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善治的妙法良方——「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向全國推廣10年記

2020-12-06 大河網

本報記者李海濤張培奇鄧保群範亞旭

十年一劍不尋常。

在歷史段落裡汲取智慧,於場景轉換中探尋革新力量,在宏大視野裡總結經驗,是我黨治國理政的一貫作風和制勝法寶。「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的發展軌跡也循著這樣的規律。

何謂「四議兩公開」?即所有村級重大事項的決策由村黨支部在廣泛徵求黨員和村民意見的基礎上提議,再由村「兩委」聯席會議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或村民大會決議,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

回看前行之路,才發現走了那麼遠。2009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到河南調研,肯定鄧州農村創造的「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是基層組織建設的制度創新之舉,是黨領導的村級民主自治機制的有效實踐形式,並指示要將這一好經驗在全國農村推廣,並在推廣中不斷完善。

2010年和2013年,「四議兩公開」兩度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時再次殷切寄語,希望「四議兩公開」的先進經驗能夠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全面提高幹部隊伍建設和基層組織建設水平,為改革發展穩定提供堅強保證。

201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會議強調,凡是農村的重要事項和重大問題都要經黨組織研究討論,村級重大事項決策實行「四議兩公開」,加強村務監督。

2019年,「四議兩公開」第三次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

由落子布局到精耕細作,由多點突進到全面開花,「四議兩公開」工作法以鄧州為原點,其能量輻射出河南,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000多個縣(市、區)推廣應用,2萬餘人次到鄧州考察學習,受邀外出講座800多場。

在銳意進取的變革時代,建構更切實的制度,培育更厚實的社會土壤,激發群眾的參與激情,釋放民主協商的發展活力,是一項重大的新課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糾中有建、破中有立,在時代大潮中改變著、推進著、完善著。

近日,記者重返中原各地,觸摸「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的強勁脈搏。

破局——

通過制度和程序設計,讓「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一黨的群眾路線得到更好踐行;實現在黨的領導下,讓監督看得見、權力管得住、群眾做得了主,推動鄉村治理走出困局

「現在村『兩委』真不簡單,宅基地規劃的問題困擾了我們十幾年,竟然在這一年多時間內理順了,解決了。」鄧州市張村鎮朱營村村民朱桂川感慨地說。

原來,2005年村裡為宅基地排水渠疏通發生糾紛,事態升級還大打出手,村「兩委」幹部屢次勸解,但收效甚微。問題的根源在於老宅基地交叉較多,東一片,西一片,沒有科學規劃。

為了有效引導、理順民意,在經過多次調研,逐戶採用意見卡方式徵求意見,徵得全體村民同意後,黨支部提議對朱營村進行村莊整治,同時提交村「兩委」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大會決議,決議公開。

在新區建設中,朱營村村「兩委」班子成員先人後己,把建房指標優先讓給群眾,得到大家一致擁護。認真執行一戶一宅制度,所有建房情況張榜公布,接受監督,杜絕人情網,使群眾人人明白。近年來,老區扒舊房4000餘間,騰出土地300餘畝。之後,整治坑塘、修築柏油路、建設文化廣場等村務也處理得順順噹噹。

群眾紛紛稱讚:「村幹部說話算數,事兒辦得亮堂,咱服氣!」

「進入2000年以後,農村基層組織功能弱化的現象比較突出。一些地方村級組織功能定位不準,服務群眾不到位;『兩委』班子兩張皮,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村務不公開、監督不到位,群眾不信任;一些基層幹部腐敗現象觸目驚心。」南陽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原鄧州市委書記劉朝瑞說。

作為「四議兩公開」工作法主要創設發起者,劉朝瑞的話針針見血。在他看來,該工作法實際上就是對上述頑疾的對症下藥,是倒逼產生的。

2004年開始,鄧州市委立足從鄉村治理體制機制改革入手,把堅持黨的領導融入村民自治框架內,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在村級事項決策中引入黨員會議村民會議等,探索將黨的領導機制、村「兩委」協調機制、黨內民主機制、村民自治機制、村務監督等機制融為一體,形成了這個黨領導下充滿活力的鄉村治理新機制。

「就是要從制度上和程序上加強黨的領導,在平等溝通下達成共識,強化法治觀念,堵塞權力漏洞,激活黨群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劉朝瑞強調道。

事實勝於雄辯。正是因為更好地踐行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一黨的群眾路線,實現了在黨的領導下,賦權於民,讓監督看得見、權力管得住、群眾做得了主,「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的威力和作用在解決重大事項中發揮明顯。

2010年9月,南水北調「國字號」工程乾渠徵地和移民內安徵地啟動,徵地補償款項兩者每畝相差9232元。巨大的壓力頓時降臨到南陽市淅川縣張河村黨支部書記張家祥身上。

當時村組幹部情緒反應很大,村民更像炸開了鍋,「同是國家工程,為什麼一畝地相差萬把元,是不是你們村幹部把錢裝進腰包了?」隨後有人在網上散布謠言,說張家祥貪汙國家徵地款幾百萬元。

「我當時氣得失聲大哭。」張家祥說這話時,滿臉委屈。

可是,國家大計,不容耽擱。張家祥帶領黨員幹部深入農戶,不分晝夜,宣講徵地補償政策,群眾說話再難聽也以笑臉相迎,經過20多天的日夜工作,群眾理解了、支持了。最後,徵地工作按時間節點提前完成。

「『四議兩公開』的真諦是尊重群眾意願,是做決定、幹事情讓群眾滿意。它不是死板的『四道會』,而是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充分協商消除矛盾、形成統一意見的過程。」河南省委組織部研究室副主任鞠啟明表示。

從產業發展、農田水利、鄉村規劃、修建村村通公路、村莊整治、修路架橋,到興建學校、合作醫療、農村低保等,記者走訪發現,每一項涉及農民切身利益的大事難事的決策和解決,都得益於「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的有效應用。

鞠啟明介紹,在各級黨組織主導下,一項一項抓落實,一年一年抓落實,一以貫之抓落實,河南省內形成了自上而下自覺運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推進民主治理的工作體系,使黨管農村落細落實。

革新——

拓展工作法的功能內涵與使用範圍,增加決策過程的科學性,切實做到規定動作不走樣、要求不降低,有效提升決策執行力

「跳進水裡學遊泳」是最佳學習法。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掌握本領。「四議兩公開」工作法一路走來,其功能內涵不斷更新。

針對不少事項發生在村民小組內的實際,一些鄉村在村民小組一級提出「一提二審三通過」程序,即村民小組理事會提議、村「兩委」審查、戶代表會議或村民小組會議通過,然後公開。

該做法提高了議事效率,降低了決策成本,受到農民群眾歡迎。

2016年啟動的鄭萬高鐵,路線要從鄧州市東樓村第五村民小組的耕地穿過,有7戶涉及永久佔地、青苗補償問題。補償款的分配方式出現分歧:款項一次性補給,以後這7戶不再參與本組分地;青苗補償款分給這7戶,佔地款全組村民平均分配,來年調地時全組按人均分地給這7戶。

支持前者意見的佔多數,但這7戶更認可第二種。理事組考慮到土地政策及後續生產生活,也傾向於後者。

理事組和黨小組決定,逐戶宣傳、解釋國家政策,做通群眾思想工作,然後將第二種意見提交村「兩委」審核。村「兩委」調研走訪,通過並批覆了該方案。最終,在村民小組的村民大會上,該方案全票通過。

其間的細節耐人尋味。一般情況下,決議由多數票決定;但為了保護少數人權益,少數人建議正確,也可提交重議,最後再充分協商,達成共識。此番操作中,黨組織審時度勢,把好關口,既強化了自身的核心地位,又真正維護了群眾的利益。

「我們不能怕麻煩、圖省事,要確保黨組織意圖轉化為黨員群眾意願,達到認知統一和有效實施。一些重大決策我們還會提高多數通過的法定量化標準,比如由1/2以上多數通過,提高至3/4甚至95%以上。」鄧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靳社強說,「而且,針對外出務工黨員群眾增多、會議組織難的問題,我們藉助電話、微信等手段,突破傳統開會模式,解決距離問題。」

「四議兩公開」工作法也由農村向城市社區延伸,典型代表是鄭州市推行的「一徵三議兩公開」,即社區重大事項決策,先由黨支部公開徵求居民意見,經整理匯總後,由社區「兩委」提議,提交有關部門商議後,最後由居民代表會或居民會議決議,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

走進綠雲小區,繁花滿樹,青草如茵,窗明几淨的養老服務中心裡,老人們正在做老年保健操、下象棋,一派幸福祥和的景象。

「每次小區有需要改造的地方,我們都運用『一徵三議兩公開』工作法來制定方案。居民群眾從旁觀到參與,營造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和諧氛圍。」綠雲社區黨支部書記羅麗琴告訴記者。

77歲的張金華在小區裡住了8年,親歷了小區從道路變停車場、處處垃圾堆的髒亂差到通道井然有序、環境乾淨整潔的優美變身。「環境好了,心情也好,感覺每天像過年一樣樂和。」張金華笑眯眯地說。

記者移步棉紡路街道棉西小院,道路平整,飛拱青磚,翠杉掩映,連片蘇式建築群映入眼帘。

社區負責人透露,小院建於「一五」計劃時期,曾經整潔又有活力。後來由於設施老化、物業管理滯後,變得垃圾遍地,違建交雜。自實施「一徵三議兩公開」後,小院的昔日光彩才得以復歸。

「拆違建,群眾說了算;拆了後幹啥,群眾還說了算,以群眾滿意為目標。」黨員王瑞玲說,小到晾衣繩、路燈和攝像頭的安裝,大到車棚的建設,都充分徵求群眾意見並落實。

「社區不管時,像是住進垃圾堆;社區一管,感覺住進了花園。」82歲的喬桂芝談起切身感受時很激動。

成果——

基層黨組織的核心地位得到加強,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效明顯,鄉村治理充滿活力,黨群幹群關係融洽,社會和諧穩定

政治既是力量的結合,也是人心的團結。「四議兩公開」秉持黨領導下的基層民主決策理念,因其真誠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大家的認可和擁護。如今,它被廣泛運用在基層組織建設、經濟社會發展、脫貧攻堅、鄉村治理等各方面工作的關鍵環節、關鍵部位。

——在基層組織建設中,「四議兩公開」凸顯了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強化了基層黨組織領導村(社區)各項工作、各類組織的核心地位,穩固了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

鄧州市626個村黨組織書記擔任村委會主任比例達到99.7%,擔任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比例達到95.2%,村「兩委」班子成員交叉任職佔比81.9%。

無論在引資發展林果種植,完善基礎設施,還是提升村容村貌等方面,駐馬店市泌陽縣河南村的黨建工作都功不可沒。「村『兩委』以黨建治『軟弱散』,與村民友好協商規劃產業、發展產業治『窮』。村黨支部自2012年後,實現了從『黨建強』再到『發展強』的轉變。」河南村黨支部書記餘永立說。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四議兩公開」貫穿於貧困戶精準識別、動態調整、精準退出及產業幫扶過程,保障了幫扶政策的落實。

近兩年來,駐馬店市上蔡縣慄莊村精準識別貧困戶5戶18人,幫助脫貧22戶60人,集體經濟每年分別向貧困戶分紅15萬元。全村黨員群眾主動參與,決策公開透明,貧困戶滿意,黨員群眾放心。

近年來,上蔡縣小王營村使用第一書記專項資金50萬元,建設食用菌溫棚47座,該扶貧產業落地生根、發展壯大,不少貧困戶脫貧致富,全村群眾的收入水平穩步提高。「產業幫扶要因村施策,路子找對了,脫貧之日就能儘早實現。」小王營村駐村第一書記楊耀強說。

——在土地「三權」分置改革中,「四議兩公開」嵌入到土地流轉、土地整理、土地再流轉的每一個環節,助推了「三權」分置改革順利進行。

如今,南陽市臥龍區達士營村的月季基地花團錦簇,來村裡旅遊觀光的人越來越多,經濟收益顯著提高。得益於「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村裡順利實現土地流轉,大大地提高了土地的綜合利用率,村民劉曉幸福地說:「雖然我們不自己種地了,但收入卻比種地的時候還要多。」

——在重大民生項目建設中,「四議兩公開」能迅速吸納群眾合理訴求,做通涉事群眾工作,讓群眾參與到項目監督和實施中,合力破解建設難題。

在開封市蘭考縣王莊社區居委會辦公室的桌子上,「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的事項記錄本寫得密密麻麻,裡面有美麗庭院打造、「三捐」(捐款、捐物、捐勞力)資金修路等內容。商議結果均為通過;處理結果,良好;群眾反映情況,無。

——在現代社會治理的體系中,「四議兩公開」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權力濫用和腐敗現象,鄉村治理充滿活力。

2016年以來,鄧州市在網格內化解矛盾、解決問題5.5萬餘個,村級解決1.2萬餘個,通過市、鄉、村三級聯動的網絡信息服務平臺,累計受理群眾辦事申請65萬餘件,辦結48萬餘件。基層幹部工作作風得到轉變,黨群幹群關係融洽,社會和諧穩定。

十年一瞬。「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所經歷與所收穫的,標註著上一段徵途的璀璨。如今,這朵已然開遍全國的鄉村治理智慧之花,正在吐露著愈加動人的芳華。

相關焦點

  • 河南省南召縣南河店鎮以「四議兩公開」推動精準扶貧
    「無論是動態調整工作,還是易地搬遷、危房改造、七改一增、低保等大事小事都堅持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做到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我村扶貧領域零上訪。」南河店鎮龍王廟村支書李印說道。  讓少數群眾服從多數  要想富上項目。
  • 邁向善治的階梯在哪裡?學者:從四個維度著力,向善治邁進
    總體上,需要從黨和政府、村莊、社會以及個人四個層面來改進和完善:地方黨委和政府要賦予農民參與的機會和權利、權力;村莊要根據國家法律、政策和村莊實際需要,完善規則程序;社會應培育新的組織和參與平臺;農民個人要培育參與能力和承擔更多公共責任。個人認為,可以從「機會—賦權、規則—程序、組織—平臺、能力—責任」這四個維度著力,向善治邁進。
  • 【地評線】荔枝網評:發揮典型案例引領作用,走好鄉村治理善治之路
    「五步訣」、河北省河間市「四位一體」聯動工作法、寧波市鄞州區基層公權力「三清單」運行法等34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這是繼去年首批發布20個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後,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發布的第二批案例。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滿足農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秘書局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於推介第...
    按照中辦、國辦《關於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和2020年中央1號文件關於推廣鄉村治理創新性典型案例經驗的要求,為進一步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引領作用,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在2019年推介首批20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的基礎上,面向全國徵集遴選了第二批34個典型案例,現印發各地,供學習借鑑。
  • 村規民約下的善治、共治:江蘇如何讓法治精神在鄉村生根
    【法治鄉村建設基層行】系列報導置身江蘇常熟市蔣巷村,難以想像這裡曾是「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窮土惡水、血吸蟲流行而且偏僻閉塞的苦地方。如今的蔣巷村是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國家級生態村、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寧夏法治政府建設跑出「加速度」 良法善治推動依法行政
    寧夏法治政府建設跑出「加速度」 良法善治推動依法行政 2021-01-12 09: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良法與善治的辯證法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善治是良法生命力之體現。8月底召開的全省依法治省工作推進會上明確,在全省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總體形成的進程中,「堅持制定良法與善政善治相結合」是重要經驗之一。
  • 新論:良法善治引領美好生活
    十九大報告強調,「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這不僅表明了良法對於治國理政的重要性,也反映出良法建設任務的繁重。理解良法善治精神,需要明晰良法的基本判斷標準,從十九大關於法治的重要論述中把握良法的需求和供給問題。 良法有其識別、依循的基本標準。良法是具備公開、明確、穩定、可預期、無內在矛盾、可遵循、具有同一性、不溯及既往等品質之法。
  • 良法是發揮善治職能的前提
    我們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著力推進黨的領導制度化、法治化。要堅持立法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主動對接、積極融入黨和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重大決策部署,確保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保障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得到全面貫徹和有效執行。
  • 10年陽光帳本,推動國家良治善治
    不僅一般民眾對此「喜聞樂見」,由於中央部門的公開舉動有著很強的示範性,各地方政府和部門相信也很是關注。如,今年的突發疫情難免對部門決算工作產生影響,但中央部門決算公開仍如期而至,這已然為地方部門的相關公開工作打了個樣。今年是中央部門決算公開的第10個年頭。
  • [市域治理] 創新法治實踐 打造良法善治「油城樣本」
    ,為群眾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務;以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為引領,大力開展普法宣傳,營造人人學法用法的濃厚氛圍…… 作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第一批試點城市,克拉瑪依市充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作用,通過運用法治思維謀劃市域社會治理、運用法治方式破解市域社會治理難題,全方位、深層次、多渠道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一個小山村憑什麼被命名為四川省鄉村治理示範村?
    荷橋村黨支部書記鍾永翔坦言,走好鄉村善治之路,首先就是要抓實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提升鄉村治理能力。 同時,以實施鄉村振興連片示範發展為抓手,科學編制完成荷橋村鄉村振興建設總體規劃,完成小龍溪河生態整治、新村聚居點改造、1.5公裡綠道新建、3個特色產業聚落提升以及埡口節點、新村入口、荷橋壩壩等景觀節點打造,構成「一帶兩心一環三核」空間布局;
  • 臨沂鄉村振興典型案例(五十七)
    為總結推廣全市鄉村振興實踐探索和成功經驗,加大示範帶動、典型引路的力度,我們陸續刊發鄉村振興責任單位及各縣區的部分典型案例,供大家參閱,敬請關注。為提升農村黨組織組織力、助推鄉村振興,2019年,平邑縣將農村黨建標準化建設工作作為縣委書記抓基層黨建突破項目。通過一年努力,初步形成了一套「職責清晰、要求具體、步驟嚴謹、目標明確、考核科學」的黨建標準化體系,農村黨組織政治功能和服務效能得到有效提升,有力推動了鄉村振興戰略穩步實施。
  • 「接地氣」的良法推動善治
    中山專項工作組在向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闡述意見時認為,國務院對「較大的市」的條件沒有明確規定,其主要條件不能局限於地域面積、轄區人口和經濟總量,還應綜合衡量城市的區位、人文、經濟社會發展、法治環境和人才儲備等方面的優勢和影響,建議全國人大在立法法修訂時予以考慮。2014年8月底,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立法法修正案(草案)。
  • 政務公開,拓展善治新內涵
    據人民網報導,11月1日,2019年廣西政務公開工作現場推進會稱,從被動公開逐步轉為主動公開,從單向發布到發布、解讀、回應相互促進,廣西各地各部門不斷賦予政務公開新內涵,形成了監督、服務、治理的政務公開工作導向。
  • 深刻理解良法善治的科學內涵
    這段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良法與善治的關係,揭示了依法治國的核心理念是良法善治。良法是善治的前提,而善治強調治理內容的法治性、政府工作的透明性、公職人員的責任性、社會公眾的參與性、社會發展的穩定性。善治將引導中國公民積極參與社會治理,通過各種途徑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善治不僅是一個國家的治理良策,更飽含了一個國家民眾的生存期待。
  • 武文莉:深刻理解良法善治的科學內涵
    原標題:深刻理解良法善治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為《決定》)中明確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引領和推動作用」。
  • 崇法善治,法治山東底色亮麗成色更足
    2019年5月7日,一場特殊的立法聽證會在煙臺長島舉行。創新聽證方式,下沉聽證地點,省人大常委會首次將立法聽證會開到「漁民家門口」,就《山東省長島海洋生態保護條例》聽取生產企業、漁民養殖戶等基層各行各業的陳述。這一打破慣例的探索,拓寬了人民群眾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也收穫了真實、有效、接地氣的立法意見。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立良法,就必須開門立法、問法於民。
  • 怎樣「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簡而言之
    2018年8月24日,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並發表了重要講話。在講話中,他特別指出:「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良法善治是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出的要求。那麼,什麼是社會主義的良法善治?在新時代應怎麼進一步實現良法善治呢?簡言之,良法,即符合時代要求,滿足人民需要的法律法規;善治,即優良的治理,也就是要實現我國治國理政的最佳狀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條件下,良法善治有著具體的表現:所謂良法,就是法律體現了人民的要求。
  • 從"法律之治"到"良法善治"
    從1978年至1997年間,我國法制建設的基本方針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總體而言,這是一種形式法治意義的「法律之治」。十八大提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從理論和實踐上都向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結合前進一大步。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