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時天子嶺:踩在超過60℃的作業面,打響與垃圾貼身的那場戰爭

2020-11-23 騰訊大浙網

早上7點,早高峰剛剛開始,沈金毫和他的推土機已經工作了3個小時,脖子上掛著的毛巾溼了又溼,工作服的腰背處已結出了一圈白色的鹽花。

他在天子嶺循環經濟園區最高處的作業平臺,這裡另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是天子嶺垃圾填埋場。

(▲早上7點鐘,他的背後已經有了鹽花。)

這裡的推土機,不用輪子,用履帶,前面的推土兜用來推垃圾,履帶用來壓實垃圾。每一天,當作業平臺上一輛輛清潔直運車上的垃圾傾瀉而下,他們就開車爬上垃圾堆把垃圾們推好、再壓實。

夏天,這裡是真的難熬,頭頂太陽直直曬下來,覆蓋在垃圾堆上的黑色高密度聚乙烯膜吸收、反射著熱量,感覺就像在一個烤箱裡。天熱讓垃圾腐爛加速,和它們貼身作戰8個小時,真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

1】熱到連蚊子蒼蠅也不來光顧

辛苦到無需刻意一年能瘦30斤

別以為垃圾填埋是把垃圾傾倒進庫區就可以結束了,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重要的是如何儘可能少的暴露作業面,在最小體積內「壓入」更多垃圾。

垃圾場填埋庫區作業要分推鋪作業班、工程機械班、工藝密閉班、道路保潔班、雨布覆蓋班、分區作業班等6個班組,各個工種上班時間有所區別。沈師傅所在的推鋪作業班,分早晚兩個班次,早班是4點到11點半,晚班是中午11點半到下午6點。

「最忙時有五臺推土機、一臺挖機同時工作,作業面上有六個車位可以供六臺垃圾車傾倒垃圾。」沈師傅說,垃圾填埋最基本的工作流程是垃圾車傾倒垃圾後,由推土機把垃圾推到當天規劃來堆放垃圾的位置,再來回個五六次壓壓實,還有輔助工位,要指揮垃圾車到指定位置卸垃圾,還需要把不小心倒在平臺上的垃圾清掃進庫區。

脖子上搭一條擦汗的毛巾都嫌熱,臉上捂著口罩,但實在太悶了,不時要拿下來吸口氣。

(▲工作間隙透口氣。)

沈師傅的一天從4點鐘開始,最初一小時保養機器,接著要和早班同事一起把前一天覆蓋在垃圾上的防雨布掀掉,「為了減少臭味向周圍散逸,晚上的班次會覆膜或者鋪防雨布。」

為什麼有兩種膜?

「填埋場絕大部分區域覆蓋的都是高密度聚乙烯膜,已經填好的區域我們就用這個膜長期覆蓋。防雨布是臨時膜,如果最近一周都在附近填埋,晚班就要把垃圾填埋作業面鋪好防雨布,白班再掀開。」

一塊防雨布有60斤重,需要兩個成年男人才能掀開。夏天,普通人都愛午後雷陣雨帶來的涼爽,但沈師傅他們卻最頭疼這樣的雨,雨水會積在防雨布上,第二天掀布時,那個重喲,「我們有時4個人都拉不開一匹布。」

固廢分公司經理助理鄭良峰說了一件事:「我們作業面就沒有胖子。那個誰誰剛進來時還是白白胖胖,一年下來沒刻意減肥,體重掉了三十斤。」大夥開玩笑:「想減肥嗎,全杭州找不到比填埋場更好的地方。」

熱,還有個側面證明,雖然填埋場垃圾遍地,但是這裡居然沒有蚊蟲蒼蠅。

(▲已經覆蓋好黑色高密度聚乙烯膜的垃圾堆。)

2】早上9點,作業面溫度就攀上了64℃

帶鋼板的工作靴,一穿就是25年

「基本上每天4點半,就能看到太陽從我們背後的黃鶴嶺跳出來,差不多防雨布掀到一半,太陽一出來就開始熱了。」沈師傅說,剛出來的太陽還算溫和,早上8點後,就開始烤人了。記者採訪當天,覆膜的填埋場上溫度在早上9點就能達到64℃,而到了10點22分能達到73℃!

如此高溫下作業,體質差一點的人都要先吃幾顆人丹。

地熱得周圍空氣都能看出來有「變形」,穿著普通鞋子直覺得一股熱浪從鞋底燙到了小腿。問沈師傅,這麼燙的底,怎麼受得了?

他指指腳上的鞋子:「鞋子底都是帶鋼板的,一隻有五六斤重。走慣了,不覺得重了。」

在沈師傅25年的填埋庫區作業經歷裡,有幾次因為鞋底破了汙水滲入,導致足部感染;有同事天生汗腳,在這樣的夏天,腳上就會發皮膚病,「我們單位直接請了市三醫院的醫生每周來坐診,就是因為有的人皮膚病都捂出來了,可工作離不開,沒辦法請假去醫院。」

沈金毫師傅是杭州市勞模。但他說:「我算是天子嶺庫區的第一代填埋工人,做了25年,現在庫區一線作業的最年輕的人都奔40了,未來天子嶺填埋場也會作為備用,不是垃圾處理的主要陣地了,我盼著以後不會再有人來做填埋工了。」

相關焦點

  • 在這個堆著垃圾的實驗室,他們進行了可以使垃圾減量90%的科學研究!
    除了回收再利用的,和焚燒掉的,在我國,大約60%的垃圾,是以填埋的方式處理的。而垃圾填埋場,一般堆填高度可達100多米,如何才能確保它裡面堆填的垃圾不會對周圍環境產生危害?甚至,原本容量已經滿負荷的垃圾填埋場,未來有可能重新利用起來,延長使用壽命?
  • 武江區天子嶺「化石群」又有重大發現
    前段時間,我們報導了韶關天子嶺的一處山林裡,存在疑似侏羅紀時代的植物和化石。記者跟隨地質隊的專家來到天子嶺腳下,專家立即在已經開挖的石頭中進行查驗。據介紹,這類巖石屬於泥炭質灰巖,巖石中確實有許多石燕類的化石,石燕又叫中華弓石燕,呈貝殼狀,殼面有兩分叉殼線,並有細密的殼紋。石燕是石巖紀腕足動物,比恐龍來到地球還要早1.5億年。
  • 疫情下的垃圾清運:8人日清垃圾60噸,相當於每天搬7頭成年大象
    疫情期間,市民宅在家中不出門,生活垃圾隨之增加,無形之中給垃圾清運工作增加了不少壓力。「往年春節期間,八橋每日垃圾總量約40噸,今年每天都有60多噸。」施榮林告訴小編,為了將八橋的垃圾及時運送到位於三茅街道的市生活垃圾轉運中心,八橋垃圾轉運中心的工作人員每天早晨5點30分就要開工,從正月初二至今,一天都沒休息過。
  • 如果沒有71年前那場戰爭,多少人見美軍會像「老鼠見貓」?
    一場甲午戰爭,似乎打掉了很多人面對日本海軍(海上自衛隊)時的信心——哪怕現在我方海軍在裝備規模、性能方面均已經明顯超過了日方,依然還有很多人認為,我們不一定能夠打過日本海軍。因為他們覺得在海軍方面,我們在「人的因素」方面可能不那麼行。
  • 守衛傳承者認證活動 DOTA2遠古遺蹟戰爭打響
    守衛傳承者認證活動 DOTA2遠古遺蹟戰爭打響 DOTA2 DOTA2官方 ▪ 2015-02-10 09:55:02
  • 土石壩壩面作業的施工組織規劃
    土石壩施工壩面作業的施工程序包括鋪土、平土、灑水、壓實(對於粘性土料採用平輾壓實,壓實後鋪土前尚應刨毛以保證上下土層的層間結合良好)、質檢等工序。壩面作業的施工特點在於工作面狹窄、工序多、機械設備多,沒有良好的施工組織將導致施工幹擾,影響施工質量,引起窩工,造成人力設備的浪費,延誤施工進度。通常採用流水作業法組織壩面施工。
  • 俄科學家:太空垃圾或引發戰爭
    (原標題:俄科學家:太空垃圾或引發戰爭) 網易科技訊
  • 內蒙古十二時辰——辰時
    辰時指的是七時至九時,別稱食時,顧名思義,轉眼間便到了吃早餐的時候在內蒙古,各地的早餐也在辰時端上桌,不同的製作手法,不同的原料選擇,迎合著不同人們的挑剔胃口。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走進內蒙古,去看看當地人的早點有多豐盛。
  • 700類海洋生物被困,垃圾分類背後的數據
    而人們在自我調侃被垃圾分類「逼瘋」的背後,則是一場全中國人都輸不起的戰爭。01強制垃圾分類,因為我們等不了了蘋果核,降解時間2周厚重的羊毛衣物,降解時間5年易拉罐,降解時間200年塑料製品,降解時間1000年玻璃瓶,降解時間200萬年......大自然的分解速度,遠遠跟不上人類生產垃圾的速度。
  • 為什麼古代宦官總是會提醒皇帝:辰時了,辰時是什麼時候?
    皇帝在埋頭批閱奏摺,旁邊一名隨侍的太監小聲提醒道:「萬歲爺,辰時到了。」那麼辰時到底是什麼時候?為什麼宦官總是要在辰時提醒皇帝?我們古代的計時跟如今的24小時不一樣,中國古代將一天分為12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小時。
  • 辰時:清晨的包子鋪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清晨7時,辰時。辰時又稱「食時」「早食」,是古代人民「朝食」之時。也就是說,這是吃早飯的時間。西寧海湖新區一條巷子裡,傳出陣陣包子的香味。其他店都還沒開門,這家包子鋪已經忙碌起來。老闆何忠紅,剛過50歲。
  • 辰時,出生的人,命運特點
    易學命理唐老師/書辰時,清早,時間為早上七點到九點之內,十二地支的第五位,屬龍,這個時刻,陽光開始化解甘露,草木成長,正是萬物甦醒的時候,所以人們相信出生於辰時的人運勢最佳,那麼事實到如何呢?辰時對應的生肖是龍,而龍在中國代表王者和權勢,能夠呼風喚雨。辰時出生的人,天生聰慧過人,思維敏捷,做事果斷,一生中大多時間都會在忙碌中度過。早年運勢通常不錯,到了中年可能會面臨災難損耗的危機,晚年的時候運勢則會再次抬頭。辰時出生的人性格有旺盛的進取心,專心致志,果斷肯幹。
  • 如何用625鎳合金焊絲雷射堆焊 垃圾焚燒發電高溫煙氣換熱面
    如何用625鎳合金焊絲雷射堆焊 垃圾焚燒發電高溫煙氣換熱面北極星固廢網訊:垃圾焚燒爐因為焚燒垃圾產生高溫腐蝕性極強的煙氣(如含有氯離子等)。這些煙氣通過與受熱面的換熱實現煙氣與水蒸汽的換熱。受熱面往往受到嚴重的煙氣腐蝕。
  • 深州法院辰時法庭召開庭務會
    深州法院辰時法庭召開庭務會 2021-01-12 14: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Fate系列,聖杯戰爭為何會打響,原來聖杯的能力是這樣
    在Fate系列中,一切的設定以及故事都是圍繞著「聖杯戰爭」所建立起來的。那麼,聖杯戰爭到底是為什麼才會打響,而聖杯又是個什麼東西呢?其實這件事情,還要從Fate的設定開始說起。其實所謂的聖杯其實就是人造出來,為了通往「根源」的一種魔術道具。
  • 垃圾如何分類?這群中學生來到垃圾處理廠尋找答案
    怎麼認識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我們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都去了哪裡?帶著這些疑問,長郡雙語實驗中學C1815班的同學們來到黑麋峰長沙市城市固體廢棄物處理場參觀學習。在參觀過程中,同學們了解到,目前垃圾場日均填埋生活垃圾8000多噸、汙泥近1000噸、餐廚垃圾初分揀物200多噸,滲瀝液處理規模達3100噸。 為了詳細了解垃圾處理過程,同學們先後參觀了生活垃圾進廠、吊控進料焚燒、廢氣和滲濾液處理以及垃圾清潔焚燒發電運行等情況。「垃圾場每天處理這麼多垃圾,如何防治臭味擴散呢?」
  • 「這是什麼垃圾?」螢石雲視頻APP上線垃圾智能分類功能
    「這是什麼垃圾?」螢石雲視頻APP上線垃圾智能分類功能 「你是什麼垃圾?」自從上海實行垃圾分類後,上海人民每天都要面對這個「直擊靈魂的拷問」。
  • 上萬兒童手挽手踩地雷,脖子上掛著「通往天堂的鑰匙」
    對於使用方來說,地雷具有製造簡單、價格便宜、隱蔽性強、殺傷力大等諸多特點,堪稱窮人最好的防禦、伏擊武器,但對被使用一方來說,地雷堪稱是最危險、最致命武器,槍炮還能躲避防禦,但地雷真的是防不可防,你根本不知道下一腳踩到的是石頭還是地雷,士兵每走一步都要在生死邊緣徘徊,內心需要承受極大壓力,而且就算知道哪裡有,戰場上敵人也不會給你時間慢慢排雷,最簡單有效,也是最無奈的辦法就是用人去趟雷,兩伊戰爭期間伊朗就是這麼幹的
  • 雅典與斯巴達的戰爭最激烈時,因一場瘟疫意外平息了戰火
    而在人類歷史的滾滾長河之中,卻有一次這樣的意外,因為在一場殘酷的戰爭環境之下,又爆發了一場意外的瘟疫,這原本使得戰爭的情況雪上加霜,不過歷史卻意外地讓這次瘟疫巧妙地結束了這場戰爭。小編也不得不感嘆,這也算是因禍得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