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鄰居家老太太下樓梯不小心摔了一跤扭傷了膝關節,到醫院住了一段時間。出院後鬱悶心疼不止:「住院的時候醫生非要求拍胸片,膝蓋的問題,關肺什麼事咯,我一不咳二不喘的,而且膝蓋咯,給我拍完片子又要做CT,做完CT又要做MRI,把這些檢查折騰了個遍,我就納悶了,住個院為什麼要做這麼多檢查?」。
「很多時候,患者覺得自己的某些方面並沒有問題,與自己所要治的病風馬牛不相及,因此,對於有些自認為不必要的檢查很是抗拒。其實,這是患者沒能理解這些檢查的必要性及目的。」 面對老太太的鬱悶,作為多年鄰居的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的放射科主任張偉向她解釋道,首先,胸片是入院常規檢查的項目之一,每位患者入院後,醫院會對患者的基本情況進行常規檢查,這些常規檢查包括醫生對病人的問診、查體以及各項輔助檢查等。在這些常規的輔助檢查中,包括血尿常規、心電圖、胸部X線攝影以及肝腎功能等項目。上述基礎檢查對保證病人診斷、治療的正確性是非常重要的,絕非過度檢查。
張偉介紹,拍胸片是為了排除肺部感染、腫瘤以及傳染性疾病等,比如近期的新冠肺炎疫情下,每一位住院患者都需要進行胸部的影像檢查排肺部病變。有些肺部感染、腫瘤可能不會引起相應的臨床症狀如咳嗽、咳痰、發熱、胸痛等,但是會影響人的免疫力、肺功能等一系列人體的機能,嚴重影響治療或手術(麻醉),或者受某些治療會影響本身的基礎病情,導致本可以避免的、不必要的危險發生。
其次,為什麼拍完片子後又要做CT,做完CT還做MR(磁共振)?我們平常所說的拍片子,指的是X線光片的檢查,它是X光穿過人體要檢查區域的所有組織結構後存留的圖像,其實它是所有結構前後重疊的影像,對於一些重疊比較多的部位,就會有一定的漏診或誤診的機率,所以拍完X線片之後,如果不能確定診斷或者需要排除一些診斷的話,就需要做進一步檢查,比如CT,MRI。
再說說CT,CT的原理同樣是採用X線成像,但是CT的優勢在於將人體的部位一層層「切開」了觀察,也就是把檢查的部位切成很薄的片,觀察每一個薄片裡面的影像,這樣的話,很多細節都可以清晰的觀察到,就像觀察西瓜,X光片是就是看到的帶皮的完整的西瓜,CT則是將西瓜切開後一片片地看,不但能看到皮,還能看到瓤和籽,顯然與平片比較,CT要精細的多。但是CT同樣也有弱點,那就是對軟組織的解析度不高,而且有些病變的密度和周圍組織相似,CT就將它們無法明確的分辨出來,這樣就不可避免造成漏診。
而MRI(磁共振)正好補充了CT的不足,它的軟組織成像清晰、解析度高,就像CT能明確分辨西瓜子和西瓜瓤,MRI卻能分辨西瓜瓤的細微結構的各種不同。MRI軟組織解析度較CT高的原因比較複雜,簡而言之,MRI成像原理是利用人體內氫原子核在強磁場內共振產生影像。而人體結構含氫原子核最多的分子是水分子,多數病變發生時,要伴隨著水分子的增多或減少,所以磁共振就能將病變很容易的從正常組織結構中凸顯出來。但是磁共振同時也有一個最大的缺陷,對含水很少的組織和病變(比如骨質及/鈣化等)顯示得很差,因此,DR,CT,MRI三者是優勢互補的。
那麼,很多人都會想,有沒有一種檢查能夠一步到位呢?可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首先,X線片檢查費用低廉,是疾病初篩和複查的首選檢查,而CT費用偏高,而且射線劑量較X光片要大,而MRI雖然沒有射線的困擾,但是費用相對昂貴。其次對於骨關節、脊柱系統疾病很高的診斷價值,無法被替代;而且X光片是二維立體的影像,X線片圖像與骨外科手術中的視野以及人體大體解剖的形態輪廓是一致的,可以起到定位的作用。因此醫生對病變進行整體評估時就避免不了做完這個再做那個。所謂「省事誠可貴,健康價更高,若為治好病,三者皆需要」。(放射科 李秋雲)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