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巖桐又名落雪泥、芙蓉花等, 屬苦苣苔科植物,原產於巴西,大巖桐的植株矮小,花朵大,花色鮮豔,花呈喇叭形或鐘形,在自然環境下3至6月份開花,但是在室內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大巖桐一年四季均可開花,喜歡溫暖溼潤的氣候和半陰的生長環境,適宜生長的溫度範圍在18至25℃,在室內培養大巖桐花盆可擺放在光線明亮的桌上、窗臺、床頭、茶几上,不然不能顯示花色之漂亮,也不利於植株後續開花。
栽培大巖桐可用直徑15至18cm的泥質、塑料、陶質、瓷質花盆中,為了配合家居,也可以用色彩有變化的塑料花盆栽培;大巖桐喜歡腐質含量肥沃疏鬆透氣,排擠性好的土壤,家庭栽培盆土可用腐葉土5份;園土4份、沙1份或泥炭4份、腐葉土3份、沙2份、珍珠巖一份混合配製;
大巖桐雖然喜歡潮溼的土壤和溼潤的生長環境,但盆土太溼易出現爛求現象,因此澆水時應間幹間溼,用不著去澆水不宜過多,盆土保持溼潤狀態即可,水分過多不利於根系生長發育,也極易引起幼苗發生猝倒病;定植後,要勤澆水,但緩苗後要稍控水,是噴塗保持溼潤狀態,有利於促進植株髮根。
大巖桐喜肥,但氮肥太多時,會導致植株只長葉子不開花;幼苗期不用施肥,移栽於花盆後可追施10倍充分腐熟的液肥一次,或追施花多多通用肥兌水配置1000倍液,每隔5天追施一次,連續追施2至3次;植株長滿盆後,每隔15天追施充分腐熟的液肥混合500倍磷酸二氫鉀液肥一次;現花蕾後每20天追施一次混合液肥,夏季高溫和冬季氣溫太低時可不用追肥,另外,由於大巖桐的葉片表面布滿絨毛,追肥時要注意不要把肥液沾到葉片上,否則極易把葉片燒壞,因此,追肥時要將蓋在盆口的葉片掀起,沿盆沿慢澆,防止肥液濺到葉片上,如不小心把肥液沾到葉片上,要及時用清水衝洗,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大巖桐不同季節的管理方法:
一、春季管理;
春季當氣溫回升至18℃左右時,將大巖桐莖塊重新栽種,把花盆放於半陰的環境中培養一段時間,長出葉子後移至有光照的地方培養,當葉發至滿盆時開始追肥,春季溫度適宜,植株生長旺盛,應加強水肥管理,保證充足的光照,春季後期,氣溫逐漸升高,花盆放置於半陰的環境中培養。
二、夏季管理;
在夏季氣溫適宜的環境下,大巖桐仍可生長開花,管理同於春季,夏季氣溫高於28攝度後,植株生長緩慢,這時應注意遮蔭和通風降溫,同時應在花周圍撒水以增加空氣溼度,如氣溫太高可減少澆水讓其進行休眠狀態。
三、秋季管理;
秋季氣溫在18至22攝度時即可播種,大巖桐播種發芽後,花盆應置於半光照的地方,播種苗長至1、2片葉後可移栽一次;當幼苗長至五至六片葉時,既可以至16至18cm的盆中定植,移栽的深度均以最底部葉平於盆口上為宜;
由於大巖桐用了很容易死亡,你在大雁同時應注意遮蔭疫苗及醒了期間可置於散光照下,溫度20℃左右較為適宜,待緩苗後可見半光照,移栽時應儘量使根不帶泥,澆水時應澆透,但不能使葉片及牙上有水珠,另外盆土也不宜太溼,大巖桐葉片易損傷,移栽時要小心謹慎,防止碰傷葉片;
大巖桐不耐低溫,秋末氣溫下降前,應將花盆放置在光照充足,溫度在18℃以上的地方培養。
四、冬季管理;
如果冬季室內溫度保持在18℃以上時,大巖桐仍可正常生長開花,在這期間應保證充足的光照,中午溫度較高時,應多向其四周灑水,增加空氣溼度,正常進行水肥管理;
如冬季室內溫度過低,可在秋末減少澆水,使其休眠;休眠的根狀徑可挖出用微溼的細沙儲藏,也可以不挖出,使根狀莖在盆土中休眠,在這期間盆土保持略溼,共盆放置於5℃左右的環境中越冬。
另外,大巖桐的花期可用播種期來控制,住在18至25℃,播種至開花需要五個月左右,溫度稍低時可提前1至2個月播種,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花盆應置於半陰處,可使其開花不斷,盆土應保持溼潤,勤施肥。
歡迎大家,留言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