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是一本風靡全球的兒童小說,由法國著名作家安託萬·德·聖埃克蘇佩裡於1942年寫成。從1943年出版至今,《小王子》已經被翻譯成200多種語言和方言,其中光是日語就有超過16種譯本,中國的翻譯版本更多達50餘種。
它之所以受到全國人民的喜愛,不僅是因為它那富於童趣的語言,更是深入淺出的表達背後暗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它的讀者不僅是孩子,更有成年人。
有人說,《小王子》是一本寫給大人的兒童小說。其實,不僅讀者這樣認為,作者安託萬在書的開篇也傳達過類似的信息:「我懇請讀到這本書的孩子原諒我把它獻給一個大人」。文中用極度誇張的手法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用以批判成年世界中的荒誕和虛無、欲望和迷失,而這些人物形象都源自於現實生活。作者安託萬用藝術的手法將其刻畫出來,更令人印象深刻。這些看似荒誕的人,可能就是你,是我,是千千萬萬個現實生活中的我們。
今天,我們不妨用心理學的視角來解讀《小王子》中那些誇張的人物形象,看清人物荒誕背後的心理,找出其不能意識到的潛意識是如何「暗箱操作」人們的行為和思想,進而指導我們的生活。
01.國王和虛榮的人:全能自戀的滿足,只能依靠潛意識將假想自我當作真實自我
書中對於成人世界荒誕的諷刺都集中在小說的第十章至十五章,也就是小王子離開自己的星球,訪問周邊其他小行星的時候。
小王子訪問的第一顆星球上住著國王。他對權力有著極度的渴望,認為全世界所有人都是他的子民,可其實他的星球上就只有他一個人;他在乎自己的權威是否受到了尊重,他無法容忍反抗,是一個專制的君王,當小王子不能對他的命令言聽計從的時候,他會生氣;可對於他無法掌控的事情,他又能夠找到合理的解釋來維護自己的權威,他會告訴小王子「你不能命令別人去做他做不到的事情,權威是建立在合理的基礎之上的……」
第二個星球上住著的是一個虛榮的人,在他眼裡,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崇拜者。他揮舞著頭上的帽子,用來感謝人們對他的歡呼和吶喊;他聽不見別人的話,只能聽見讚美;他要求別人承認自己是全世界最優秀、穿的衣服最漂亮、最富裕和最聰明的人。可他的星球上也只有他一個人。
國王和虛榮的人都有著全能自戀的特質。所謂全能自戀,是指人在嬰兒早期發展出來的心理特質,嬰兒認為世界與自己渾然一體,不分彼此,自己心念一動,整個世界都會圍著他轉。這在嬰兒期是正常的心理現象。可如果養育者在孩子嬰幼兒時期沒有很好地照顧他的全能自戀,到了成年時期,就會出現病理性的自戀狀態。主要表現為他的需要大於他的能力。
就如《小王子》中的國王和虛榮的人,他們一個想要擁有掌控全世界的權利,一個想要獲得所有人的崇拜,可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為了滿足自己這份全能自戀,他們只能幻想一個假想自我來苦苦維持。把幻想當現實,這是自戀者們的潛意識常常會幹的事情。
當現實慘痛地打破他們的自戀時,他們會生氣,也會對現實進行合理化。就如同小王子不對國王言聽計從時,國王會生氣;對於他無法掌控的星星、其他行星、恆星以及太陽,他又能夠自我欺騙,聲稱自己只能發布合理的命令,而非是這些星球不服從自己的命令。
現實生活中,自戀的人並不少見。如去年我國疫情剛開始爆發時,就有人公然宣揚不用戴口罩,自己不怕病毒,病毒也絕不會感染到自己身上;前陣子澳大利亞返京的「跑步女」無視國內的疫情政策和措施,在被相關人員勸阻後,還能無理抵賴,大喊「我要鍛鍊身體,我病了誰管我?」,以致於最後被公司解聘。所有這些,都是自戀的表現。
他們都覺得自己是那個特殊的、與眾不同、高高在上的人,應該要被病毒特殊對待,要被國人特殊對待。一旦自戀被傷害,就會變得怒不可遏。
自戀,說到底不過是一個人的孤芳自賞,令人感到哀傷而痛心。
02.愛喝酒的人:強迫性重複行為的背後,是潛意識的「另類思維」
小王子訪問的第三個星球上住著一個愛喝酒的人。他的星球上堆滿了空瓶子和許多裝滿酒的瓶子,愛喝酒的人就坐在這些瓶子旁邊。他傷感又難過。他喝酒是為了忘記自己的羞愧,他羞愧的原因就是喝酒。如此循環往復,傷感著,頹廢著,卻又停不下來。
愛喝酒的人看似荒唐可笑,可現實生活中有著類似行為的人並不在少數。如一個人總是規劃好要努力,要上進,卻總是白白浪費了時間,然後又陷入十足的懊惱和後悔中,但是到了下一次,他還是會頹廢不堪,進而在荒廢與後悔中循環往復。又如有的女性覺得自己太胖,立誓要減肥,卻總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甚至貪吃甜食,吃完後會產生痛苦,但下次依舊照吃不誤……
所有這些現象都是強迫性重複。這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在提出的一個概念。弗洛伊德發現一個5歲男孩總是不斷地把一個玩具弄丟,然後又不斷地尋找,他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強迫性重複。強迫性重複是指人們總是重複地、不可控制地去做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體驗相同的情緒,建立類似的關係,但往往感受到的是痛苦的體驗。
我們不妨例舉幾個生活中常見的強迫性重複的案例,分析一下其背後潛意識是如何運作的。
①強迫性後悔。人們在做選擇時,常常會出現潛意識壓抑智力的情況,做出不恰當的選擇,進而導致糟糕的後果,個人就沉浸在後悔的情緒當中。這種情況周而復始。從精神分析來看,這種人是對後悔成癮。因為後悔,他幻想自己可以回到當初做決定的那一刻,使得一切從頭來過。這裡也有自戀的成分,出現了一個假想自我,讓時光倒流。意識層面看到的是「因為我錯了錯誤的決定,所以我後悔」,但是潛意識卻有奇葩的「另類思維」——因為我想要後悔,所以我每次都會做出錯誤的決定。
②強迫性衝動。強迫性衝動是指在人在衝動的情境下,做出有失明智的行為,如家庭暴力、暴飲暴食、瘋狂購物等。社會上這類新聞也不少見,其中較為經典的是2019年主播宇芽被前男友沱沱家暴,這一案例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影響。沱沱每次對宇芽動手都非常狠毒,但每次他的道歉和愧疚也是真的。這種強迫性衝動的行為背後,是潛意識中對愧疚產生的懲戒心理成癮。或許,有了自我的懲戒,自己的良心上會過得更好。
③強迫性痛苦。《小王子》中描寫的愛喝酒的人就屬於強迫性痛苦的範疇。喝酒讓他感到難過、痛苦,但他依舊要喝,因為喝酒帶來的痛苦可以抵消他內心的羞愧感。當人們無法直面痛苦時,潛意識就會幫助人們用一種痛苦來減輕另一種痛苦。
其實,所有的強迫性重複都是內心有著無法面對的情緒,為了不用直面這種不好的情緒,潛意識就會想辦法用另一種人們能夠承受的情緒來替代、緩解之前的情緒。如對後悔成癮,對懲戒成癮,對痛苦成癮等。
但這種心理上的「拆東牆補西牆」的方式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坦白地、誠實地面對原本的情緒。
03.如何擺脫潛意識的「魔咒」?唯有將潛意識意識化
「潛意識」這個名詞,生活中應該比較常見,它是與意識相對的,是指人類心理活動中未被覺察的部分,比如不能夠被覺察到的認識、情緒、情感等,是人們「已經發生但並未達到意識狀態的心理活動過程」。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說:「你的潛意識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稱其為命運。」
的確,當我們的潛意識沒有被意識到的時候,它的確會操控我們的人生。可一旦潛意識被意識化,一切都將不同。為此,榮格又說了另一句話:「當潛意識被呈現,提升到意識層面,命運就被改寫了。」
其實,一切心理治療的目的都莫過於此:擴大意識的範圍,將潛意識意識化,讓我們每個人都更加覺醒地活著。
怎樣將潛意識意識化,將命運車輪的牽引之繩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或許,我們可以考慮嘗試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①自我覺察
每一種「事與願違」的行為背後都有當事人沒有意識到的認知、情緒和思想,如前面提到的強迫性後悔,其實潛意識的邏輯是「因為我想後悔,所以我要做錯事」。而潛意識的操控我們所做出的每一種選擇都是對我們有好處的。「後悔」的好處就是讓我們擁有超自然的力量,能夠回到過去,回到當初做選擇的那一刻;「自戀」的好處就是人們可以不用面對那個不完美的,有各種缺點且無能為力的真實自我。
如果,我們能夠通過自我覺察來發現潛意識的這些邏輯,看清潛意識操作背後的真相,潛意識自然就能夠意識化了。
在進行自我覺察時,我們要在行為發生的當下,將注意力從外在轉向內在,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和情緒,體會身體細微的起伏和變化。當我們可以與那些自己不能面對的情緒和平共處時,原本理智、冷靜的頭腦就會發揮作用。好像另一個自己如上帝般平和地觀察著人類的貪、痴、慎,卻只是莞爾一笑。
②反覆傾訴
傾訴是心理治療上的一劑良藥,它能讓人壓抑的情緒有一個合適的釋放窗口,也能讓人在情緒的過程中整理自己的思緒,關照自己的內在,撫平自己的創傷。人在傾訴時,關注點不再是外界的具體事務,而是內心的感受和情緒。
將所有的心理變化、內在感受語言化,可以讓我們更加明晰自己的心路歷程。傾訴的過程也是一個反思的過程,它可以讓我們看到意識層面是如何運作,進而將意識擴大化。
但是,傾訴的對象一定要是安全的。所謂安全,就是無論你說了怎樣的感受,表達了怎樣的情緒,對方都能夠接納。他要能夠不帶道德的眼光進行評價,接納你的一切認知、情緒和情感,哪怕這些心理活動是負面的,而不是以一種教育者的口吻來教你應該如何做。只有這樣,你才敢大膽地、真實地進行自我表達。
③刻意訓練
對於強迫性重複的人來說,通過外界的幫助來進行刻意的訓練,切斷行為的循環上是有很顯著的效果的。
如瘋狂購物的人,可以讓家人代為管理財務,監督自己的行為。在這一過程中,他難免會出現痛苦、難受、抓狂的狀態,但切不可因此就放棄,否則必然功虧一簣。其實,這個時候是審視自己內在,將潛意識意識化的最佳時機。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上,看清內在的運作機制,與痛苦、難受、抓狂的自己和平共處。
弗洛伊德的學生,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德勒說過一句至理名言:「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其實我們很多荒誕的行為,都與童年的經歷有關。而那在背後默默操控我們人生的潛意識,也與原生家庭中遭受的創傷密不可分。想要將潛意識意識化,將命運進行改寫,這註定是一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
但,不管前路多難,我們都可以像小王子那樣,遵從內心的指引,通過覺察內在的感受,來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之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