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和飛蛾,可謂鱗翅目的「雙嬌」,叫鱗翅目是因為它們的翅膀上都布滿鱗片,人們覺得抓蝴蝶、蛾子會掉粉,其實這「粉」就是翅上細碎的鱗片。
從古至今,人們對蝴蝶的偏愛遠大於蛾子。中國人向來圖吉利,民間愛把貓和蝴蝶畫在一起,因八九十歲稱為「耄耋」(mào dié),用貓蝶諧音寓意長壽。在建築中,也會用蝴蝶的元素代表「福」。詞牌名有「蝶戀花」,卻沒有關於蛾的。「莊生曉夢迷蝴蝶」,「兒童急走追黃蝶」,「穿花蛺蝶深深見」,人們用各種詩句詠蝶賞蝶,形容蛾的詩句卻都帶著「飛蛾赴燭甘死禍」的寥落。
曹克家先生的《耄耋圖》,圖片:kuangshi.69ys.com
蝴蝶和飛蛾,到底界限在哪裡?
60年代以前,人們把鱗翅目分為2個亞目:錘角亞目(蝶)Rhopalocera和異角亞目(蛾)Heterocera,至此把「蝶」與「蛾」對立起來。但事實上,蝶與蛾是人們的主觀稱呼,這20多萬種鱗翅目昆蟲之間的親緣關係當然不可能是對立的兩類,需要進一步的系統發育研究方得呈現。
按傳統的分類方法,蝶和蛾最大的區別還是在於觸角。蝶是棒狀觸角(像火柴棒,末端膨大),蛾是絲狀、櫛齒狀或羽毛狀觸角,這對於絕大多數種類都是最靠譜最簡單的分辨方法。還有,蝶兩翅聯絡無翅韁,蛾有翅韁(翅韁是由後翅前緣基部發生的一根或多根硬剛毛,飛行時用於連鎖前、後翅的結構)。
但這些也不是絕對的,存在特例。1986年Scoble發現原屬於尺蛾總科Geometroidea的絲角蛾科Hedylidae ,比弄蝶總科更接近鳳蝶總科。在形態上它們的特點是成蟲是夜行性、絲狀觸角,但卵、幼蟲和蛹的形態類同粉蝶和蛺蝶 。Scoble認為它與鳳蝶總科和弄蝶總科是姊妹關係這一觀點在2005年Wahlberg等人基於分子和形態特徵的研究中獲得認可。自此,原屬於蛾類的絲角蛾總科改為了絲角蝶總科。
分類學的事就交給科學家處理吧,就普通觀察到的蝶和蛾而言,還是可以依據之前傳統的方法區分的,觸角是最簡單方便的分辨方法。此外還可以通過習性(蛾多夜行,蝶多日行)還有停歇狀(蛾多平展,蝶多豎立)等幾個方面進行初步的判斷。當然,觀察多了自然也會有分辨的能力了。
舉兩個慄子。很像蛾的弄蝶,黯淡粗壯,棒狀觸角暴露了它「蝶」的身份。
很像蝶的榆鳳蛾。
停歇時豎立翅膀也很像蝶的錨紋蛾。
雖然我的ID叫三蝶紀,但比起蝶,我更喜歡蛾。蛾的種類是蝶的好幾倍,在野外每每見到蛾都要感嘆它們的多樣性如此之高,各種形態,各種顏色,美輪美奐。接下來就分享一下我這些年在不同地方記錄到的美蛾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