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實驗室:下壓式散熱器又該如何搭配機箱風扇

2020-12-03 太平洋電腦網

距離上一次探討機箱風扇該裝在哪個位置已經過了一段時間,氣味大師終於騰出手來進行下一個實驗。這次我們將用下壓式散熱器取代之前的塔式散熱器,研究不同的CPU散熱方式該如何搭配機箱風扇的數量及位置。(附上一期文章:《求真實驗室:買機箱送的風扇裝哪個位置效果最好?》

測試平臺

本次測試依舊採用上次的配置,由於採用下壓式散熱器,我將通過bios調節CPU發熱量保證最大限度體現實驗效果。

經過幾次實驗後,我最終將Core i7-7700K的倍頻設置為40,畢竟鋁底下壓式散熱器跟熱管塔式散熱器的性能沒法比。測試過程中同時開啟AIDA64的FPU單烤模式和FurMark的1080P烤機模式,測試時間為20min。

另外鑑於在上次測試中我們已經得出「機箱風扇安裝在背部位置效果最好」的結論,這次就省下了很多功夫。直接從效果最好的三個位置進行測試,這三個位置分別是前面板360mm風扇位的中間(可為顯卡和CPU帶來低溫空氣),頂板240mm對應CPU散熱器上方位置(抽走經過CPU和顯卡加熱上升的空氣),以及效果最好的背部120mm風扇位。機箱採用航嘉GX600P塔式機箱。

這次用於測試的下壓式散熱器是來自超頻三的「大白鯊 皓月智能版」,作為一個鋁製一體下壓式散熱器,它的風扇能提供57CFM的風量,最高轉速達1800RPM。

而機箱風扇採用同樣來來自超頻三的「皓月 RGB流光風扇」兩把分別安裝在前面板和頂板位置,以及一把4pin接口的超頻三RGB風扇安裝在背部120mm風扇位。

2

不同位置、數量的機箱風扇對CPU、顯卡溫度影響

由於下壓式散熱器和塔式散熱器形成的風道不同,下壓式散熱器從散熱器頂部吸收空氣然後360°往四周吹出,帶走鰭片上的熱量,對CPU周圍的元件、硬體會有更大影響。有網友提到下壓式散熱器有利於供電模塊、內存的散熱,這種說法並不是全對的。當CPU發出的熱量較小時,從散熱器吹出來的風溫度較低有利於周圍元件的散熱,但當CPU溫度較高時,熱風反而會影響其他元件。

接下來我會進行5個環境進行測試:①空白實驗,只有背部120mm風扇工作;②對比實驗0,停止所有機箱風扇工作;③對比實驗1,開啟前面板和背部機箱風扇;④對比實驗2,開啟頂板和背部機箱風扇;⑤對比實驗3,同時開啟三個機箱風扇。

空白實驗(背部120mm位機箱風扇運作)

這個實驗主要是建立在上一期文章《》得出的結論:單個機箱風扇時裝在背部120mm位置效果最好。

CPU頂蓋當前溫度為82℃,最高溫度為82℃,而四個核心的當前溫度則在88-82℃範圍內。顯卡的當前溫度則是60℃,最高溫度為71℃。這次測試顯卡溫度與上次差不多,可以說整個測試調節沒多大變化。

對比實驗0(無機箱風扇運作)

這一個實驗是告訴大家有無機箱風扇對CPU、顯卡的溫度影響。

不幸的是,當測試進行到4分半鐘不到Core i7-7700K已經出現個別核心降頻的情況。當然這也是氣味大師預料之中,這裡主要給大家看看無機箱風扇時會在什麼時候出現降頻。可以看到CPU頂蓋的當前溫度和最大溫度都是89℃,這也意味著CPU仍在不斷升溫,另外有3個核心其實已經超過100℃降頻線,然後回到98、99℃。而顯卡的當前溫度和最高溫度都達到了75℃。

對比實驗1(背部120mm位、前面板360mm位中間風扇運作)

在上一期文章中,前面板360mm中間位置安裝風扇在三個位置中有最好的降溫效果,這次就直接採用這個位置安裝風扇進行測試。理論上這兩把機箱風扇能形成水平風道,一邊為CPU顯卡送去低溫空氣,另一邊將升溫的空氣抽出機箱。

然而事實是殘酷的,加入前面板的機箱風扇後,CPU頂蓋的當前溫度達到了83℃,最高溫度為84℃。四個核心的當前溫度分別是93℃、92℃、88℃、91℃。顯卡的溫度也有所提高,當前溫度和最高溫度為71℃。

對比實驗2(背部120mm位、頂部240mm位左側風扇運作)

在經歷了上一輪測試出現反效果的情況後,氣味大師也是心有餘悸。這輪實驗直接使用兩把風扇將熱空氣抽出機箱,不知道效果如何。

果然多一把抽風風扇能帶來不錯的降溫效果,CPU頂蓋當前溫度為79℃,最高溫度為80℃。四個核心的溫度在86-89℃內。顯卡的溫度也有下降,當前溫度69℃最高溫度70攝氏度。

對比實驗3(三把機箱風扇同時開啟)

在最後一個實驗自然是用上三把風扇啦,看看2把出風扇和1把進風扇的效果又會怎麼樣。

看來前面板的進風扇真的不能給硬體帶來什麼降溫效果,CPU頂蓋的當前溫度和最高溫度還是83℃。顯卡當前和最高溫度則是70℃,沒升溫也算是一個安慰。

3

數據匯總和分析

我們通過空白實驗與對比實驗1以及對比實驗2與對比實驗3分析,不難看出前面板的進風扇並不能為機箱內部降溫,反而得到反效果。CPU和顯卡的溫度提升了不少,對比實驗2、3甚至有4℃的差別,前面板的機箱風扇的確是大大地拖了一把後腿。

結論一:

下壓式散熱器的進氣位置與塔式散熱器不同,它吸收的空氣主要來自經過顯卡的熱空氣,前面板提供的風量使更多熱空氣上升到CPU散熱器的進風位造成影響。可以這樣說,前面板風扇的作用更多的是將熱空氣吹向CPU散熱器從而造成更多「積熱」。

結論二:

在有機箱風扇運作的時候,顯卡的幾組溫度數據變化不大。從空白實驗和對比實驗1分析,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前面板多了一個風扇的確造成CPU和顯卡附近的「積熱」程度提高,而在對比實驗3中加強了出風量,顯卡附近的「積熱程度」有所下降。抽風風扇對顯卡的降溫更有效果。

結論三:

通過空白實驗和對比實驗3分析,多一把機箱風扇進行抽風的確能有效降低機箱內部溫度,但是多一把風扇降溫效果不如「有、無」背部120mm機箱風扇效果顯著。

總結

對於採用下壓式散熱器的電腦而言,進風風扇起到的作用是提高機箱「積熱」程度,只能獲得反效果。當然為了裝飾效果安裝前面板的機箱風扇時,可以考慮採用小風量的風扇。

想使機箱內部溫度降低,必須採用強勁的抽風風扇,從0把到1把時效果變化最為顯著。越多抽風風扇能獲得越大的降溫效果,但變化越小。大家看完這篇文章,想必也是心裡有數,知道該裝多少把機箱風扇以及裝的位置了。

相關焦點

  • 下壓式散熱器的進化歷程
    因此一個如此嬌小玲瓏的原裝散熱器也能搭配Intel的處理器使用。不過8代酷睿的牙膏擠得太多了,大家還是換個4熱管的塔式散熱器比較穩妥。為什麼人們會選擇下壓式散熱器?一般來說ITX機箱最多只會留給CPU散熱器120mm的高度,這種高度連一個9cm規格的塔式散熱器都裝不下,我們只能選擇下壓式散熱器或者水冷散熱器。但不是所有ITX機箱都會留有合適的風扇口和冷排位置,下壓式散熱器就成了最佳選擇。
  • 機箱風道之謎① 散熱器風扇朝向有講究(全文)_ANTEC 銅虎C40_機箱...
    CPU風扇朝向問題,在後幾期會分別講述後置機箱風扇、前置機箱風扇以及水平風道與CPU風扇搭配的大數據分析。在這裡要特別說明的就是,此系列測試均以CPU風扇朝向有關,所以只針對於「側吹式」CPU散熱器。並且不同結構機箱安裝方式不同,所以關於風道方面的測試僅限於該類型平臺。
  • 小身材大功效 機箱風扇四步選購速成(全文)_散熱器_散熱器評測...
    機箱風扇擔當重要作用  不同類型的風扇由於扇葉的類型、面積以及角度的不同,安裝在不同的位置時都會有不同的效果,我們在之前的橫向評測《50元以下該選誰 15款市售機箱風扇橫評》中也可以看到不同風扇之間的差異
  • 科普:渦輪散熱器怎麼樣?渦輪散熱和風扇散熱適合什麼機箱?
    對於顯卡散熱,除了常見的風扇散熱顯卡之外,公版顯卡採用則是渦輪散熱的方式,但因為公版顯卡在某些機箱裡面散熱效果不佳,所以公版顯卡又或者渦輪散熱器就成了散熱不好的代名詞。那麼渦輪散熱是不是真的不行呢?渦輪散熱器和風扇散熱器適合什麼機箱?
  • 科普:機箱風扇的安裝位置如何選擇?機箱風扇的數量多少比較好?
    如果想要散熱,那麼有必要安裝機箱風扇嗎?需要的話,安裝幾個機箱風扇?機箱風扇安裝在哪裡最好?接下來U大俠小編就針對這些問題進行詳細講解。安裝機箱風扇的必要性?對於目前99%的電腦主機來說,都沒必要裝機箱風扇,cpu和顯卡本身的散熱器就足夠了。
  • 三風扇索泰GTX950如何裝進ITX機箱?
    ,卻可以容納下尺寸長達30cm的三風扇GTX950-2GD5 GAME這樣的高規格非公版顯卡。  高規格的非公版顯卡,一直是遊戲玩家的所愛,性能強,散熱好,但是體積也很大,因此跟ITX機箱的小體積很難搭配在一起,這款索泰GTX950-2GD5 GAME顯卡,
  • 沒那麼複雜 淺談機箱風扇選購五要素
    不過,面對市場上各種琳琅滿目、功能多樣的風扇,我們該如何去選擇呢?相信看完此篇文章之後,各位玩家心中自然會有一個滿意的答案。2風扇越多未必越好風扇越多未必越好    對於目前大多數機箱來說,一般都提供了前、後、上、下、側等幾個區域的風扇位空間。在我們選購風扇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據自己配置的不同,來決定在機箱的哪些部位來增加風扇,從而提高散熱能力。
  • 追風者(PHANTEKS)PH-F140HP_BK 14CM電腦機箱 散熱器風扇 高風壓...
    追風者(PHANTEKS)PH-F140HP_BK 14CM電腦機箱 散熱器風扇 高風壓 大風量 低噪音 4 2017年10月12日 15:40作者:網絡編輯:網絡
  • PC散熱器選購的6大誤區
    或許整套配置單選完之後也沒想起還有散熱器這個組件,尤其是選擇盒裝CPU的消費者們,盒中附贈了一枚下壓式的風冷散熱器,對另購散熱器也沒有過多的需求。    然而隨著國內超頻玩家的日益增多,對於散熱的需求也是非常高的,CPU工作過程中會散發較高的熱量,如果這股熱量不及時排出的話,就很有可能減少CPU的使用壽命。
  • 對流才散熱 京東主流前置風扇機箱推薦
    120mm水冷一體散熱器,前端可安裝2個120mmLED的風扇位(選配),產生酷炫機箱的視覺效果,後端配置1個120mm風扇位(選配),全部內置防塵網,讓您安心度過整個世界盃的仲夏。,一個按鈕可同時控制3個風扇,用戶可根據個人需求來調節智能風扇的轉速;該款機箱還為用戶提供了充裕的擴展空間,內置獨有的12cm的託架風扇位,7個免工具硬碟位,配合4個風扇位,可以使機箱內部實現全立體散熱效果。
  • 超頻三芯凍240,側透機箱更配哦_超頻三 芯凍240_散熱器行情-中關村...
    它不僅擁有過硬的散熱性能,而且獨有的溫度偵測功能可實時數碼顯示水冷液溫度;雙LED風扇運轉時會發出酷炫藍光,若近期想入手水冷散熱器,不妨多關注超頻三芯凍系列產品,可視化的溫度偵測功能將彰顯你十足的個性,側透機箱更配哦!
  • 適用範圍廣 幾度冰脊龍入門級散熱器
    泡泡網散熱器頻道5月4日 儘管不是最知名的工廠,但幾度以自己的技術實力向這個目前努力著。今天我們要為大家介紹的冰脊龍就是出自幾度廠商之手。  作為一款定位於入門級的高性價比散熱器,幾度冰脊龍VE908散熱器採用了吸塑包裝,有效降低產品成本的同時它也更便於我們直觀的了解產品。
  • 下壓散熱 超頻三Q版火鳥散熱器簡評
    下壓式散熱器有不佔空間,為CPU散熱的同時可以為周邊配件散熱等優勢,一直受到玩家的青睞。而如果了一款純銅下壓式散熱器一般都會有不錯的性能。筆者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款很平價的全銅散熱器——超頻三 Q版火鳥。此款產品採用了全銅下壓式設計,擁有多平臺支持能力,而價格僅有75元,在中關村超頻三眾專賣店有售。
  • 對陣2700K 幾度冰脊龍入門散熱器評測
    11日 從下壓式的天下到塔式側吹結構成為主流、從臺系統治市場到大陸系品牌吞嗤市場,短短的數年間散熱器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其中既有一些傳統大廠的衰落也有新秀的崛起,這似乎如古人所說的後浪推前浪一般只有不斷有潮流退去和湧入。
  • 散熱器的好搭檔 骨伽CF-V12H風扇評測
    風扇包裝細節    我們看下側面,這一部分主要說明了風扇的一些更加具體的參數,風扇尺寸120*120*25,轉速是1200,聲音是17.7分貝,非常的低。風扇側面包裝    看下包裝盒的背部,這款散熱器的外觀說明真的是非常的詳細,用了4國語言進行了產品解讀,
  • 8款風扇橫評!一體式水冷風扇怎麼選
    ,他們有專業的測試人員,今天我們看到的橫測是專門針對市場中同質化嚴重的「單冷排一體式水冷的風扇」。包裝盒上通常只標註了風扇的最大風量,一般是用CFM(立方英尺每分鐘)做單位,幾年前開始有廠商加入了另一個參數:靜壓。靜壓大的風扇吹出的風扇會更集中,這有利於讓風流吹透它背後排列緊密的散熱鰭片。這幾年我們也注意到廠商開始重視噪音的問題,同時擁有靜音和散熱性能不是更好嗎?    綜合以上想法我們收集齊了8款一體式水冷散熱器的風扇,來測試他們散熱的性能和噪音表現。
  • 九州風神魔方110機箱評測:這個小機箱太能「裝」了
    機箱前面板採用可拆卸設計,拆卸後可以清晰看出前面板兩側的大面積出風口,前面板最多可安裝的3個120mm風扇或2個140mm風扇,可以為機箱內部提供充足的進風量,該位置同時支持安裝規格在280mm(含)以內的水冷冷排,這個配置對於絕大部分DIY玩家來說已經非常夠用。
  • 9900K也能壓,Be quiet! 德商必酷Dark Rock Pro 4散熱器體驗
    在基友的安利下,選擇的是這款TDP250W,最大噪音僅為24.3db的德商必酷Dark Rock Pro 4散熱器,從廠商的英文名稱Be quiet就能看出這家廠商主打靜音,也被發燒友親切的稱為「閉嘴牌」,再加上樓主喜歡全黑的,所以最終京東619元入手,這款散熱器日常也有599元的價格,可惜沒趕上。
  • 600元級掃盡對手 聯力K58機箱全國首測_聯力 PC-K58_機箱電源評測...
    電源下置後,顯卡與機箱底部的距離放遠,前置進氣風扇向內部補充的冷空氣更容易被顯卡散熱器利用,顯卡散熱效果的改善是毋庸置疑的,之前我們通過多篇測試證實。  不過,電壓下置也不無弊端。原本機箱頂部能夠垂直吸氣的電源風扇不復存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使部分熱量容易在機箱頂部淤積。於是在機箱頂部開設散熱窗口便成為電源下置結構的畫龍點睛之筆,聯力歇斯底裡式地做到了這一點。
  • 小風扇的大學問 小編淺談散熱風扇常識
    顯卡散熱器,採用了雙熱管被動式散熱。這款產品使用在6800GT核心的顯卡上以後,核心溫度比原裝主動式散熱器高了2度,而且這款產品售價為390元,比原裝的風扇高出200餘元。  市面上的主動式散熱器種類數以千計,而被動式散熱器只有寥寥數款,數量上面又拉開了很大的差距。  綜上,被動式散熱器雖然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但是現在依然是主動式散熱器的天下。說到主動散熱器不得不提一下主動式與被動式的關鍵區分點:風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