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農曆24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此日標誌著暑秋交替,自此之後,陽消陰長,夏季將盡。關於立秋有種說法是「一葉知秋」,《夢粱錄》記載,在宋代的立秋這一天,宮中會將梧桐樹植於殿下,等到立秋的時辰一到,太史官便穿禮服、執朝笏高聲奏曰:「秋來。」這時梧桐葉應聲飛落一二片,以報秋意。秋天是成熟的季節,也是落葉的時候,沒有了春天的生機,夏日的蔥鬱,秋天顯得有些寂寥,自唐宋以來,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不少吟詠立秋的詩詞。在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我們一起感受古詩詞裡立秋時節。
《立秋日聞蟬》【宋】楊萬裡老火薰人慾破頭,喚秋不到得人愁。夜來一雨將秋至,今晚蟬聲始報秋。
站在立秋的晨光裡,抬頭看曠遠的天空,夏秋交替,旖旎多情。從此,夜晚有了明月微風,夜清如水。天地有了輕霧暗籠,寒蟬聲微。今夜的蟬鳴依舊擾人,不過卻有了另一番意義,在陣陣鳴叫聲中我們會迎來一個新的節氣——立秋。
《立秋》【宋】範成大三伏燻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歲華過半休惆悵,且對西風賀立秋。
立秋雖然有秋,天氣卻依然炎熱,夏季的酷暑仍舊沒有消退,只有在立秋之後,等待著一場秋雨一場涼,才能徹底告別炎熱,迎來涼爽的秋天。四季皆有美,秋天不僅有秋高氣爽,也有豐收的喜悅,只是一年已經過了一半,不免讓人有些憂傷。
《立秋》[宋]劉翰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這首詩的最大特點是寫出了夏秋之交自然界的變化。有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如「滿階梧葉」,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有的變化不是很顯著,如首句通過聲音能判斷出是來自「乳鴉」,次句寫立秋夜扇的風特別涼爽。這都反映出詩人對事物的變化特別敏感,對生活的觀察與體驗特別細緻。
《立秋日曲江憶元九》唐·白居易下馬柳陰下,獨上堤上行。故人千萬裡,新蟬三兩聲。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兩地新秋思,應同此日情。
立秋之日,白居易來到曾經賦詩唱和的曲江邊,想起了他的好朋友元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白居易和元稹就是名副其實的知己好友,人生的起起伏伏變幻莫測,無法預料,但是在遙遠地方能有一個好友在惦念,不得不說這是一種人生的幸福。也許你身在他鄉,也許你忙碌於自己的生活,但是請在立秋之日,想起你的好友,想起你的知己,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緣分吧!
《詠廿四氣詩 立秋七月節》唐·元稹不期朱夏盡,涼吹暗迎秋。天漢成橋鵲,星娥會玉樓。寒聲喧耳外,白露滴林頭。一葉驚心緒,如何得不愁。
白居易寫立秋思念元稹的深情,而元稹的立秋是怎樣過的呢?元稹比白居易小七歲,兩人同年及第,並成為終生摯友和詩友。二人一手倡導了新樂府運動,被世人稱為「元白」。看見一片落葉,就知道秋天來臨了。夏日的暑氣未消,秋風已攜涼而至。季節的更替讓元稹有些心緒不寧,不知不覺的有了一些愁緒。「傷春悲秋」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的情緒,秋天的寂寥沒有讓人感到高興,反而還在思念夏天的勃勃生機。
《立秋前一日覽鏡》唐·李益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唯將滿鬢雪,明日對秋風。
失志不遇的悲哀,莫過於年華蹉跎而志業無成。在封建士人中,多數是明知無望,卻仍抱希望,依舊奔波仕途,甘受淪落苦楚。第二天立秋,第一天照鏡子,不言而喻,有悲秋的意味。詩人看見自己兩鬢花白如雪,蒼老了。但他不驚不悲,而是平靜淡漠,甚至有點調侃自嘲。秋風一起,萬物凋零,自己的命運也如此,不容超脫,無從選擇,只好面對肅殺的秋風,接受凋零的前途。生命易逝,歲月無情,秋天是成熟的季節,也是萬物凋零的開始,面對這種無法改變的宿命,只有努力不懈,才能不負韶華,讓人生無憾!
《秋詞》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在古人眼中,秋天是萬物凋零的季節,象徵著肅殺,所以古人詠秋往往都帶著一絲悲涼。傷春悲秋是常態,但是卻有人背道而馳,也因此留名詩壇,這就是劉禹錫,一反悲秋的傷感,寫了這首積極豪邁的秋天誓言。「七月流火,八月未央。」解不完悲秋事,道不盡秋心苦。但在劉禹錫看來,秋天卻要勝過春天。快看那振翅高飛的仙鶴,在秋日晴空中,一飛沖天,奮發有為,大展宏圖,將詩情引到天空,化作生命的動力。希望所有人都能在秋天奮發昂揚,迎來屬於自己的果實,度過一個豐收喜悅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