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衛生報
你和健康之間就差這一點
關注
「一枝獨秀不成林。個人的能力、體力和精力終究有限,只有提高整個醫療團隊的力量,才能保障廣大兒童的身體健康。」
他是漳州市醫院兒一科主任兼PICU主任、龍文院區黨總支支部書記,福建省兒童重症搶救分會中心主任張家祥,他被漳州市委、漳州市人民政府表彰為「漳州市第一批優秀人才」「漳州市首屆有突出貢獻中青年醫療專家」。
帶領團隊:一枝獨秀不成林
1987年,張家祥從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兒科專業畢業後走上兒科探索之路,至今已有33年。為加快兒科發展、提升醫療技術服務水平,他堅持數十年如一日,專業技術上不斷學習、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據了解,張家祥著力加強兒科人才隊伍建設,通過邀請國內兒科專家權威來院合作交流以及老專家對青年醫生「傳幫帶」等措施,建立了一支技術精湛、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
在他的帶領下,團隊不斷探索和解決專業領域技術難題,先後開展兒童纖支鏡異物取出術、兒童心臟起搏器安裝、兒童視頻腦電波監測控制驚厥、動脈置管監測動態血壓血氣、靜脈置管監測中心靜脈壓搶救休克等新技術、新療法。
對待科研,張家祥總是葆有匠心。他擔任省級創新課題負責人,曾獲漳州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秉持「醫教研」同步發展,他在兒童哮喘防治研究領域傾注了半生心血。
早在2000年,他就率先在漳州市推廣「全球兒童哮喘防治方案」,並首次進行漳州市兒童哮喘發病率流行病學調查,普及正規治療,這一舉措讓漳州市成人哮喘病發病率得到較好的控制。
「我不怕別人超越我,我更怕他們不如我。」在張家祥的眼裡,帶團隊需要懂人心、識人性,大家同舟共濟,擰成一股繩,才能讓團隊更強,更好地守護孩子的健康。
診治孩子:有時從父母抓起
張家祥非常重視診療過程中對病人的心理疏通,在給病人看病時,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
他認為一個親切的笑臉、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溫暖的問候語、一個拉扶的細心動作本身就是一味對症良藥。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做起,視病人如親人,從而贏得了病人的理解、支持與尊重。
一名家長帶著其5歲的孩子到張家祥的門診求診,說是孩子胸痛和肚子疼。經過詳細的檢查,除了營養不良之外,張家祥並未發現孩子有什麼疾病。
一旁的父母大聲呵斥孩子,讓其說清楚自己疼痛的部位。孩子驚恐不已,哇哇大哭。張家祥示意讓家長先到門診外等候,然後耐心地安撫孩子。
後來從孩子口中得知,父母對其要求很高,經常訓斥和責罵他,他只好裝病。
張家祥馬上明白了這其中的緣由。「這是父母的病,而不是孩子的病。」張家祥讓一名護士先照料好孩子,讓家長單獨留在門診。
張家祥在病房指導護理人員悉心照料患兒
他從孩子的成長、未來、性格、幸福等多個維度與家長交談,儼然像一名心理醫生,曉之以情、動之以理。
經過一番會談,家長頗有感觸、連聲答謝,張家祥還是不放心,留下家長的聯繫方式。此後得空便跟進孩子的情況,指導家長如何育兒。
桂花暗香浮動,香飄千裡之外。「張主任總是會換位思考,用心體會病人的感受。」提起張家祥,很多曾經求診過他的患兒父母總會難以抑制內心的激動,讚不絕口……(廖小勇 遊章友)
END
編輯:楊小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