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水汙染防治條例

2021-01-13 中國江蘇網

江蘇省水汙染防治條例(2020年11月27日江蘇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

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公告

第48號

《江蘇省水汙染防治條例》已由江蘇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於2020年11月27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21年5月1日起施行。

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20年11月27日

目 錄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第三章 水汙染防治監督管理

第四章 水汙染防治措施

第一節 工業水汙染防治

第二節 城鎮水汙染防治

第三節 農業和農村水汙染防治

第四節 船舶水汙染防治

第五節 水生態環境修復

第五章 飲用水水源與地下水保護

第六章 區域水汙染防治協作

第七章 水環境風險監測預警與水汙染事故應急處置

第八章 法律責任

第九章 附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水汙染,保障飲用水安全,維護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的江河、湖泊、運河、渠道、水庫等地表水體和地下水體的汙染防治,適用本條例。

海洋汙染防治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

第三條 水汙染防治應當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優先保護飲用水水源,嚴格控制工業汙染、城鎮生活汙染、農業農村汙染、船舶港口汙染,積極推進生態治理工程建設,促進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預防、控制和減少水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

第四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水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保障水汙染防治的財政投入,建立水汙染防治聯席會議制度,研究解決水汙染防治重大事項。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水環境質量負責,應當及時採取有效措施防治水汙染。

街道辦事處、開發區管理機構應當協助做好本區域內水汙染防治有關工作。

第五條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水汙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行政、農業農村、衛生健康、林業等主管部門和海事管理機構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水汙染防治相關工作。

第六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水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有關要求,建立完善考核評價和責任追究機制,將水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納入本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下一級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考核評價的內容。

第七條 直接或者間接向水體排放水汙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以下稱排汙單位)應當承擔水汙染防治主體責任,健全水汙染防治管理制度,依法公開治理信息,實施清潔生產,節約利用水資源,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減少水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

第八條 排放水汙染物,不得超過國家和省規定的水汙染物排放標準和重點水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

第九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水汙染防治和水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支持飲用水安全保障、水汙染物減排、地下水汙染防治、節約用水、水環境修復等水汙染防治和水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

第十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水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倡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增強全社會水汙染防治意識,引導和支持公眾參與水環境保護工作。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保護水環境,並有權對汙染損害水環境的行為予以舉報。生態環境等主管部門應當對舉報人相關信息予以保密;舉報屬實的,按照規定給予獎勵。

第二章 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第十一條 省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水行政等有關部門編制省水功能區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未納入省水功能區劃的水體,可以由設區的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水行政等有關部門編制設區的市水功能區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並報省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設區的市水功能區劃應當與省水功能區劃相銜接。

第十二條 省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依法編制江河、湖泊的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水環境質量改善目標。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依法批准的江河、湖泊的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本行政區域的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水環境質量改善目標。

經批准的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是防治水汙染的基本依據,規劃的修訂須經原批准機關批准。

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應當符合國土空間規劃,並與水功能區劃確定的水體功能和水環境保護要求相銜接。編制其他有關專項規劃或者方案,應當與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相銜接。

第十三條 對未達到水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的水體,有關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水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並向社會公開。跨設區的市、縣(市、區)界水體的限期達標規劃的制定,由相關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協商;有關事項協商不成的,由其共同的上級人民政府協調確定。

限期達標規劃在實施期間根據水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完成情況進行動態修編的,應當及時重新備案並向社會公開。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每年在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報告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時,應當報告水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執行情況,並向社會公開。

第三章 水汙染防治監督管理

第十四條 本省實行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總氮等重點水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

省人民政府組織生態環境等主管部門根據國家下達的重點水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結合本省水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制定本省各設區的市重點水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並實施。

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組織生態環境等主管部門根據省下達的總量控制指標,結合本行政區域水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制定重點水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分解方案和削減計劃並實施。

第十五條 對超過重點水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或者未完成水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的地區,省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約談相關地區人民政府的主要負責人,並暫停審批該地區新增重點水汙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暫停審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情況和約談情況應當向社會公開。

第十六條 新建、改建、擴建直接或者間接向水體排放汙染物的建設項目和其他水上設施,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並符合國家和省有關生態保護紅線、環境準入清單、生態環境質量和資源利用的要求。

第十七條 省、市、縣、鄉建立河長制,分級分段組織領導本行政區域內江河、湖泊的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汙染防治、水環境治理等工作。

各級河長名單應當向社會公布。水域沿岸顯要位置應當設立河長公示牌,標明河長姓名及職務、聯繫方式、監督電話、水域名稱、水域長度或者面積、河長職責、整治目標和保護要求等內容。河長相關信息發生變更的,應當及時予以更新。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河長制考核評價制度和公眾參與信息平臺,並聘請有關專業組織、社會公眾對河長的履職情況進行監督和評價。

第十八條 建立國家和省地表水控制斷面水環境質量改善責任體系。斷面水環境質量改善責任落實情況納入有關設區的市、縣(市、區)河長履職範圍。

第十九條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依法對排放水汙染物實施排汙許可證管理。城鎮排水主管部門依法對向城鎮排水設施排放汙水的,實施汙水排入排水管網許可證管理。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在嚴格控制重點水汙染物排放總量、實行排放總量削減計劃的前提下,按照有利於總量減少的原則,逐步推進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

第二十條 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擴建入河排汙口,或者已經設置的入河排汙口位置、排放方式等需要調整的,不得違反有關法律、法規禁止設置入河排汙口的規定,並依法經過批准。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對所轄區域各類入河排汙口開展排查,明確責任主體,實施分類管理;對不符合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的,應當依法處理。排查情況公眾有權查詢。

第二十一條 實行排汙許可管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經依法批准設置入河排汙口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生態環境監測標準、技術規範,在廠界處、入河處設置便於採樣的監測點,設置標識牌,對所排放的水汙染物自行監測並保存原始監測記錄。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應當對入河排汙口組織開展監測和監督管理。

第二十二條 實行排汙許可重點管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依照法律、法規等有關規定安裝水汙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並按照要求安裝主要工段用水、用電監控設備,與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監控設備聯網,保證監測監控設備正常運行。接入城鎮汙水集中處理設施的,生態環境、城鎮排水主管部門應當共享相關監測數據。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對水汙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運行情況進行檢查,檢查情況公眾有權查詢。

第二十三條 禁止工業企業、賓館、餐飲、洗滌等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個人使用各類含磷洗滌用品。

第二十四條 鼓勵汙水集中處理設施的運營單位採用技術革新、工藝改造、優化運營等方式,提高出水水質,逐步建立與處理水質、汙染物削減量等服務內容掛鈎的汙水處理服務費獎懲機制。

各類汙水處理設施產生的汙泥應當進行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穩定化處置;屬於危險廢物的,應當按照有關危險廢物的管理規定進行管理。

第四章 水汙染防治措施

第一節 工業水汙染防治

第二十五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土空間規劃和本行政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與水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等要求,合理規劃工業布局,引導現有工業企業入駐工業集聚區,減少工業廢水和水汙染物排放量。

新建排放重點水汙染物的工業項目原則上進入符合相關規劃的開發區、工業園區等工業集聚區。

逐步減少在工業集聚區以外直接排放工業廢水的工業企業,並將有關工作情況納入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範圍。

第二十六條 向汙水集中處理設施排放工業廢水的,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進行預處理,符合國家、省有關標準和汙水集中處理設施的接納要求。汙水集中處理設施尾水,可以採取生態淨化等方式處理後排放。

實行工業廢水與生活汙水分質處理,對不符合城鎮汙水集中處理設施接納要求的工業廢水,限期退出城鎮汙水管網。

第二十七條 工業集聚區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統籌規劃、建設汙水集中處理設施,安裝自動監測設備,與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監控設備聯網並確保正常運行。

工業集聚區未按照規劃建設汙水集中處理設施或者集中處理設施廢水排放不達標的,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暫停審批該工業集聚區新增重點水汙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可以採用水平衡核算等方式,開展對工業集聚區水汙染防治工作的監督檢查。

第二十八條 工業集聚區經過處理的廢水排入河流、湖泊等水體的,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在入河排汙口下遊設置控制斷面,加強水質監測。斷面水質未穩定達標的,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後,責令排汙單位採取限制生產、停止生產等措施,減少水汙染物排放。

第二十九條 排放工業廢水的工業企業應當逐步實行雨汙分流、清汙分流。化工、電鍍等企業應當將初期雨水收集處理,不得直接排放。

實施雨汙分流、清汙分流的工業企業應當按照有關規定標識雨水管、清下水管、汙水管的走向,在雨水、汙水排放口或者接管口設置標識牌。

第三十條 禁止在長江幹支流岸線規定範圍內新建、擴建化工園區和化工項目,具體範圍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執行。

前款規定範圍內現存的化工園區和化工企業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進行改造;不符合相關要求的,依法予以關閉。

第二節 城鎮水汙染防治

第三十一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城鎮發展規模,統籌規劃、建設城鎮汙水收集、集中處理設施、永久性汙泥處理處置設施和管網清疏汙泥處理處置設施,保證城鎮汙水集中處理設施的收集、處理能力與城鎮汙水產生量相適應,實現城鎮生活汙水全收集、全處理。

因地制宜建設再生水利用設施以及尾水生態淨化工程,推進初期雨水收集處理和雨水利用,提高雨水滯滲、調蓄和淨化能力。

第三十二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城鎮排水與汙水管網質量管控,建立定期排查和養護機制,保障相關工作經費,組織城鎮排水等相關主管部門推動明確住宅小區、公共建築、企業事業單位等內部排水管網的建設、維護、管理責任和要求,並加強監督管理。

城鎮排水與汙水管網排查、養護情況,公眾有權查詢。

第三十三條 城鎮汙水集中處理設施的運營單位應當對城鎮汙水集中處理設施的出入口水質、水量進行監測。

城鎮汙水集中處理設施的運營單位在出現進水水質和水量發生重大變化可能導致出水水質超標,或者發生影響城鎮汙水集中處理設施安全運行的突發情況時,應當立即採取應急處理措施,並向所在地城鎮排水主管部門、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報告。城鎮排水主管部門、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接到報告後,應當及時調查、處置。

第三十四條 向城鎮汙水集中處理設施排放水汙染物應當達到國家、省有關標準和汙水集中處理設施的接納要求。下列工業汙水、廢水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進行預處理:

(一)含放射性物質的工業廢水;

(二)含難以生物降解的有機汙染物的工業廢水;

(三)含不易生物降解有毒有害汙染物的工業廢水;

(四)超過或者不能穩定達到規定標準,需要預處理的其他工業汙水、廢水。

第三十五條 新建城鎮汙水集中處理設施應當同步配套建設汙泥處置設施和再生水利用設施。已建成的城鎮汙水集中處理設施應當進行汙泥處置、再生水利用設施改造。未配套建設汙泥處置設施或者不具備汙泥處置能力的,應當委託具備相應能力的單位進行汙泥處置。

第三十六條 城鎮汙水集中處理設施的運營單位或者汙泥處理處置單位應當安全處理汙泥,保證處理後的汙泥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對汙泥的流向、用途、用量等進行跟蹤、記錄,並報告城鎮排水主管部門、生態環境主管部門。

第三十七條 新區建設和舊城區改建的排水設施應當實行雨水、汙水分流,並與建設項目同步建設。在公共排水設施覆蓋區域內,雨水、汙水應當分別排入公共雨水、汙水管網及其附屬設施。新建、改建住宅陽臺、露臺應當單獨設置汙水管道,並納入統一的汙水收集系統。對陽臺、露臺未單獨設置汙水管道的老舊住宅逐步實施管道改造。

在雨水、汙水合流區域,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保證汙水有效收集處理,並逐步推行雨水、汙水分流改造;暫不具備雨水、汙水分流改造條件的,通過溢流口、截流井改造,採取管道截流、調蓄等措施降低溢流頻次。

第三十八條 餐飲、洗車、洗衣、洗浴、美容美髮等行業經營者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將汙水排入城鎮排水設施,有關主管部門應當推動行業經營者設置隔油池等汙水預處理設施。

建設工地應當按照要求設置沉澱池,施工降水或者基坑降水應當避免排入城鎮汙水集中處理設施,施工泥漿不得排入排水管網或者河道,生活汙水不得排入雨水管道。

第三十九條 學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單位實驗、檢驗、化驗產生的廢液應當單獨收集、分類安全處置,不得直接排放或者傾倒。

醫療衛生機構、傳染病疫情防控期間集中醫學觀察點產生的汙水以及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的排洩物,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嚴格消毒;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後,方可排入汙水處理系統。

第四十條 逐步推進設在長江重要支流、太湖和洪澤湖主要入湖河流、通榆河平交河道、南水北調輸水幹線平交河道等的城鎮汙水集中處理設施的入河排汙口,在入河前採取生態淨化等方式,使入河水質中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等指標逐步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Ⅳ類以上標準,減少水汙染物排放。

第三節 農業和農村水汙染防治

第四十一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針對本行政區域農業和農村水汙染實際情況,確定具體管理措施,明確防治要求。

第四十二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工作,按照國家相關標準和省有關要求統籌規劃建設農村生活汙水、垃圾收集處理設施並保障其正常運行。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農村不同區位條件、村莊人口聚集程度、汙水產生規模等,科學確定農村生活汙水處理模式。距離城鎮汙水管網較近的農村社區和城鎮周邊村莊,可以就近接入城鎮汙水收集處理設施;距離管網較遠、人口密集的村莊,可以建設農村生活汙水集中處理設施;居住偏遠分散、人口較少的村莊,可以採取分散處理的方式,鼓勵建設農村小型汙水處理設施和開展農村廁所改造並有效銜接。

第四十三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合理規劃本地區農業產業布局,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主管部門應當採取措施,指導農業生產者科學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鼓勵施用有機肥,推廣科學施肥、節水灌溉和綠色防控技術,因地制宜開展科學輪作,加強秸稈、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發展種養結合的生態農業。

鼓勵地方推進農田灌溉水循環利用,減少農田灌溉退水對水體水質的影響。

農業投入品使用者應當及時清理和回收廢舊農用薄膜,不得隨意棄置農藥、肥料等農業投入品的包裝廢棄物。

第四十四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綜合考慮本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畜禽供應和農民增收要求等因素,合理布局本地區畜禽養殖。

鼓勵畜禽養殖企業和生產經營者進行規模化、科學化、生態化養殖,引導集中式畜禽糞汙綜合利用設施和無害化處理設施的市場化運營。

第四十五條 從事畜禽養殖,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畜禽養殖汙染防治的要求,採取有效措施,防止畜禽糞汙、廢水滲漏、溢流、散落,對畜禽養殖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因地制宜開展綜合利用。向環境排放畜禽養殖廢棄物,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鄉鎮人民政府、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發現畜禽養殖環境汙染行為的,應當及時制止和報告。

第四十六條 從事水產養殖,應當符合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科學確定養殖密度,合理投放飼料、使用藥物。嚴格控制在江河、水庫、湖泊圍欄圍網養殖。

利用池塘等進行水產養殖的,養殖尾水應當達標排放。養殖尾水排放地方標準由省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會同省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依法組織編制。

第四節 船舶水汙染防治

第四十七條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統籌規劃建設船舶汙染物、廢棄物的接收、轉運以及處理處置設施,並與汙水集中處理設施、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等有效銜接。

第四十八條 船舶排放含油汙水、生活汙水,應當符合船舶汙染物排放標準。

船舶的殘油、廢油應當回收,禁止排入水體。

禁止向水體傾倒船舶垃圾。

不符合排放規定的船舶汙染物應當交由港口、碼頭、裝卸站或者有資質的單位接收。

第四十九條 船舶應當按照規定設置或者改造生活汙水存儲設施、船舶垃圾儲存容器,並正常使用,不得停止使用或者挪作他用。

含油汙水、殘油、油泥、含有毒液體物質洗艙水等船舶汙染物、廢棄物不得排入船舶生活汙水存儲設施或者船舶垃圾儲存容器;屬於危險廢物的,應當按照有關危險廢物的管理規定進行管理。

第五十條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推動水上綜合服務區的規劃和建設,拓展服務功能,明確服務範圍,免費接收內河船舶生活汙水和生活垃圾。鼓勵以政府投資或者購買服務的方式開展流動收集船舶汙染物。

第五十一條 從事船舶水上修造、水上拆解、打撈等作業的單位應當配備相應的防汙染設備和器材,採取預防措施,按照規定處理船舶修造、拆解、打撈過程中產生的汙染物。

第五十二條 禁止在通榆河和本省行政區域內的長江、南水北調輸水幹線運輸劇毒化學品以及國家規定禁止通過內河運輸的其他危險化學品。

省人民政府可以採取措施,限制單殼油船、單殼化學品船在本省行政區域內的長江幹線、京杭運河、長江三角洲高等級航道網航行、停泊和作業。

第五節 水生態環境修復

第五十三條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按照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和其他有關專項規劃,制定本行政區域水域生態修復實施方案。

第五十四條 省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根據流域生態環境功能需要,明確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組織開展流域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監測、評價,實施流域環境資源承載能力預警。

第五十五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組織對本省重要河流、湖泊進行水生態環境狀況評估,並及時向本級人民政府匯報。

第五十六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組織開展江河、湖泊、水庫、溼地保護與修復,維護水體的生態功能。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控源截汙、內源治理、生態修復等措施,整治城鄉黑臭水體,加強相關治理設施維護管理,定期向社會公布治理情況。

第五十七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需要,在太湖、長江、京杭運河沿岸、城市近郊、工業集聚區周邊等區域,整合溼地、水網等自然要素,因地制宜建設生態安全緩衝區,採取人工溼地、水源涵養林、沿河沿湖植被緩衝帶和隔離帶等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措施,提高水環境承載能力。

第五十八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河道保潔、生態化治理,恢復和保持河道的自然淨化和修復功能,推動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組織開展河床、護坡整治作業時,應當在符合防洪要求的前提下,優先採用生態化措施,建設生態駁岸,實施清淤疏浚,加強水系連通,促進水生態環境修復。

第五十九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開發、利用和調節、調度水資源時,應當統籌兼顧,維持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庫以及地下水體的合理水位,保障基本生態用水,維護水體的生態功能。

第六十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水行政、發展改革、自然資源、交通運輸等主管部門依法加強長江岸線管理和保護,嚴格控制開發利用岸線資源,並對已經遭受汙染和破壞的生態功能岸線進行生態修復。

第五章 飲用水水源與地下水保護

第六十一條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定和範圍調整應當符合國家和省有關規定。

設區的市、縣(市、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定和調整,由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提出方案,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鄉鎮、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定和調整由所在地縣(市、區)人民政府提出方案,省人民政府可以委託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六十二條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邊界設立地理界標和警示標誌,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周邊人類活動頻繁的區域設置隔離防護設施,在取水口、一級保護區以及交通穿越的區域周圍安裝監控設備,在取水口以及上遊一定距離安裝水質自動監測設備。有關主管部門應當共享涉及飲用水安全的相關監測數據。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損毀或者擅自移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地理界標、警示標誌、隔離防護設施和監控監測設備。

第六十三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需要,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鄰近的公路、橋梁、航道等採取必要的防護和管控措施,防止危險化學品交通運輸事故汙染飲用水水源。

第六十四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生態環境等主管部門,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地下水型飲用水源的補給區以及供水單位周邊區域的環境狀況和汙染風險進行調查評估,加強對影響飲用水安全的新物質的檢測和研究,篩選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並採取相應的風險防範措施。

第六十五條 飲用水應急水源或者備用水源的保護參照飲用水水源保護的相關規定執行。

第六十六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統籌規劃農業灌溉取水水源,加強灌溉水質監測與管理,禁止用未經處理達標的工業和生活汙水灌溉農田;避免在土壤滲透性強、地下水位高、地下水露頭區進行再生水灌溉;回灌用水水質應當嚴格執行國家相關標準,防止人工回灌引起的地下水汙染。

第六十七條 化學品生產企業以及工業集聚區、礦山開採區、尾礦庫、危險廢物處置場、危險廢物填埋場、垃圾填埋場等的運營、管理單位,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採取措施,防止地下水汙染,開展地下水水質監測,並保存原始監測記錄。

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等主管部門對前款規定的單位開展檢查的情況,公眾有權查詢。

第六十八條 加油站等的地下油罐應當使用雙層罐或者採取建造防滲池等其他有效措施,並進行防滲漏監測,防止地下水汙染。

禁止利用無防滲漏措施的溝渠、坑塘等輸送或者存貯含有毒汙染物的廢水、含病原體的汙水和其他廢棄物。

禁止在毗鄰江河、湖泊、水庫、運河、渠道、溼地、坑塘的區域和蓄滯洪區內建設垃圾處理場、堆放場和垃圾處理設施。

第六章 區域水汙染防治協作

第六十九條 省人民政府和有關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長江、太湖、淮河、京杭運河、洪澤湖、微山湖等跨省水體水汙染防治協作,共同預防和治理水汙染、保護水環境。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將跨省斷面納入水環境監測網絡,建立與長江三角洲及其他相關省市同級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的聯動工作機制,加強水環境信息交流和共享,依法開展生態環境監測、執法、應急處置等合作,共同處理跨省市突發水環境事件以及水汙染糾紛,協調解決跨區域重大水環境問題。

第七十條 省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完善省內重點流域、重點區域水汙染防治協作機制,組織協調相關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共同研究解決水汙染防治重大事項。

有關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跨行政區域水汙染聯防聯控機制,協同開展跨行政區域水汙染防治工作,實施聯合監測、共同治理、聯合執法、應急聯動、信息共享,協商處理跨行政區域的水汙染糾紛。

第七十一條 實行地表水行政區界上下遊水體斷面水質交接責任制度。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保證河流交接斷面水質達到控制目標要求。水質未達到控制目標要求的,責任方應當採取有效措施,限期達標。

以河流中心線為行政區劃界限的共有河段,由相鄰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共同承擔保護責任並採取有效措施,確保水質達到目標要求。

第七十二條 在流域上遊、下遊地區之間實行水環境區域補償制度,在確定的跨市河流交界斷面,根據水質達標等情況,實行雙向補償。具體辦法由省財政、生態環境等有關主管部門制定。

第七十三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生態保護的目標、投入、成效和區域間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區域協作等方式,建立健全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區域和江河、湖泊、水庫上遊地區以及有關生態保護區區域的水環境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逐步加大補償力度。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規定。

第七章 水環境風險監測預警與水汙染事故應急處置

第七十四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主管部門編制水汙染事故、飲用水安全突發事件、城鄉供水突發事件等相關應急預案,並定期進行演練,加強應急物資儲備,做好突發水汙染事故、飲用水安全突發事件、城鄉供水突發事件等的應急準備、應急處置和事後恢復等工作。

第七十五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制定預警方案,建立水環境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建設重要水體、重點排汙口下遊、重點控制斷面、地下水環境、汙水集中處理設施進出水自動監測監控系統,實現水質自動監測監控預警;在水體受到汙染,可能影響公眾健康和環境安全時,應當依法及時公布預警信息,啟動應急措施,必要時可以依法對排汙單位採取限制生產、停產等應急措施。

第七十六條 可能發生水汙染事故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製定本單位的水汙染事故應急方案,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有關主管部門備案,做好應急準備,並定期進行演練。化工、醫藥等生產企業和儲存危險化學品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按照要求配備事故應急池等水汙染應急設施和設備。

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發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水汙染事故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立即啟動應急方案,採取隔離等應急措施,防止水汙染物進入水體或者城鎮排水管網,並向事故發生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報告。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接到報告後,應當及時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並抄送有關部門。

第七十七條 水汙染事故、飲用水安全突發事件、城鄉供水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期間,生態環境、城鄉供水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開展相關資料數據收集工作;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後,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規定及時組織開展突發環境事件環境影響和損失評估工作,並及時向社會公布評估結果。

第七十八條 汙染水環境、破壞水生態,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汙染水環境、破壞水生態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設區的市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指定的部門、機構應當組織與造成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就損害賠償進行磋商。

地方人民政府依法獲得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管理和使用。

第七十九條 依法推行環境汙染責任保險制度。鼓勵和支持保險企業開發環境汙染保險產品,引導排放水汙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投保環境汙染責任險。鼓勵涉重金屬、石油化工、危險化學品運輸等高環境風險領域行業投保環境汙染責任保險。

第八章 法律責任

第八十條 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已有處罰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八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單位使用含磷洗滌用品的,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

第八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三十四條規定,未按照規定進行預處理,向汙水集中處理設施排放不符合要求的工業廢水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或者責令限制生產、停產整治,並處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

第八十三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九條第二款規定,未按照規定對醫療衛生機構、傳染病疫情防控期間集中醫學觀察點產生的汙水、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的排洩物,進行嚴格消毒,或者未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排入汙水處理系統的,由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或者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並處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逾期不改正的,處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造成傳染病傳播或者環境汙染事故的,由原發證部門暫扣或者吊銷執業許可證件或者經營許可證件;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八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第四十三條第四款規定,農業投入品使用者不及時清理、回收廢舊農用薄膜或者隨意棄置農藥、肥料等農業投入品的包裝廢棄物的,由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責令限期回收,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農業投入品使用者為個人的,可以處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

第八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第四十六條第二款規定,養殖尾水的排放不符合有關標準的,應當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可以處五萬元以下罰款。

第八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第五十二條第一款規定,在通榆河和本省行政區域內的長江、南水北調輸水幹線運輸劇毒化學品以及國家規定禁止通過內河運輸的其他危險化學品的,由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或者海事管理機構責令改正,處十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拒不改正的,責令停產停業整頓;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八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第六十二條第二款規定,損毀或者擅自移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地理界標、警示標誌、隔離防護設施的,由生態環境或者城鄉供水主管部門責令改正,可以處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八十八條 因汙染水環境、破壞水生態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侵權責任。

第八十九條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主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不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九章 附則

第九十條 本條例所稱入河排汙口,包括直接或者通過溝、渠、管道等設施向江河、湖泊、運河、渠道、水庫等排放汙水的排汙口。

第九十一條 本條例自2021年5月1日起施行。

相關焦點

  • 江蘇首次提出「河長」制 出臺《江蘇省水汙染防治條例》
    近日,《江蘇省水汙染防治條例》經江蘇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將於2021年5月1日起施行。該條例「第一次」提出了數個新說法。 第一次在法律層面提出「河長」制和「斷面長」制第十八條 「建立國家和省地表水控制斷面水環境質量改善責任體系。
  • 《重慶市水汙染防治條例》 有哪些特點和亮點?
    為了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水汙染和保護水生態,保障飲用水安全,維護公眾健康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重慶市水汙染防治條例
  • 《廣東省水汙染防治條例》發布 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北極星水處理網獲悉,《廣東省水汙染防治條例》已由廣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於2020年11月27日通過,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為強化對清潔生產的促進,條例呼籲,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鼓勵企業實行清潔生產,對為減少水汙染進行技術改造或者轉產的企業,通過財政、金融、土地使用、能源供應、政府採購等措施予以扶持。
  • 多舉措推進水汙染防治工作
    5月16日,三門峽市人大常委會環資工委主任趙瑞平帶領市人大執法檢查調研組一行16人,專題調研澠池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和《河南省水汙染防治條例》(簡稱「一法一條例」)貫徹執行情況,該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建華、縣政府副縣長李勇陪同調研。
  • 國家鼓勵支持科學進行水汙染防治 中國水汙染防治行業市場前瞻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水汙染防治是指對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的預防和治理。
  • 《水汙染防治法》知識解讀
    《水汙染防治法》知識解讀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導讀:新《水汙染防治法》基本知識。第一部分新《水汙染防治法》基本知識及亮點熱點解讀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新版水汙染防治法增加了關於實行河長制的規定,加強對違法行為的懲治力度等,為解決比較突出的水汙染問題和水生態惡化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武器,該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 執法檢查報告建議強化船舶水汙染防治
    新華社北京8月23日電(記者高敬、王子銘)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水汙染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23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報告指出,船舶水汙染物偷排超排現象較為普遍,港口碼頭接收轉運處置能力不足,船舶水汙染防治工作有待提升,建議強化船舶水汙染防治。
  • 江蘇蘇州市水汙染防治工作方案(附重點項目)
    詳情如下:市政府關於印發蘇州市水汙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市、區人民政府,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太倉港口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各直屬單位:  《蘇州市水汙染防治工作方案》已經市政府第53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以印發,請認真組織實施。
  • 省人大開展海洋環境保護和水汙染防治法執法檢查
    4月10日至12日,省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帶隊,赴寧波開展海洋環境保護「一法一條例
  • 山西省八項舉措聚力打好水汙染防治攻堅戰
    5月13日上午,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全省水汙染防治工作有關情況。省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我省水汙染防治工作,概括起來,集中體現為以下八個方面的措施:一是強化法規標準引領。《山西省水汙染防治條例(草案)》已完成專家論證、部門徵求意見等程序,省政府常務會議已經審議通過,即將提交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山西省汙水綜合排放標準》也將批准實施。
  • 水汙染防治「時不我待」
    張德江委員長指出,防治水汙染、保障水生態安全事關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事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要通過執法檢查和專題詢問,抓住水汙染防治工作的關鍵環節,加大水汙染防治工作力度。下功夫治理已發生的汙染,下功夫防止發生新的汙染,下功夫確保人民群眾飲用水安全,並切實動員全社會共同行動,使水汙染防治法真正得到貫徹落實,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積極貢獻。
  • 中國水汙染防治設備製造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20...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水汙染防治設備製造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20-2026年)可以幫助投資者準確把握水汙染防治設備製造行業的市場現狀,為投資者進行投資作出水汙染防治設備製造行業前景預判,挖掘水汙染防治設備製造行業投資價值,同時提出水汙染防治設備製造行業投資策略、營銷策略等方面的建議。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
    根據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目 錄第一章  總則第二章  水汙染防治的標準和規劃第三章  水汙染防治的監督管理第四章  水汙染防治措施      第一節  一般規定
  • 對我國水汙染防治策略的思考和建議
    這些流域紛紛舉行工業廢水達標的「零點行動」,淮河流域還制訂了《淮河流域水汙染防治條例》,國務院還在1996年明文規定,要採取堅決措施,取締和關停包括造紙、電鍍、製革、印染、煉焦等汙染嚴重的小型企業。應該說,政策之強硬、行動之轟轟烈烈、投資之巨大,都是我國水汙染防治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到1997年底,全國取締、關停的小企業達6.5萬家之多。  效果如何呢?
  • 5月1日我區水汙染防治亮新招!
    5月1日我區水汙染防治亮新招! _ 2020年1月17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水汙染防治條例
  • 吳河鄉三舉措抓好水汙染防治工作
    為加強全鄉水汙染防治,改善水資源環境質量,維護生態環境,吳河鄉高度重視,迅速響應,廣泛宣傳動員,採取有效措施,狠抓綜合管理,對轄區內水汙染防治工作進行了集中、重點整治。一是健全機制,夯實責任。全面落實水汙染防治領導幹部負責制,成立了由鄉長任組長的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完善了水汙染整治方案,將水汙染防治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指標,形成層層負責,群策群力,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大宣傳,營造濃厚氛圍。群眾是水汙染防治工作的主體,要想搞好此項工作,必須從根本上轉變群眾的思想觀念,讓更多的群眾參與到工作中來。
  • 北京曬水汙染防治「成績單」
    繼2017年之後,北京再次曬出各區水汙染防治成績單。2017年度,延慶、懷柔、密雲三區考核結果為優秀,門頭溝等六區良好,豐臺等六區合格,房山區不合格。北京市環保局將組織對房山區約談,並對其不達標流域內鄉鎮實施環評限批。
  • 西安加強水汙染防治 重大水汙染事件邀公眾參與調查
    集生態保護和休閒觀光於一體的灞渭溼地 記者謝偉攝  日前,《西安市水汙染防治工作方案》出臺,西安將爭取到2020年,使汙染嚴重的河渠數量大幅度減少,到2030年,讓全市水環境質量得到總體改善,渭河西安段水生態系統功能全面恢復。
  • 五大措施防治「三河三湖」水汙染
    五大措施防治「三河三湖」水汙染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新華社北京2月16日電(記者沈路濤周瑋)在16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環保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雖然「三河三湖」流域水汙染防治依然面臨嚴峻形勢
  • 《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
    自2015年4月國務院發布實施《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水十條》)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生態環境部會同各地區、各部門,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核心,出臺配套政策措施,加快推進水汙染治理,落實各項目標任務,切實解決了一批群眾關心的水汙染問題,全國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持續改善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