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卦象與易理的紐帶,溝通自然與人事的橋梁,周易「大象傳」,打開易學寶庫的鑰匙。名、象、德、義一句呈現,讓我們輕鬆讀懂《周易》。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來探討《周易》的第十一卦《泰》卦。首先,還是先讓我們來看一看它的卦象。
「泰」,就是「否極泰來」的「泰」。「否極泰來」這個成語來源於《周易》,它包含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理念:一個是「輪迴往復」;另一個就是「物極必反」。這兩個理念可以說貫穿於《周易》的始終,對後世影響極大。但實際上我們看到,在《周易》中,是《泰》卦在前,《否》卦在後,但是中國人不說「泰極否來」,表現出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來的永遠是「泰」。這個「泰」字,實際上就是「大通」的意思。《序卦》曰:「泰者,通也。」大家看它這個卦象,上「坤」下「乾」,坤為「地」;乾為「天」,我們一般把它讀作「地天泰」。古人對天、地形成的一個基本概念是:「輕清者上浮為天,重濁者下凝為地」。此卦地上天下,看似乾坤顛倒,實則輕清之氣上浮,重濁之氣下降,陰陽交融、天地得通,所以稱作「泰」。學習《周易》有時候是需要一點「逆向思維」的。
《泰》卦是「十二消息卦」之一。所謂「十二消息卦」是指六十四卦中,十二個比較「特殊」的卦。這十二個卦有一個特點,它們的陰爻與陽爻都是「各自為陣」,就像《泰》卦這樣,陰陽互不交錯,大家可以看一下上面這個圖片。這十二個卦代表了一年當中的十二個月,從正月到臘月分別是:「泰」、「大壯」、「夬」、「乾」、「姤」、「遁」、「否」、「觀」、「剝」、「坤」、「復」、「臨」。它們表現了一年之中陰、陽二氣的消長狀態,所以叫「消息卦」。「息」就是「滋長」的意思,如「息壤」的「息」。今天我們探討的《泰》卦,是代表「正月」之卦,正月這時大地回春,陽氣從下面滋長,陰陽和暢,所以稱為「泰」。
在《周易》中,「陽」代表著「君子之道」、「正能量」;「陰」代表著「小人之道」、「負能量」。所以這「十二消息卦」也象徵著「君子」與「小人」之間;正、負兩種力量之間的此消彼長、互相傾軋。由於「陰」與「陽」是互相依存的兩個對立面,所以《周易》中的「君子」與「小人」也是互相對立、相互轉化又相互依存的關係,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完全消失,這可以說是《周易》中一個樸素的「社會哲學」概念,它讓我們知道,全是「好人」沒有「壞人」的理想社會是不存在的,或者說不成立的,任何社會都有它的「陰暗面」與「負能量」。只不過所謂「天下有道」,盛世的時候,「君子」與「小人」之間,上下階層之間能夠互相交流、互相溝通,從而實現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就像《泰》卦所表現這樣,天地交融、陰陽和洽,一派和泰、安康的景象,所以《大象傳》就說:
天地交,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泰》卦這個「大象傳」字數比較多,也不太好理解,我們先就它的字面意思來解釋一下。「後」,指君王。財:通「裁」。《本義》:「財,裁同。」《正義》:「君當翦財,成就天地之道。」「裁成」就像是把一塊布料該留的留,該剪的剪,裁剪出符合各人高矮胖瘦的衣料,所以有取捨、創製之意。相:輔助。「左右」,即「指導」。「道」有規律,法則的意思。所謂的「天地之道」,我們可以理解為「自然法則」。「宜」是適宜的意思。那麼所「天地之宜」,也就是指「自然條件」。
天地絪縕、陰陽交匯,萬物得以化生,這就是正月春回大地的氣象。正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君王看到這樣的景象,就取法自然,創立社會制度,這就是「財成天地之道」;順應自然,因時、因地制宜,來改善外部環境,這就是「輔相天地之宜」。以此來指導人民的生產與生活。
這表現的是上古社會,君王根據四時、節氣來制定農時,改造自然、指導農業生產的情況。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在黃帝之時,就懂得「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這裡的「五氣」指的是五行之氣,還比較籠統,並沒有四時,二十四節氣的精確劃分。而到了帝堯的時候,就開始「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了。這裡的「羲」與「和」就是「相天地之官」,命他們「以歷數之法觀察日月星辰之早晚」,以教給人們生活、勞作的時間。而且堯還派出了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方之官,分居東、南、西、北四方,以觀察物候、星象,從而精確了春分、夏至、秋分與冬至這四個關鍵節氣。而「授民時」這一制度,直到春秋時期還在實行。周天子在每年的秋冬之交,會把第二年的曆書頒給各個諸侯國。這曆書包括那年有無閏月,每月初一是哪一天等等。這就是《大象傳》所說的: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簡單的一個解讀。這一卦的「大象傳」雖然比較長,還是希望大家能夠記憶。其實只要理解了它的意思,也是很好記的。大家如果還有什麼不清楚的地方,或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希望能跟我一起探討,期待大家的留言噢,下一次我們接著談《否》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