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綜據英國《每日郵報》7月23日報導,英國康沃爾郡一處海灘上出現「不速之客」,大量半透明凝膠狀水母被衝上岸,有的巨大如垃圾蓋,引得民眾一片恐慌,驚呼「異形入侵」。
據悉,當地時間7月21日,一隻巨型水母被海水衝上岸,一位名叫託尼•費希爾(Tony Fisher)的男子用視頻記錄下這一幕,並將其上傳至網上。最新上傳的一則視頻中,則有大量水母出現在海岸上,場面十分壯觀。
據了解,水母是一種無脊椎肉食動物,早在5億多年前,它就已經漂浮在海洋裡了。其身體的主要成分是水,體內含水量一般可達90%以上,沒有骨骼與大腦,只有簡單的感應器官。稜皮龜與太陽魚是其天敵,然而它們很難辨認水母與塑膠袋,常常因為誤食垃圾,阻塞到消化道最終飢餓而死。
水母的外形似傘,長有很多須狀觸手,觸手上的刺細胞會釋放毒素,一旦被叮蟄到會迅速麻痺而死。因此專家提醒,若不小心被水母蟄到,可通過塗抹剃鬚凝膠或布洛芬凝膠來緩解疼痛與腫脹,不可輕信網傳的撒尿法。儘管這個時節的水母均屬海月水母,體形較小且毒性弱,但是死掉的水母也有可能蟄到人,所以千萬不要隨便觸摸岸邊的水母。
連結+
池塘裡有水母?「幾乎透明,指甲大小的東西,一張一合的。」7月17日早上,義烏市蘇溪鎮一市民在村子的池塘遊泳時,意外發現了這群小生物。根據義烏市水務局漁監站站長金益福仔細辨認,這就是有著「水中大熊貓」之稱的桃花水母。
爆料市民稱,17日早上,他在村子裡的池塘遊泳時,在岸邊發現的這群水母:「特別小,顏色也特別淺,周圍還有觸角。」一起遊泳的幾個同伴表示沒見過這樣的水生生物。
傍晚,經過數小時等候,還是在上午發現的那個角落,記者再次見到了這群小生物:三五成群的淡白色,體內還有幾根白色的觸鬚,一張一合地在水中遊動。
在記者所拍攝的視頻中見到這群小生物後,金益福馬上說出了這群水母的名字:桃花水母。「桃花水母對水質要求很高,通常生活在較乾淨的水質中,這幾年義烏五水共治成效越來越顯著,水質改善之後,桃花水母在義烏也有發現。今年出現了,明年基本不會在同一口池塘中發現,從以前幾次發現來看,桃花水母在義烏出現也沒有任何規律。」金益福看著這些小水母告訴記者。
據了解,桃花水母為世界級瀕危物種,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有「水中大熊貓」之稱。100多年來,全世界只發現桃花水母11種,中國分布9種。桃花水母對水環境的要求極高,適宜其生存的水域必須無毒無害、潔淨,且多呈酸性。桃花水母常出現在溫暖的水域中,溫度至少為25℃,但水溫不能高於32℃,以每年6-10月的夏秋季節出現最多,桃花水母出現時間也極短,突然出現後經數日或十數日後又悄悄地消失。
在我國的歷史書籍上,也有著多次桃花水母的發現記錄。1609年(明萬曆三十七年)《歸州志》中有「桃花魚」的記載,這是世界上桃花水母最早的記錄。每到暮春,桃花怒放時,它們就相繼出現。桃花水母有粉紅色的生殖腺,透明的傘頂,在水中浮沉漂蕩,有如落水桃花,因此,中國古代稱它們為「桃花魚」。
金益福表示,這次發現的水母不用刻意去處理或者保護,因為桃花水母是水螅體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變成的,一年當中只出現幾周或稍微更長的時間,其餘時間均為水螅體附著在水底,「水質變好是桃花水母出現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