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裡的蟬聲
唐朝詩人白居易在《早蟬》中這樣寫道「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裡。」
故鄉是個小山村,村前一條小河。村裡園子多,園子裡楸樹、香椿、梧桐樹多。村子周圍有東園、南園、西園,園中杏樹、梨樹遮天蔽日。河邊柳樹成行,柳枝垂地。樹多,夏季蟬也多。從麥黃到中秋,蟬聲不斷。故鄉裡的蟬聲,至今令人難忘。
麥黃時節。傍晚,夕陽餘輝灑滿大地,空氣中傳來輕微的「吱——吱」聲,聲音單調、尖細,穿透力很強,這是蟪蛄的叫聲。家鄉稱蟪蛄為「哨氣兒」。蟪蛄是故鄉常見的幾種蟬中體型最小的一種,土灰色,身體比大號的蒼蠅大不了多少。
哨氣兒趴在村頭的樹幹上,發出叫聲。叫聲在村中飄蕩,讓老人感到驚訝,讓小孩感到快樂。老人感嘆,蟬又叫了,日子過得真快!孩子們興奮地尋找鳴叫的蟬兒。
哨氣兒的鳴叫聲越來越多,早晨、中午、傍晚都有哨氣兒的鳴叫聲,它們各自為戰,不一起合奏,這隻叫完了,那隻再叫,此起彼伏,然而,也是接連不斷。
忽然有一天,哨氣兒的鳴聲消失了,「蟪蛄不知春秋」,哨氣兒的生命很短,出土後,也就活幾天時間。夏至時,哨氣兒的鳴叫就消失了。
哨氣兒的聲音停了,蚱蟬開始鳴叫了。《詩經》裡說:「五月蟬鳴」。而《禮記》中記載:「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古人誠不欺我,剛過夏至幾天,樹上就響起了蚱蟬的鳴叫聲。
蚱蟬在樹上,高聲鳴叫著,像是對人們宣告著,我來了。確實,夏天,蟬是昆蟲界的主角,而蚱蟬是主角中的主角,蚱蟬的鳴叫從夏至延續到中秋季的到來。
開始是一隻蟬鳴,幾天後,是十幾隻、幾十隻蟬鳴。一場大雨過後,村裡的樹上都有蟬的叫聲,一蟬鳴叫,眾蟬跟隨,形成蟬的大合唱。一波剛停,一波又起。天氣越熱,蟬鳴越響,夜裡也不停下。蟬用自己的聲音歌頌著生命,歌頌者夏季。令人不解的是,蟬的身體並不大,聲音怎麼如此洪亮?
在蚱蟬的鳴聲達到高潮時,問應哇出現了。問應哇身體比蚱蟬短,寬和蚱蟬差不多,是蟬中的胖子。問應哇身體背面黃黑色,有綠色花紋,叫起來的聲音是問應——問應——哇,短而急促,村裡人稱之為問應哇。
問應哇在入伏後出現,天剛亮就開始鳴叫,好像是催促人們起床勞作。故鄉有云:「問應問應哇,懶老婆發了麻」。一聽到問應哇聲,一些還沒有搓完麻線、納完鞋底的婦女就慌了。快要立秋了,立了秋空氣就乾燥了,就不大適合搓麻線納鞋底了,她們要趁著伏天、空氣溼潤抓緊時間幹活了。
問應哇在一棵樹上叫完了,就立即飛到另一棵樹上鳴叫。叫完了,再飛到另一棵樹上。村裡的人說,問應哇飛完一百棵樹就死,我小時候納悶,既然這樣,問應哇為什麼不慢慢飛,而是急急地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這樣,不是死的更快嗎?
問應哇的地域性很強,河這邊有,河那邊就沒有。我們村子有,周圍村子就沒有。小時候,外村的表兄弟對我們村裡有問應哇很是羨慕,常常拉著我去逮。
立秋一到,問應哇就絕跡了,另一種蟬——伏涼出現了。
伏涼是寒蟬的一種,渾身黢黑,比蚱蟬體型小,身材苗條。
伏涼一般在樹梢上,喜歡在傍晚鳴叫,太陽西下,晚霞滿天,伏涼在樹頂上,發出薩克斯般的聲音,遠遠就能聽到,讓人產生思鄉的惆悵。
伏涼的鳴叫聲很動聽,古人把「幽泉漱玉,清聲搖空,秋蟬曳緒」稱為三妙音,秋蟬曳緒說的就是伏涼。
「寒蟬悽切」,伏涼的鳴叫有一種蒼涼感,時序畢竟是立秋了。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