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這本書,是我的夥伴強烈推薦給我的 ,當時我還覺得這本書有何好看的地方,但是當我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才發現,這本書是真的有非看不可的理由。
《皮囊》是一部有著小說閱讀質感的散文集,書中在字裡行間都是比較沉默的,代表著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骨感而無處安身的青年人對自己命運的深切思考。
《皮囊》這本書是蔡崇達第一部文學作品,他對於自己作品的評價就是:「書中沒有一句廢話」。
這本書中收錄有《皮囊》《母親的房子》《殘疾》《重症病房裡的聖誕節》《我的神明朋友》《張美麗》《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樸》《海是藏不住的》《願每個城市都不被閹割》《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回家》《火車伊要開往叨位》等14篇作品。
《皮囊》中的這14個溫柔又殘忍的故事,裡面容納了一個個既失去家鄉又尚未抵達遠方的生命,就如同正在生活匯總摸爬滾打的我們一樣。
全書真摯坦白,故事娓娓道來。裡面容納了一個個既失去家鄉又尚未抵達遠方的生命。就如同正在生活中摸爬滾打的我們一樣,寫盡了人生的悲傷與堅強。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第一章節,講述了外婆的母親,活到了99歲的阿太。
阿太在被人眼中是一個涼薄、沒有心的神婆,外婆50多歲時就撒手人寰,阿太已經是一個老人了,還是要體會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親戚們都怕她想不開,但是阿太這個人卻一滴眼淚都沒流,反而嘴裡罵罵咧咧,一會掀開棺材看看,一會跑到廚房裡看看,這讓人感受不到他的悲傷。
蔡崇達說,他的阿太,硬得像塊石頭。確實如此。
她把不會遊泳的兒子丟下海,差點淹死。被救上來沒幾天又丟下去。人人都說她沒良心,她卻毫不在意。
切菜斬斷自己的手指也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阿太是個狠人,連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樣用力。有次她在廚房很冷靜地喊「哎呀」,在廳裡的我大聲問:「阿太怎麼了?」「沒事,就是把手指頭切斷了。」
即使九十多歲也依然堅持出門步行,從來不坐車。
當作者的阿太連自己女兒去世都沒有流淚的時候,大家都罵她沒良心,這時候她也沒有解釋,只是冷冰冰的說了句:「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
我第一眼看的時候,竟然未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直到看到阿太崩潰的時候,九十多歲的老人,去補屋頂,從上面摔了一跤,從此之後只能躺著,這個時候阿太終於哭了,說:「阿太動不了了,阿太被困住了。」
阿太在去世的時候,給作者留了這麼一段話:
黑狗達不準哭……要是誠心想念我,我自然會去看你,因為,從此之後,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
《皮囊》中最辛辣的一句話,是成年人世界中的指路明燈,一生至少讀一次的書。
原文是這樣說的:
「我們的身體本來多麼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汙濁給拖住了。」
或許,這就是阿太在走過漫長歲月之後,最深刻的人生感悟,她雖沒有受過文化教育,卻知道,了身脫命,生命本輕盈的道理。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懂得對人生做減法,才是對這具皮囊、這縷靈魂的善待。
《皮囊》這本書是最近第二次閱讀了,每一次讀感覺都不一樣,很佩服作者蔡崇達可以將那麼深刻的感受慢慢的剝離出來,然後試著小心的一點點的展示給讀者,這本書值得在安靜的時候慢慢的品讀!
看完《皮囊》感觸特別深,不是說這本書寫的多麼優秀,而是它真的寫進了我的心裡。對於《皮囊》,蔡崇達自己的評價是「這本書裡沒有一句廢話。」
大家生活在浮躁的世界中,偶爾真的需要撕開皮囊,看一看自己的靈魂走過的路。然後重新認識一遍自己,去思考未來的路,應該以怎樣的姿態走下去。
韓寒說:他會把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陌生的夜晚慢慢看。
白巖松說:這本書從不寫遙遠的世界與遠方的別人,而是在自省中退回到內心。
劉德華說:看這本書總有啟發,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
這是一本值得靜下心來讀的好書,很多作者都是在用筆寫故事,傳遞一些自以為深刻的思考,而蔡崇達則是將自己的回憶撕開,毫不掩飾善與惡,一面刺痛自己,一面寫出這些文字,我想絕大多數作者都沒有這樣的勇氣。
《皮囊》這個書名的意義所在,我們都是戴著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這副皮囊的用處就是來經歷各種風吹雨打,所以我們的靈魂才始終有地方可以安放。
當你因為太過迷茫,太過偏執,以至於曲解了夢想和責任,不如先學會生活。
天色尚早,盡情折騰。
全書39.8元精裝版,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是一頓午飯的支出,卻可以點亮你的人生!
如果您也想品讀這本書,可以點擊下方購買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