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了,窗外噪蟬仍舊不知疲倦地唧唧叫著,陽光仍舊毒辣辣地曬著,人仍舊動輒一身汗,似乎炎夏的離去還遙遠。但還是有不同的,出門望天,你會發現碧空澄澈,白雲悠然,天更高遠了。橙黃橘綠的秋天馬上就來了,來欣賞一下古人絕美的秋日詩詞吧,讓這些詩詞洗去你的暑氣,帶來你的豐收吧。
《立秋》
南宋: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
立秋這日,黃昏時,小烏鴉起初還在屋簷上或樹上呱呱的叫著,慢慢的天黑了,小烏鴉也被爸爸媽媽們喊回家了,只剩下玉色的屏風靜靜地立在屋裡,白天時玉屏上的字畫清晰、明朗,現在玉屏上的字畫也看不清了,似乎只是空空如也的白屏。詩人躺在枕頭上扇風,立秋前扇出的風都是熱的,而現在扇出的風是涼爽的,這一扇,滿枕都是清涼一片。一覺睡醒,窗外月色清朗,躺在床上聽到窗外秋風吹動草木的聲音,被外面的月色吸引,詩人起床欣賞月中秋色,但卻無處可尋,只看見在清明皎潔的月色中,梧桐葉落滿了臺階。
這首詩寫了作者在夏秋交替之時的感受,描寫得細緻入微,似乎一過立秋,天立刻換了一副面孔,「一枕新涼」寫了氣溫的變化,「滿階梧葉「寫了景色的變化,再也不是草木豐茂的夏天了,而是「無邊落木蕭蕭下「的秋天了。而「新涼」也是突出了這種變化,涼是剛出現的。「無覓處」寫出了一種淡淡的無奈,朦朧的惆悵。
《秋月》
南宋:朱熹1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
隔斷紅塵三十裡,白雲紅葉兩悠悠。
皓月當空,銀輝瀰漫人間,在溶溶月色中,長滿了蒼翠樹木的山峰倒映在明淨的溪水中,清亮的溪水繞著青山,潺潺流過山頭的倒影,夜空清明,溪水澄鮮,兩者相互交映,與皎皎月色構成一幅溪上月色秋景圖。這裡與喧鬧的紅塵鬧市相隔三十裡,靜謐的夜空中是悠然自得的白雲,山上是悠閒自在地颯颯紅楓葉。這幽靜地秋月景是多麼地讓人神清氣爽啊!
頭兩句通過水中的倒影寫景,第一句如果初讀很容易誤解,認為是清溪從山間流過,但注意是「流過碧山頭」,這註定了不是從山間流過,而是水流過倒映在溪中的山頭。青山、碧空、淨水,這一切如果沒有皎潔、明亮的月色,詩人就沒辦法欣賞著山之碧、水之清了,雖然全詩沒有一個月字,但卻處處見月。後兩句既是詩人在月色下看到的實景,又寫照了詩人的心境,白雲在空中隨意自在,紅葉在颯颯秋風中瀟灑悠然,而「隔斷紅塵三十裡」更是表達了詩人超塵脫俗、悠然物外的心境。
《贈劉景文》
北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池塘中,荷花早已經開盡,連那接雨的田田荷葉也已開始枯敗,菊花也已經凋謝,但讓有傲立霜中的枝葉。這秋末的景象如此衰敗,這是一年中不好的時節嗎,不,你要記住,這是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了,看那金燦燦的黃橙、青青綠綠的橘子。
這是蘇軾贈給友人的詩,描寫的是秋末的景象,前兩句「荷盡」、「菊殘」突出了秋末蕭瑟的景象,但「猶有」突出了菊花傲霜鬥寒的倔強形象。後兩句議景,說是雖然秋末各種花草樹木凋謝衰敗了,但這也是一年豐收碩碩果實的季節,這是其他季節無法相比的。這兩句點明了贈詩的目的,勉勵友人雖已是到來壯年,青春流逝不返,但這也正是人生散發成熟魅力,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不可妄自菲薄,這符合東坡先生一向豁達樂觀的心態。實在是喜歡那句「最是橙黃橘綠時」。
《秋詞二首》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自古以來,人們每逢秋天,總是感慨悲傷於秋天的草木衰敗,寂廖蕭索,但我卻說秋天更勝過春天,為什麼呢?看,秋高氣爽,蔚藍的天空清澈明淨,點綴著潔白的雲朵,一隻白鶴推開雲層沖天而上,把我的詩情豪義也引到了澄澈青碧的九霄。秋來了,山色清明,水色澄淨,夜晚開始降下白霜,不遠處種著各色的樹,一片深深火紅的中夾雜著淺淺的黃。試著登上高樓,冷冷的秋風撲面而來,寒意浸入骨髓,再也沒有春天朝氣蓬勃的景象使人欣喜若狂。
其一:詩人以議論開篇,否定了自古以來人們對秋天的悲觀論調和思想模式的固化,「我言」態度堅決,直抒胸臆,表現出了詩人的自信。 「秋日勝春朝」,熱情的讚美了秋天,是對種悲秋的論調的有力否定。「晴空一鶴排雲上」,生動地勾勒了一幅壯美、別致、開闊的畫面。給人一種排除一切艱險,勇往直前的豪氣。「一鶴」突出了孤獨,但這隻孤獨的鶴,表現出的卻是非凡的氣勢。這幅孤鶴凌空圖是對「秋日勝春朝」的生動解釋。「便引詩情到碧霄」,字裡行間透露了作者鬥志昂揚的樂觀、勵志的情懷。氣勢雄渾,意境壯麗。
其二:詩人頭兩句用白描的手法,再現了秋天的特色,山明水淨,楓紅銀杏黃,色彩鮮明,錯落有致,夜裡還有冷霜。後兩句寫試上高樓,感受到的是冷意浸骨,但卻讓人思緒冷靜沉澱,不會讓人感到像春天那樣的輕狂。暗用擬人手法,將秋天比作素雅的貴婦,而春天比擬成了不穩重的少女。表現了秋的高潔和沉穩。這兩首詩是詩人被貶朗州司馬時所作。在他春風得意時被趕出了朝廷,必是苦悶的。但他這兩首卻表達自己在逆境中的鬥志。
《秋夕》
唐代: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天階 一作:天街;臥看 一作:坐看)
在悽清的秋色中,銀色的蠟燭在漆黑地夜裡靜靜的散發著微弱的燭光,秋光將畫屏也浸染上了冷意,一個美麗的少女持著一把輕羅小扇,扑打著被燭光引來的流螢。在冷冷夜色中,臺階冰涼如水,少女躺在床上寂寞地看著牛郎織女星。
這首詩寫深宮中失意宮女生活的孤寂生活,前兩句描繪出一幅深宮生活的圖景。 「輕羅小扇撲流螢」,十分含蓄表達了宮女的失意,古人說腐草化螢,認為螢總是生在荒涼的草叢冢間。宮女居住地竟然有流螢飛舞來去,可想宮女生活居住的荒涼了。她用小扇扑打著流螢,似乎在驅趕著孤冷與寂寞。輕羅小扇也有另一層含義,扇子本該夏天用來取涼的,秋天就沒用了,象徵著宮女被遺棄的命運。「涼如水」不僅有色感,且有溫度,含蓄婉轉,意味深長。全詩雖沒有一句直寫孤寂,但卻處處可見悽涼,寫的耐人尋味,感染力極強。
《題秋江獨釣圖》
清:王士禎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一個披著蓑衣的漁翁,在一葉扁舟上坐著,他帶著一頂鬥笠,握著一桿魚鉤,一丈長的絲線上掛著一寸魚鉤,高聲唱著漁歌,喝著小酒,一個人在秋天裡垂釣。
這是對一幅圖畫的描寫,前兩句用白描的手法描寫了圖中看到的景象,第三句則是詩人的想像,圖中是不可能有高歌的,人也不會喝酒的。而最後一句「一人獨釣一江秋」看似是回歸圖畫,但這時已經是感懷了。觀全詩,九個「一」巧妙嵌入其中,卻一點不損詩的意境,這些「一」細細品味,用得貼切、有趣,叵耐琢磨。最後一句,漁人釣的是魚呢?還是悠然自得的生活?還是自在無礙的心情?整首詩意境悠然,趣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