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付珍芳,更多的是女子身上的清明沉靜。當談及村上的基本情況時,90後的她如數家珍,言辭中吐露著一個漢語言文學專業具有的文字芬芳。
「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於坎坷中奔跑,在挫折中涅槃,憂愁纏遍全身,痛苦飄灑一地,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迴避。」這是《百年孤獨》中她最喜歡的一句話。正是這句話,付珍芳才堅信,所有努力的付出和汗水都會澆灌成功的種子,開出絕美的花兒。
在恭門鎮河峪村,當記者問及為何從蘭州大學畢業後放棄好的就業機會,回到家鄉?她的回答是,鍛鍊自己、實現自我價值、回報家鄉和父母……簡單、明了。
履職盡責 築牢戰鬥堡壘
生於1992年的付珍芳,2012年以優異成績考入蘭州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但是畢業之後她卻回到了生她養她的貧困鄉村,當上了一名女村黨支部書記。
因為考試考核成績優異,2020年4月,付珍芳擔任起河峪村黨支部書記職務。很多人都知道,基層就是一個社會,在這個基層社會裡,村支書不好當……
在恭門鎮河峪村,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農戶家裡,無論是暴風驟雨還是驕陽似火,只要是村裡最忙的地方,總能看見付珍芳的身影。
在村口,記者採訪過程中,好多過路的村民圍攏過來,當聽到要採訪他們的女書記。個個爭先恐後地要說,個個翹起大拇指。
「別看她是個女書記,可是她的苦幹實幹精神讓村裡人佩服,每次村上有重大事情,她都要入戶來召集黨員,和我們這些黨員商量一致通過後,都能順利實施。」河峪村62歲的老黨員李西倉這樣說。
河峪村位於恭門鎮東北部的林緣區,由於地理環境、自然因素限制,是該鎮的一個典型貧困村,全村經濟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和勞務輸出為主,全村4個村民小組,居住分散,大多住戶都需步行數小時才能到達。
自到村任職以來,她立足本職崗位,聚焦主業主責,時刻不忘自己是抓黨建第一責任人,主動將自己置身於上級黨委領導和村級黨組織的管理下,對村級各項事務負總責、帶好頭。始終把《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作為抓好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基礎法規,深入推進黨支部建設標準化工作,落實「四抓兩整治」重點任務,抓班子帶隊伍強服務,樹牢「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意識,分工協作,狠抓落實,有效促進了基層黨的建設、脫貧攻堅、社會治理和民生保障等重點任務落實。
在今年汛期期間,她充分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始終站位一線、靠前指揮、親力親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引導黨員群眾積極行動,開展塌方清理,修築便橋等,有力保障了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河峪村過去黨建基礎薄弱、黨員活動少,但是自從她到村任職後,每月都要按時組織開展「主題黨日」活動,並多次組織黨員活動,召開黨員大會,事事議,件件聽黨員和群眾的聲音,使黨員活動多起來,極大增強了黨建基礎力量。
發展基礎 做群眾致富的帶頭人
如今,在河峪村,只要提起付珍芳這個女書記,村民沒有一個不認可的,都說她敢想敢做,敢做敢當,遇到困難從沒有退縮過,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個苦幹實幹的女書記,大家對河峪村的發展充滿了信心……
河峪村四組的劉彥平是脫貧戶,提起村支書付珍芳,她是一個勁的感激。劉彥平說:「我們這幾年一直在外面務工,回來後,家裡一直閒著,付書記知道情況後,多次動員我發展養殖產業,現在在她的幫助下,為我家落實了1500隻雞產業、光伏項目、養老合作醫療政府代繳……」如今,劉彥平一家年收入已經達到4萬元左右。
在她看來,走訪、入戶調查是扶貧動態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作為村黨支部書記,她常常早出晚歸,足跡遍布了整個河峪村的溝溝岔岔,深入到戶了解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情況,同時,還要加班加點,整理調查情況,逐戶分析研判,確保每一戶每一人數據和情況規範有序、數據真實。
為了嚴格按照掛牌督戰任務要求,她對本村3戶未脫貧戶,5戶邊緣戶定期走訪,按照需求落實相關產業,逐月核算收入,目前5戶邊緣戶致貧返貧風險已全部消除,戶均享受扶持政策3項以上,戶內人均收入穩定達到5000元以上。積極推進扶貧產業項目落實,先後帶領貧困群眾實施土雞養殖項目到戶3戶 3000隻,落實中蜂養殖項目1戶30箱,基礎母牛項目8戶13頭,畜牧牛犢獎補項目33戶59頭,飼草料棚建設補助政策4戶,鍘草機19戶19臺,夯實了脫貧基礎,增強了群眾脫貧的信心和決心。
在生活中,付珍芳更是個實實在在的好書記。當她得知村裡貧困戶祁玲珠的親人因為自來水管網問題不能正常飲水後,她銜接協調,主動幫扶。祁玲珠說,「家裡原來的路不好,自來水管道正好在門外,來人取水不方便,付書記得知情況後給我們鋪好了院落裡的路,改造了自來水進戶管網,真是太感激了。」
聚焦重點任務 為村謀福為民謀利
沿著河峪村一路向西,隱秘的漢代河峪摩崖石刻、關隴古道遺址呈現在面前。作為河峪村域內人文歷史,如何讓歷史文化發揮作用,她和村兩委班子多次調研走訪,一個依託文化歷史資源,盤活集體經濟,發展河峪村的發展思路便產生了……
河峪村地處秦家源旅遊開發區內部,風光優美,景色秀麗,資源豐富,有著細鱗鮭、金錢豹、雲杉等動植物資源。在黨支部的帶領下,及時成立了秦家塬旅遊合作社,按照「黨建+合作社+旅遊」進一步解決村集體的經濟困難,極大促進了河峪村整體脫貧步伐,逐步實現脫貧攻堅於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付書記知道我的情況後,給我落實了二類低保,還配股一萬元,目前,被聘請到秦家塬旅遊合作社,主要管護院落和綠化工作,一到夏天來這裡旅遊的人越來越多,有了這個村辦合作社,我們村的發展會越來越好。」秦家塬旅遊合作社管理員馬德社說。
在頭緒繁多的事務中,她首先把如何帶領群眾致富作為頭等大事來抓。通過翻閱各種資料並實地考察,大膽提出發展土雞養殖產業和畜牧養殖產業,並聘請了專業技術人員上門指導,培訓技術骨幹,為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殖產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今年5月,投資4.5萬元,實施土雞養殖項目到戶3戶 3000隻;投資17萬元,種植黃芪100畝,帶動貧困戶19戶;投資2.5萬元,種植黨參50畝,帶動貧困戶19戶;實施2020年第一批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馬鈴薯補助項目43畝,涉及56戶貧困戶,補助資金1.584萬元。分批次落實種植了300畝飼草種植項目,為森源養殖合作社牛養殖飼料供給做好保障。6月,實施2020年省級第二批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基礎母牛項目,完成7戶12頭基礎母牛的補助項目,補貼資金6萬元。7月,實施2020年天津市濱海新區社會幫扶資金--畜牧牛犢獎補項目,完成33戶59頭牛犢獎補項目,補貼資金11.8萬元。這樣,不僅增加了養殖戶的收益也提高了養殖戶的熱情。
為了持續推進農業發展,她和村兩委班子積極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及時完成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頒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162本。進一步健全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促進土地向種植大戶和村集體經濟組織適度集中,土地流轉面積達300畝。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為重點,積極引導群眾適度調減糧播面積,優化小麥、玉米和飼草三元種植結構,為發展現代畜牧業夯實基礎,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係民族未來的大計。在黨支部的帶領下,河峪村建立了以「網格化」為主的巷道負責制,配備保潔人員13人,形成了任務包幹、責任到人的網格化監管責任體系。健全完善垃圾治理機制,配備垃圾桶23個,垃圾車8個,引導群眾定點傾倒,垃圾分類,提高了環境治理效果。積極推進「廁所革命」,先後實施農村衛生改廁57戶,建成村級公共衛生廁所1處。並健全完善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和重特大災害預防機制。在她的提議下,支部及時制定《河峪村山洪災害防治預案》,及時落實省市縣有關部門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堅決鞏固疫情防控持續向好態勢,積極組織村「兩委」成員到小賣鋪和村衛生室開展食品藥品安全檢查,督促村級勸導站常態化開展勸導,進一步築牢人民群眾生命防線。
從規範的黨群服務中心,到文化廣場上的涼亭;從整潔衛生的街道環境,到平坦的水泥硬化路,人人臉上都露出笑容,無不展示著河峪村這個小山村,在脫貧攻堅中發生的喜人變化。
付珍芳說:「我現在覺得最開心的就是,村民們提到我時總會說上一句,珍芳是個好支書!這讓我覺得很值得,沒白幹。」
「心有民、情自切」,她始終懷著對農村和家鄉的一往情深,懷著對村民的責任,在工作中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事實告訴我們,她在四年多的基層工作中自覺做到在成績面前不驕不躁,印證了一個基層幹部撲下身子,紮實苦幹,遇事多想辦法,多找路子,才能做好群眾工作,以實際行動詮釋自己的人生價值。「身上有土、腳上有泥、心中裝著群眾」是她的真實寫照。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