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鬧得轟轟烈烈的澳大利亞,山火未滅,又引火上身。
先是否認本國士兵對阿富汗平民的屠殺行為,要求中方為「不實誹謗」道歉。結果在輿論壓力下,澳軍方還是乖乖承認了罪行。
又被扒出在電視節目中公然辱華,以「武則天吃蟲子」形象醜化中國人。
圖源:海客新聞
接著,網上更是流傳出一段有關中澳貿易的電影片段。片中,澳大利亞人稱,他們每年在中澳貿易上砸了300多億,為保護自己不受中國的威脅。
這群人,不管躲躲閃閃,還是直言不諱,都流露出對中國近乎宗教般虔誠的畏懼。
圖源:微博@英國報姐
輿論升級後,紐西蘭,英國,法國都跑出來給澳大利亞幫腔,隊形整齊。
圖源:衛報
法國更是興師動眾,在外交部官網開了個Q&A問答。這寥寥數語卻頗值得玩味。
「中國發的偽造圖片和推特上的留言,非常令人震驚。可以說,這是對所有參加過阿富汗戰爭的國家的一種侮辱。」
看看,沒藏住吧?說漏嘴了吧?不過胖友,您這岔打得夠遠了。
眾所周知,澳大利亞和中國的貿易往來非常頻繁。2018-2019年,中國更是躍居榜首,成為澳大利亞最主要的貿易夥伴。
而近期這波衝突,讓中澳關係直降到建交50年來的最低點。人們禁不住問,印象中一向歲月靜好,袋鼠滿地跑的澳大利亞,為什麼不滿足於紅酒,葡萄,羊毛,留學,旅遊貿易,鼻青臉腫也要爭當「擰巴先鋒」呢?其實,事情遠比想像得有趣……
歷史上,英國有向北美輸送流放犯人的習慣。但美利堅合眾國成立之後,英國的望遠鏡瞄準還是一片混沌未開的澳大利亞,轉頭給犯人換了船票,讓他們在南半球下船,瘋狂搞基建。這些犯人便順理成章成為第一代移民。同時,英國在澳大利亞暢行無阻地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
二戰後,在英式政治的統治下,澳大利亞迅速發展工業,成為一線巨星。
怎麼樣,是不是有點眼熟?其實,澳大利亞和美國發家的那一套很像。光靠土著經營,很難創造出現代化國家,因此引來了歐洲殖民者的發現,入侵,殺戮,重建……
不難想像,擁有這種「童年」的澳大利亞,血管裡流淌的就是歐美血。
澳大利亞土著 (圖源:Pinterest)
冷戰以後,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組成了一個秘密團夥,
名為「五眼同盟」。為什麼非得是這五個國家呢?難道是選秀選出來的嗎?
因為他們是同宗同族的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人種,語言也非常相似,政治方面更是你儂我儂。有多誇張呢,舉個例子。二戰時期,英法聯軍攻打大沽炮臺。本來,美軍是旁觀的,只在附近走動觀察,卻突然下令開炮,支援英法聯軍。解釋原因時,美軍稱,這是「血濃於水(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五眼聯盟
「五眼同盟」之間分享的情報,都裝在密封資料袋裡,像高考考卷一樣,外界根本不知道是什麼。
然而,行為總會戳穿不能說的秘密。自從2018年,美國向中國發起貿易戰後,其他五眼聯盟國也坐不住了:澳大利亞封禁中興和華為的5G科技;孟晚舟被扣在加拿大;英國後腳跟上,積極響應美國抵制華為的號召。
圖源:CNBC
想想,五個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連政策也跟複製粘貼似的。
但誰能大膽想到,澳大利亞整個國,其實都是複製粘貼的?
前 方 高 能 預 警 !
有網友扒出來,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US Security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網上,有一家神秘的「澳大利亞聯邦有限公司」。公司註冊於1933年,公司地址是澳大利亞駐美大使館,註冊人是使館經濟參贊。國徽還在美國註冊成了商標。
澳大利亞這一頓操作,讓人發笑。就算你再奴顏媚骨,也不至於一起組個方塊隊,大使當引領員,到美國賣證券吧?還有沒有基本常識,還有沒有……說不下去了。
既然法國外交部已經急著為阿富汗戰爭的戰犯國伸冤了,那就聊聊澳大利亞的「擰巴」,究竟是怎麼生根發芽的。
以戰爭為名,美軍駐紮阿富汗駐紮了19年之久,也快把阿富汗當成他們自己的家了。西方媒體無法解釋,怎麼有那麼多的塔利班打不完(難道不能消消樂一下嗎)。因為,這背後更多的事情,是美國無法開口的:以此為據點,開拓亞洲腹地。
為給自己保駕護航,美國打算培養一支長期聽話的隊伍。而澳大利亞顯然是非常合適的選擇。原因之一,不用說,他們「血濃於水」的兄弟情。其次,美國的資本力量早已浸透並控制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政客若想拿到錢,光服從命令是不夠的,還要效勞金主爸爸。
於是,澳大利亞奔波在美國和阿富汗的戰場,獻上自己的輪胎,磚瓦,槍炮,給美國助跑。根據澳洲國防部的報導,本來就資源不多的澳大利亞,投入阿富汗戰爭的錢竟然有60億。
圖源:澳大利亞國防部
不只經濟,在國家安全上,澳大利亞也非常依賴美國。二戰後,英國實力衰敗,澳大利亞失去了保護,轉機投靠美國。而這時,印尼力量壯大,並開始對外擴張。薄薄一水之隔,誰也說不準哪天就越界了。
同樣在亞洲,中國實力的膨脹,也讓澳大利亞感到空前的壓力。
至此,澳大利亞由緊張地追隨美國,到麻痺地追隨美國——它已經成為了美國的忠實萌(傀)寵 (儡)。
但是,澳大利亞和中國那些友好的貿易往來,是怎麼回事呢?
因為澳大利亞的地緣,實在不及格……作為一顆孤單南半球,和歐洲沒法抱團,和美國隔海都望不到。其次,南半球氣候惡劣,季風猛吹著,沒有北半球那樣的便利、安全的海上航線。
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期望和相對較近的中國套套近乎,發展經濟。當然,能登上大雅之堂的,也就這些了。
所以,雖然自稱「南半球老大」,澳大利亞仍然是個沒有靈魂的追隨者。
收拾局面的人遲早都會來的 —— 某不知名博主。
根據《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12月2日報導,澳洲前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在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對他的採訪中,悟出了一些不得了的事情。
他表示,莫裡森總理就該跟日本學學。因為過去的三年,他做得最欠妥的地方,就是和這群澳大利亞保守黨,每天浮想聯翩,對中國產生了太多想法,卻拿不出一個策略來支撐。
再看日本,和澳洲情況十分相似:日本是美國在亞洲最親密的盟友,美軍在日本大量駐軍。日本和中國在南海存在諸多衝突。日本和中國有密切的經濟聯繫。
再聯繫日本兩任首相的做法,不難發現,他們和中國維持關係的秘訣就是:多做事,少說話。
圖源:參政消息
其實小編認為,澳大利亞需要學會的是怎麼去說話。再沉默的人,也有開口的時候。到那時,話說得多少不能解決什麼問題。恰當、合理地正視歷史,特別是面對被戰爭傷害過的人,才能在世界關係中樹立威信。
畢竟,南半球的風浪再大,寒流再猛,從抄起傢伙,開始站隊起,澳大利亞再也不是一個孤立的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