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靜 北京報導
「在農村做農產品上行的『新基建』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很多不足,同時也看到了大量的機會。」 11月26日,拼多多副總裁狄拉克在《中國經營報》和中經未來主辦的「2020中經前沿科技與創新發展論壇」發言時表示。
據介紹,在今年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拼多多平臺的日均在途包裹數約為5000萬個,自3月15日起,拼多多日均在途物流包裹數已穩定在5000萬個以上,同比去年增幅超過60%。到5月份該數據增長到6500萬個,三季度日均在途包裹數達到7000萬個。另外從國家郵政總局的數字也可以看到全國快遞業在加速地復甦。
「拼多多每天這麼多包裹,裡面有很大一部分其實是農產品。」狄拉克分享道,拼多多在做農產品電商的過程中發現,以前農村做電商是很難的一件事情,這和農產品本身的特性有很大的關係。「它的毛利率比較低、貨架期非常短、標準化程度也非常低。所以,農產品是一個非常難賣,非常難以電商化的品類。」
除了農產品本身的特性之外,農產品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發達國家比還有很大差距。「以冷鏈運輸為例,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果蔬冷鏈流通率是22%,而在發達國家,果蔬損失率一般控制在5%以下。我國果蔬採後損失率達到20%-30%,損失1000億元左右。」 狄拉克說道,傳統的農業模式讓拼多多看到它的基建有很大提升的空間。
在過去的幾年中,拼多多一直致力於推動農產品的上行。「在推動農產品上行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其中最核心的影響因素是人,很多農村裡的人對做電商沒有自信,他們常常會問『都說電商很複雜,我能做嗎?』」狄拉克分享道,針對這一問題,拼多多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降低開店門檻,不收取商家的佣金,同時加大對新農人的培訓,包括在直播走紅之後,拼多多就通過線上課程把最新的直播基礎課程交給農村裡的新農人。
在農村做農產品上行的「新基建」過程中,拼多多還看到很多不足,同時也看到大量的機會。狄拉克舉例說道:「從產品的標準化上來看,拼多多有沒有可能通過把種植草莓的技術方案結構化地輸出給全國的草莓種植戶,以在產品上做得更標準。從生產上看,是不是可以用物聯網技術,用新的設施來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標準化的程度。從運輸上來看,冷鏈的建設上還有很大的空間……」
「一開始我們只是從消費端倒逼供給側。後來我們深入到供給側、流通、銷售各個環節。」 在狄拉克看來,農業的數位化是非常龐大的一個工程,需要一整套的解決方案。
(編輯:張靖超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