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的呼喚》 作者:(美)傑克·倫敦 譯者:劉榮躍 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1年5月
《汪汪旺——張二苗藏狗》 作者:張二苗 版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7年12月
《巴甫洛夫的狗:改變心理學的50個實驗》 作者:(英)亞當·哈特-戴維斯 譯者:張雨珊 版本:未讀|北京聯合出版公司花城出版社 2017年10月
《狗的故事》 作者:(英)吉米·哈利 譯者:種衍倫 版本:中國城市出版社 2013年1月
《狗故事:人類歷史上的爪印》 作者:(加)斯坦利·科倫 譯者:江天帆 版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7年12月
《巴別塔之犬》 作者:(美)卡羅琳·帕克絲特 譯者:何致和 版本:南海出版公司 2010年6月
《忠犬八公》 作者:(西)路易斯·普拉茨/著/(西)蘇珊娜·塞萊伊/繪 譯者:軒樂 版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6年11月
《野性的呼喚》
作者:(美)傑克·倫敦
譯者:劉榮躍
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1年5月
《野性的呼喚》是美國現實主義作家傑克·倫敦的中短篇小說合集,收集了《野性的呼喚》《白獠牙》《墨西哥人》等作品。《野性的呼喚》與《白獠牙》均反映出人性與野性此消彼長的鬥爭,以及在嚴酷的生存環境中,動物是如何服從於弱肉強食的法則。
在《野性的呼喚》中,良犬巴克原本安住在陽光普照的溫暖南方,卻被主人的傭工販賣,幾經轉手後它來到冰雪覆地的北方,從習慣文明的南方狗迅速進步為拉雪橇的領頭狗,肌肉變得堅硬如鐵,一天可在雪地上奔跑四十英裡。它的性格也趨于堅毅果敢,最終回應「野性的呼喚」、重歸荒野。《白獠牙》則講述一隻遭遇毒打、被訓練為鬥狗賭博的展覽品的小狼狗,在對人類失去信心時,重感人性的溫暖並願為之捨命的故事。
這兩則故事均從動物的視角出發,討論生存的信念與愛,也反觀人類生活中,人性與野性的種種對立,驚嘆人性的力量與人這一被動物視為神的存在,所掌握的對無生命之物的控制力。
《汪汪旺——張二苗藏狗》
作者:張二苗
版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7年12月
這是一部藏狗照片集,展示了設計師張二苗的六百餘只藏狗。張二苗與狗緣分不淺,他屬狗,因在家行二,母親為他取的小名便與狗有關,於是他自幼愛狗。1994年,張二苗設計了甲戌年「平安家福」的「狗年」生肖郵票後,對狗的興趣愈來愈濃,他不僅以狗為題進行繪畫創作,更會將各種各樣與狗有關的藝術品收集回家。
這些藏品造型各異、材質不同,有陶瓷狗、象牙狗、貝殼狗、紫砂狗、犀牛角狗等。它們有些來自鄉下地攤,有的則來自大型拍賣,但都深得張二苗喜愛。他不僅在古玩市場淘寶,也向異國他鄉留心尋覓。張二苗有回遇到一件藏品雙目放光,主人會意後就慷慨割愛。當然,朋友送禮,與狗有關的工藝品也成了投其所好的首選。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張二苗將藏狗一一拍攝記錄,匯集成了這本照片集,供愛狗之人一同欣賞。這些藏狗或古樸可愛,或精緻細膩,但出發點總在捕捉到狗最美好、親善的一面。
《巴甫洛夫的狗:改變心理學的50個實驗》
作者:(英)亞當·哈特-戴維斯
譯者:張雨珊
版本:未讀|北京聯合出版公司花城出版社 2017年10月
這本書精選了心理學發展史上50個有代表性的實驗,並用通俗化的語言與精彩的故事內容來呈現。狗會抑鬱嗎?動物是怎樣學習的?巴甫洛夫按鈴了嗎?著名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曾用狗做了一個實驗:每次給狗送食物前打開紅燈並按響鈴聲。如此訓練了多次後,一旦鈴聲響起或紅燈一閃,狗便開始分泌唾液,即使食物沒有出現。
書中心理學家對我們關心但難以概括的偏見、記憶、抑鬱、自由意志等議題早已做出假設與驗證。回溯這一發展歷程,一面可使我們對心理學史的體系理解得更為清晰,一面也增進我們對自我及他人行為的理解。因為歸根到底,心理學影響著每一人的生活。
《巴甫洛夫的狗》的作者亞當·哈特-戴維斯是英國著名的科普傳播人士,著作超過30本,在《巴甫洛夫的狗》之外,他還寫了姐妹篇《薛丁格的貓:改變物理學的50個實驗》。
《狗的故事》
作者:(英)吉米·哈利
譯者:種衍倫
版本:中國城市出版社 2013年1月
《狗的故事》是英國獸醫作家吉米·哈利的散文作品,吉米·哈利雖然被稱讚為獸醫文學的啟發者,但他在成名後仍繼續在鄉間從事獸醫工作,常半夜出診盡心治療,熟悉約克郡溪谷中每家每戶的動物,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讓動物們生活得自在、舒服。
《狗的故事》集結了吉米·哈利執業五十多年來遇到的關於狗的故事,或有趣,或感傷。他的文筆平實而幽默,簡單、日常甚至瑣碎的生活在他的筆下不再是一種「貼得太近」而傷害靈魂的東西,而是溫暖的存在,因為他對生活本身,對出現在他生命中的每一個動物都有一種樸實的感恩的愛。
這種愛很打動人,它激起你的好奇心,讓你開始真正關心那些你習以為常的動物們,也令曾猶豫的人下定與動物生活在一起的決心。最重要的,或許是吉米·哈利使我們明白,原來我們固有的對於生活給予的歡樂的理解,被世俗經驗所蒙蔽而太輕淺、無知了,其實「萬物有靈且美」。
《狗故事:人類歷史上的爪印》
作者:(加)斯坦利·科倫
譯者:江天帆
版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7年12月
這可以說是一部以狗為核心角色的歷史書,作者斯坦利·科倫不僅是作家,也是犬類行為學的專家,多年來一直站在犬類研究的前沿。在《狗故事》中,斯坦利·科倫從傳記、歷史、心理等多維度出發,通過收集不同時期的文字資料,探討狗是如何影響甚至改變人類歷史的。書中的狗主人不同、品種各異,你能看到西班牙徵服者的狗、蘇格蘭作家的狗、紫禁城的獅子狗及總統辦公室中的狗等。
原來,許多著名人物的人生都與狗有分割不開的重要聯繫,狗在歷史時空中,亦擁有傳奇的故事:拿破崙平生對狗十分厭惡,但當他身處險境時,恰是一隻狗的勇敢表現救了他的性命;對德國音樂大師華格納而言,狗是帶給他驕傲和喜悅的源泉,兩隻狗拉斯和卡斯在他旅居瑞士期間,每日陪伴著他寫下不朽名曲;被譽為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女護士的南丁格爾,正是由於邂逅了一隻傷狗,才開啟了她的護理事業。如果沒有狗,歷史將會怎樣?或許不可想像。
《巴別塔之犬》
作者:(美)卡羅琳·帕克絲特
譯者:何致和
版本:南海出版公司 2010年6月
這是一個人希望通過愛犬獲尋真相的故事。妻子墜地身亡,目擊者只有一名卻不能開口,就是妻子心愛的狗。作為語言學家的丈夫保羅百思不解,於是他決定傾畢生之力教會狗說話,以此獲得答案。「巴別塔」象徵著通往幸福的天堂,也明示了語言的隔閡。因無法溝通,使用不同語言的人類難以真正親近、信任對方。書中,丈夫保羅與妻子露茜同樣面臨著這一用愛無法彌補的柵欄,柵欄將他們疏隔在促狹、孤獨的兩端。記憶、語言、情緒在真正的交流前仿佛均退化為無力的工具,尷尬之處就在於,承認人與人無法相通好像便是對愛的背叛。
保羅的探尋之路不免懸疑、悲傷,伴隨著懲罰性的贖罪心理。當真相揭穿的一刻,相比於小說設置的懸念,答案或許平淡,但也正在這種錐心而庸常的平淡,持續困擾著仍不習慣孤獨的存在並妄圖用語言打破柵欄的人類。
《忠犬八公》
作者:(西)路易斯·普拉茨/著/(西)蘇珊娜·塞萊伊/繪
譯者:軒樂
版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6年11月
秋田犬八公的故事廣為人知。八公每日與主人上野教授一同去澀谷火車站,傍晚時再到車站等候主人回家。當上野教授因病離世,八公仍日日重複著它與主人過往的行程,風雨不改地等待,直到十年後八公死亡。生死離別令人難堪,但時間總是療愈傷害、減緩痛楚的消極答案。然而,時間的規則在八公的感情前令人心酸,八公無法得知上野教授的離開並非暫時的現象,所以它永遠在深沉而無望地等待。它也不曾擁有與主人在另一個世界重逢的希望,這一希望或許微渺但仍被許多世人視為生存的稻草。
八公的執著、安靜、忠誠,深深動人。這本《忠犬八公》的繪本,在電影之外,用細膩的文字與溫暖的圖像,重現了八公的一生。與其等待不可預知的未來,不如更為耐心地珍視,那些生活中已留下痕跡的愛。撰寫/新京報記者 張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