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好班子 領富群眾——記淅川縣九重鎮張河村黨支部書記張家祥

2020-12-04 河南日報客戶端

□曹國宏 曹怡然 侯子罡

24年的村黨支部書記經歷,對於張家祥來說,最大的感受有兩點,作為村班子的「班長」,必須把班子帶好;作為群眾的引路人,必須把群眾領到勤勞致富的道路上。

張河村位於淅川縣九重鎮,這裡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一馬平川,土地肥沃。過去,由於村民普遍不懂種植經濟作物,只能守著「金飯碗」,過著窮日子。1996年,鎮黨委有意讓27歲的張家祥任村裡的黨支部書記。家人知道後,極力勸阻,尤其是老父親堅決反對,理由是自己家勢單力薄,怕他挑不起這個重擔。眼看著窮苦不堪的百姓和又髒又亂的村莊,張家祥第一次違背老父親的意願,挑起了這個重擔。上任第一天,他暗暗發誓:一定團結好班子,在張河村發展出一個好的產業,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從那時起,這個誓言讓張家祥的人生有了跌宕起伏的經歷,也造就了張河村的「紅、黃、綠、金」多彩產業。紅,是指紅辣椒產業;黃,是指日本南瓜;綠,是指青豆;金,是指軟籽石榴。紅、黃、綠是2013年以前的產業;金是這幾年新上的項目。

2001年,張家祥四處考察,發現種辣椒比種傳統糧食收益高,當他說給群眾聽時,說風涼話的人不少,積極響應的沒幾個。他就組織村組幹部帶頭試種,自己也種了10畝,經濟效益比種其他作物翻了兩番,畝收入2000多元。群眾的積極性一下子高漲起來,張家祥就因勢利導,集中連片種植了600畝,分散種植了400畝。為了讓老百姓種的辣椒能及時賣出去,他就和其他村幹部一起幫群眾銷售。

進入7月份,辣椒到了銷售旺季,張家祥怕群眾種的辣椒賣不出去會壞掉,就半夜走一兩個小時,把辣椒拉到縣城農貿市場去賣。為了省錢,他一包一包地把辣椒背到收購車上倒下,然後把塑膠袋收好準備帶回去再用。一次,收購商以辣椒質量不好,扣了25%的貨款,他不僅賠了運費,還賠了3000元。張家祥真是欲哭無淚,他連夜通知村幹部開會,商量遇上這樣的事以後該咋辦。當他回到村部的時候,淚水不禁奪眶而出:村裡的幹部一個不少,都鋪著報紙在地上睡,等他回來。

從這一刻起,張家祥的心就永遠和村幹部們抱在了一起,村「兩委」緊緊地團結在一起,讓張河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那晚,張家祥和村幹部們商量到天明,其他人在家繼續幫助群眾收辣椒、賣辣椒,他隻身帶了800元前往長沙找「客戶」。第一次出遠門,不敢住賓館,都是在車站附近的小旅店裡湊合;不敢下館子,都是在小吃店裡吃麵條,只有這個最便宜,兩元都能吃飽。為了「打廣告」,他買了兩本稿紙一張一張地寫上地址電話在農貿市場裡分發,甚至還偷偷地鑽到廁所裡把「廣告」寫在牆上或門上。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吸引了長沙馬王堆市場3個人的關注,一夜之間把張河村的辣椒從每斤5毛錢漲到了7毛錢。從此,張河村不僅成了辣椒種植基地,還成了辣椒收購市場。直至今天,張河村已不種辣椒了,這裡還是有名的辣椒收購市場。最多的時候,帶動周邊鄧州、內鄉、鎮平等多個縣市發展鮮椒種植20多萬畝。鮮椒上市季節,張河村交易市場雲集客商上百家,日交易量上千噸。

之後,隨著市場行情的變化,張河村還種植了日本南瓜、青豆等高效高產經濟作物,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然而,這些產業紅火的背後,危機也悄然來臨:由於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導致土壤出現板結,土地質量下降,作物生長不良、品質下滑,引發水質氨氮成分超標等問題,張河村的支柱產業一度陷入困境。「真是著急上火,一夜白了頭!」張家祥回憶。

「要轉型,怎麼轉型?跨出這一步太難了!」張家祥徹夜無眠。正在他一籌莫展之際,淅川縣為引導農民對傳統種植業進行轉型升級,出臺了財政扶持、信貸支持、品牌認證獎勵、基地建設獎勵等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引進農業龍頭企業,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模式,發展高效生態產業。

這一下,讓張家祥看到了曙光。2013年,他馬不停蹄地談合作、要項目,引進河南省仁和康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7000餘萬元發展軟籽石榴產業。張河村4600多畝土地全部流轉給仁和康源公司,2700多人加入種植軟籽石榴的行列。這一次,基地裡全部用上了生物有機肥,實現了「零汙染」,保護了丹江水。

「多虧了張書記,我們才能抱上這『金元寶』!」7月28日,在石榴基地裡,張河村村民王洪周正彎著腰,給石榴樹除草,言語裡全是對張家祥的感激。

王洪周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病、因學致貧,一家7口人,兩對半都是非勞力,王洪周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下來,不僅攢不住一分錢,還欠一屁股債。王洪周對生活徹底沒了信心。張家祥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三番五次走進王洪周的家裡,磨破了嘴皮,鼓勵王洪周一家振作精神。同時,他聯繫石榴基地,為王洪周承包了49畝石榴地,手把手教他林間管護,心貼心替他排憂解難。現在,王洪周一家人均年收入3000元以上,實現穩定脫貧。他逢人就伸出大拇指,為張家祥點讚:這書記,真中!

如今,張家祥帶領張河村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通過政策扶貧、入股分紅、務工就業、訂單產業等形式,村裡的貧困戶全部融入「全產業鏈」,實現產業全覆蓋和多重覆蓋,企業發展快、農民增收多、經濟轉型穩三大目標全部完成。

編輯:曾倩

相關焦點

  • 全國人大代表張家祥:繪製美麗鄉村新畫卷
    如何在「國家要生態、地方要發展、群眾要致富」這三大方面上找到結合點,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張河村黨支部書記張家祥通過帶領村民種植軟籽石榴
  • 「履職故事」全國人大代表張家祥:關注南水北調移民群眾生存發展...
    大河網訊(記者 劉楊)南陽市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全國水利移民第一大縣,為保一庫清水北送作出了巨大貢獻。「從近幾年的移民生產發展和水庫運行情況看,還有一些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服務移民群眾、促進庫區經濟發展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 張家祥:讓美麗渠首天更藍水更清
    5月18日,全國人大代表、淅川縣九重鎮張河村黨支部書記張家祥還在忙碌著,一邊準備全國兩會建議,一邊忙著村裡的大事小情。  張家祥說,如何在「國家要生態、地方要發展、群眾要致富」這三大難題之間找到連接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以水質安全為底線,綜合施策,走出一條水土保持與生態產業培育相結合的新路子,是他一直放在心裡的大事。
  • 「人大代表話法治」張家祥:邀請鄉賢擔任訴訟調解員激發鄉村文明內...
    大河網訊 (記者 宋向樂)「我做了25年的村黨支部書記,個人的體會是:要想實現美麗鄉村、和諧鄉鄰,在強化村兩委建設的同時,離不開法治的保駕護航。」5月23日,全國人大代表、淅川縣九重鎮張河村黨支部書記張家祥在接受採訪時認為,應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積極探索強化鄉村振興司法服務保障新模式。
  • 兩會微視頻「一個都不能少」⑤|張家祥 由地生金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淅川縣張河村位於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我們張河村所處的位置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的東側南水北調總乾渠穿村而過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村支部書記時刻想著老百姓的收入這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張河村在沒有種辣椒之前
  • 【頭雁領航】麥新鎮蘭家堡村黨支部書記穆永鵬個人事跡
    在嘎查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中,開魯縣各級黨組織堅持把選優配強嘎查村黨組織帶頭人作為基層黨建工作的重中之重,著力打造思想政治素質好、道德品行好、帶富能力強、協調能力強的「領頭雁」隊伍,紮實推進嘎查村「兩委」班子素質能力整體提升,加快形成「頭雁領航、群雁齊飛」的雁陣效應,為實施「十四五」規劃和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有力人才保障。旗幟指引方向,榜樣凝聚力量。
  • 鄉村善治的妙法良方——「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向全國推廣10年記
    一些地方村級組織功能定位不準,服務群眾不到位;『兩委』班子兩張皮,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村務不公開、監督不到位,群眾不信任;一些基層幹部腐敗現象觸目驚心。」南陽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原鄧州市委書記劉朝瑞說。作為「四議兩公開」工作法主要創設發起者,劉朝瑞的話針針見血。在他看來,該工作法實際上就是對上述頑疾的對症下藥,是倒逼產生的。
  • 薪火相傳 心繫民生——記康縣三河壩鎮秧田壩村黨支部書記金萬義
    通訊員 焦楊紅 卯怡波有那麼一批黨的好幹部、優秀的村書記,不忘初心,站好最後一班崗,用擔當詮釋黨性,用作為播種希望。他,一生布衣,兩袖清風,只為群眾白了頭他,一腔熱血,四處奔波,只為百姓謀幸福,他就是康縣三河壩鎮秧田壩村黨支部書記金萬義。
  • 記張家川縣恭門鎮河峪村90後女村黨支部書記付珍芳
    履職盡責 築牢戰鬥堡壘生於1992年的付珍芳,2012年以優異成績考入蘭州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但是畢業之後她卻回到了生她養她的貧困鄉村,當上了一名女村黨支部書記。自到村任職以來,她立足本職崗位,聚焦主業主責,時刻不忘自己是抓黨建第一責任人,主動將自己置身於上級黨委領導和村級黨組織的管理下,對村級各項事務負總責、帶好頭。
  • 富民強村的「領頭雁」——記鶴龍湖鎮新月村黨支部書記姚萬
    2004年至今,歷任新月村黨支部副書記、書記等職。2016年3月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十佳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榮譽稱號。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鶴龍湖鎮新月村近年來各項工作齊頭並進,亮點紛呈,將「先進基層黨組織」、「農村黨員現代遠程教育示範點」、「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反邪教示範村」、「平安村」等多項榮譽收入囊中。
  • 記康樂縣蘇集鎮塔關村黨支部書記...
    在塔關村文書周小菊看來,這變化離不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馬宗元的帶領。2011年,馬宗元從甘肅農業大學畢業後,毅然放棄留在城裡的機會,回到家鄉塔關村擔任文書。他想用所學的知識和滿腔的熱情回報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回報這裡的父老鄉親。2019年年初,在村民的推舉下,馬宗元當選為塔關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自那時起,村裡的大小事務都離不開他,村民們有了難心事也都來找他。
  • 「兵支書」脫貧攻堅立新功——記鎮平縣老莊鎮涼水泉村黨支部書記...
    短短幾年時間,涼水泉村這個遠近聞名的易地搬遷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裡群眾高興地說:「這多虧我們村的好支書劉建光呀。」1977年出生的劉建光,1999年入伍服兵役,其間被評為「優秀士兵」「學習成才標兵」「十佳老戰士」,2001年退伍後,從一名基層工作人員幹起,先後擔任五個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現任涼水泉村黨支部書記。
  • 省派第一書記南陽駐村扶貧工作調查第一書記如何打贏「扶貧仗」
    圖/王偉賓□本報記者刁良梓本報通訊員高峰黨一鋒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全靠領頭羊。習近平總書記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多次強調,必須把第一書記選準派強。2017年,是我省扶貧攻堅的關鍵之年。南陽共有7個貧困縣,713個貧困村,46.2萬農村貧困人口,在全省扶貧攻堅進程中具有很強的代表意義。
  • 記隆昌市迎祥鎮飛蛾村黨支部書記楊邦春
    鐵打的書記:誓要讓村子富起來!——記隆昌市迎祥鎮飛蛾村黨支部書記楊邦春楊邦春(左)向張連誠介紹養豬場在隆昌市迎祥鎮飛蛾村,村支部書記楊邦春算得上是一個「有故事的人」。這是楊邦春回村擔任支部書記兩年多以來,在村裡一手打造的第四個產業。為了讓雞賣個好價錢,養殖場不用飼料,全部餵糧食。按照楊邦春的規劃,將來不管養雞場是否盈利,每年都要按固定比例,拿出一筆錢,作為村集體收益。為了讓村集體增收,楊邦春這兩年可謂操碎了心。在村民眼中,這個說話大聲、笑聲爽朗的村支部書記,似乎天生愛「折騰」,身上好像有用不完的勁。
  • 擔當作為好支書|吳樹峰:富了口袋富「腦袋」
    這個市場就位於桓臺縣新城鎮城西村,村書記吳樹峰則被人親切的稱之為五金書記。吳樹峰從2014年12月至今,任新城鎮城西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他秉持著帶領城西村民走上小康路的初心,一方面積極提高村集體收入,提升村民福利;另一方面又大力開展村級文化大院建設,開展文體活動,城西村的各項事業上了一個新臺階,村民也從村莊發展中得到了實惠。
  • [聚焦創優保優大衝刺·扶貧人物]抓班子帶隊伍 辦實事解民憂...
    在這蛻變中,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木棠鎮梁宅村委會駐村第一書記符朝政。2018年6月,市委組織部派任符朝政到木棠鎮梁宅村委會當駐村第一書記。自駐村工作以來,他天天奔走在貧困村落、工作隊隊員與群眾之間,想隊員群眾之所想,急隊員群眾之所急。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重大工作部署入手,牢抓班子嚴帶隊伍,慎辦實事為民解憂,主動帶頭抓發展,大力整改村容村貌,讓梁宅村委會重新煥發生機。
  • 「我的扶貧故事」做好群眾領頭羊丨鎮遠縣蕉溪鎮郎洞村黨支部書記...
    我叫尹德明,今年53歲,是黔東南州鎮遠縣蕉溪鎮朗洞村黨支部書記。   郎洞大寨距離306省道(青施二級公路)2.5公裡,進寨路損壞嚴重、十分狹窄,無法滿足生產生活需要,群眾一直呼籲把路修好。多來年,村支「兩委」班子一直積極與上級部門溝通爭取項目資金,但修路帶來的矛盾糾紛接踵而來,道路改擴建工程一直得不到實施。作為村裡的「領頭羊」,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 xx村黨支部書記述職報告(原創範文)
    本期推出第16篇文章《xx村黨支部書記述職報告》,歡迎訂閱專欄,一次支付,終身免費閱讀1000篇原創範文。xx村黨支部書記述職報告20xx年,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村黨員幹部的支持配合下,我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堅決貫徹落實各級決策部署,堅持牢牢抓住黨建工作不動搖,以黨建引領和帶動村內各項工作的推進,各項任務都取得較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