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點,早高峰剛剛開始,沈金毫和他的推土機已經工作了3個小時,脖子上掛著的毛巾溼了又溼,工作服的腰背處已結出了一圈白色的鹽花。
他在天子嶺循環經濟園區最高處的作業平臺,這裡另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是天子嶺垃圾填埋場。
(▲早上7點鐘,他的背後已經有了鹽花。)
這裡的推土機,不用輪子,用履帶,前面的推土兜用來推垃圾,履帶用來壓實垃圾。每一天,當作業平臺上一輛輛清潔直運車上的垃圾傾瀉而下,他們就開車爬上垃圾堆把垃圾們推好、再壓實。
夏天,這裡是真的難熬,頭頂太陽直直曬下來,覆蓋在垃圾堆上的黑色高密度聚乙烯膜吸收、反射著熱量,感覺就像在一個烤箱裡。天熱讓垃圾腐爛加速,和它們貼身作戰8個小時,真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
1】熱到連蚊子蒼蠅也不來光顧
辛苦到無需刻意一年能瘦30斤
別以為垃圾填埋是把垃圾傾倒進庫區就可以結束了,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重要的是如何儘可能少的暴露作業面,在最小體積內「壓入」更多垃圾。
垃圾場填埋庫區作業要分推鋪作業班、工程機械班、工藝密閉班、道路保潔班、雨布覆蓋班、分區作業班等6個班組,各個工種上班時間有所區別。沈師傅所在的推鋪作業班,分早晚兩個班次,早班是4點到11點半,晚班是中午11點半到下午6點。
「最忙時有五臺推土機、一臺挖機同時工作,作業面上有六個車位可以供六臺垃圾車傾倒垃圾。」沈師傅說,垃圾填埋最基本的工作流程是垃圾車傾倒垃圾後,由推土機把垃圾推到當天規劃來堆放垃圾的位置,再來回個五六次壓壓實,還有輔助工位,要指揮垃圾車到指定位置卸垃圾,還需要把不小心倒在平臺上的垃圾清掃進庫區。
脖子上搭一條擦汗的毛巾都嫌熱,臉上捂著口罩,但實在太悶了,不時要拿下來吸口氣。
(▲工作間隙透口氣。)
沈師傅的一天從4點鐘開始,最初一小時保養機器,接著要和早班同事一起把前一天覆蓋在垃圾上的防雨布掀掉,「為了減少臭味向周圍散逸,晚上的班次會覆膜或者鋪防雨布。」
為什麼有兩種膜?
「填埋場絕大部分區域覆蓋的都是高密度聚乙烯膜,已經填好的區域我們就用這個膜長期覆蓋。防雨布是臨時膜,如果最近一周都在附近填埋,晚班就要把垃圾填埋作業面鋪好防雨布,白班再掀開。」
一塊防雨布有60斤重,需要兩個成年男人才能掀開。夏天,普通人都愛午後雷陣雨帶來的涼爽,但沈師傅他們卻最頭疼這樣的雨,雨水會積在防雨布上,第二天掀布時,那個重喲,「我們有時4個人都拉不開一匹布。」
固廢分公司經理助理鄭良峰說了一件事:「我們作業面就沒有胖子。那個誰誰剛進來時還是白白胖胖,一年下來沒刻意減肥,體重掉了三十斤。」大夥開玩笑:「想減肥嗎,全杭州找不到比填埋場更好的地方。」
熱,還有個側面證明,雖然填埋場垃圾遍地,但是這裡居然沒有蚊蟲蒼蠅。
(▲已經覆蓋好黑色高密度聚乙烯膜的垃圾堆。)
2】早上9點,作業面溫度就攀上了64℃
帶鋼板的工作靴,一穿就是25年
「基本上每天4點半,就能看到太陽從我們背後的黃鶴嶺跳出來,差不多防雨布掀到一半,太陽一出來就開始熱了。」沈師傅說,剛出來的太陽還算溫和,早上8點後,就開始烤人了。記者採訪當天,覆膜的填埋場上溫度在早上9點就能達到64℃,而到了10點22分能達到73℃!
如此高溫下作業,體質差一點的人都要先吃幾顆人丹。
地熱得周圍空氣都能看出來有「變形」,穿著普通鞋子直覺得一股熱浪從鞋底燙到了小腿。問沈師傅,這麼燙的底,怎麼受得了?
他指指腳上的鞋子:「鞋子底都是帶鋼板的,一隻有五六斤重。走慣了,不覺得重了。」
在沈師傅25年的填埋庫區作業經歷裡,有幾次因為鞋底破了汙水滲入,導致足部感染;有同事天生汗腳,在這樣的夏天,腳上就會發皮膚病,「我們單位直接請了市三醫院的醫生每周來坐診,就是因為有的人皮膚病都捂出來了,可工作離不開,沒辦法請假去醫院。」
沈金毫師傅是杭州市勞模。但他說:「我算是天子嶺庫區的第一代填埋工人,做了25年,現在庫區一線作業的最年輕的人都奔40了,未來天子嶺填埋場也會作為備用,不是垃圾處理的主要陣地了,我盼著以後不會再有人來做填埋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