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景樹從1995年起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他很喜歡父親給起的帶「樹」的名字。他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崗位上,要求自己做招引鳳凰的「梧桐樹」,讓永豐村富起來的「搖錢樹」,使百姓幸福常在的「常青樹」。
做梧桐樹,引來鳳凰
提起1995年之前的任蘭縣道臺橋鎮永豐村,有人用「窮、髒、亂、破」四個字來形容。
窮:集體經濟負債110萬元,村民種地靠借貸。髒:村中土路坑坑窪窪,人車難行。亂:社會治安亂,村民思想亂。破:破草房直呼扇,破門窗直呱嗒,破廁所掉磚渣,破圍牆帶豁牙。
朱景樹當時接下的,就是這麼一副爛攤子。新官上任,他一下子成了村民們的指望。但也有人對他根本不抱希望,說永豐村這個「鳥兒不築巢,兔子不拉屎」的地方,要想改變談何容易!
應該說,朱景樹在一心要做梧桐樹之前,先做了棵壓不垮的、凜然正氣的松樹。什麼困難也動搖不了朱景樹改變永豐村落後面貌的意志和決心。上任後不久,他就召開了村民代表懇談會,公布了他的「樹正氣、美環境、創平安、富百姓」的治村思路。
不是治安混亂、人心不順嗎?那就法制教育、綜合治理一齊上。先是清查並收回小開荒和多發包的100多公頃土地,再以機動地的形式公平公開地發包給村民。緊接著,狠抓社會治安——制訂村規民約,公開獎懲措施。
為了改變村裡的治安狀況,朱景樹每宿都要起來查崗兩三次。檢查值班的幹部是否漏崗,還親自攔截了偷盜母豬的三輪車,抓了盜竊村廣播站電視解碼器的小偷。朱景樹每夜查崗,村裡的偷盜行為很快收斂。幾年下來,偷竊現象沒了蹤影,可朱景樹凌晨圍著全村巡邏的習慣卻保留了下來。
朱景樹有一股不信邪的狠勁兒。清查土地時有人揚言:「誰敢動我一根壟,我就砍掉他一條腿!」在那些日子,朱景樹家隔三差五就被人砸破窗戶,甚至被人砍傷。
「我就不信,有公理正義在,歪風邪氣還能佔上風?!」 他越挫愈勇,義無反顧地帶領班子治亂。
一番整治,換來治安狀況大改變。昔日村邊地因為常被牲畜禍害而沒人敢種的現象不見了;大豆收割時因為成鋪子的大豆丟失,村民不得不一邊收割一邊用車往家拉的現象消失了;住在村邊的村民放在倉房裡的糧食、豬肉失竊的情況成為了歷史……
不是外人一提起永豐村就因形象不佳直撇嘴嗎?那就在改變形象上下工夫。朱景樹提議成立了籃球隊。他要開展「籃球外交」,把籃球隊當作永豐的「形象大使」。與縣裡涉農部門的十幾場比賽打下來,大獲全勝。
有人問朱景樹調教球隊的秘訣,朱景樹一臉的誠懇:「我只是要求小夥子們自強、自信,守紀律、講團結、有拼勁兒,打出精神風貌,贏得對手的尊敬。」
讚譽聲從場上延伸到場外,又從籃球隊波及到整個村子——朱景樹的「籃球外交」收到了良好效果。
幾乎就在「籃球隊」向外界傳遞永豐村重塑形象信息的同時,朱景樹趁熱打鐵,率領全村人開始治理環境、美化村容。清理垃圾,挖排水溝,使汙水排洩暢通;修路,栽樹,種花,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村裡變樣了,山綠了,路平了,一幢幢房屋被鮮花綠樹簇擁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類詞彙過去只是用來讚美別人的,終於也可以用來形容自己的村莊了。
俗話說:「沒有梧桐樹,引不來金鳳凰。」朱景樹帶領幹部群眾把昔日窮、髒、亂、破的永豐村變成了「梧桐樹」,引來一隻只「鳳凰」……
變化給永豐村的發展帶來了機遇。過去,永豐村啥好事都「搶不上槽」。現如今,好事一件件接踵而來。
縣裡的萬壽菊廠在全縣只設了兩個收購站,永豐村就佔其一。種萬壽菊比種苞米至少增收一倍。萬壽菊收購站建到村頭,無異於財神爺進了家門!
哈爾濱風益經貿有限公司投資3400萬元,在永豐村建設了存欄400頭的奶牛場,而且規模還在擴大。省城的大公司在永豐村投資辦這麼大的奶牛場,原來村民廢棄的玉米秸稈、稻草等全部被公司收購,不但使村民增收,還直接促成了白酒廠的上馬——形成了產業鏈。這好事,過去誰敢想啊!
縣裡物色新農村建設試點村,預選的目標考察人員沒看上,卻無意中被永豐村整潔的村貌和淳樸的民風所打動,於是把永豐村當成了試點。永豐村借「試點」之機,把全村1.6千米主幹道修成了水泥路,把5000延長米的巷路修成了紅磚路,實現了村路全部硬化……
鄉親們心裡如明鏡一般:這不是天上掉餡餅,這一個個機會都是朱書記帶領大家千方百計爭取來的。
做搖錢樹,富了永豐
朱景樹要做一棵讓村民富裕的「搖錢樹」。
在永豐村村民的眼裡,他把越來越多的錢「搖」給村民,使他們越來越富,日子越過越好。
從產業調整上,他為村民「搖」錢。
過去,種地是村民收入的唯一生產方式。苞米、大豆、水稻這「老三樣」多年來循環往復,每畝收入最好不過200元,人均收入也就在2000元上下轉悠。腦瓜靈活的朱景樹要改變清一色種糧食的傳統,擴大經濟作物種植的比例。他通過算帳讓村民認識到:同樣是種地,效益卻可以完全不同。村民接受了他的想法,開始種植五味子、萬壽菊、紅菇娘、葡萄等經濟作物。產業結構一番調整,土地還是那些土地,可農民的收入卻逐年增加。
從尋找新的門路上,他為村民「搖」錢。
朱景樹說:「要想富,不能死盯著老祖宗留下的這片土地,還得多方尋找門路。」永豐村盛產粘陶土,可是因為缺乏技術和資金,這些生產磚瓦的天然原料只能常年躺在那裡睡大覺。朱景樹決心喚醒白粘土,讓它為永豐村百姓奔小康做一份貢獻。
建廠投資需要錢,欠下的債務剛還上,哪有錢建廠啊!朱景樹沒有被難住。他四處籌錢。不但把家裡所有的積蓄全都拿了出來,而且向親戚朋友借錢。
一向支持朱景樹工作的愛人張藝梅,此時對朱景樹的舉動也表示出了不解。她哭著對朱景樹說:「你為村裡辦事我不反對,可你總得考慮考慮孩子吧?我攢下來的這點兒血汗錢可是給孩子們上學用的。再說,你從親戚朋友那兒借來那麼多的錢,一旦賠了,你可拿什麼還呀?」
朱景樹心裡明白,家裡的這些積蓄,差不多都是靠愛人種地攢下的。這些年,愛人為了不讓自己分心,一個人操持著家裡承包的100多畝地,自己連自家的地在哪兒都不知道。孩子上學,花銷不小,現在把這些錢拿出來用到辦廠上,真的有些對不住藝梅。
那幾天,他真的不敢面對妻子的眼神。但這並沒有絲毫動搖他的決心,他想的是:釉面瓦廠前景可觀,一旦工廠開工,將有機會給村裡所有的孩子掙到上學的錢。
湊足了錢,朱景樹又起早貪黑地四處跑材料,跑設備。在那些日子裡,朱景樹腦袋裡想的只有釉面瓦廠一件事。用妻子張藝梅的話說:他這是在用心辦廠、拿命換廠。
釉面瓦廠建成投產後,生產的釉面瓦在周邊地區供不應求,不但以年均10萬元的純收入充實了集體經濟的實力,還為村裡提供了30多個勞動力崗位。更為重要的是,釉面瓦廠的建成為永豐村創辦企業積累了經驗。由此發端,優質絨山羊養殖場、黏土加工廠、木材加工廠、免燒磚廠、水泥製品廠、制米廠等15家村辦或村戶聯辦的企業相繼建成。
而這一個個企業從選項到規劃,從項目考察到技術培訓,從設備購置到銀行貸款,每一樣都少不了朱景樹的身影,都凝結著朱景樹的心血和汗水!
朱景樹這棵「搖錢樹」在不斷地給村民們「搖」著錢。
在全村人均收入達到8000多元後,不少村民覺得不公:錢進了村民的口袋,朱景樹自己卻沒有得著多少實惠。
村裡許多人都知道:那年辦釉面瓦廠,他不但把自家的積蓄借給村裡,還自己掏錢送幾個小青年到吉林學習制瓦技術;得知在村裡安排的對「五老」的體檢中老黨員謝恩榮被檢查出了心臟病,他趕緊買了藥給老人送到家裡;逢年過節,他自掏腰包買上禮品去看望困難戶和老幹部;政府發給他市勞模獎金3000塊錢、省勞模獎金5000元,可他卻一個子兒不剩地全都捐給了有困難的學生和戶……
做常青樹,幸福百姓
朱景樹最大的心願,是要摸出一條讓百姓幸福的路子,希望自己能成為一棵讓百姓長久幸福的「長青樹」。
從為百姓的幸福出發,但凡涉及群眾利益的事,朱景樹總是立足於引導啟發,不搞強迫命令式的「一刀切」。
推廣種植經濟作物,有人一時不接受、不情願,朱景樹的辦法是「引」。
他在集體的土地上建設了「科技觀光示範園」、五味子示範園、左優紅釀酒葡萄種植園,聘請省、市、縣專家指導,村民從不認識、不理解、不願意變成了開眼、開竅,繼而開種。
至於種什麼,選什麼項目,朱景樹則堅持一條原則:村裡只提指導性意見,農戶有最終決定權。
永豐村「多業並舉,八方進財」的大好局面,正是朱景樹方法得當的結果。
現在的永豐村磚瓦房只佔50%左右,許多農戶不是沒錢蓋,而是聽說村裡要集中建村民住宅樓,他們等著住樓房呢!可了解農民習性的朱景樹深知,有人住慣了平房,突然改住樓房會不習慣;有些老年人住進樓房,會覺得在屋裡上廁所不方便。好心不一定能辦好事。所以,他打算村民住宅樓分批建設,村民自願申請。他相信,留戀平房的人會從先期住進樓房的人那裡得到評價或者體驗,當他們成為第二批、第三批住宅樓的住戶時,會很順心、很愜意。
永豐村的村屯建設,大多是義務勞動的成果。
村裡有一個工程,本來決定幹部黨員義務出工,普通村民按勞付酬。可由於幹部黨員的積極帶頭,感染了村民,最後出工的村民沒有一個去領報酬,從此義務勞動在村裡形成了風氣。此後,挖溝、清雪、栽樹、鋪設自來水管道,無不是幹群一起幹,誰也不計酬。
朱景樹辦事總是考慮到群眾的覺悟程度,又總能滿足大家的心願,所以,村民積極參與。這些年農村時興「一事一議」,在永豐村,村裡拿到會上交村民「議」的事項,還從沒有「卡殼」過。
朱景樹格外注重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滿足村民的精神追求。
在豐富村民文化生活上,朱景樹總是很慷慨:建村民文化活動中心,建「百姓大舞臺」,建水泥地面運動場並配備運動器械,建廣播站及全套廣播器材,建圖書閱覽室,添置書籍……
永豐村一年四季都有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生活。清晨,廣播站的高音喇叭便想起了嘹亮的歌聲,一首首「紅歌」、「紅曲」是那麼激昂,那麼振奮人心;有時,喇叭裡會傳出廣播員的播音,那是幹部村民學習科學發展觀的體會,是村民對勤勞助人美德的表揚和對不良行為的批評,是村民探親歸來對家鄉的熱情讚美……
晚飯過後,「夜景一條街」燈光齊明。村委會辦公樓前,鑼鼓響、嗩吶鳴,身著彩服的秧歌隊,扭起了歡快的大秧歌,前來助興和圍觀的村民一片歡聲笑語。
春節,村民自編自演的快板書、三句半、二人轉、舞蹈等表現永豐村新人新事、新風新貌的節目生動熱烈。臺上演的高興,臺下看得開心。
要說最令永豐村村民興奮不已的,還得數兩年一度的全民運動會。運動會一開就是3天。運動會上,拔大河、賽籃球、賽跑……上場的運動員從學齡前的孩子到六七十歲的老人,男女老少爭先上場。縣裡和鄰村的秧歌隊也前來助興……
朱景樹沒有把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定位在「樂」上,他更注重「學」。春節期間,他利用農閒時間組織幹部和黨團骨幹學習科學發展觀。永豐村的幹部黨員會開得很勤,可會議時間通常在早晨下地之前,他把學習的體會和對工作的思考簡要地講給大家聽,一起交流討論。
擺脫傳統的種植和養殖方法,提高農民的科技水平是當務之急。在朱景樹的一手操辦下,「永豐村科學技術協會」正式揭牌,這是「全市乃至全省第一個成立的村級科協」。其實,早在3年前,朱景樹就在村裡陸續成立了玉米種植、大豆種植、特色作物種植、家禽養殖4個協會,為村民學技術、用技術提供了平臺。村民無論是種植還是養殖,都會想到協會。科學種田,科學養殖,逐漸成為永豐人新的習慣。
正因為有了這一切,朱景樹才底氣十足說:「在依蘭縣132個行政村中,我們永豐村也許不是最富裕的,但是我可以自信地說,我們永豐村是人心最暖、人氣最旺的。」他說的「人心暖」和「人氣旺」,就是時下時髦的「幸福指數」吧。
朱景樹這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當得不簡單:他當選了哈爾濱市勞動模範、黑龍江省勞動模範,榮獲黑龍江省「十佳村黨支部書記」。不過,他的成就感不僅是那些榮譽和獎勵,而是村裡百姓生活的改善和進步。他被老百姓視為可依靠的大樹。
群眾感言:
黑龍江依蘭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春生:
永豐村在新農村建設的示範作用已經充分顯現,要大力宣傳永豐村事跡,全縣廣大幹部要向朱景樹學習。
黑龍江省第一位當選為省人大代表的村婦代會主任蔣曉萍:
在朱支書面前,我永遠是綠葉。
貴陽市高校教師鄒光武:
選對當家人,富裕一個村。依蘭縣道臺橋鎮永豐村是城鎮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型,一條條街道寬敞平整,道路兩旁樹木、花草掩映,路燈、排水溝設施齊全……這一切都源於永豐村有一個好的當家人。
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組織部、宣傳部:
向朱景樹學習,提高認識,振奮精神,立足崗位,爭先創優。
格言警句
單是說不行,要緊的是做。 -- 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