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發現,有一種常見的植物果實因為其細胞結構的脂肪,會呈現出耀眼的藍色。這也是首次在自然界的植物中觀察到這種顏色。
地中海莢蒾的果實炫目的藍色,來自於細胞結構中的脂肪。這是第一次在自然界中觀察到由脂質形成的結構色。圖片來源:Rox Middleton
來源 | 劍橋大學、科研圈
翻譯 | 胡琦琳
審校 | 戚譯引
地中海莢蒾(Viburnum tinus)是一種常綠灌木,廣泛分布在英國和歐洲其他地區,可以結出富含脂肪的金屬藍色果實。耀眼的藍色和豐富的營養的結合,使這些果實成為鳥類無法抗拒的食物,增加了種子傳播的可能性,為植物的繁衍生長做出了貢獻。
由劍橋大學領導的研究人員使用電子顯微鏡研究了這些藍色水果的結構。雖然自然界中還有其他類型的結構色,如孔雀羽毛和蝴蝶翅膀的顏色,但這是首次發現這種結構中含有脂肪或脂質。研究結果發表在 Current Biology 期刊上。
「在英國和歐洲的大部分花園、街道都可以看到地中海莢蒾,很多人也都見過這種植物,只是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這種植物果實的顏色有多麼的不尋常。」該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 Rox Middleton 說,她在劍橋大學化學系讀博期間參與了這項研究。
自然界的大多數顏色是由色素構成。然而,自然界中有一些最明亮、色彩最豐富的物質,如孔雀羽毛、蝴蝶翅膀和蛋白石,它們的顏色與色素無關,而僅僅由內部結構產生,這一現象稱為結構色。結構的不同排列方式可以反射特定的光,通過光和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顏色。
「我第一次注意到這些螢光藍色的果實,是在佛羅倫斯看望家人的時候。」領導這項研究的劍橋大學化學系 Silvia Vignolini 博士說,「我覺得這種顏色很特別,但又不清楚為什麼它會有這樣的顏色。」
「地中海莢蒾果實的金屬光澤非常罕見,所以我們使用了電子顯微鏡來研究細胞壁的結構。」共同第一作、耶魯大學的 Miranda Sinnott-Armstrong 說,「我們發現了一種前所未聞的結構:一層又一層的小脂滴。」
莢蒾果實顯微照片。圖片來源:Rox Middleton
這些脂質結構位於果實外果皮(epicarp)的細胞壁中。此外,在複雜結構的下面又有一層深紅色的花青素,任何沒有被脂質結構反射的光都會被下面的深紅色色素吸收。這樣就可以防止光線的背散射(backscattering),讓果實看起來更藍。
研究人員還利用計算機模擬表明,這種類型的結構可以產生莢蒾果實中所見的那種藍色結構色。結構色現象在某些動物中很常見,尤其是鳥類、甲蟲和蝴蝶,但在植物的果實中很少發現。
雖然大多數果實脂肪含量低,但是有的果實富含脂質 ,如鱷梨、椰子和橄欖,可以給動物提供重要的高能量食物。這對植物並沒有直接的好處,但它可以通過吸引鳥類來促進種子的傳播。
地中海莢蒾果實的顏色也可以作為其營養成分的標誌:鳥類可以通過觀察果實是否呈藍色來判斷它是否富含脂肪或碳水化合物。換句話說,因為脂質同時產生信號(顏色)和獎勵(營養),這樣的藍色可能是一種「誠實信號(honest signal)」。
「據我們所知,誠實信號在植物果實中很少見。」 Sinnott-Armstrong 說,「如果地中海莢蒾果實的結構色實際上是誠實信號,那麼這將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至少顏色和營養是來自同一部分:嵌在細胞壁中的脂質。我們以前從未見過這樣的現象,也更加的好奇其他具有結構色的植物果實是否也有類似的納米結構和營養成分。」
結構色的潛在應用是,它不需要不尋常的或具有破壞性的化學顏料,而可以使用任何材料形成顏色。「令人興奮的是,這種植物使用了一種可能有營養的脂質來產生耀眼的螢光藍色。這可能可以啟發工程師們製造我們自己的具有雙重用途的顏色。」 Vignolini 說。
來源:微信公眾號「科研圈」。
原文連結:http://dx.doi.org/10.1016/j.cub.2020.07.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