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在東北泥炭地中黑碳沉積記錄研究方面獲得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科學報告》雜誌。
黑碳由化石燃料和生物質不完全燃燒產生,廣泛存在於各類環境介質。在大氣環境中,黑碳不僅可對氣候變化產生影響,而且可作為載體影響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傳輸。相關研究表明,大氣中的黑碳最終將沉降到土壤中,並可以保存上千年。
泥炭地具有厭氧環境和連續沉積的特點,是一類可以很好保存並反演歷史時期黑碳沉積通量的載體,適合用於研究歷史時期黑碳沉積通量的變化趨勢以及人類活動對黑碳沉積通量的影響。科研人員選擇三江平原典型的泥炭剖面作為研究對象,結合相關技術,對三江平原近150年黑碳的沉積通量變化趨勢及其可能因素進行了分析。
研究表明,近150年來三江平原的黑碳沉積通量處於逐漸增加的趨勢。科研人員通過廣義相加模型分析發現,20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人類活動的增強,人為因素產生的黑碳逐步成為三江平原地區黑碳的主要來源。(來源:中國科學報 彭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