懂我的心情嗎?我躡手躡腳地把玻璃杯反扣在它的身上。  原本飄忽不定的綠光突然亮了起來,它似乎感受到了周圍的危機,立刻騰飛起來,一下一下地撞擊那堅實的杯壁,我用筆輕輕地敲敲杯子,「不要掙扎了,不久後,你就會像我一樣屈服!」
  • 這個邪教既可恨又可笑
    不過,邪教組織雖然可笑,但在短短幾個月內就發展了數萬名信徒,仍然需要提高警惕。讓我們先來看看這位「教主」的畫風是怎樣的……德國末日邪教組織「Alaje from the Pleiades」(昴宿星人),該邪教通過網絡傳播進入中國,聲稱現在地球處於黑暗力量統治之下,阿斯塔謝蘭是地球的守護者。
  • 光明日報:鸚哥嶺動物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重視
    ▲海南湍蛙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新華社記者姜恩宇攝  雲霧縈繞在鸚哥嶺山脈 南國都市報記者李小崗攝      本報海口8月30日訊(記者嶽嵬)今天,《光明日報  報導還介紹了海南省林業局招募的27名大學生,組建鸚哥嶺自然保護區工作站,5年多來對當地物種進行「地毯式」科學調查,取得大量成果的情況,以及光明日報對他們的事跡報導引發的巨大反響。
  • 群鳥歸來-光明日報-光明網
    夏季的夜晚,樹林裡,螢火蟲星星點點。螢火蟲是時間最小的燈,遊弋著,照亮了昏暗的天色,照亮了幽涼的湖面和童話。孩子提一個玻璃瓶,去林子裡捉螢火蟲。用一塊紗巾,扎在細竹竿上,形如網兜,在頭頂上,撩。撩一下,螢火蟲落進了紗巾裡。孩童把螢火蟲吹進瓶子裡,一隻,兩隻,三隻……玻璃瓶通體透亮,閃著白螢光,撲閃撲閃。孩童抱著瓶子,像抱著微笑的安徒生。
  • 銀川賦_光明日報_光明網
    莊電一,光明日報高級記者。 網絡支持:光明網 新浪網・新浪博客 67078528 67078146 Email:mxla1008@yahoo.com.cn Blog:sina.com.cn/mxlz1008 通訊地址:北京市珠市口東大街5號光明日報新聞報導策劃部
  • 廣州白雲山「蝴蝶文化節」開幕 放飛十萬隻蝴蝶
    4月25日,廣州白雲山首屆「蝴蝶文化節」開幕式在白雲山山頂公園舉行。中新社發 劉衛勇 攝中新社廣州4月25日電 (程景偉姚勇)廣州白雲山首屆「蝴蝶文化節」25日開幕,當天放飛萬餘只蝴蝶,蝴蝶紛飛的情景讓眾多在場者直呼「好浪漫」。據悉,此次蝴蝶文化節期間放飛的蝴蝶共達10萬隻。
  • 螢火蟲 - 奉化日報-數字報刊平臺
    有螢火蟲。」「真的嗎?」我趕緊飛奔過去,只見一個亮閃閃的小點在花盆上飛來飛去。哇!真的是螢火蟲,一閃一閃像天上的星星,漂亮極了!讓我想起書裡寫的「螢火蟲,螢火蟲,飛到西,飛到東,好像星星眨眼睛,好像盞盞小燈籠……」    我以為只有在山上才能看見螢火蟲,沒想到它竟然來到了我家的窗臺上,真是太驚喜啦!
  • 家雀兒 _光明日報 _光明網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家雀兒在鳥類中是個小不點兒  《光明日報》( 2018年01月27日 09版)[責任編輯:王麗媛]
  • 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的經典案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關於河北農大一群畢業生,15年來持之以恆資助病逝同學的雙親,以及被資助的李維賀老人誠信為本,含辛茹苦償還債務的系列報導,讀後令人動容,引人深思,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 夏夜流螢,在《螢火蟲》中你聽到肖戰的心聲了嗎?
    不過,現在有大咖給我們還原了螢火蟲的場景,你想看看嗎?我想,讀詩時的肖戰此時也一定希望自己能成為一隻流螢,實現自己追求光明的夢想吧! 《光點》過後便是《螢火蟲》,你看到了什麼?無論是先前發布的歌曲《光點》還是今天發布的音頻《螢火蟲》,都在隱含地給我們傳遞著正能量。「光點」和「螢火蟲」,都別有深意,都是光明的象徵,都能給人帶來幸福。 想必,粉絲們都很欣喜地看到《螢火蟲》又一次點燃的希望吧。 刷到一個令我怦然心動的評論:「你也是我的螢火蟲啊/雖然微小/但並不渺小。」
  • 【光明日報】帝王蝶遷徙的秘密
    (原載於《光明日報》 2014-11-20 12版)
  • 你問我答-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你來問#【來擺龍門陣:重慶如何實現快速發展?】重慶雖然地處內陸腹地,但是近些年來,藉助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政策東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重慶要想更上一層樓,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我們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來軍與您聊一聊。
  • 【光明日報】「鑽石探針」洞悉單分子世界
    【光明日報】「鑽石探針」洞悉單分子世界 我科學家首次在室溫大氣環境下探測到單個蛋白質分子磁共振譜 2015-03-11 光明日報 李陳續 楊保國 【字體:大 中 小】
  • 學人小傳 _光明日報 _光明網
    《光明日報》( 2017年06月14日 16版)[責任編輯:徐皓]
  • 日軍731部隊究竟多可恨?拿母子做實驗,網友大怒:有仇必報!
    文/日軍731部隊究竟多可恨?拿母子做實驗,網友大怒:有仇必報! 眾所周知,二戰時期戰爭給世人帶來的傷害是極其巨大的,這不能輕易被人們所忘卻。而我國作為二戰時候的受害國,就受到了來自日本的八年之久的侵略活動,這使得我國山河破碎,無數家庭家破人亡,這都是日本給我們帶來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