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古人筆下的立秋詩詞,夜來一雨將秋至,今晚蟬聲始報秋

2021-01-21 草夕寸品文史

立秋,是農曆24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此日標誌著暑秋交替,自此之後,陽消陰長,夏季將盡。關於立秋有種說法是「一葉知秋」,《夢粱錄》記載,在宋代的立秋這一天,宮中會將梧桐樹植於殿下,等到立秋的時辰一到,太史官便穿禮服、執朝笏高聲奏曰:「秋來。」這時梧桐葉應聲飛落一二片,以報秋意。秋天是成熟的季節,也是落葉的時候,沒有了春天的生機,夏日的蔥鬱,秋天顯得有些寂寥,自唐宋以來,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不少吟詠立秋的詩詞。在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我們一起感受古詩詞裡立秋時節。

《立秋日聞蟬》【宋】楊萬裡老火薰人慾破頭,喚秋不到得人愁。夜來一雨將秋至,今晚蟬聲始報秋。

站在立秋的晨光裡,抬頭看曠遠的天空,夏秋交替,旖旎多情。從此,夜晚有了明月微風,夜清如水。天地有了輕霧暗籠,寒蟬聲微。今夜的蟬鳴依舊擾人,不過卻有了另一番意義,在陣陣鳴叫聲中我們會迎來一個新的節氣——立秋。

《立秋》【宋】範成大三伏燻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歲華過半休惆悵,且對西風賀立秋。

立秋雖然有秋,天氣卻依然炎熱,夏季的酷暑仍舊沒有消退,只有在立秋之後,等待著一場秋雨一場涼,才能徹底告別炎熱,迎來涼爽的秋天。四季皆有美,秋天不僅有秋高氣爽,也有豐收的喜悅,只是一年已經過了一半,不免讓人有些憂傷。

《立秋》[宋]劉翰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這首詩的最大特點是寫出了夏秋之交自然界的變化。有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如「滿階梧葉」,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有的變化不是很顯著,如首句通過聲音能判斷出是來自「乳鴉」,次句寫立秋夜扇的風特別涼爽。這都反映出詩人對事物的變化特別敏感,對生活的觀察與體驗特別細緻。

《立秋日曲江憶元九》唐·白居易下馬柳陰下,獨上堤上行。故人千萬裡,新蟬三兩聲。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兩地新秋思,應同此日情。

立秋之日,白居易來到曾經賦詩唱和的曲江邊,想起了他的好朋友元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白居易和元稹就是名副其實的知己好友,人生的起起伏伏變幻莫測,無法預料,但是在遙遠地方能有一個好友在惦念,不得不說這是一種人生的幸福。也許你身在他鄉,也許你忙碌於自己的生活,但是請在立秋之日,想起你的好友,想起你的知己,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緣分吧!

《詠廿四氣詩 立秋七月節》唐·元稹不期朱夏盡,涼吹暗迎秋。天漢成橋鵲,星娥會玉樓。寒聲喧耳外,白露滴林頭。一葉驚心緒,如何得不愁。

白居易寫立秋思念元稹的深情,而元稹的立秋是怎樣過的呢?元稹比白居易小七歲,兩人同年及第,並成為終生摯友和詩友。二人一手倡導了新樂府運動,被世人稱為「元白」。看見一片落葉,就知道秋天來臨了。夏日的暑氣未消,秋風已攜涼而至。季節的更替讓元稹有些心緒不寧,不知不覺的有了一些愁緒。「傷春悲秋」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的情緒,秋天的寂寥沒有讓人感到高興,反而還在思念夏天的勃勃生機。

《立秋前一日覽鏡》唐·李益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唯將滿鬢雪,明日對秋風。

失志不遇的悲哀,莫過於年華蹉跎而志業無成。在封建士人中,多數是明知無望,卻仍抱希望,依舊奔波仕途,甘受淪落苦楚。第二天立秋,第一天照鏡子,不言而喻,有悲秋的意味。詩人看見自己兩鬢花白如雪,蒼老了。但他不驚不悲,而是平靜淡漠,甚至有點調侃自嘲。秋風一起,萬物凋零,自己的命運也如此,不容超脫,無從選擇,只好面對肅殺的秋風,接受凋零的前途。生命易逝,歲月無情,秋天是成熟的季節,也是萬物凋零的開始,面對這種無法改變的宿命,只有努力不懈,才能不負韶華,讓人生無憾!

《秋詞》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在古人眼中,秋天是萬物凋零的季節,象徵著肅殺,所以古人詠秋往往都帶著一絲悲涼。傷春悲秋是常態,但是卻有人背道而馳,也因此留名詩壇,這就是劉禹錫,一反悲秋的傷感,寫了這首積極豪邁的秋天誓言。「七月流火,八月未央。」解不完悲秋事,道不盡秋心苦。但在劉禹錫看來,秋天卻要勝過春天。快看那振翅高飛的仙鶴,在秋日晴空中,一飛沖天,奮發有為,大展宏圖,將詩情引到天空,化作生命的動力。希望所有人都能在秋天奮發昂揚,迎來屬於自己的果實,度過一個豐收喜悅的秋天!

相關焦點

  • 立秋詩詞專輯|飛雁留音遠,詩心未轉涼
    立秋詩詞立秋作者/李儉(大兵)風清陣陣驅炎暑,蟬泣聲聲怨孟秋。立秋作者/邵海林熟悉秋光又上身,刀鐮一把懟閒人。欲將莊稼全收盡,庚子民生費錠銀。立秋作者/靜宜聽蟬晝熱唱高樹,促織夜涼鳴矮牆。若是晨昏風雨急,紛紛葉落墜金黃。立秋作者/廖志斌雖入初秋暑照狂,蟬聲遁後夜生涼。
  • 故鄉裡的蟬聲
    故鄉裡的蟬聲唐朝詩人白居易在《早蟬》中這樣寫道「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裡。」故鄉是個小山村,村前一條小河。村裡園子多,園子裡楸樹、香椿、梧桐樹多。村子周圍有東園、南園、西園,園中杏樹、梨樹遮天蔽日。
  • 詩詞中的節氣——立秋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指暑去涼來。過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成語「一葉知秋」即由此而來。宋代時,宮裡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到:「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預報秋之意。
  • 「立秋無雨秋乾熱,立秋有雨秋落落」啥意思?古人經驗之談
    導讀:立秋已到,今秋雨水多不多?糧食收成如何?看看古人經驗之談今年的立秋是在8月7日,農曆六月十八日。如今距離立秋過去已經有幾天了,在今天早上筆者這裡下起了大雨,所以早上起來的時候,明顯感覺到天氣涼快了很多,並且還有種秋天來了的感覺。
  • 立秋圖片朋友圈立秋說說配圖 2020立秋文案關於秋天唯美句子
    一葉梧桐一報秋,稻花田裡話豐收。8月7日我們迎來立秋節氣,今年雖然是早立秋,但是還未出三伏天,立秋過後仍然是暑熱一片,立秋來了,我們會相逢在秋天嗎?  「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立秋之後,暑去涼來,白露降,寒蟬感陰而鳴。  秋,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秋,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  眼前的暑氣未消,遠方的夜風漸涼,趁綠葉還沒金黃,賞盡夏末風光。  清風拂面來,一葉藏秋意。
  • 六首立秋詩詞,迎接詩意秋天
    初次與你相遇,餘生請多指教世界上1%的人關注了我感謝你也是其中一個時光飛逝一轉眼,2020年已來到了八月暑氣未覺消退,夏天卻已進入了尾聲立秋節氣,更是不聲不響在一片深綠中到來歡迎你,秋天!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一葉而知秋」的說法。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
  • 「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是什麼意思?詩人是如何說夏至的?
    古人歸納,夏至有三候:初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鳴,三候半夏生。《逸周書·時訓解》中也說:「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鳴,又五日半夏生。」那麼,何為「鹿角解、蜩始鳴、半夏生」呢?夏季經常聽到蟬鳴,但是蟬並非整個夏季都有,只有在夏至以後,才會逐漸多起來,這說明,夏至後,草木漸漸變得陰溼,適合蟬的生存,自然就開始活動了,這便是「蜩始鳴」,蜩[tiáo],便是蟬,所以「蜩始鳴」也稱為「蟬始鳴」。
  • 立秋圖片唯美帶字 立秋三候、描寫立秋詩詞秋天詩句
    明日,立秋,「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暑去涼來,標誌著孟秋時節正式開始。  一候涼風至:立秋後,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
  • 觀荷、賞雨、望月、聽蟬:詩詞中的四大消暑神器
    我們可以從古人詩詞中找到很多靈感。臥榻先生總結出古人夏天的四大消暑神器:觀荷、賞雨、望月、聽蟬,今不敢專美,特與大家分享。觀荷荷花,是花中君子。炎炎夏日,百花早已凋殘,而荷花卻開得正旺。如果沒有「不是風」三字,讀者很可能將「涼」與「風」聯繫在一起。作者故意直到最後,才將微露其本意的線索交給讀者——既然明言「不是風」,善於神會的讀者自當想到靜與涼之間的因果關係;隨即又當想到,前面出現的月光、竹林、樹蔭、蟲鳴,都只是為揭示靜中生涼之理所作的鋪墊。這樣,自然要比直截了當地道出本意更有詩味。
  • 讀十首中秋節詩詞 古人筆下描寫月亮的句子好美啊
    讀十首中秋節詩詞 古人筆下描寫月亮的句子好美啊時間:2020-10-01 10:48   來源:讀書工 企鵝號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讀十首中秋節詩詞 古人筆下描寫月亮的句子好美啊 中秋節秋高氣爽,又有皎潔的圓月和馥鬱的桂花相伴,因此在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裡,它就像春節一樣格外地受到人們的喜愛
  •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詩詞中的蟬鳴,原來這麼美
    ——【唐】盧仝《新蟬》侯家大道傍,蟬噪樹蒼蒼。——【唐】 杜牧《長興裡夏日寄南鄰避暑》 古語云:蟬始鳴,半夏生。夏至剛到,蟬就忍不住昭告天下:夏天來了,夏天來了……都說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可蟬卻不管,把這個消息說上一整個夏天。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
  • 「立秋專題」立秋習俗與養生 立秋詩詞賞析
    所以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之說。棉花「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齊揪」,除對長勢較差的田塊補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頂、整枝、去老葉、抹贅芽等要及時跟上,以減少爛鈴、落鈴,促進正常成熟吐絮。茶園茶園秋耕要儘快進行,農諺說:「七挖金,八挖銀」,秋挖可以消滅雜草,疏鬆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結合施肥,可使秋梢長得更好。
  • 古人言「立冬冬日始」,那麼「冬至」又是什麼意思?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國傳統上認為,一年四季始於「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古人也有俚語說道,「立冬冬日始!」把農曆的十、十一、十二這三個月,作為冬季。那麼問題來了,立冬以後就已經是冬天了,「冬至」又是什麼意思?古人想表達什麼?
  • 立秋啦!老話說「公秋扇子丟,母秋熱死牛」是啥意思?涼快了!
    立秋啦!老話說「公秋扇子丟,母秋熱死牛」是啥意思?涼快了!明天是八月七日,迎來了立秋這個節氣!這標誌著炎熱夏天結束了,舒服秋天開始了,秋高氣爽的季節就要來臨了!但是大家都說,還別高興的太早,現在三伏天還沒有過去,夏季過後更還有秋老虎,很可能更熱的日子還在後面呢!
  • 落一葉而知秋——那些關於立秋的詩詞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第13個節氣,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為秋季的起點。進入秋季,意味著降雨、風暴、溼度等,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下面,精選了幾首關於立秋的詩詞,與朋友們共享。唐·白居易《立秋日登樂遊園》獨行獨語曲江頭,回馬遲遲上樂遊。 蕭颯涼風與衰鬢,誰教計會一時秋。唐·劉言史《立秋》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宋·劉翰《立秋》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 蟬的前世今生
    蟬的前世今生一唐朝詩人白居易在《早蟬》中這樣寫道「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裡。」故鄉是個小山村,村前一條小河。村裡園子多,園子裡楸樹、香椿、梧桐樹多。村子周圍有東園、南園、西園,園中杏樹、梨樹遮天蔽日。河邊柳樹成行,柳枝垂地。樹多,夏季蟬也多。從麥黃到中秋,蟬聲不斷。
  • 三秋桂子,十裡荷花,三十句含秋字詩詞,收藏肯定用得上
    圖片來源網絡,樹木叢生,百草豐茂。——馬戴《落日悵望》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暝》雲山行處合,風雨興中秋。——高適《送魏八》雨過一蟬噪,飄蕭松桂秋。——杜牧《題揚州禪智寺》圖片來源網絡,秋在水清山暮蟬,洛陽樹色鳴皋煙。——王昌齡《送狄宗亨》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 24節氣——「立秋」!
    曬秋每年立秋,隨著果蔬的成熟,篁嶺進入了曬秋最旺季節。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秋忙會秋忙會一般在農曆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
  • 【別名辭海】之《蟬的別名》
    宋 楊萬裡《暮雨既霽,將兒輩登多稼亭》:「兒曹小住休歸去,更聽風蟬子細鳴。」殘蜩秋蟬。宋 宋庠《獨坐郡圃北齊》:「宿雨催秋物,清風卷歲華。殘蜩初去柳,寒蝶尚尋花。」宋 宋庠《季秋曉出題出光寺》:「林風唱殘蜩,澤稗下飢鵠。」宋 宋庠《立秋後一日涼風蕭瑟便若感人》:「殘蜩空愛露,孤扇欲辭人。」
  • 蟬的生死輪迴
    蟬在古人的生活當中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物品,被人們推崇著。從漢代開始,人們都以蟬的羽化來喻之重生。若是身上有蟬的佩飾,則表示其人清高、高潔。史記中有:「蟬蛻於汙穢,以浮遊塵埃之外。古人通常通過用蟬來代表君子德行。不管它是飲風還是喝露,都很深受古人喜愛。蟬是什麼樣子呢?蟬有六根腿,兩隻眼睛,需要經過17年才能等到一個夏天,等到秋風來到的時候,正是它命運完結的時刻。它從擁有翅膀的那一刻,就一直在演奏音樂,身體如此小,聲音卻如此響亮,響徹了整個夏天。生命只有九十多天,可是它還是那麼努力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