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50年三江平原黑碳沉積通量漸增

2020-12-05 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在東北泥炭地中黑碳沉積記錄研究方面獲得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科學報告》雜誌。

黑碳由化石燃料和生物質不完全燃燒產生,廣泛存在於各類環境介質。在大氣環境中,黑碳不僅可對氣候變化產生影響,而且可作為載體影響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傳輸。相關研究表明,大氣中的黑碳最終將沉降到土壤中,並可以保存上千年。

泥炭地具有厭氧環境和連續沉積的特點,是一類可以很好保存並反演歷史時期黑碳沉積通量的載體,適合用於研究歷史時期黑碳沉積通量的變化趨勢以及人類活動對黑碳沉積通量的影響。科研人員選擇三江平原典型的泥炭剖面作為研究對象,結合相關技術,對三江平原近150年黑碳的沉積通量變化趨勢及其可能因素進行了分析。

研究表明,近150年來三江平原的黑碳沉積通量處於逐漸增加的趨勢。科研人員通過廣義相加模型分析發現,20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人類活動的增強,人為因素產生的黑碳逐步成為三江平原地區黑碳的主要來源。(來源:中國科學報 彭科峰)

相關焦點

  • 三江平原,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人均糧食產量是全國平均的四倍!
    三江平原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北起黑龍江、南抵興凱湖、西鄰小興安嶺、東至烏蘇里江,是一個巨大的衝積平原。三江平原地區南北長520km,東西430km,總面積10.89萬km2,佔黑龍江省總面積的24.0%。
  • 中國面積最大的平原,相當於55個上海,你們知道是哪個平原嗎?
    年降水變率不大,為20%左右。乾燥度由東南向西北遞增。一般北方作物都可得到較好生長,遼河平原南部還可栽培棉花和冬小麥,僅松嫩平原北部高粱生長困難。春季低溫和秋季霜凍現象頻繁。江河兩岸和窪地,汛期常有洪澇災害。東北平原是我國最大的平原,在東北地區的中部。它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遼河平原。
  • 為什麼在地圖上看起來,東歐平原的「面積」比亞馬孫平原更大?
    平原的形成主要是受到地殼水平抬升和外力沉積作用而形成,在河流的中下遊地區通常會形成規模較大的衝積平原。對於人類來說「平原」地形是最重要的一種地形類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口都分布在平原地區,平原地區通常具有較好的農業生產條件,同時也有利於人類進行城市建設、交通建設和產業布局。
  • 近18年長江幹流水質和汙染物通量變化趨勢分析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2000年以來長江流域水環境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長江水質現狀及其變化和原因備受關注。採用水質、水量、汙染物通量、汙染負荷等多要素綜合分析方法,研究了近18年長江幹流水質和汙染物通量的時空分布、變化趨勢及原因。
  • 世界十大平原是哪幾個?東北平原世界第八
    亞馬孫平原全境屬熱帶雨林氣候,為世界上面積最廣的赤道多雨區。終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多對流雨。年平均氣溫27-28℃,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2500毫米之間。  亞馬孫平原西寬東窄,最寬處1280千米;地勢低平坦蕩。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平原中部的馬瑙斯,海拔僅44米。東部更低,逐漸接近海平面。
  • 中國四大平原:人口最多的是華北平原,你在哪個平原?
    年降水量350~700毫米,由東南向西北遞減。 東北平原四周為山麓洪積衝積平原和臺地,海拔200米左右。北部臺地形狀保存較明顯,南部強烈侵蝕呈淺丘外貌。平原西南部風沙地貌發育,形成大面積沙丘覆蓋的衝積平原。平原東北端循松花江谷地與三江平原相通。
  • 中國地形之東北平原
    東北平原四周為山麓洪積衝積平原和臺地,海拔200米左右。北部臺地形狀保存較明顯,南部強烈侵蝕呈淺丘外貌。平原西南部風沙地貌發育,形成大面積沙丘覆蓋的衝積平原。平原東北端循松花江谷地與三江平原相通。
  • 世界上面積前三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東歐平原和西西伯利亞平原
    基本的地形類型有五種,分別是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和盆地,其中平原地形是指海拔200米以下,海拔一般在0到50米,平坦開闊的區域,一般分布在河流沿岸和瀕臨海洋地區。當然,也有一些比較特殊的平原地形,比如我國的成都平原、渭河平原、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等,海拔都在200米以上。
  • 盤點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前10名,猜猜各大洲分別都有多少個?
    這裡很久很久以前曾是一大片被海水浸沒的凹地,發源於安第斯山的亞馬遜河水系的河流,在流水的衝擊作用下,從蓋亞那高原、巴西高原帶來大量泥沙等物質日積月累沉積於此,凹地逐漸被填平了,並出現了一個廣闊的大平原。
  • 位於南美洲北部的「亞馬孫平原」,是不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
    亞馬孫平原,也有稱為「亞馬遜平原」,這兩種說法只是翻譯的原因,都有使用,一般在正式地圖中多使用「亞馬孫平原」和「亞馬孫河」。亞馬孫平原位於南美洲的北部,東臨大西洋,北部靠蓋亞那高原,南部接巴西高原,西部與高聳的安第斯山脈相接,呈現北西南三面地勢高,東部向大洋開口的形態,亞馬孫平原內部地勢十分低平,平均海拔在150米以下。從國家角度來看,亞馬孫平原主要屬巴西、秘魯、哥倫比亞和玻利維亞四國所有。
  • 除了三大平原,中國最有價值五塊平原(盆地)
    眾所周知,中國有三大平原,分別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東北平原面積最大,相當於德國的總面積,約35萬平方公裡,由松嫩平原、遼河平原、三江平原組成。華北平原次之,約3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義大利的面積,由海河平原,黃淮平原,遼河中下遊平原組成。
  • 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燕山地球關鍵帶與地表通量觀測研究...
    月24日 18:12 獲取招標文件時間 2020年11月24日至2020年12月01日 每日上午:9:00 至 11:30  下午:13:00 至 16:30(北京時間,法定節假日除外) 招標文件售價
  • 紅河平原與珠江三角洲相比,哪個肥沃嗎?為什麼
    用什麼指標,我們印象中,哪條河流淤積的平原土壤肥沃呢?是黃河。黃河以泥沙含量高而聞名世界,從中上遊攜帶著大量泥沙,降水又衝刷著地表,把土壤中的無機鹽類和腐殖質帶到下遊,淤積了肥沃千裡的華北平原。河流水文特徵差異,形成河流三角洲的土壤肥沃程度不同,其中河流泥沙及流域內的巖性是決定著淤積平原的肥沃程度。
  • 化石燃料與生物質燃燒源對青藏高原東南邊緣黑碳的影響
    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人為排放黑碳也隨之增加,從而加重了黑碳對環境和氣候的影響。
  •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亞馬遜平原 面積相當於大半個中國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亞馬遜平原 面積相當於大半個中國時間:2018-04-20 11:08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亞馬遜平原 面積相當於大半個中國 我們都知道平原很大,我們國家也有很多大大小小平原。東北平原是我國最大的平原,有35萬平方千米。
  • 我國有哪些主要的「平原地形區」?分別分布在我國的什麼地方?
    平原地形是指海拔在200米以下,大多數海拔都在50米以下的平坦開闊地區,大多數平原都分布在河流中下遊地區和沿海地區,在世界地形類型中平原所佔的面積並不大,大約佔7.3%,但是世界上的大多數平原地形分布區都是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也是工農業生產集中的區域,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位於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
  • 光引導電泳沉積助力增材製造—新聞—科學網
    電泳沉積可將包括陶瓷、金屬、聚合物,甚至活體細胞等在內的多種材料沉積到各種表面,最常見的應用是在裝配線上,用於車身底漆的噴塗。
  • 中國地理小區域——寧夏平原
    寧夏平原地處斷裂陷落帶,在100多萬年前的第四紀更新世時期,寧夏平原是一個浩瀚大湖,滄桑巨變,最終演變成今天的平原。現在的寧夏平原,即使年降水量僅僅200毫米左右,蒸發量近2000毫米,但賀蘭山前仍草場廣袤,銀川附近則湖沼遍布,灌溉農業發達,有著「塞上江南」的美稱。下圖為寧夏平原及周邊地區示意圖。(1)解釋寧夏平原從大湖到平原的演變過程。
  • 【常識積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衝積平原
    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平原中部的馬瑙斯,海拔僅44米。東部更低,逐漸接近海平面。亞馬孫平原的河漫灘約佔平原面積的10%,由鬆軟的近代衝積層組成,地勢特別低下,河漫灘之外,45~60米的陡岸之上為高位平原,在西經60°以西最為寬廣,表層物質由第三紀和第四紀的沙與粘土組成,已呈部分固結狀態。
  • 倪晉仁課題組在PNAS上發文揭示中國水土流失引發的CO2通量效應
    2016/06/01 信息來源: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流域土壤在水力、風力、凍融、重力等外營力作用下會發生破壞、剝蝕、搬運和沉積,其中在水力作用下造成的水土流失問題因其對生態環境的嚴重影響而受到廣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