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曹怡然通訊員龐磊
「老張」不老,四十出頭,個子不高,名叫雷全,見人不笑不說話,在內鄉縣城關鎮民主社區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一幹就是17載。
採訪「老張」實屬不易,幾經預約,終於在社區裡「逮」著了他。聊其綽號,只因時常穿梭於社區居民各家各戶,上至80多歲的老人,下至十來歲的小學生,都習慣性地順口叫他「老張」。
「大事幹不了,僅僅是幫社區居民解決生活上點點滴滴的瑣事而已。」「老張」談及民主社區建設可謂是如數家珍,背街小巷道路硬化了幾條,轄區的衛生治理怎樣了,治安探頭安裝了幾個,困難居民家庭收入了多少……
組織強起來,小社區也有大作為
民主社區位於內鄉縣城的中心位置,轄17個居民小組,6297戶9829人,轄區共有行政企事業單位42個,社區支部現有直管黨員75人,協管黨員985人,是鎮裡面積最大、人口密度較大的社區之一。
這些年,「老張」發現城區的樓越來越高了,道路越來越寬了,但人與人的交往卻越來越陌生了。
如何才能構建一個魅力和諧宜居新社區?「老張」的做法是發揮好表率作用,用好、用活民主集中制,充分發揚民主,與社區支部一班人和居民代表為社區發展集思廣益,科學決策,堅持黨建引領,想居民所想、急居民所急,以社區治理為基礎、以社區服務為根本、以社區文化為靈魂,探索出符合民主社區的「小區域、大黨建」的區域化治理新模式。
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頭羊」。在「老張」的帶領下,從建強社區黨員幹部隊伍入手,民主社區上下心連心,提升社區治理能力,豐富延伸服務內涵,讓每個居民時刻感受到「黨組織就在我身邊」。先後創新完善建立健全社區與轄區單位黨組織互聯互動共享機制、與轄區黨員群眾信息共享共同服務機制、社區民主科學決策機制、區域治理協商機制,實現「黨支部+社區工作者+社區志願者+社會資源+社區自治組織」五社聯動。
「『老張』工作有魄力,有韌勁。」社區黨員時運良談起張雷全滿是佩服,「老張」總是說,社區背街小巷的道路平不平、下水道通不通、路燈亮沒亮、用電、用水等,雖說是些小事,但在老百姓心中都是息息相關的大事。
(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近年來,「老張」積極協調,多方爭取,籌措資金,在社區硬體建設上先後改造主次下水道,硬化20條柏油路、水泥路達42公裡,安裝維護路燈180盞,實現了轄區藍天小區、柏樹井、避道巷、三小門口等主要巷道網絡探頭全覆蓋,廣大市民的安全感、幸福指數不斷提升。在社區治理軟體上,他帶頭和黨員幹部主動走上門發現問題,及時調解,使小事不擴大,大事不激化,把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狀態,17年來沒有出現一例赴縣級以上信訪案件。民主社區連續八年被市、縣表彰為平安社區;連續六年被評為市級文明社區;先後被省委、市委、縣委授予「五好」社區黨組織;被國家、省、市分別授予全國最美志願服務社區,河南省優秀志願服務社區、省級廉政文化教育示範點等榮譽稱號。
服務優起來,社區「靚」起來
「讓社區幹部多跑腿,辦實事;讓社區居民少跑腿,辦成事。」張雷全時常給居委會工作人員說,只要把社區居民視為自己的親人,就沒有想不開的事、解不開的疙瘩。
一把椅子、一張笑臉、一句問候、一杯熱茶,「保姆式」的服務和關懷,使社區居民來便民服務大廳辦事猶如自己溫馨的家庭一樣。
2020年9月,社區85歲的陳金月老太太因病住進了醫院,當時正值全縣養老保險年審時段,社區工作人員得知情況後,考慮老人生病行動不便,就專門派人到醫院採集相關信息,熱情的服務得到老人和家屬的一致讚賞。
民主社區便民服務大廳將黨建、民政、計生、綜治、法律服務、勞動保障等項目,採取集中「一站式」服務,大廳全天對外開放,社區辦事堅決做到讓居民只來一次,對行動不便的居民做到一個電話即上門服務,不讓居民多跑腿,更不能跑冤枉腿。同時開通了社區網站,社區QQ群、微信群,有專人負責上傳各類信息和社區網民進行及時溝通交流,實現服務無縫對接。
有困難找社區,社區就是居民的「娘家人」和「靠山」。
張紅敏是民主社區一名下崗職工,丈夫在一次車禍中不幸喪生,留下年幼的孩子和下崗的她,母子倆生活頓時陷入困境,張雷全得知情況後,第一時間送去了救助金和慰問品,為讓這個家庭有長期穩定的收入,他先後聯繫多家用人單位和企業解決她就業問題,並持續幫助她孩子健康成長,目前這家孩子已學業有成,家庭也由此走出困境。
「幫扶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在社區就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老張」說起對社區弱勢群體的幫扶,不僅僅停留在單純的物質上,更要從精神上扶起開啟新生活的陽光心態。
「我和孩子多虧了張書記,是他和社區給了我們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回憶幾年來的艱辛日子,張紅敏發自內心的感謝。
如今,像這樣的單親家庭或天災人禍導致的困境家庭,民主社區都會摸底排查、登記在冊,時時跟蹤服務,制定幫扶措施,增強內生動力,為他們鼓起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我是黨員,戰疫情衝在前。」在去年突發新冠肺炎疫情的時候,社區防控是城市防控工作的重點難點。「老張」率先垂範,挺在疫線前沿,統籌居委會的75名黨員和縣直170多名黨員,採取盯宣傳、盯遊人、盯聚集、盯排查、盯重點「五盯」措施,開展志願服務,社區成立的愛心救援隊志願者走上街頭、深入背街小巷維護社區秩序、勸阻居民、消殺……織密了民主社區安全健康防護網。
愛心救援隊只是社區志願服務隊伍中的一支。民主社區先後成立4支志願服務隊,資助貧困家庭、傳遞社會正能量,開展愛心送考、尋找抗美援朝老兵等系列公益活動,得到了全社會愛心人士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截至目前,已開展活動147場次,參與志願者次數達6000餘人次,開展救援活動27次。
群眾樂起來,精氣神提起來
走進民主社區幽靜的小院,乾淨整潔的環境、配套完善的活動室、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一幅幅和睦家庭全家福、好婆婆、好媳婦照片格外搶眼,不由自主地讓人感受到濃鬱的社區文化。
82歲的李宗保,是一個孤寡老人,自從社區有了「鄰裡節」,使他找回了久違的大家庭歡樂,感受鄰裡間的溫暖。每逢重大節日,社區就會組織各類「鄰裡節」,居民都會不約而同前來參加,社區出錢,群眾購買食材,一起炸油饃、包包子、包粽子、包餃子,一起吃飯或給行動不便的老人、困難戶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飯菜,不僅增加了鄰裡間的感情,而且拉近了居民與社區黨支部的距離。
特別是連續多年社區在端午節舉辦的「濃濃鄰裡節、拳拳粽香情」活動,讓社區文化氛圍持續發酵,讓廣大居民參與到「文化社區」建設中來,通過舉辦社區「鄰裡節」,文明家庭戶、衛生家庭戶、身邊好人、好媳婦等評選,讓社區文化氛圍進一步濃厚,讓社區爭先創優氛圍進一步深化,為魅力和諧宜居新社區注入了新的內涵。
邵玉照是一名退休老幹部,晚年熱衷於唱唱戲、搞個文藝。「老張」多方了解後,與社區研究特聘他為社區文化說唱團團長。圍繞脫貧致富、日新月異的城市新變化、反邪教、移風易俗等內容,自編自演《懶漢脫貧》《五大娘說親》《覺醒》《劉老漢逛縣城》等一批膾炙人口、群眾喜聞樂見的說唱劇目,除了在居委會說唱外,還到縣城縣衙、郵政廣場等地巡迴傳唱。
在「老張」的引導下,社區文化氛圍日益濃厚。社區先後又組織黨員及社區離退休幹部、社區文藝愛好者成立了內鄉縣大豐舞蹈隊、民主社區軍鼓隊、民主社區柔力球隊、內鄉縣愛心車友會,採用居民喜聞樂見的快板、小品、戲曲等形式大力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法律知識、計劃生育政策、雙創工作等。截至目前,舉行各類志願服務活動27次,文藝隊伍演出節目達47場次。內容豐富的社區活動不僅活躍了居民業餘文化生活,而且讓大家在寓教於樂中受到教育,濃厚的文化氛圍已成為南陽市乃至全省社區文化的一面旗幟。
如今,走進民主社區,目之所及,大街小巷綠樹環繞,車輛停放井然有序,房前屋後乾淨敞亮,社區文化氣息濃鬱,便民服務精準到位,居民看在眼裡、樂在臉上、甜在心裡……一個魅力和諧宜居的新社區雛形初顯。
「對居民生活一點點的改善,就是我幹工作的動力。」看著社區日新月異的變化,「老張」沒有邀功自賞,在他眼裡社區工作幹好了,居民生活質量提高了,得益於民主社區黨員幹部和居民的共同努力,更得益於黨的惠民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