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發布《2019富硒農產品發展及展望報告》指出,全球富硒產品需求旺盛,去年我國富硒農產品需求規模達49.67億元。
中國食品安全網訊(鍾豔平)硒是人體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之一,被譽為「生命的火種」「抗癌之王」「心臟的守護神」。我國硒資源豐富,擁有「世界唯一探明獨立硒礦床」,但同時,我國又是一個「貧硒大國」。近年來,隨著「補硒防癌」逐漸被公眾認知和接受,富硒農產品行業迎來了發展熱潮。
全球富硒農產品發展現狀如何?未來,我國富硒農產品市場空間有多大?日前,在第二屆中國(北京)國際富硒功能農業大會暨第二屆中國硒產業(Se20)峰會年會上,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功能農產品委員會副會長李桂群發布《2019富硒農產品發展及展望報告》,圍繞這些熱點話題進行詳細解讀。
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功能農產品委員會副會長李桂群
全球富硒農產品產業尚處於初始階段
李桂群表示,當下,全球富硒農產品產業主要呈現出四大特點。第一,產業發展處於初始或成長階段。北美、歐洲等發達國家富硒農產品發展較早,產業相對成熟,其中,已有一些富硒牛奶、雞蛋、肉食產品成功上市的案例;第二,富硒農產品價值高,效益可觀。富硒農產品和普通農產品在生產上沒有太大區別,但富硒農產品具有保健功能和營養價值,因而相對同類產品而言,價格要高出數倍;第三,市場需求旺盛。近年來,健康的生活方式成為消費者更關注的焦點,人們在農產品消費過程中,對富硒農產品的價格敏感性逐漸下降,對產品的保健功能和營養功能逐步提高;第四,標準尚未統一。不同區域對富硒農產品硒元素含量標準的界定不同,全球暫未形成統一的標準。
北美、歐洲和東亞三地富硒農產品消費量佔全球70%以上
《報告》顯示,從需求區域來看,全球富硒農產品主要集中在北美、歐洲和東亞等區域,需求佔比分別為33%、28%和11%。李桂群認為,這些區域經濟發展情況較好,居民健康養生意識高,是全球富硒農產品主要消費區域,累計佔到全球富硒農產品消費量70%以上。
《報告》指出,在需求結構方面,全球富硒農產品消費需求主要以富硒糧食為主,例如富硒大米、富硒玉米、富硒麵包及其它富硒農副食品等,富硒水果和富硒蔬菜需求相對較少。
在產銷情況方面,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布的《2019年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農產品總體產量為52.62億噸(糧食27.22億噸,蔬菜15.43億噸,水果9.97億噸);消費量為48.3億噸(糧食24.23億噸,蔬菜14.5億噸,水果9.57億噸),其中,富硒農產品產量為384.52萬噸(根據全球富硒土地佔全球耕地總面積的比例估算),消費量為362.26萬噸。李桂群分析,總體而言,全球富硒農產品產能增長速度較快,產銷量較為領先的品類主要有富硒大米、富硒蔬菜、富硒牛奶、富硒啤酒、富硒肉類食品、富硒雞蛋等,合計產量佔全球富硒農產品的64%。
「大健康」戰略助力我國富硒農產品產業躍上快車道
我國富硒農產品產業興起於80年代,由於人們對其缺乏基本了解,且富硒產品種類不多等諸多因素,致使此前國內富硒農產品市場始終處於起步階段。但隨著我國「大健康」戰略的提出,人們對硒知識的普及、推廣,以及消費者收入水平提高,國內市場對富硒產品需求量逐漸增大,消費頻率增加,消費渠道和消費群體多元,消費產品呈多樣化趨勢,富硒農產品產業亦隨之逐漸駛入發展快車道。
《報告》提到,目前,我國富硒農業發展較好的省市主要集中在江西省豐城市、湖南桃園縣和新田縣、湖北省恩施市、福建壽寧縣、廣西壯族自治區、陝西省安康市和紫陽縣等,生產富硒農副產品有糧食、蔬菜、水果、茶葉、中藥材和肉類等。其中,生產富硒雜糧與大米約有21個縣,富硒大米品牌達25左右,富硒果品超15個品牌,富硒茶品牌約19個,富硒保健品與雞蛋品牌達60多個,富硒蔬菜與深加工產品品牌超過100+。據悉,國內已有的富硒產品開發專利約300多項。
華東、華北和華南為國內富硒農產品重點消費區域
根據中國富硒網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2019年,國內富硒農產品需求規模分別為42.35億元、46.14億元和49.67億元。李桂群認為,後續隨著國內富硒農產品產業以及特色富硒農業的發展,企業富硒農產品加工做強,富硒新產品迭代開發,富硒農業品牌化建設的加強和富硒農產品消費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我國富硒農產品的市場規模將進一步增長。此外,她指出,華東、華北和華南地區為國內富硒農產品的重點消費區域。「江浙地區曾經出現過缺硒病症,華北和華南地區人口分布密度較大,人均消費水平較高,而且居民健康養生意識較高。三個區域合計佔國內富硒農產品消費的73%。」李桂群補充,華中、西北和東北地區是我國富硒產品重要產區,但在消費方面卻相對較小。
據《報告》,2019年,我國富硒農產品利潤總額達46億元,銷售利潤率為44%;國內4000萬元以下規模企業總資產利潤率為28%,40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總資產利率率為33%;4000萬元以下規模企業產值利稅率為28%,而40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產值利稅率為33%。「根據不同規模企業的總資產利潤率分析可以看出,企業規模越大,利潤率越高,效率越好。」李桂群說。
國民健康意識提升有望再掀產業熱潮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爆發,而後蔓延至全國,一場全民抗疫狙擊戰全面打響。疫情之下,「提高免疫力」「增強抵抗力」「膳食營養保健」等信息撲面而來。李桂群表示,硒可以提高抗病毒的免疫細胞數量,具有增強免疫力等特點,因而富硒食品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全世界有42個國家和地區缺硒,我國有72%的地區處於缺硒和低硒狀態,富硒食品尤其是天然富硒地區天然富硒農產品、天然富硒食品必然會成為未來健康補硒之首選。」李桂群提出,在追求綠色、健康、養生的21世紀,以富硒農產品、富硒食品為基礎,富硒美食、富硒保健品、富硒藥品、富硒日化產品以及硒旅硒養等產業潛力巨大,未來發展勢不可擋,必將掀起一股產業熱潮。
李桂群預測,2020-2025年,開發富硒農產品將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開發富硒農產品是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農民收入以及建設新農村的需要,未來中國富硒農產品需求大於供給」
根據《報告》分析,未來五年,影響我國富硒農產品產業發展的有利因素主要有政策支持、產業標準、質量標準體系、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以及標準化生產基地推進等。
創新扶持政策。相關部門將支持農業標準化生產等相關補貼資金合併為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實行「大專項 任務清單」管理方式,資金切塊下達到省。各地結合本地農業發展規劃和優勢特色產業布局,按照相關規定統籌利用中央財政和地方資金對富硒產業予以支持。
制定富硒產業標準。多年來,國家對富硒產業標準體系建設和標準化生產作了一系列的努力,制定發布了國家標準《富硒稻穀》(DB/T 22499—2008)和產業標準《富硒茶》(NY/T 600—2002)。各地制定了《富硒小麥生產技術規程》(DB13/T 2230—2015)等92條地方標準,涵蓋硒含量測定方法,富硒土壤標準、主要富硒產品生產技術規程等各個方面。
加快構建完善農業質量標準體系。構建完善農業質量標準體系,同時根據富硒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加大支持力度,健全完善富硒土壤、富硒農產品等相關標準,推進富硒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加強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2017年10月,三部委聯合印發了《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圍繞特色糧經作物、特色園藝產品、特色畜產品、特色水產品、林特產品五大類,創建並認定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300個左右。其中,國家鼓勵有關縣市積極申報創建國家富硒產業特優區,對達到國家級特優區認定條件的,農業農村部將積極予以支持。
推進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2010-2019年,農業農村部會同財政部安排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超4000多萬元,支持創建富硒作物標準園,扶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推進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打造一批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促進農民增效增收。
未來五年高速發展亟待解決三大攔路虎
在迎來諸多新契機、新機遇的同時,我國富硒農產品產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李桂群認為,品牌問題、產品鏈單一、科技含量低等將成為未來五年制約國內富硒農產品產業發展的重要不利因素。
「首先,國內現有的富硒農產品品牌數量逐漸增多,基本輻射到各種農作物,但是分布較散;品牌競爭力小,富硒產品品牌五花八門,響噹噹的品牌卻寥寥無幾,導致富硒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足。」李桂群談到,另外,當前企業品牌定位模糊,大多數企業管理者對品牌認知停留在表面,品牌發展意識較弱,企業對於如何發展和打造金牌產品的方法和路徑不清楚,目光局限於品牌創建階段,缺乏對企業品牌定位的研究;其次,當前國內富硒農產品產業鏈單一,銷售渠道單薄,企業及合作社普遍存在未能形成富硒產業集群,產業鏈短、市場佔有率低的問題;最後,我國富硒農產品產業缺乏專業技術指導,科技含量低,區域內各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精深加工技術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