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裡的蟬聲

2021-01-08 齊魯壹點

故鄉裡的蟬聲

唐朝詩人白居易在《早蟬》中這樣寫道「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裡。」

故鄉是個小山村,村前一條小河。村裡園子多,園子裡楸樹、香椿、梧桐樹多。村子周圍有東園、南園、西園,園中杏樹、梨樹遮天蔽日。河邊柳樹成行,柳枝垂地。樹多,夏季蟬也多。從麥黃到中秋,蟬聲不斷。故鄉裡的蟬聲,至今令人難忘。

麥黃時節。傍晚,夕陽餘輝灑滿大地,空氣中傳來輕微的「吱——吱」聲,聲音單調、尖細,穿透力很強,這是蟪蛄的叫聲。家鄉稱蟪蛄為「哨氣兒」。蟪蛄是故鄉常見的幾種蟬中體型最小的一種,土灰色,身體比大號的蒼蠅大不了多少。

哨氣兒趴在村頭的樹幹上,發出叫聲。叫聲在村中飄蕩,讓老人感到驚訝,讓小孩感到快樂。老人感嘆,蟬又叫了,日子過得真快!孩子們興奮地尋找鳴叫的蟬兒。

哨氣兒的鳴叫聲越來越多,早晨、中午、傍晚都有哨氣兒的鳴叫聲,它們各自為戰,不一起合奏,這隻叫完了,那隻再叫,此起彼伏,然而,也是接連不斷。

忽然有一天,哨氣兒的鳴聲消失了,「蟪蛄不知春秋」,哨氣兒的生命很短,出土後,也就活幾天時間。夏至時,哨氣兒的鳴叫就消失了。

哨氣兒的聲音停了,蚱蟬開始鳴叫了。《詩經》裡說:「五月蟬鳴」。而《禮記》中記載:「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古人誠不欺我,剛過夏至幾天,樹上就響起了蚱蟬的鳴叫聲。

蚱蟬在樹上,高聲鳴叫著,像是對人們宣告著,我來了。確實,夏天,蟬是昆蟲界的主角,而蚱蟬是主角中的主角,蚱蟬的鳴叫從夏至延續到中秋季的到來。

開始是一隻蟬鳴,幾天後,是十幾隻、幾十隻蟬鳴。一場大雨過後,村裡的樹上都有蟬的叫聲,一蟬鳴叫,眾蟬跟隨,形成蟬的大合唱。一波剛停,一波又起。天氣越熱,蟬鳴越響,夜裡也不停下。蟬用自己的聲音歌頌著生命,歌頌者夏季。令人不解的是,蟬的身體並不大,聲音怎麼如此洪亮?

在蚱蟬的鳴聲達到高潮時,問應哇出現了。問應哇身體比蚱蟬短,寬和蚱蟬差不多,是蟬中的胖子。問應哇身體背面黃黑色,有綠色花紋,叫起來的聲音是問應——問應——哇,短而急促,村裡人稱之為問應哇。

問應哇在入伏後出現,天剛亮就開始鳴叫,好像是催促人們起床勞作。故鄉有云:「問應問應哇,懶老婆發了麻」。一聽到問應哇聲,一些還沒有搓完麻線、納完鞋底的婦女就慌了。快要立秋了,立了秋空氣就乾燥了,就不大適合搓麻線納鞋底了,她們要趁著伏天、空氣溼潤抓緊時間幹活了。

問應哇在一棵樹上叫完了,就立即飛到另一棵樹上鳴叫。叫完了,再飛到另一棵樹上。村裡的人說,問應哇飛完一百棵樹就死,我小時候納悶,既然這樣,問應哇為什麼不慢慢飛,而是急急地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這樣,不是死的更快嗎?

問應哇的地域性很強,河這邊有,河那邊就沒有。我們村子有,周圍村子就沒有。小時候,外村的表兄弟對我們村裡有問應哇很是羨慕,常常拉著我去逮。

立秋一到,問應哇就絕跡了,另一種蟬——伏涼出現了。

伏涼是寒蟬的一種,渾身黢黑,比蚱蟬體型小,身材苗條。

伏涼一般在樹梢上,喜歡在傍晚鳴叫,太陽西下,晚霞滿天,伏涼在樹頂上,發出薩克斯般的聲音,遠遠就能聽到,讓人產生思鄉的惆悵。

伏涼的鳴叫聲很動聽,古人把「幽泉漱玉,清聲搖空,秋蟬曳緒」稱為三妙音,秋蟬曳緒說的就是伏涼。

「寒蟬悽切」,伏涼的鳴叫有一種蒼涼感,時序畢竟是立秋了。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相關焦點

  • 蟬聲撩鄉愁
    傍晚的餘暉中,我蹲在木橋上聽蟬唱,河裡有人洗澡,「譁啦譁啦」的水聲居然沒有蓋住蟬唱。河岸上綠樹成蔭,石徑蜿蜒;田野裡莊稼拔節,悄悄瘋長。白天的暑熱漸漸消退,外祖母慢悠悠地搖著蒲扇在葫蘆架下納涼。  我躺在涼蓆上,手裡緊緊地攥著那隻小小的玻璃瓶,卻怎麼都不肯睡。玻璃瓶中的蟬和我對峙,怎麼都不肯唱,倔強得一如另外一個我。
  • 蟬的前世今生
    蟬的前世今生一唐朝詩人白居易在《早蟬》中這樣寫道「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裡。」故鄉是個小山村,村前一條小河。村裡園子多,園子裡楸樹、香椿、梧桐樹多。村子周圍有東園、南園、西園,園中杏樹、梨樹遮天蔽日。河邊柳樹成行,柳枝垂地。樹多,夏季蟬也多。從麥黃到中秋,蟬聲不斷。
  • 盛莊聽蟬音,蟬聲,串聯著我的喜怒哀樂
    蟬,可謂老朋友了。蟬聲,串聯著我的喜怒哀樂。從孩提時,或許更早一點。蟬聲,自然地裝滿了我的耳朵。我媽說我幼時,只要聽得夏至鳥叫,就不哭了,聽聽聽聽還會笑......或許我是在蟬聲中長大,與蟬聲有著緣分。我特想常聽到蟬聲,因蟬聲很美,如詩如歌。聽到蟬聲,有如置身其中,心曠神怡。但不知何因,歷史上文人們,大都說蟬聲若噪。
  • 兩首描寫蟬的古詩,充分展現出形象思維的特點
    下面介紹兩首描寫蟬的古詩,充分展現出形象思維的特點。蟬唐代:虞世南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蟬唐代: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李商隱的《蟬》前四句寫形象,後四句寫思想感情。「高難飽、恨費聲」,既是寫蟬,也在寫自己。「五更疏欲斷」,從白天叫到夜裡,叫到五更,已經叫不動了,聲疏欲斷,可是找不到一點同情;「一樹碧無情」,把身世遭遇借蟬寫出來,不落痕跡。
  • 生命歌者——蟬
    劉青海 在落葉飄零的秋天,突然懷念起,在喧囂的夏天,用生命來歌唱的蟬。 對於蟬,古往今來,人們就有許多種說法:「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在白居易的筆下,蟬是化不去的鄉愁。「寒蟬悽切,對長亭晚。」在柳永的筆下,蟬成了傷感的化身。
  • 綠樹深處的琴聲:蟬
    文/張國雄 蟬,是蟬科昆蟲的代表種類,在昆蟲世界裡,很有名氣。人們對蟬,最感興趣的,莫過於它的低吟淺唱。炎熱的夏天,從日出到日落,綠樹叢中,它們都在引吭高歌,精力的充沛令人嘆服。
  • 科普系列-蟬
    但你仔細的跟隨它的節奏去聽蟬的鳴聲,會發現它富有節奏感。在樹蔭底下,帶上一把躺椅,拿把扇子,配上西瓜,再聽取蟬的小曲,何不是一種享受。 蟬的一生有三個階段,卵、幼蟲、成蟲三個階段。其中蟬的大部分時間以幼蟲的形式生活在土壤裡,等到幼蟲成熟後,便會鑽出土壤,尋找合適的地點。褪去金燦燦的外骨骼(蟬蛻),漸漸舒展開它的雙翼。
  • 童年的樂趣(六)——捕蟬
    讀著這首詞,我的思緒就走進兒時蛙聲蟬鳴的鄉村世界,走進那無憂無慮的歡樂歲月。農村孩子的夏天是沐浴著蟬鳴聲度過的。每到夏天,門前屋後的小樹林裡處處可聽見蟬們「知了——知了——」地鳴叫,捕蟬是孩提時我們年年如此玩不厭的一種遊戲。那時的我們個個都是捕蟬的高手。在枝繁葉茂的林間,蟬鳴聲此起彼伏。
  • 寫文:十七年蟬
    自打入夏以來,天氣炎熱,每日一大早,蟬聲便會從窗外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來,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直至傍晚,仿佛要將這仲夏不眠不休地打造。就是這麼些在枝頭上毫不起眼的小東西,竟然響徹一整個夏天!相傳北美洲一種穴居十七年才能化羽而出的蟬。幼蟲在地底蟄伏17年始出,爾後附上樹枝蛻皮,然後交配。雄蟬交配後即死去,母蟬亦於產卵後死。
  • 【別名辭海】之《蟬的別名》
    今秋初夕陽之際,小而綠色聲急疾者,俗稱都了是也。」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鳥語》:「齊俗呼蟬曰『稍遷』,其綠色者曰『都了。』」元 馬鈺《望蓬萊》:「秋蟬噪,聲細又聲長。飲罷聞風聲不困,聲聲都了顯行藏。」孔穎達 疏:「《方言》曰:楚謂蟬為蜩,宋衛謂之螗,陳鄭謂之蜋蜩,秦晉謂之蟬。是蜩、蟬一物方俗異名耳。」唐 薛濤《西巖》:「細雨聲中停去馬,夕陽影裡亂鳴蜩。」宋 範成大《初歸石湖》:「當時手種斜橋柳,無限鳴蜩翠掃空。」宋 蘇軾《次韻劉貢父獨直省中》:「明窗畏日曉先暾,高柳鳴蜩午更喧。」元 李齊賢《鷓鴣天》:「野田立鶴何山意,驛柳鳴蜩是處聲。」
  • 劉忠義:果樹園裡養蟬猴
    日期:[2015年07月28日] -- 菏澤日報 -- 版次:[A3] 背著親戚鄰居的冷嘲熱諷——— 劉忠義:果樹園裡養蟬猴每年夏天,都有人來我的果園裡抓蟬猴。看到這麼多人愛吃蟬猴,我就想,守著這麼多的樹林,養蟬猴怎麼樣?」老劉回憶說。   大伙兒都知道金蟬是一種野生的昆蟲,誰聽說過有人工飼養的?當初劉忠義養蟬猴,那可沒少遭受親戚鄰居的白眼。有人乾脆說他「胡來」、「魔怔了」。   親戚鄰居的反對和冷嘲熱諷並沒有打消劉忠義養蟬猴的念頭。他認定的事就一定要做出個模樣來。
  • 蟬戀夏日情
    這一階段,讓我們最容易感受到的物候就是「蟬始鳴」了。 炎炎夏日,行走在鋼筋水泥和柏油馬路之間,加之多半居住在高層建築中,即便是身邊有陣陣蟬聲,人們也可能充耳不聞。那種荷香柳動新蟬鳴的意境或許只能到郊野去體驗了。尤其對有過鄉村生活經歷的人來說,那蟬聲卻常常會激發起他們昔日的鄉土記憶。 蟬這種現今看起來很普通的昆蟲,實際上在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 蟬叫起來了
    我是跟貓貓去了博物館才知道,原來蟬的叫聲,是很不一樣的。
  • 蟬的生死輪迴
    蟬褪是最痛苦的,等待羽化的的那一刻、意味重生,是蟄伏了十七年、蟬褪是從背部開始裂開、成蟬用盡最後的殘餘力量爬出那蟬殼、成功爬出蟬數量有限、許多蟬卻不能爬出那蟬殼、掉落在地上、水中而成為其他天敵口中美食佳餚、剩下的蟬終於羽化、蟬羽化成畸形卻有許多、不能飛翔意味死亡、成功羽化、隨之引來鳥類…下鑽九泉之下、上飛翔於九天之外、牠們最後數周的生命於於展開,牠們同聲合唱是大自然最美和弦。
  • 抖音出淤泥怎能不染我與蟬聲為伴留燈一盞不識煙火人間是什麼歌
    抖音出淤泥怎能不染我與蟬聲為伴留燈一盞不識煙火人間是什麼歌?最近這首歌曲在都抖音上特別的火,經常能夠聽到「出淤泥怎能不染我與蟬聲為伴留燈一盞不識煙火人間」這首BGM,其實這首歌曲是根據粉絲評論編寫出來的一首歌曲,所以很多小夥伴們都不知道這首歌,那麼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抖音出淤泥怎能不染我與蟬聲為伴留燈一盞不識煙火人間是什麼歌
  • 易河文學苑第 9 期《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五律】蟬文/易傑深埋沃土中,夏夜出牢籠。樹脫黃衣殼,身生薄羽篷。時時林上嘯,日日竹間嗡。萬類塵天裡,知誰與我雄。【五律】夏日聽蟬 文/易維夏日蟬聲競,思來各雜然。無風時譜樂,有雨漫偷眠。曉出驚幽夢,昏投續舊緣。身微何所懼,品介莫悲憐。
  • 「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是什麼意思?詩人是如何說夏至的?
    夏季經常聽到蟬鳴,但是蟬並非整個夏季都有,只有在夏至以後,才會逐漸多起來,這說明,夏至後,草木漸漸變得陰溼,適合蟬的生存,自然就開始活動了,這便是「蜩始鳴」,蜩[tiáo],便是蟬,所以「蜩始鳴」也稱為「蟬始鳴」。
  • 【首屆「畲族杯」全國散文大獎賽徵文】浙江 盛欣夫‖盛莊聽蟬
    蟬聲,自然地裝滿了我的耳朵。我媽說我幼時,只要聽得夏至鳥叫,就不哭了,聽聽聽聽還會笑......或許我是在蟬聲中長大,與蟬聲有著緣分。我特想常聽到蟬聲,因蟬聲很美,如詩如歌。聽到蟬聲,有如置身其中,心曠神怡。但不知何因,歷史上文人們,大都說蟬聲若噪。如唐人趙嘏的「噪蟬聲亂日初曛,弦管樓中永不聞。」許渾有:「噪柳鳴槐晚未休,不知何事愛悲秋。朱門大有長吟處,剛傍愁人又送愁。」
  •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詩詞中的蟬鳴,原來這麼美
    ——【唐】盧仝《新蟬》侯家大道傍,蟬噪樹蒼蒼。——【唐】 杜牧《長興裡夏日寄南鄰避暑》 古語云:蟬始鳴,半夏生。夏至剛到,蟬就忍不住昭告天下:夏天來了,夏天來了……都說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可蟬卻不管,把這個消息說上一整個夏天。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
  • 蟬與這幾種動物看似不相關,但搭配起來卻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詩中描寫鹿躲在草地深處叫喚,蟬躲在樹技密葉中鳴叫,選用了二者只聞其聲而不見其形的相同點,表達自己內心有堅守的信念,而不在乎旁人是否知道。猿啼也是常見的表示聲情的意象,徐陵在《山池應令詩》中有「猿啼知谷晚,蟬咽覺山秋。」的對照描寫,猿啼是猿猴的叫聲,類似嬰兒的哭聲,因此常被用來抒發悲傷的情感。景皆因情而變,猿啼和蟬咽在這裡有明顯的情感指向,都是寫悲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