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近年來,國家從產業扶持政策、行業法規標準、品種選育等方面促進富硒產業發展。富硒農產品熱度漸高,但是現階段仍存在不少問題。
近年來,富硒大米、富硒茶、富硒食用菌、富硒玉米、富硒水果、富硒大蒜、富硒雞蛋頻頻在眾人視野中亮相……但凡扣上「富硒」的帽子,價格就水漲船高。
目前全國正大力發展富硒農業,越來越多的富硒產品問世,富硒產品熱度漸高,富硒產業這一巨大的藍海有待深挖。
那麼,富硒是個啥?富硒到底有多火?這個市場值不值得投入呢?今天我們聊一聊。
神奇的大地精靈
硒,是人體所必須的微量元素,富硒產品就是富含微量元素硒的食品。
國內外醫藥界和營養學界對硒的美譽從未間斷過:
長壽元素,抗氧化明星,抗輻射專家,抗癌之王,心臟的守護神,護肝衛士,天然解毒劑,微量元素中的胰島素,明亮使者,生命天使,微量元素腦黃金,生命的火種……
從這一連串的溢美之詞,我們或許可以對富硒產品的火爆窺得一二。
先科普一下硒元素的前世今生——
人類發現硒元素的歷史已有兩個世紀。
1915年,科學家首次發現硒對腫瘤有抑制作用;
1949年,科學家通過實驗,進一步證實硒具有抗癌作用;
1957年,科學家又發現硒具有防止肝壞死的作用。
1973年,世界衛生組織確認:硒是人類和動物生命活動中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1974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明文規定,為保證人體能獲得足夠的硒,可食用動物的飼料中,須添加一定量的硒。
1989年,美國官方又兩次擴大和提高了硒的添加範圍和劑量,並將人體的每日攝取量定為200微克。
2006年,中國老年學會開始進行「中國長壽之鄉」評審活動。中國的十大長壽之鄉,無一例外都處於富硒帶上;
2008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在對中國五大長壽帶和十大長壽之鄉的土壤進行調查取樣時發現,凡是長壽之地的土壤和食物中都富含硒元素,通常是其他地區的3倍以上,百歲老人的發硒、血硒含量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3到5倍。
一系列的研究結果表明,硒對人類健康的巨大作用其他物質無法替代,但人體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須通過每日膳食補硒。
如果人體缺硒,便會引起某些重要器官的功能失調,直接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派生出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40多種疾病。
怎麼種出富硒農產品
富硒農產品就是通過生物轉化的方法,在動植物的自然生長過程中,把土壤或含硒肥料和富硒飼料中的硒吸收利用到動、植物體內,並轉化成為有機硒,如硒代蛋氨酸、硒代胱氨酸、硒代半胱氨酸等,從而生產出有機硒含量較高的產品。
主要有兩種方式實現:直接從富硒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天然農作物和通過使用富硒肥或噴灑富硒豐產液等手段來培育的富硒產品。
地殼中的硒屬於稀散元素,在自然界中一般不能形成獨立礦床,而以雜質形狀分散於其他礦物中。我國除陝西、湖北、四川、貴州、湖南等省存在面積不大的高硒地區以外,有72%的地區屬於缺硒地區。
直接從富硒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天然農作物在此不多提,這屬於自然稟賦,老天爺賞飯吃沒辦法。
那對72%的缺硒地區怎麼種植出富硒農產品呢?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實現:
1.施用基肥。利用硒礦粉在種植時與所用基肥按比例混勻,一同施肥;或直接採用富硒復混肥。
優點是可以改善土壤,後效期長。缺點是硒濃度必需嚴格控制,土地需要隔離。因為過多的硒肥容易造成環境汙染。
2.葉面噴施。用亞硒酸鹽與好溼或卜內特有機矽噴霧助劑混用,在不同生長期,用不同濃度對植物進行葉面噴施,是採用最多最廣泛的一種施硒方式。
優點是補硒迅速,針對性強,能準確把握硒的濃度,效果明顯。缺點是較容易受環境限制,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容易形成表面殘留。
通過以土壤中加入外源硒和葉面噴施外源硒兩種施硒方式對小白菜、生菜等幾種作物進行盆栽實驗,發現葉面噴施的方式較土壤中加入外源硒更有利於植物的吸收。
3.硒肥拌種,種植前用硒肥液浸泡種子或用硒肥拌種,在植物體萌發後,其含硒量與種子處理所用硒肥濃度呈正相關。
此法缺點是浸種所用硒用量要比葉面噴施多20倍左右,成本較高。
4.硒肥水培。在水培栽培中,植物營養液加入不同濃度硒肥,也是提高植物含硒量的方式之一。
水培施硒的優點是硒肥直接加入營養液中,更換時只需處理營養液即可,不會對環境造成汙染。缺點是水培方式多用於蔬菜或是水培植物,而不適用於乾旱植物,也不適合大面積生產。
甘藍、生菜、水芹、蓮藕等植物水培施硒均能葉片富硒元素。
富硒有多大市場
2014年,在羅馬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聯合舉辦的第二屆國際營養大會上,大家首次知道全球有20億人出現「隱性飢餓」。
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我們雖然肚子填飽了,但還不夠身體機能的良性運作。
特別是國人的飲食結構,碳水化合物過多,但,微量元素等營養物攝入不足。
隨著人均GDP的不斷增長,我國已經逐步進入到功能農產品消費的爆發期。
從需求的角度講,在微量元素中富硒農業在功能農業裡是最主要的。
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0億人的體內缺少硒元素,衛生部去年發布的報告裡面,中國居民的人均硒含量還不到及格線。
而全世界的10億人中,中國約有6到7億人口缺硒,表現為克山病和大骨病。
而我國目前發現的富硒土壤是5200萬畝,大概佔我國現有耕地面積的4%不到,大多數土壤還是缺硒的。
這個產業的市場容量是多少呢?
富硒農產品目前的產值,一般農產品大概在1000億元,實際富硒農產品約300億,一般富硒農產品的價格是普通農產品的2到3倍。
中科院趙其國院士也做了一個測算,到2020年功能農業產值有可能達到1000億,2030年應為1萬億元,2050年為5萬億。
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保健意識不斷增強的今天,富硒農產品開發可以說方興未艾,很多人看好其發展前景。
以富硒水果為例:
重慶市永川區吉安鎮生產的富硒皇冠梨,果園銷售價為6-8元/千克,市場零售價最高12元/千克以上,是普通皇冠梨銷售價的1.5-3倍。
重慶市南岸區廣陽鎮生產的富硒SOD枇杷市場銷售價,一般的在30-40元/千克,高的50-70元/千克,是普通枇杷售價的2倍以上。
山西省吉縣生產的富硒蘋果,市場銷售價20-30元/千克,是普通蘋果的2-3倍。
消費者會不會買單?
大家最關心的是消費者買不買?
願不願意花高價去購買富硒農產品,還要取決於消費者對富硒農產品的認知程度。
中國農業大學等15家高校和科研單位共同承擔的「優質高效富硒農產品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的項目,曾做了一個調查,結果表明:有相當一部分人是不了解富硒農產品的,大概有五分之一的人是完全不了解的。
購買富硒產品的理由主要是基於健康的考慮,再一個是做禮品。而沒有購買的原因,第一是不了解,第二是對產品質量不太放心,有疑問。
雖然富硒農產品市場前景廣闊,但現階段存在的問題也不少:
一是安全生產問題。
硒對人體有益,但多了就有害。儘管現在國家相關標準中已取消了食物中對硒的最高限量,但並不是說硒的危害性就不存在了。
在自然狀態下生產的農產品硒含量大都較低,動物和人食用後一般不會產生不良影響,但是,通過人為方式添加富硒的農產品,如果對硒的形態、含量等把控不好,則很有可能對動物和人體健康帶來不利影響。
二是誠信經營問題。
含硒的產品並不一定是富硒產品,因為產品中的硒需要特定的檢測方法和儀器設備才能「看得清」。
要確保消費者花高價錢購買到真正的富硒功能性農產品,在市場有效監管缺失的情況下,更多的是要依賴生產經營者的誠實守信。
要大力宣傳科學富硒、安全補硒的重要性,不能讓消費者認為「富硒」是經營者的一種促銷宣傳「噱頭」,必須依靠我們的真誠去換取消費者的忠誠。
三是市場開拓問題。
「硒」是人們肉眼不能直接看得到、味覺亦不能直接感受到的一種微量元素。
因此,一方面,富硒市場開拓必須另闢他徑,如專銷、直銷等,不能給其他普通水果「混雜冒充」的機會;
另一方面,要實現公司化生產、品牌化經營,以公司的誠實和品牌開拓市場、佔領市場。
另外,要制定國家富硒功能農產品的功能成分含量分類標準。我們現在的國標中有大米的、礦泉水的,而茶葉是行標。
我的建議是分類,糧食富硒最優標準是多少,奶應該是多少,蛋是多少等等,應該有一個分類標準,這便於大家去識別,方便購買。
四是品質配套提高問題。
硒對水果蔬菜的品質形成有沒有影響,影響有多大,有沒有不利影響,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還很少,需我們進一步去研究與探討。
在物質文化生活不斷豐贍的今天,人們的消費理念發生了很大變化,富硒農產品等功能性食品作為一種越來越普及的保健食品,要贏得更多的忠實消費者,首先必須要有一流的品質,讓人「吃起來口感很棒」,否則,保健功效再高,也會讓消費者棄之如敝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