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流域氣候水資源圖揭示喜馬拉雅山區未來走向

2021-01-08 中國氣象局

  《喜馬拉雅氣候和水圖冊》封面圖   圖片來源:ICIMOD供圖

  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1)已經落下帷幕。眾心所向是:必須即刻行動,應對氣候變化。與世界上其他地區相比,問題對於山地國家來說顯得尤為緊迫。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相關報告,該地區是全球對氣候變化影響最為敏感的區域之一。

  由於氣候變化和消費增長,全球水資源正面臨日益增長的壓力。這一問題在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地區尤為突出,該地區是2.1萬人的家園,同時也是13億人的水源地——這一數字超過了整個歐洲的人口數量。然而,這些生活在全球人口最稠密、自然災害發生頻率最高、對氣候變化影響最敏感地區的居民,對山地氣候變化的知識以及氣候變化帶來的潛在影響卻知之甚少,抑或相關知識非常零散。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3個國際組織攜手製作了該地區首個氣候與水圖冊——即為政策制定者解決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問題而制定的指導手冊。這份名為《喜馬拉雅氣候和水圖冊:氣候變化對亞洲5個主要水系水資源影響》的圖冊於今年國際山地日(12月11日)在巴黎氣候大會周邊會議上發布,其相關製作機構包括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ICIMOD)、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下屬的一家合作中心GRID-Arendal以及挪威奧斯陸國際氣候和環境研究中心(CICERO)。

  作為該地區首開先河的資源狀況分析圖冊,該地圖集提供了氣候變化對該地區盆地5大主要水系——印度河、雅魯藏布江、恆河、怒江和湄公河——的綜合性、地域性影響。它利用地圖和圖表展示了隨著當地及下遊人口增長,該地區氣候變化現狀以及未來趨勢。

  在回復給記者的郵件中,ICIMOD執行主任David Molden強調了這份地圖冊的重要性。「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地區是全球最容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最貧困的地區,這份圖冊對這一地區的水資源現狀和未來命運進行了分析。」 Molden說,「此次圖冊中提供的基於科學研究的信息,有助於為該地區應對地球變化、採取必要行動提供解決對策。」

  基於喜馬拉雅適應氣候變化項目(HICAP)若干年來的研究成果,結合國際專家的外部評審,該圖冊包含了氣候變化對於該地區影響的新發現,其中包括:

  ·由於季風季節可能變得時間更長且更加反覆無常,降雨量可能會發生改變;

  ·極端降雨事件會有所減少,但卻可能變得更加猛烈、強度更大;

  ·冰川可能會進一步遭遇更嚴重的融化,在印度河盆地尤其如此;

  ·居住在冰川下遊附近的居民社區對冰川變化最為脆弱;

  ·儘管主要流域徑流量整體可以預測,但是河流徑流量可能存在很大變動,而且季風月到來前的降水也可能增多,這將會導致難以預測的洪水和乾旱事件發生的頻率,嚴重影響居民生計和生活安全,尤其是那些以河流灌溉為主的農業人口;

  ·溫度和降雨量的變化將會對一些受氣候支配的領域——比如農業、水資源和健康——產生嚴重及深遠的影響。

  針對以上特點,Molden表示,該圖冊提出了6項政策建議,包括為解決氣候變化影響的高度不確定性,制定和實施靈活、多樣的解決辦法;採取結構性和非結構性措施,為管理極端天氣加強區域合作與數據共享;通過流域治理保護喜馬拉雅山區生態系統,夯實水資源能力;把山地納入全球氣候變化重要議程之中。

  「山地及其作為全球水庫的重要性,應該被提到全球氣候變化議程的高度。」挪威外交部長B?尷rge Brende在該圖冊發布會上說,「喜馬拉雅氣候和水圖冊將有助於提高山地在全球氣候變化議程中的顯示度。」

  (來源:《中國科學報》2015年12月14日 第3版 責任編輯:王若嘉)

相關焦點

  • 黃河流域氣候及水資源變化現狀及預估
    目前,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已經遠超流域水資源的承載力,導致對地表水的過度利用和地下水的過度開採,人類用水已經顯著改變了流域的水循環及水資源格局。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處於乾旱半乾旱區,對氣候變化極其敏感,近年來氣候呈暖幹化是導致黃河流域徑流量明顯減少的原因之一。
  • 氣候變化與水資源安全
    氣象災害頻發降低了水資源的可利用性,導致我國北方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南方則出現區域性甚至流域性缺水現象。在未來氣候持續變暖背景下,未來我國水資源風險將會增加。  氣候變化與水資源量。20世紀50年代以來,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雙重因素的影響,我國北方水資源量明顯減少,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松花江、遼河、海河、黃河實測徑流量均呈下降趨勢,尤其海河和黃河下降明顯,減少近一半,海河流域氣候要素對河川徑流量減少的貢獻將近三成,黃河中遊貢獻近四成;遼河、松花江減少幅度次之,其中遼河流域氣候要素對河川徑流量減少的貢獻佔近兩成。
  • 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黃河流域水循環
    ,全球變暖背景下的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使黃河流域的水循環發生顯著變化,對黃河流域水資源量造成影響,也為黃河流域水資源管理提出了嚴峻挑戰。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水循環  呂美霞認為,黃河流域徑流量的改變既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同時又和人類活動關係密切。「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已成為影響黃河流域水循環過程及水資源演變規律的兩大關鍵因素。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黃河流域的氣候正在發生改變,進而影響水資源量的多少。
  • 水圈、水函數、空中流域及水資源
    在水流泥沙運動基礎理論上,建立了水沙兩相流的動理學模型,得到了泥沙顆粒濃度分布及速度分布公式,揭示了泥沙顆粒運動與清水湍流的不同特性。在泥沙學科拓展上,建立了流域泥沙動力學模型,實現了河道與流域過程的耦合,將泥沙研究從河流拓展到流域尺度。在工程應用上,圍繞黃河斷流、懸河決口、水土流失三大問題以及長江三峽泥沙問題、地震堰塞湖除險等工作,解決了關鍵科學技術難題。
  • 2018年海河流域水資源公報發布
    本站訊 日前,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正式發布《2018年海河流域水資源公報》,從水資源量、蓄水動態、供用水統計、水質概況等方面全面反映2018年海河流域水資源狀況。公報顯示,2018年海河流域降水量541毫米,屬平水年。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下全球植被變綠的水文效應及機理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楊永輝團隊與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張永強團隊合作,共同揭示了氣候變化下的四種植被-徑流關係模式及其驅動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Hydrology上。
  • 氣候變化影響下,水資源還夠用嗎?
    有研究表明,若全球升溫1.5 ℃ ,全球水資源短缺人口將增加4%;升溫2℃,全球水資源短缺人口將增加8%。 那麼,受氣候變化影響,與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水資源還夠用嗎? 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環的? 地球系統是由大氣圈、水圈、陸圈和生物圈組成的有機整體。
  • 農業資源中心等揭示氣候變化下全球植被變綠的水文效應及機理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楊永輝團隊與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張永強團隊合作,共同揭示了氣候變化下的四種植被-徑流關係模式及其驅動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Hydrology上。
  • 數據新聞|氣候變化影響下,水資源還夠用嗎?
    有研究表明,若全球升溫1.5 ℃ ,全球水資源短缺人口將增加4%;升溫2℃,全球水資源短缺人口將增加8%。  那麼,受氣候變化影響,與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水資源還夠用嗎?  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環的?  地球系統是由大氣圈、水圈、陸圈和生物圈組成的有機整體。
  • 為了緩解印度南部地區的水資源短缺,印度正在實施「北水南調」
    自然資源是指存在於自然界,能夠為人類當前和未來提供福利的物質和能量,根據自然資源的屬性,可以分為礦產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和生物資源等類型。自然資源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存在地區差異,有的地方自然資源分布多,有的地方自然資源分布少。此外,有些自然資源的分布也存在季節分布差異。比如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就存在十分明顯的地區差異和季節差異。
  • 《長江演變與水資源利用》英文版首發式暨長江水資源利用研討會在...
    由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副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陳進著的《長江演變與水資源利用》旨在研究長江自然演變與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關係,綜合地質、自然地理、生物、環境和水利工程等學科的知識,探討長江水系歷史演變、水資源開發利用和江湖綜合治理對流域生態系統產生的影響,提出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保護的戰略思路。
  • 屬熱帶雨林氣候的新加坡為什麼會水資源缺乏?
    新朋友點 ☝ 藍字 加關注      老朋友點 ↗ 右上角 分享水資源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之一
  • 「黃河流域水資源環境演化規律與可再生性維持機理」項目組科研...
    新時代,黃河流域構成我國重要生態屏障,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的地位十分重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實地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情況,多次就三江源、祁連山、秦嶺等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建設提出要求。
  • 青藏高原大型湖泊蒸發量分布及水資源總量獲揭示
    王賓賓供圖  6 月26日,《科學—進展》刊發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馬耀明研究團隊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青藏高原大型湖泊蒸發量空間分布及其水資源總量估算。結果表明,青藏高原湖泊蒸發水資源總量為每年517±21億噸,其中75個大型湖泊的蒸發水資源總量為每年294±12億噸。
  • 水資源危機,就在我們不遠處
    事實上,水資源短缺問題,就在不遠處。水資源短缺的事實世界資源研究所負責人2019年發布研究成果表示,1/4的人口面臨著水資源短缺問題,17個國家正面臨著「極度缺水」的壓力,隨著全球氣候變化造成的乾旱頻發正在不斷加劇。
  • 守護蔚藍星球需科學認知氣候變化
    全球增溫無一倖免,科學認知至關重要從19世紀後期開始,地球五大圈層均發生了明顯變化。雖然,從古至今氣候總在不斷變化,但是近幾十年或上百年的增暖是過去幾百萬年乃至更長時期內前所未有的。丁一匯介紹,現代的全球變暖是快速的。從1850年至1900年的50年間至今,地球增溫約1℃,尤其是最近50年的增暖速率超過了過去兩千年地球任何時期50年的增溫速率。
  • 氣候變化挑戰下,摩洛哥的水資源短缺
    ,並顯示該北非國家在水資源短缺和物質安全方面面臨嚴峻挑戰。(CMI)的一份新報告評估了摩洛哥的氣候變化,並顯示該北非國家在水資源短缺和物質安全方面面臨嚴峻挑戰。該研究於2月3日發布,其中包含有關摩洛哥氣候變化的新數據和地圖。
  • 受水資源和碳中和雙重約束 黃河流域煤電選擇艱難
    2020年12月,水利部印發《關於黃河流域水資源超載地區暫停新增取水許可的通知》,確定黃河流域水資源超載地區包括幹支流地表水超載的13個地市(涉及6個省區)、地下水超載的62個縣(涉及4個省區17個地市)。流經內蒙古、陝西、山西等八個主要省份的黃河,不僅是我國最重要的生態區域之一,也是最重要的能源基地、煤化工基地之一。
  • 我國水資源的分布、聚落選址、河口三角洲的成因
    ②原因:上遊修建水庫攔水、向流域外引水、生活生產用水增多,這都導致了河流流量的減少,河道變窄;沼澤溼地被開發為鹽田和魚塘,導致入海口處的河流分叉減少。(4)拉動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增加就業崗位,提高經濟收入。(5)①制約因素:水資源短缺,多旱澇、寒潮、風沙等災害。②應對措施: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和防護林體系,發展節水農業,加強災害的監測和預防,培育良種。
  • 城市環境所揭示水庫水位波動對水華藻類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水生態健康研究組(楊軍團隊)自2009年起在福建省沿流域人類活動強度(城市化)梯度建立水庫長期定位生態觀測站,重點對廈門4座水庫的水量、水質和浮遊生物動態開展了系統研究。通過周年數據分析發現,水庫浮遊生態系統伴隨水位月際波動呈現出顯著的穩態轉換。其中,低水位時期藍藻的優勢度和生物量顯著升高,擬柱胞藻、尖頭藻和微囊藻是最優勢的藍藻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