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國宏 曹怡然 侯子罡
24年的村黨支部書記經歷,對於張家祥來說,最大的感受有兩點,作為村班子的「班長」,必須把班子帶好;作為群眾的引路人,必須把群眾領到勤勞致富的道路上。
張河村位於淅川縣九重鎮,這裡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一馬平川,土地肥沃。過去,由於村民普遍不懂種植經濟作物,只能守著「金飯碗」,過著窮日子。1996年,鎮黨委有意讓27歲的張家祥任村裡的黨支部書記。家人知道後,極力勸阻,尤其是老父親堅決反對,理由是自己家勢單力薄,怕他挑不起這個重擔。眼看著窮苦不堪的百姓和又髒又亂的村莊,張家祥第一次違背老父親的意願,挑起了這個重擔。上任第一天,他暗暗發誓:一定團結好班子,在張河村發展出一個好的產業,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從那時起,這個誓言讓張家祥的人生有了跌宕起伏的經歷,也造就了張河村的「紅、黃、綠、金」多彩產業。紅,是指紅辣椒產業;黃,是指日本南瓜;綠,是指青豆;金,是指軟籽石榴。紅、黃、綠是2013年以前的產業;金是這幾年新上的項目。
2001年,張家祥四處考察,發現種辣椒比種傳統糧食收益高,當他說給群眾聽時,說風涼話的人不少,積極響應的沒幾個。他就組織村組幹部帶頭試種,自己也種了10畝,經濟效益比種其他作物翻了兩番,畝收入2000多元。群眾的積極性一下子高漲起來,張家祥就因勢利導,集中連片種植了600畝,分散種植了400畝。為了讓老百姓種的辣椒能及時賣出去,他就和其他村幹部一起幫群眾銷售。
進入7月份,辣椒到了銷售旺季,張家祥怕群眾種的辣椒賣不出去會壞掉,就半夜走一兩個小時,把辣椒拉到縣城農貿市場去賣。為了省錢,他一包一包地把辣椒背到收購車上倒下,然後把塑膠袋收好準備帶回去再用。一次,收購商以辣椒質量不好,扣了25%的貨款,他不僅賠了運費,還賠了3000元。張家祥真是欲哭無淚,他連夜通知村幹部開會,商量遇上這樣的事以後該咋辦。當他回到村部的時候,淚水不禁奪眶而出:村裡的幹部一個不少,都鋪著報紙在地上睡,等他回來。
從這一刻起,張家祥的心就永遠和村幹部們抱在了一起,村「兩委」緊緊地團結在一起,讓張河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那晚,張家祥和村幹部們商量到天明,其他人在家繼續幫助群眾收辣椒、賣辣椒,他隻身帶了800元前往長沙找「客戶」。第一次出遠門,不敢住賓館,都是在車站附近的小旅店裡湊合;不敢下館子,都是在小吃店裡吃麵條,只有這個最便宜,兩元都能吃飽。為了「打廣告」,他買了兩本稿紙一張一張地寫上地址電話在農貿市場裡分發,甚至還偷偷地鑽到廁所裡把「廣告」寫在牆上或門上。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吸引了長沙馬王堆市場3個人的關注,一夜之間把張河村的辣椒從每斤5毛錢漲到了7毛錢。從此,張河村不僅成了辣椒種植基地,還成了辣椒收購市場。直至今天,張河村已不種辣椒了,這裡還是有名的辣椒收購市場。最多的時候,帶動周邊鄧州、內鄉、鎮平等多個縣市發展鮮椒種植20多萬畝。鮮椒上市季節,張河村交易市場雲集客商上百家,日交易量上千噸。
之後,隨著市場行情的變化,張河村還種植了日本南瓜、青豆等高效高產經濟作物,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然而,這些產業紅火的背後,危機也悄然來臨:由於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導致土壤出現板結,土地質量下降,作物生長不良、品質下滑,引發水質氨氮成分超標等問題,張河村的支柱產業一度陷入困境。「真是著急上火,一夜白了頭!」張家祥回憶。
「要轉型,怎麼轉型?跨出這一步太難了!」張家祥徹夜無眠。正在他一籌莫展之際,淅川縣為引導農民對傳統種植業進行轉型升級,出臺了財政扶持、信貸支持、品牌認證獎勵、基地建設獎勵等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引進農業龍頭企業,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模式,發展高效生態產業。
這一下,讓張家祥看到了曙光。2013年,他馬不停蹄地談合作、要項目,引進河南省仁和康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7000餘萬元發展軟籽石榴產業。張河村4600多畝土地全部流轉給仁和康源公司,2700多人加入種植軟籽石榴的行列。這一次,基地裡全部用上了生物有機肥,實現了「零汙染」,保護了丹江水。
「多虧了張書記,我們才能抱上這『金元寶』!」7月28日,在石榴基地裡,張河村村民王洪周正彎著腰,給石榴樹除草,言語裡全是對張家祥的感激。
王洪周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病、因學致貧,一家7口人,兩對半都是非勞力,王洪周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下來,不僅攢不住一分錢,還欠一屁股債。王洪周對生活徹底沒了信心。張家祥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三番五次走進王洪周的家裡,磨破了嘴皮,鼓勵王洪周一家振作精神。同時,他聯繫石榴基地,為王洪周承包了49畝石榴地,手把手教他林間管護,心貼心替他排憂解難。現在,王洪周一家人均年收入3000元以上,實現穩定脫貧。他逢人就伸出大拇指,為張家祥點讚:這書記,真中!
如今,張家祥帶領張河村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通過政策扶貧、入股分紅、務工就業、訂單產業等形式,村裡的貧困戶全部融入「全產業鏈」,實現產業全覆蓋和多重覆蓋,企業發展快、農民增收多、經濟轉型穩三大目標全部完成。
編輯:曾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