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學名:益母草
拉丁名:Leonurus artemisia (Laur.) S. Y. Hu F
別稱:益母蒿、益母艾、紅花艾、坤草、野天麻、玉米草、燈籠草、鐵麻幹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唇形目
科:唇形科 屬:益母草屬
種:益母草
益母草(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有於其上密生鬚根的主根。莖直立,通常高30-120 釐米,鈍四稜形,微具槽,有倒向糙伏毛,在節及稜上尤為密集, 在基部有時近於無毛,多分枝,或僅於莖中部以上有能育的小枝條。葉輪廓變化很大,莖下部葉輪廓為卵形,基部寬楔形,掌狀 3 裂,裂片呈長圓狀菱形至卵圓形,通常長 2.5-6 釐米,寬 1.5-4 釐米,裂片上再分裂,上面綠色,有糙伏毛,葉脈稍下陷,下面淡綠色,被疏柔毛及腺點,葉脈突出,葉柄纖細,長 2-3 釐米,由於葉基下延而在上部略具翅,腹面具槽,背面圓形,被糙伏毛;莖中部葉輪廓為菱形,較小,通常分裂成 3 個或偶有多個長圓狀線形的裂片,基部狹楔形,葉柄長 0.5-2 釐米;花序最上部的苞葉近於無柄,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 3-12 釐米,寬 2-8 毫米,全緣或具稀少牙齒。
益母草花和葉
輪傘花序腋生,具 8-15 花,輪廓為圓球形,徑 2-2.5 釐米, 多數遠離而組成長穗狀花序;小苞片刺狀,向上伸出,基部略彎曲,比萼筒短,長約 5 毫米,有貼生的微柔毛;花梗無。花萼管狀鐘形,長 6-8 毫米,外面有貼生微柔毛,內面於離基部 1/3 以上被微柔毛,5 脈,顯著,齒5,前 2 齒靠合,長約 3 毫米,後 3 齒較短,等長,長約 2 毫米,齒均寬三角形,先端刺尖。花冠粉紅至淡紫紅色,長 1-1.2 釐米,外面於伸出萼筒部分被柔毛,冠筒長約 6 毫米,等大,內面在離基部 1/3 處有近水平向的不明顯鱗毛毛環,毛環在背面間斷,其上部多少有鱗狀毛,冠簷二唇形, 上唇直伸,內凹,長圓形,長約 7 毫米,寬 4 毫米,全緣,內面無毛,邊緣具纖毛,下唇略短於上唇,內面在基部疏被鱗狀毛,3 裂,中裂片倒心形, 先端微缺,邊緣薄膜質,基部收縮,側裂片卵圓形,細小。雄蕊 4,均延伸至上唇片之下,平行,前對較長,花絲絲狀,扁平,疏被鱗狀毛,花葯卵圓形,二室。花柱絲狀,略超出於雄蕊而與上唇片等長,無毛,先端相等 2 淺裂,裂片鑽形。花盤平頂。子房褐色,無毛。小堅果長圓狀三稜形,長2.5 毫米,頂端截平而略寬大,基部楔形,淡褐色,光滑。花期通常在 6-9 月,果期 9-10 月。
益母草喜溫暖溼潤氣候,喜陽光,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土壤和荒山坡地均可種植,以較肥沃的土壤為佳,需要充足水分條件,但不宜積水, 怕澇。生長於多種環境,海拔可高達 3400 米。野荒地、路旁、田埂、山坡草地、河邊,以向陽處為多。
藥用價值
益母草可全草入藥,有效成分為益母草素,益母草含益母草鹼、水蘇鹼、益母草定、益母草寧等多種生物鹼及苯甲酸、氯化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