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歷史循環,還是社會必然?——讀《塵暴》有感

2021-01-16 渾人


原本可能對20世紀30年代的塵暴沒有太多的感觸,但是今年疫情爆發,再次將視線回歸到了人與自然的關係當中。我們發現人總是非常樂觀,而這盲目的樂觀卻也會讓我們陷入「歷史循環」當中。「樂觀主義的根源是文化上的:它是一種不斷向上的流動社會的風氣。」樂觀並不是一個貶義詞,但是當我們盲目樂觀時,便是自相矛盾的。我們一邊相信事情總會往好的方向發展,一邊卻認為世界註定會為了人類而改變。

 

一、我們想得到,卻儘量避免付出


利奧波德在其著作《沙鄉年鑑》當中有過一段描述:「土地如同奧德修斯的女奴,只是一種財產;人和土地依然保持著經濟性的關係,人們只想要特權,不想承擔義務。」我們對大自然更多的是單方面的索取,並認為這個索取是理所應當,這就使原本就緊張的人地矛盾更加激烈,我們需要尋找新的突破點,而這突破點需要改革。

我們在與土地博弈,想要獲得它帶給我們的好處,而不斷減少對它的關懷。「機器把人與土地之間的剝削關係變成了可能的和普遍的」,其實就是將土地作為一種純粹用來獲利的資本形式而存在。

而說到人與土地的關係,我想到了遲子建在《逝川》當中所寫,每年九月底、十月初阿甲人都在初雪的傍晚去捕捉「淚魚」,這種魚被抓上來的聲音就好像在哭泣,這個時候漁婦們就會安慰淚魚:「好了,別哭啦;好了,別哭了。」這其實所表現的便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羈絆。

那麼塵暴究竟是怎樣的存在?Gray Bowl又代表什麼?在觀察家們嚴重,塵暴地區代表了一個整個被經濟野心所蹂躪了的大陸。美國開國元勳傑斐遜認為美國需要以農立國而非以工業立國,他在《維吉尼亞紀事》當中寫道「耕種土地的廣大群眾道德腐化的例子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家都沒有過。為了維持自己的生活,不像農民那樣尊重上蒼,尊重自己的土地和尊重自己的勞動,而是依靠偶然性和顧客反覆無常的性格的人們,才會走向道德的腐化。」

但是隨著土地的工業化日益加快,機器使得傑斐遜式的農業理想崩潰,需要尋找一個新的平衡點來適應這個社會,「保持一個共和國旺盛的精力,是一國人民的態度和精神。」不過我們發現現在的人們的精神發生了變化,我們開始追逐大眾文化卻忘記了自己的根。並不是在這裡強調我們必須要生於斯,死於斯,但是我們必須要有對土地的虔誠,我們畢竟生於斯而長於斯。

一旦農業理想崩潰,而新的理想卻還未建立,那麼人與土地的關係便會被扭曲。曾經我們帶著故鄉的泥土來到新的城市,如今我們迫不及待選擇離開。費孝通在其著作《鄉土中國》中所描述的社會已然發生了變化,人的思維轉向脫離自然界限制,宣稱人類的設計在各方面都是可能的願望。或許從一開始,我們就朝著一個毫無希望的生態方向發展下去,終有一天會到達極限,到時便為時已晚。

所以我們僅僅在思考我們想要獲得的事務,卻發現自己的自私,有些人認為是人類本身的貪婪,但是其實現在很多心理學家已經不再使用本能這一概念。人類總是喜歡為自己尋找藉口,我們借用這個理由去滿足自己的需求,而這個需求在不斷地增長。

 

二、文化造成的塵暴


沃斯特提出了一種資本主義精神所教導的生態價值觀:

1. 自然必須被當作資本;

2. 為了自身不斷地進步,人有一種權利,甚至是義務去利用這個資本;

3. 社會制度應該允許和鼓勵這種持續不斷的個人財富的增長。

按照我們馬克思主義觀點,我們將社會存在放在社會意識之前,也就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會思考這兩者的優先級,比如亨廷頓《文明的衝突》其實就是將社會意識(文明)放在了與社會存在(國家利益)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國外學者對於價值觀的重視。

那麼文化又是如何造成塵暴的?物質至上的思想阻礙著我們對於環境的認識,我們也在努力宣傳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卻沒有產生我們預期的效果。原因便是這樣的解釋太大而空了,能解釋所有東西也就有可能什麼都解釋不了。

我們所經受的痛苦很多時候便是價值觀出現了問題,在這個消費至上的社會當中,我們將一切事物都當作是附屬於我們的消費品,這個時候人與自然便失調了。我們經常在路上會聽到這樣的話「這條路是你家的啊,管那麼多?」「踩草坪怎麼了,鋪著不就是讓人踩的嗎?」「人生在世,不要管那麼多,享受就完了」。我們會發現,我們與土地的羈絆消失了,自然的一切成為了附屬品,這樣的關係一定會產生災難,比如今年的新冠。

不是天災而是人禍,我們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候會忘記很多,如何來扭轉整個社會的風氣,如何來將我們的價值觀從金錢轉移到更多元的價值追求,這是我們所有人該思考的內容。在這裡我無法提出最佳的解釋,或許只能成為一個問題的提出者,解決的途徑還是需要專業人士進行分析和探討——人類社會該何去何從?

 

三、為何說到歷史循環?


作為一名歷史系學生,我有時候會懷疑我們社會的發展進程。但是我在此所提到的「歷史循環」並非是靜止的圓圈,而是在不同維度上出現的重合,不禁引發一個思考:「我們人類社會究竟是在進步還是原地踏步?」

按照歷史發展順序而言,社會是進步的,但是按照一個維度來說,隨著時間的流逝,人類社會同時在發生著變化,是否兩者依舊是保持同樣的態勢,也就是分子與分母沒有發生變化,最後得出的基數也沒有變化(可能這些都是瞎想,有可能確實有可能)。

我們總是在重複犯錯。回顧中華上下五千年,前有後周分封之弊,又有漢、晉、明之分封,難道是古人缺少智慧?絕對不是。我們去看格非《江南三部曲》第二部《山河入夢》中所表現的,我們會思考宿命論是否存在。他認為「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一個預言家,對未來我們早就心知肚明,可是有些人裝作看不到,自我麻痺,時間久了便真的麻木了。」

有一部科幻小說,所描述的是當孩子在胎中便擁有了父母的記憶會是怎樣的結果,最後的結局是孩子選擇在母親的胎中自殺,因為他們害怕降臨到這個世界。所以,我們人類或許便是為了更好地生存選擇了遺忘。重複犯錯卻也在不斷發展,但是這個發展都是在犯錯之後發生的,所以我們現在所經歷的新冠,其實也是一種發展的前提。

《塵暴》當中所表現人們的心理便是有這種歷史循環的感覺,在受到衝擊時選擇的是妥協,選擇接受政府的幹預,而當自己渡過難關後,卻又想脫離這樣的幹預。這樣的社會情感是畸形的、個體的,美國長期存在的民粹主義以及無政府主義使得許多政策無法長期貫徹,其內部依舊存在著大量的隱患。

 

四、我不會為了人類而繼續受累


其實很多人內心都有這樣的想法,我們是個體,不需要為整個人類受累,為何要委屈自己來成全人類社會的發展,未來這個詞太大太遠,我們看不到。但是,我在想,個體的力量的確不強,但是如果整個世界都選擇走這條路,那麼這個世界終究與人類無緣。

嗐,該如何是好,似乎我也改變不了這個世界,改變自己嗎?帶著如此偉大的理想生活下去嗎?可以做到嗎?睜開眼,結束胡思亂想,也許吧,將來有一天自己會明白吧。



相關焦點

  • 《塵暴》專輯 | 沙塵暴、《塵暴》與環境史學
    因此對他的感情表達方式,往往是需要讀原著才能更深刻地加以體會的。我們寫歷史著作,是不是也應該改變傳統的寫法,也要把自己的感情傾注在裡面呢?這恐怕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問題,而是一個涉及到史學從業者在歷史撰述時必須具備什麼樣的基本素質的非常重要的現實和理論問題。
  • 會議報導 | 走出「塵暴」: 《塵暴》中譯本再版暨「綠史中心」成立兩周年紀念座談會
    第一,《塵暴》一書有鮮明的特點,它把生態學知識的素養、經濟學的思考、社會文化史的視野有機地融合,整體地綜合地把握歷史,多維度透視了這場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生態大災難——塵暴。第二,作者跨國界的、全球性的、為人類著想的那種批判反思精神,是環境史學的關鍵所在,體現了史學的現實關懷,這本書也因此而有靈魂。
  • 走出「塵暴」:《塵暴》中譯本再版暨「綠史中心」成立兩周年紀念座談會
    這一次,我們將聚焦於《塵暴》,擬重點思考如何走出「塵暴」,不僅要深入地從事環境史研究,而且要敦促歷史學者反思現實與歷史的關係,以推進生態、公眾與史學之間的對話。因此,值《塵暴:1930年代美國南部大平原》中譯本再版以及清華大學綠色世界公眾史學研究中心成立兩周年之際,我們舉辦一場座談會,擬邀請相關學者和社會人士,共同思考環境史在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的發展前景,及其對於新時代所需的綠色公民培養的意義。
  • 【一本好書】讀《活著》有感
    【一本好書】讀《活著》有感 2020-11-21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塵暴》啟示錄:人與自然,矛盾還是和諧?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製作:中國科普博覽監製: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唐納德·沃斯特在《塵暴》一書中,以農業生態視角,考察1930年發生在美國南部大平原的生態災難。
  • 走出「塵暴」:TGC綠業集團出席《塵暴》中譯本再版暨「綠史中心」成立兩周年紀念座談會
    感謝《塵暴》的作者和譯者,因為他們的傑出貢獻和不懈努力,17年後的今天,我們又一次有機會直面「塵暴」,進一步思考與環境史相關的許多問題。這一次,我們將聚焦於《塵暴》,擬重點思考如何走出「塵暴」,不僅要深入地從事環境史研究,而且要敦促歷史學者反思現實與歷史的關係,以推進生態、公眾與史學之間的對話。
  • 塵暴助水「逃離」火星
    除了為人類探測火星帶來阻礙,火星塵暴可能還是使這個曾經潮溼的星球失去水分的罪魁禍首之一。近日,發表於《科學》的來自美國宇航局火星大氣和揮發性組分演化探測器(MAVEN)的最新數據,展示了劇烈的火星塵暴是如何將水泵入太空的。2018年,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生Shane Stone正在查看來自MAVEN的數據。
  • 人類與土地的博弈 |《塵暴》25周年紀念版
    最終,《塵暴》為我們展示的是一個不能確定的未來。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我們必須找到一種能和地球和諧共存的生活方式,創造一種能適應自然生態的經濟文化,否則,我們就不能避免被蹂躪的地球帶給我們的威脅。「讀史使人明智」(培根語),《塵暴》再次證實了這句名言。
  • 老莊文化:大樹參天——讀《道德經》有感
    老莊文化:大樹參天——讀《道德經》有感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有一位大聖大智者,窮其畢生精力,給後人栽下了一棵參天大樹。這位智者,就是被我國三大教派之一的道教尊奉為教祖的老子。他的《道德經》有如一棵冠頂參天、四季長青的智慧之樹,蔭庇後人、惠及子孫。
  • 超級塵暴狂襲火星 「遮天蔽日」至少三個月(圖)
    這是一幅火星帶電塵暴的藝術圖,+和-分別代表了正負極。  「遮天蔽日」三個月 超級塵暴狂襲火星  新快報綜合報導 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和業餘天文學家們正在密切地關注著火星的表面——一場史無前例的超大塵暴正在悄然形成,有可能在未來數周內席捲整個火星,關係到已經在火星上工作三年半的「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探測器的生死存亡。
  • 塵暴助水「逃離」火星—新聞—科學網
    2018年,火星被塵暴包圍(如圖所示),這使得水從火星上「逃逸」。圖片來源:ESA/DLR/FU BERLIN/CC BY-SA 3.0 IGO 在沙丘、礫石、隕石遍布的火星上,塵暴十分常見。但每隔十年左右,一場不知緣由的可怕塵暴就會席捲整個火星,將其掩埋在漫天塵土下。塵暴還會對火星探測器造成致命威脅,2018年的火星塵暴將美國宇航局的「機遇號」火星探測器太陽能電池板覆蓋在灰塵中,導致其「死亡」。 現在,研究人員稱,除了上述問題,火星塵暴可能還是使這個曾經潮溼的星球失去水分的罪魁禍首之一。
  • 唐納德·沃斯特:寫在《塵暴》出版25年之後
    《塵暴:20世紀30年代美國南部大平原》就是關於1929-1939年間的毀滅性時代的紀錄,既是一部大平原的通史,也是對兩個特殊的塵暴地區——俄克拉何馬州的錫馬龍縣和堪薩斯州的哈斯克爾縣的集中研究。沃斯特說明了造成了大蕭條的同一個社會如何釀就了塵暴,而羅斯福總統的新政又如何未能捕捉住這場災難的根本原因。他還特別注意探討前面提到的那些情況今日依然存在,以及它們是否有可能再次帶來甚至更為嚴重的危機。
  • 侯文蕙|《塵暴》:美國環境史的開山之作
    它的意思是,自1930年就開始的全美範圍的乾旱,在1931年後其中心便轉向了大平原,使此地變成了一個塵暴肆虐的地區。最初使用「灰碗」這個名詞的記者在兩天之後改用了另一個術語——Dust Belt(塵土帶),但是,Bowl這個術語竟很快就流行起來,並且成為國家水土保持局的專有名詞及地圖上的一個正式確定的塵暴地區的名稱,儘管「灰碗」這個詞讓很多大平原的人不高興。
  • 火星曾經潮溼,後來失去水分,塵暴可能是罪魁禍首之一
    除了為人類探測火星帶來阻礙,火星塵暴可能還是使這個曾經潮溼的星球失去水分的罪魁禍首之一。,他們注意到高層大氣中有一團氫的螢光霧,隨著火星南半球夏季的結束和塵暴的減弱逐漸消失。TGO的觀測結果顯示,夏季整個火星南部大氣水分含量逐漸上升,而MAVEN的數據則表明,火星區域和全球性的塵暴導致大氣含水量達到峰值。在2018年火星塵暴開始的前兩天裡,高層大氣中的水豐度(通常約為百萬分之三)翻了一番多;到了夏季的高峰期,塵暴和整體氣溫變暖最終將大氣中的水豐度提高至百萬分之六十。
  • 學子講壇丨銀河之巔 ——讀阿西莫夫《基地》有感
    銀河之巔——讀阿西莫夫《基地》有感192229  喬千容  「浩瀚的宇宙,往往給予人們神秘的色彩,一望無際的盡頭,是否存有第二地球?」躺在璀璨的星空下,你是否會產生對群星的敬畏與無限的遐想?《基地》這本書,並不是在一味描繪令人眼花繚亂的科學元素,它實際探討的則是人性的真諦與社會的構成。在故事中的12020年,心理史學家哈裡.謝頓精確預言:儘管毫無預兆,但暗流湧動的銀河帝國即將滅亡。一時間,銀河震動,帝國飄搖,各方勢力立刻崛起,反叛軍隊也紛紛摘下假面具。
  • 讀《昆蟲記·蟬》有感
    來之不易的幸福——讀《昆蟲記·蟬》有感        中山路小學五(7)班 李若妍
  • 月球「塵暴」是月球產生神奇的散射光
    其實這神奇的散射光來自月球「塵暴」。  帶電的月球「塵暴」  月塵具有極強的吸附能力、材料磨損能力和穿透能力。細小的月塵會附著在執行出艙任務的航天員的航天服表面,被帶回登月艙內部,甚至直接滲透進航天服中,對太空人的健康產生極大損害。
  • ——讀《彼岸花》有感(高二)
    ——讀《彼岸花》有感(高二)  我想我是喜歡安妮的。  一個風華絕代的女子,我不知道這個女子是幸福還是不幸。她帶給我大片大片的孤獨和內心流離失所的荒蕪,手心疼痛得閃著寂寞,絕望像野花般瘋狂滋長,然後告訴自己,我還是一個騎著單車的16歲花季女孩,或許我應該卻無法拒絕安妮的憂鬱塵世和風情萬種。
  • 北京刮的是鹽鹼塵暴,不是沙塵暴
    當風力加大到7~8級的時候,連塵土也捲起,成為強烈的鹽鹼塵土混合塵暴。    常說的沙塵暴其實是鹽鹼塵暴    「從查幹諾爾的情況看,我們現在所說的沙塵暴實質上應該是塵暴,而且是富含鹽鹼物質的塵暴。鹽鹼塵暴的粉塵很輕微,升騰得很高,會進入大氣環流,搬運到很遠的地方。從塵暴的路徑上看,影響京津、華北地區。
  • 到底是讀「粳」jīng稻 還是「粳」gēng稻?
    在恢復中國在稻種命名權上的地位、在中國研究登上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之前,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粳」字到底讀jīng還是gěng。經過一次熱烈的討論和長達5年的論證,答案終於揭曉——粳字的規範讀音應當是gēng。事情要從2011年3月水稻專家張啟發院士的一堂「語文課」說起。他告訴學生:研究許多古今字典辭書後,他發現粳讀gěng延續了幾千年,讀jīng沒有合理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