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地球都有哪些變化?AI「天眼」帶您回溯

2021-01-13 瀟湘晨報

衛星雖被形象地稱為「天眼」,事實上衛星數據的應用,卻難以做到「盡收盡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小牛就曾經表示,衛星在天上飛來飛去,效能其實並不高,每天只有幾十分鐘時段內採集到的數據是地面需要的。

那些大量的被認為是無效數據的「廢片」,有沒有可能被利用起來?

「我們利用高性能的雲計算和建模的方法,構建了全中國範圍內2000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逐日的無縫數據立方體,基本上填補了同時實現高空間解析度和高時間頻率遙感觀測的空白。」4月15日,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球系統科學系主任宮鵬在線介紹,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通過公共數據資源和時空遙感技術,製作完成首套中國30米逐日無縫遙感觀測數據集,以及逐季節土地覆蓋和逐年土地利用的數據集。

首套中國30米解析度逐季節土地覆蓋圖

人工智慧深度「補片」

「傳統的對地衛星觀測,拍下來的一景一景的照片是不同時間採集的數據,拼在一起並不完整,使用門檻很高。」宮鵬解釋,「衛星直接獲得的圖片不能拿來直接用的,因為衛星圖片不會是自然連續的,很可能像100塊的拼圖,少了50塊的效果,但也有可能同樣的拼圖來了好幾塊。」

不止如此,衛星軌道的偏差會造成同一地方不同時間拍攝的圖片難以重疊,雲彩的遮擋、霧氣不均勻的散射都會導致大量的衛星遙感數據難以反映地表的真實情況,而成為難用的「廢片」。

衛星獲取的圖像不能直接拿來用

基於此前完成的世界上唯一一個1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製圖數據處理過程中積累的經驗,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團隊自主研發了時空數據融合重建的技術。

「我們構建了人工智慧需要的知識庫,其中包括世界首套全球全季節普適樣本庫和相關領域知識。庫中分為訓練樣本庫和完全獨立的驗證樣本庫。」清華大學博士生劉涵介紹,結合亞馬遜雲服務(AWS)上面一整套完善的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套件和服務,團隊設計和訓練了一套適應遙感大數據的深度遙感特徵學習和分類模型。

運用大量計算和圖像時空融合技術,把不完整的「拼圖」重建成時空一致的圖像庫,應用人工智慧技術識別例如路面是瀝青、土路還是水泥路面等地表覆蓋類型,通過模型訓練,完成高性能的推理,建立起這一深度遙感製圖模型的「超能力」。這個模型根據知識庫不斷學習,利用人工智慧算法,能夠完成不合格「廢片」的補片工作,甚至可以補足缺失的部分。

「所得到的結果,最後經過遙感專業化的變化檢測和時空一致性後處理方法,最終得到了中國30米逐日無縫遙感觀測數據集和這套全國逐季節土地覆蓋和逐年土地利用圖。」劉涵說,團隊從原始數據到多維時空資料庫以及最終的製圖產品中的所有數據都統一存放在雲服務平臺的遙感數據湖中,方便進行數據統一的處理和分析。

雲上高性能計算,

提供超高算力

「地球系統科學使用和產生的數據是極其巨大的,例如氣候模擬和預測會生成時間間隔在小時級、地面解析度是3公裡的氣候數據,產生的數據量和衛星遙感數據類似,量級都在PB級以上,相當於數百萬集高清電影的量級。」宮鵬介紹,因此需要超強算力來完成。

如果進行數據中心建設的話,需要三、四百個機櫃,佔地成本和時間成本都是巨大的。據介紹,亞馬遜雲服務(AWS)為項目的完成提供了10萬核左右的雲上高性能計算資源。

此外,衛星數據使用的是AWS公共數據集中的數據。據宮鵬介紹,公共數據集中存儲了很多公共數據,包括美國聯邦地質調查局的陸地衛星Landsat數據、中等解析度的成像光譜議MODIS的數據等。

對這些數據集中的數據進行AI處理,如果不在雲上進行而是搬運下載後再運算,那搬運的時間也可能需要幾個月。據介紹,通過雲上高性能計算,能夠把算力部署在公共數據集周邊,圍繞數據進行計算。AWS在全球有22個區,開放數據集分布在不同的區域,需要歐洲的數據,就可以把算力開到歐洲,如果需要用美國的數據,算力就可以開到美國。

「這樣的算力和布局使得巨量的計算和分析成為可能。」宮鵬說。

讓小學生也能用遙感圖

「中學生、小學生想拿數據做點什麼,從裡面摳出來,拉幾條曲線,或者把一個區域拿出來做一些探測、變化、趨勢的分析,都已經變得非常容易。」宮鵬說,對於衛星公共數據的梳理、重建,讓衛星遙感圖的使用門檻大大降低,如果說之前只有專業用戶能從數據中獲得價值,那麼以後更多的普通用戶也能看懂和利用這些數據,這將開闢中國衛星遙感數據處理和信息提取的新的範式。

宮鵬教授認為,這將開闢中國衛星遙感數據處理和信息提取的新的範式。「未來我們希望繼續開發全球逐日無縫遙感觀測資料庫。」宮鵬說,到時人們不用再去美國聯邦地質調查局或者歐空局的網站上下載原始數據了,那些數據的處理也非常的艱難,所有的數據需求都可以更容易地實現,在經處理後的有效數據中進一步分析和應用,並將衍生出更多地應用可能。

團隊研發的世界上唯一一套10米解析度地表覆蓋圖

基於遙感觀測數據集,宮鵬教授團隊進行了相關的土地利用分析,他介紹,研究發現,我國的耕地確實在減少,但目前耕地的面積比18億畝的耕地紅線還高很多。此外對於中國森林面積的數據也進行了時空一致性的計算,呈現了21世紀我國森林面積不斷增加的趨勢,也印證了我國森林保護工程的有效性。研究還發現我國保護區有較好的土地保護效應,但保護區周圍卻出現了較大的幹擾,出現了較強的土地利用和破壞的情況。

「針對這次疫情,我們的城市土地利用數據能夠明確指出居住區在哪,高密度的居住區在哪,這樣的地區對疾病的傳播有助長的作用,或者說承擔更大的風險。」宮鵬說,期待能夠為更豐富的數據利用提供研究基礎。

【來源:科技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數公裡外,發現一艘21世紀飛船,上面竟有8G數據"
    每天都會有分享,都是免費訂閱,請您放心關注。
  • 打開「天眼」看地球
    我國高分專項實施6年來已發射了多顆衛星,數據源不斷豐富,高分衛星數據在18個行業廣泛應用——打開「天眼」看地球光明日報記者 葉樂峰 袁於飛  日前,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發布《2017中國高分衛星應用國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 21世紀氣候變化與中國國家安全
    到21世紀末,北極海冰範圍全年都縮小,9月份北極海冰將少43%~94%,2月份將減少8%~34%;北半球春季積雪範圍將減少7%~25%,全球冰川體積將減少15%~85%。    氣候變化對北極地區的影響日益加大。據監測記錄顯示,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北極大部地區氣溫均較往年高出3°C,地面溫度也較往年高。北極氣溫增幅持續高出全球均溫增幅。
  • 「中國天眼」是如何工作的?FAST首席科學家李菂《開講啦》為您揭秘!
    這口「大鍋」究竟有多大?戳視頻,感受一下「中國天眼」是如何工作的?FAST首席科學家李菂《開講啦》為您揭秘! 了解到「中國天眼」的基本情況不知您是否又產生了新的疑問這口「大鍋」是如何工作的?下雨天是否對它有影響?……往下看,咱們一同走進這口神秘的「大鍋」來聽!
  • 中國「天眼」投入使用三年多來,有哪些探秘發現?
    自古以來,人類對地球之外空間的想像和探索從未停止過。那麼有哪些探秘發現成果呢?過去三年多,「中國天眼」經歷了長期的調試觀測,已初步展現出了超凡的實力。「天眼」有潛力探測到數千顆地外行星上的類地文明或擁有更先進技術的文明,如果它們存在的話。搜索地外文明,是「天眼」主要科學目標之一。2018年,「中國天眼」安裝調試了專門用於搜索地外文明的後端設備。
  • 都21世紀了,為什麼反倒有越來越多的人不相信地球是球形的?
    現在每年都有一次地平說大會在美國舉行—— 最近一次會議有600多人參加,而 YouTube 上則充斥著各種視頻,都聲稱能夠證明地球是平的。 物理學家可能並不會把地平說放在心上,但地平說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的支持,尤其在容易受到其他陰謀論影響的人們當中。 「他們真的相信這個。」
  • 中國天眼究竟有多厲害?投入使用也4年了,有什麼重大發現嗎?
    不過也因為它的強大,中國天眼在國際上的評價是褒貶不一的。一部分人認為中國天眼或會暴露地球的坐標位置,理應該將其關閉,另一部分人則認為中國天眼極有可能成為人類找到外星生命的工具。且天眼的存在也能提早的幫助人類去預知一些有可能到來的危險,不應該關閉!不得不說,中國天眼身上的爭議性是很多的,那中國天眼究竟有多厲害,才會讓如此多的人和國家對天眼投以關注呢?
  • 天眼收到規律信號,16光外一超級地球似在呼救,末日之鐘已敲響?
    但是進入21世紀以後,隨著我國「神舟」飛船的發射、探月工程的展開、太空空間站的建設以及世界最大最先進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的投入使用,我國正快速成為航空航天領域的另一位重要成員,現在不少來自我們中國的太空探索的消息,正日益成為世界天文愛好者、外星人獵人以及篤信外星文明者團隊關注的重點之一。
  • 21世紀僅出現4次,即將經歷第2次!
    中秋和國慶同一天 21世紀僅出現4次目前正要經歷第2次中秋節和國慶節將至,巧合的是,兩節同時出現在10月1日這一天。天文專家表示,就21世紀而言,這種「巧合」僅出現4次,比較罕見。中秋節每年固定在農曆的八月十五,但它在陽曆中的日期卻非常不固定,而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是「閏月」。
  • 越來越熱的21世紀:人類怎麼活下去?
    但有一件事已經可以肯定,那就是地球將變得越來越熱。已經有許多氣候模型預測2100年的地球將變得十分炎熱,降水模式也會發生巨大改變。為了找到確切答案,《科學美國人》雜誌與美國宇航局埃姆斯研究中心的科學家聯手,利用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的高解析度氣候模型,計算出2100年前地球上每個地方、每年(包括每個月份)的氣候變化數據。
  • 「天眼」開放
    「地球中心說」、「地方天圓說」、「嫦娥奔月說」等等,都寄託了人類對天空的猜測與想像,寄託了人類看清天空奧秘的期望。藉助於光學望遠鏡,人們可以望見38萬公裡外月球上的「山巒」與「河湖」,以及成千上萬顆閃亮的星星,但這只是宇宙間極其微不足道的一個小小角落,真正的「星辰大海」是人們的目力與光學設備遠遠無法企及的。
  • 科學家重修太陽黑子記錄 可回溯至4個世紀前
    天文學家終於糾正了一個涉及到科學史上最長觀測記錄的令人尷尬的矛盾:關於太陽黑子活動的數據可以回溯到4個世紀之前。這項研究對於理解太陽曾經如何以及仍將如何影響地球上的生命具有重要意義。一些人曾將這一「黑子極大期」的假設與地球越來越熱的氣候聯繫起來。否定「黑子極大期」的存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天文臺天文學家Frédéric Clette表示:「我們發現並沒有這樣的黑子極大期。太陽活動的水平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Clette在8月7日於美國夏威夷檀香山召開的一次國際天文聯合會會議上公布了這一研究結果。
  • 天眼查大數據:新農村經濟,你看得見的變化
    天眼查近日發布企業大數據系列報告之《新農村經濟,你看得見的變化》,試圖通過企業發展的變化來展現832個「貧困縣」近五年來的努力及成果,另外也從鄉村醫療、鄉村教育、農副產品電商、鄉村旅遊等方面,通過數據客觀探尋「新農村經濟」的蛻變。
  • 中國天眼發現「新地球」,上面有水有植物,專家卻大呼不能去
    中國天眼發現「新地球」,上面有水有植物,專家卻大呼不能去!
  • 用新技術研究地球寶藏——談21世紀礦物學的發展和走向
    在歷史上,人們通過對礦物的開採和利用不斷豐富了礦物學的內容,而21世紀世界礦物學的發展趨勢和走向如何呢?    預測21世紀的科學,乃至於某一學科的進展,有相當大的困難。20世紀礦物學是沿下列方向發展:1.礦物學是地質科學的基礎學科。2.地質科學中與數理化聯繫最密切的分支學科。這是礦物學最重要的特徵,也是它快速發展的動力。3.發展新材料研究,為經濟建設服務。
  • 中國天眼發現「第二顆地球」,有山有水有大氣,科學家:人類不能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我們的最新內容了,每天都會有更新,完全是免費訂閱
  • 歷史今天|中國「天眼」工程竣工
    中國「天眼」的視野有多遠?據專家介紹,哪怕是遠在百億光年外的射電信號,中國「天眼」也有可能捕捉到,還可能發現高紅移的巨脈澤星系,實現銀河系外第一個甲醇超脈澤的觀測突破;用於搜尋識別可能的星際通訊信號,尋找地外文明等等。
  • 探索地球內部的「天眼」
    兩千多年前,屈原對著蒼茫大地,浩瀚宇宙,有了這驚天一問。對於星空的探索我們從未間斷,目前在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支撐下,「中國天眼」、「悟空號」、「墨子號」等等一系列的宇宙探索神器為我們認識和了解我們的宇宙提供了可能。
  • 如果把地球的衛星換成其他的行星會有哪些變化
    如果把地球的衛星『月球』換成其他行星會有哪些變化?如果把地球的衛星『月球』換成其他行星會有哪些變化?這個問題自然不是作者第一想到的早在之前就有作家對這個問題做過稀數研究與發文,但筆者本人突發奇想的也想用自己觀點來解釋下這個問題會是什麼樣的。
  • 為什麼21世紀都過去了五分之一,還沒有出現偉大的科學理論?
    除了這些,很多偉大的科學猜想也都是誕生於上個世紀,比如引力波的猜想,蟲洞的猜想,引力透鏡的猜想,希格斯玻色子的猜想,黑洞的猜想等,而這些猜想,到了本世紀除了蟲洞沒有被證明之外,其它都得到了科學的證明。看完上個世紀前20年的輝煌,我們再來看下21世紀的前20年,人類有哪些偉大的科學理論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