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一則新藥研發新聞引人注目:InflaRx公司的IFX-1藥物因為臨床II期失敗,導致股價跌去91%。該藥物為補體通路C5a單抗,適應症為中重度化膿性汗腺炎(HS),通過降低C5a蛋白濃度,抑制局部的炎症反應。然而,雖然實驗組有效率最高達到51%,但其對照組也有47%的有效率,臨床失敗。
直觀上,過高的對照組陽性率是實驗失敗的主要原因。不妨將其和HS主要單抗藥物修美樂進行對比。IFX的II期共入組了170餘人,但卻設立了4個實驗組,致使對照組只有30餘人,而修美樂入組150餘人,卻只有兩個實驗組,對照組超過50人;IFX-1通過HiSCR指標進行評估,但該指標統計的是炎癥結節減半的病人數量,維度單一,而修美樂採用的是PGA評分方式,只在臨床III期病人樣本達到150人以上後才採用HiSCR指標。對比可以發現,較少的入組人數和維度單一的評估方式,本身就為結果帶來了偶然波動的風險。
而且,HS致病機理非常複雜,既包含病原體的感染,也包含自身免疫系統的失調,到目前都未完全確認病因,病情容易在自發好轉和反覆之間循環,對照組陽性率容易偏高,只有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才容易達到臨床終點(修美樂臨床III期對照組陽性率為28%,治療組陽性率超過40%)。而C5a作為炎症因子,只觀察到和該病有相關性,可能是通過激活嗜中性粒細胞導致病情進展,但從未有權威的模型證明C5a和該病之間的作用機制。InflaRx公司只基於臨床I期10餘人的小樣本試驗,就將該適應症推進到臨床II期,卻忽略了該病背景的複雜性,在適應症的選擇上已不甚合理。
可見,臨床設計和適應症選擇上的問題,綜合作用,導致了IFX-1臨床失敗。實際上,在補體治療領域,該適應症本身就是一個小分支,包括IFX-1在內只有2個藥物選擇該適應症進行臨床。而且,補體的成藥性已經被Soliris證明,在PNH和αHUS等罕見病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因此,雖然InflaRx的股價跌去91%,但是其他補體藥物的龍頭公司股價並未受到明顯影響。
可見,IFX-1的臨床失敗,主要是自身的原因,並非補體這一研發賽道的問題。而這一事件對新藥研發公司的啟示,就是要吃透機制,踏實研發,嚴謹設計臨床,步步為營,紮實做好研發的每一步,切勿抄捷徑,碰運氣,那樣很有可能遭遇階段性的失敗。
資料來源:Wind;動脈網;公開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