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燃煤發電系統 推動清潔能源發展

2020-12-06 騰訊網

隨著我國電源結構的變化和燃煤發電容量及參數的提高,燃煤發電系統內部結構日趨複雜,外部資源環境條件更為多變,承載的功能日益豐富,實現高效清潔的燃煤發電面臨重大的理論和技術需求。在國家973計劃「燃煤發電系統能源高效清潔利用的基礎研究」(項目編號:2015CB251200)的支持下,華北電力大學校長楊勇平教授團隊針對我國燃煤發電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從關鍵單元、過程和系統耦合的角度,發展高參數燃煤發電機組高效、清潔運行的新理論和新方法。該項目開展的基礎研究及應用基礎研究,有望在熱力學系統分析、高效清潔燃燒、極端條件下的傳熱傳質和複雜過程多相流動等學科方向取得突破,發展大型複雜能源動力系統的能效提高與清潔排放的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為確保我國燃煤發電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奠定更為堅實的科學基礎。

一、高參數鍋爐多場協同機理研究

針對高參數鍋爐高效清潔燃燒特性與多場協同機制的特性規律研究,開展了高參數鍋爐爐膛內氣固多相燃燒的空氣動力場、溫度場、氧量場合固相濃度場的多場協同機理研究。開發了高參數鍋爐燃燒器區域火焰、溫度場、氣體組分場的視覺化多場協同測量方法,對某600MW燃煤鍋爐的低NOx旋流燃燒器的燃燒特性與多場協同特性進行了測量研究。

在清潔排放方面,針對鍋爐氮氧化物的控制,在低氮燃燒與SCR脫硝系統間快速響應調控機制方面進行了研究,已經獲得變負荷變煤種對燃燒條件的影響規律、SCR與SNCR相互耦合影響機制。在氮氧化物與汞聯合脫除機制方面,已經完成一體化脫除催化劑的研製、催化劑抗中毒性能的研製、脫硫漿液脫汞性能的研究。在多場協同高效清潔燃燒條件下,研究了水冷壁附近氣固兩相流場、組分和溫度場分布特性以及對高溫腐蝕的影響,並提出了低氮燃燒條件下的高溫腐蝕防治技術。提出了燃燒器優化以及增加貼壁風防止水冷壁高溫腐蝕的方案。開發了一套可攜式火焰測量及煤質辨識系統,實現了鍋爐煤種差異和負荷多變條件下大尺度燃燒空間中多變煤質的在線辨識。有望揭示高參數鍋爐多場協同機理、提出精密組織方法,實現鍋爐高效清潔燃燒;通過多場協同實現鍋爐安全高效清潔多目標燃燒過程優化控制。為降低高參數鍋爐燃燒過程中能量損失,汙染物排放水平和燃燒安全性提供理論指導,並為該項目研究成果推廣應用到高參數鍋爐燃燒過程節能減排奠定基礎。

二、超臨界水黏度和比定壓熱容實驗測量系統

基於毛細管法和流動型量熱法建立了超臨界水黏度和比定壓熱容的實驗測量系統,並進行了初步測試,獲得了超臨界水部分工況的比定壓熱容數據。將分子自由體積理論和模式耦合理論相結合,建立了適用於跨臨界區域水黏度的推算模型,對多種滷代烴製冷劑的黏度進行了計算,驗證了其適用性和精確度。

完成了積灰發射率測試平臺的搭建,獲得了積灰光譜發射率的初步實驗數據。初步建立了積灰光譜發射率的理論計算方法,對於一般工況的發射率進行了初步的計算。開發了能夠有效模擬化學反應的分子動力學程序,對金屬在超臨界水中的氧化腐蝕現象進行了模擬,分析了超臨界水中的金屬氧化反應機理。搭建了鍋爐管材在超臨界水中氧化的試驗系統,針對超臨界鍋爐變工況運行條件下的鍋爐管材腐蝕進行了實驗,分析了氧化膜的微觀結構特徵。改進了超臨界水流動與傳熱試驗系統,並完成了超臨界CO2流動與傳熱實驗系統的搭建;進行了大長徑比垂直上升管內超臨界流體傳熱特性實驗,分析了超臨界流體傳熱惡化的影響建立鍋爐燃燒和鍋側水循環的穩態爐鍋傳熱耦合模型,對不同負荷工況進行計算和驗證,計算了爐鍋傳熱耦合中結渣過程。可望在高參數機組水工質熱物性參數的描述方法、爐內積灰輻射和導熱特性的預測理論、鍋爐管材在超臨界水中的氧化反應機理、超臨界水傳熱惡化機理及水動力設計準則、變負荷爐-鍋傳熱匹配優化方法等方面取得創新性進展,為高參數機組高效、安全、清潔運行提供理論依據和指導。

三、綜合防凍經濟運行方法

發展間接空冷系統流動傳熱計算和實驗手段,同時考慮空氣和水側換熱,系統揭示環境風場影響機理,開發了兼顧防凍和機組能效的運行策略,從循環水側和冷卻空氣側提出綜合防凍經濟運行方法。建立了適應複雜環境風場和風機群氣動性能的大尺度空冷換熱器布局設計方法,開發多種新型冷端換熱系統傳熱表面。建立了冷端傳熱系統環境風場主動誘導調控方法,發展系列風場誘導調控技術。研究了多冷源的耦合機制及其熱負荷配比優化以及我國多冷源形式及冷卻方式的自然環境適應性原則,開展乾濕聯合冷卻系統熱力性能實驗研究。揭示燃煤發電熱電多聯產過程冷端系統的時變特性和變工況特性,探索多聯產冷端、機組熱力系統與吸收式熱泵的耦合機理。

四、燃煤發電系統瞬態模擬平臺

針對燃煤發電系統,基於各設備結構、物理過程、空間布置、邊界條件,考慮設備和系統的蓄熱、蓄工質、非穩態流動換熱特性,採用GSE軟體建立了某600MW和1000MW燃煤發電系統各熱力設備瞬態模擬平臺及相應熱力系統瞬態模擬平臺。

基於各熱力設備瞬態模擬平臺,開展了不同入口參數變化幅度、變化方式和變化速率下各熱力設備瞬態特性研究,獲得了其熱力參數的瞬態過程變化規律及動態響應時間。基於熱力系統瞬態模擬平臺,開展了不同變負荷方式、變負荷幅度和變負荷速率下的系統瞬態過程能耗特性研究,獲得了不同變負荷過程中系統瞬態過程能耗特性變化規律。

構建了全廠協調控制系統的熱工控制模型,開展了不同控制策略下瞬態過程能耗特性研究,獲得了不同給水控制方案下控制策略對熱力系統瞬態過程能耗特性的影響規律。針對瞬態過程中熱力設備金屬溫度劇烈變化的問題,建立了其內外壁溫差引起的熱應力模型;對過熱器管壁進行了熱應力分析,獲得了過熱器入口煙氣和蒸汽參數變化時壁面材料的熱應力變化規律,為瞬態過程熱力設備的壽命分析奠定了基礎。對當前煙氣汙染物脫硝、脫硫和除塵工藝進行了調研,獲得了各脫除效率的範圍及其影響因素,著重分析了變負荷瞬態過程煙氣溫度變化對脫硝效率和除塵效率的影響規律。完成了動態非對稱撞擊流相關的模擬計算與實驗臺架設計。

通過數值模擬確定了撞擊流反應器的結構特徵與其持續時間的關係,獲得了動態非對稱撞擊流中的流場瞬態特性。搭建了動態非對稱撞擊流反應器,實現流量的交替變化。設計搭建了含水煙氣的換熱特性實驗臺,通過該實驗臺獲得了不同煙氣入口參數時煙氣換熱器對流換熱係數和冷凝水率的變化規律,同時獲得了加灰對換熱器特性的影響規律。在對現有主流技術的燃煤電站汙染物脫除能耗分布分析的基礎上,從系統層面對各汙染物脫除單元進行了優化集成,提出了一種燃煤電站汙染物脫除與煙氣餘熱利用一體化系統,並完成餘熱利用與汙染物脫除現場試驗臺設計。

五、太陽能燃煤互補發電系統研究

研究了不同太陽能集熱器集熱方式在不同氣象條件下的光熱轉換、傳遞的穩態及動態熱力特性,開展了集熱單元的光熱轉換機理研究。研究了太陽能引入對燃煤發電系統流程及系統性能的影響規律,建立了太陽能–燃煤發電互補系統模型,研究了不同集熱場熱輸入對關鍵參數及系統性能影響規律,開展了開展了槽式、塔式式太陽能輔助鍋爐及汽輪機系統性能研究。

研究了太陽能–燃煤互補發電系統能源貢獻定量表徵方法,從能量品位概念出發,提出互補發電系統能源貢獻定量表徵方法,研究了塔式太陽能輔助燃煤發電系統光煤貢獻度評價方法,從而給出互補系統太陽能與化石能的合理分攤方法。研究了太陽能–燃煤互補集成機理,研究壓力㶲對熱能品位的影響,給出基於壓力㶲的熱能品位特徵式,發展熱能品位表徵。針對光煤互補發電系統,研究互補㶲損失減小與太陽能淨輸出功的相互關係,建立以聚光比、品位匹配為主要特徵變量的互補方程;建立了太陽能與燃煤電站協同發電的變工況全流程模型,研究了協同系統相互耦合、相互作用的運行機制以及太陽能與燃煤互補系統的響應特性。搭建了蓄能系統、菲涅爾集熱系統、多並聯管路系統等實驗平臺,開展了部分關鍵單元實驗研究,研究了部分旋轉跟蹤槽式主動調控集熱技術,並已獲取部分冬季工況運行初步結果。

該項目以我國電力能源中居核心地位的燃煤發電為對象,揭示高參數鍋爐氣固多相燃燒的空氣動力場、溫度場、氧量場和固相濃度場的多場協同機理,提出精密組織方法,實現適應大尺度燃燒空間和煤種多變、負荷多變等需求的鍋爐高效清潔燃燒;通過多場協同控制爐膛高溫腐蝕、積灰結渣和汙染物生成,實現鍋爐安全高效清潔多目標燃燒優化控制。揭示金屬在超臨界水中的氧化反應機理,提出超臨界鍋爐氧化膜脫落的預防和應對措施;揭示超臨界流體傳熱惡化發生的機理以及積灰、氧化膜和機組變工況運行條件下的傳熱規律,為燃燒與水動力的優化匹配和高參數機組高效、安全運行提供科學依據。發展大規模冷端能量集中高效釋放和餘熱梯級利用的設計理論;提出適應複雜環境氣象條件的冷端換熱裝備傳熱面結構和布局優化方法以及燃煤發電機組多冷源耦合匹配與集成原則;開發大機組冷端餘熱高效梯級利用技術。建立熱力系統與控制系統耦合的變負荷優化運行策略;建立煙風和工質能量傳輸和熱功轉化的多過程耦合匹配與流程重構方法,實現高參數燃煤發電高效熱功轉換和多品味熱能的高效梯級利用。發展以全工況優化為目標的太陽能–燃煤互補發電系統優化設計方法;提出互補發電系統不同能源貢獻度的定量表徵方法。在關鍵單元、過程和系統不同層面上取得燃煤發電高效清潔協同關鍵技術的突破,為確保我國燃煤發電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奠定科學基礎。

首席科學家介紹

楊勇平,1967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兩次擔任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入選國家教育系統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國家科技管理部門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

長期從事熱力學理論、節能理論與方法、先進能量系統集成與優化、電站空冷技術、多能源互補系統、潔淨煤發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作為首席科學家主持國家973計劃項目2項,主持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重點聯合基金項目、高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項目等多項國家和電力行業重大重點科研項目。出版專著2部,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中國電力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中國電力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

相關焦點

  • 華能成為清潔高效燃煤發電技術創新和循環經濟發展實踐的排頭兵
    在這片生機盎然的圖景中,華能深度融入浙江地域發展,綠色步伐遍布灘涂、山川與海洋,成為清潔高效燃煤發電技術創新和循環經濟發展實踐的排頭兵,構建起能源多元供應體系,為保障能源安全、推動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助力長江大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貢獻著源源不斷的「華能力量」。
  • 2020年清潔高效燃煤發電技術會議
    「十四五」煤電行業面臨高質量發展需求,在嚴控煤電規模大背景下,為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以創新驅動,基於環境、經濟、社會的綜合效益,研發推廣清潔高效燃煤發電技術。響應國家大力加強技術創新的戰略需求,中國動力工程學會環保技術與裝備專業委員會計劃於11月27-28日在上海召開「2020年清潔高效燃煤發電技術會議」。
  • 全國人大代表李永萊建議:提高電能替代,推動能源綠色清潔發展
    工人日報客戶端5月25日電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保障能源安全。全國人大代表、國網黑龍江省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李永萊建議,加快推進能源綠色轉型、低碳清潔發展。加快推進電能替代,提高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
  • 我國啟動國家700℃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創新聯盟
    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記者 王優玲)記者23日從國家能源局獲悉,我國依託能源行業、材料行業和科研機構,正式組建和啟動了國家700℃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創新聯盟,我國能源行業技術進步又邁上一個新臺階。
  • 2020年清潔高效燃煤發電技術會議-北極星電力會展網-電力行業品牌...
    關於召開2020年清潔高效燃煤發電技術 會議的通知各有關單位: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建設。
  • 廣州發展董事長伍竹林:以清潔能源護航綠色發展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作為區域發電龍頭企業,廣州發展近年來的發電結構正在發生質的變化,傳統火力發電裝機由燃煤機組向燃氣機組轉變,以風力和光伏發電為主的清潔能源裝機規模成倍增長。對於未來的發展,廣州發展董事長伍竹林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公司近年來向清潔能源供應商轉型取得一定成效,新能源裝機規模大幅增長,項目管理經驗不斷增加,未來將繼續加大新能源投資力度,圍繞建設華南地區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型清潔能源供應商的目標,全面完善清潔能源產業體系,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優化,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提供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
  • 中國正式啟動700℃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研發計劃
    新華網北京6月24日電(記者王優玲)中國於24日正式啟動700℃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研發計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劉鐵男表示,能源行業要樹立高度憂患意識,下大力氣推動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實現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的變革,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國家能源局24日組織召開了國家700℃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創新聯盟第一次理事會和技術委員會會議。
  • 超超臨界發電技術時代來臨 重大創新蓄勢待發
    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呼喚「超超臨界」  「現在國家提出的推動能源革命,我覺得這不是革煤的命,不是去煤化。」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教授毛健雄在會議上強調。記者注意到,《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 (2014~2020年)》中提出「堅持發展非化石能源與化石能源高效清潔利用並舉」的要求。
  • 讓高質量發展「風光無限」——酒泉市清潔能源發展紀實
    讓高質量發展「風光無限」——酒泉市清潔能源發展紀實圖為敦煌百兆瓦熔鹽塔式光熱發電站航拍圖。 周斌全敦煌百兆瓦熔鹽塔式光熱發電站吸熱塔。近年來,面對新能源產業發展困境,酒泉市重新審視清潔能源發展目標,先後完成了酒湖直流輸電工程及配套調相機工程、河西750千伏第三回線加強工程、肅州區微電網示範項目、清潔能源供暖工程;組織實施了新能源企業大用戶直購電交易、甘肅電投常樂電廠一期2×100萬千瓦調峰火電項目、國家首批光熱示範項目、中能智慧網域大規模儲能電站等重大能源項目。
  • ...綜合能源發展規劃(修編版)》:到2020年生物質發電(含垃圾發電...
    北極星固廢網訊:日前,山西省「十三五」綜合能源發展規劃(修編版)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第二次公示。根據《山西省「十三五」綜合能源發展規劃(修編版)》,山西省將培育生物質能發電。在晉中、運城、長治、臨汾、忻州等生物質資源豐富的地區,大力推進生物質能熱電聯產。合理布局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優先鼓勵在11個地級市、11個縣級市及部分人口規模較大的縣、區布局垃圾焚燒發電項目。
  • 科學高效開發利用地熱資源推進清潔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
    國宏集團主要負責同志表示,下一步,國宏集團將充分發揮國有資本引領示範作用,全力支持洛礦地熱公司開展洛陽地熱資源開發利用,以青年人才公寓項目為支點,儘快落實一批地熱開發項目,推動洛陽地熱開發和清潔供暖事業高質量發展,為洛陽市實現「天藍、地綠、水清」目標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 火力發電空間有限 清潔能源發電潛力無限
    因此,可再生能源擠壓火電的發電空間是未來的必然趨勢。火電行業也將面臨改革和轉型,而這些變革會成為今後2至3年市場重要的投資機會。  ●在2018年,對於火電的投資機會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1。煤電聯動和電價上漲;2。熱電聯產,響應政策;3。生物質發電,燃煤替代;4。電力國企改革,增厚業績。
  • 生物質燃煤耦合發電技術應用現狀及未來趨勢
    2016年12月20日國務院下發了《「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提出了大型發電集團單位供電CO2排放控制在550g/(kW·h)以內的目標[1],這給煤炭發電企業帶來巨大的壓力。因此,尋求一種清潔、綠色、高效、環保、可再生的煤炭替代型能源已成為煤炭發電企業及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必須解決的問題。
  • (受權發布)《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
    建立健全與能源儲備能力相匹配的輸配保障體系,構建規範化的收儲、輪換、動用體系,完善決策執行的監管機制。  完善能源調峰體系。堅持供給側與需求側並重,完善市場機制,加強技術支撐,增強調峰能力,提升能源系統綜合利用效率。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合理布局天然氣調峰電站,實施既有燃煤熱電聯產機組、燃煤發電機組靈活性改造,改善電力系統調峰性能,促進清潔能源消納。
  • 《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發布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綠色能源技術創新體系,全面提升能源科技和裝備水平。加強能源領域基礎研究以及共性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強化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著力推動數位化、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與能源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技術的融合創新,大力發展智慧能源技術,把能源技術及其關聯產業培育成帶動產業升級的新增長點。——推動能源體製革命,打通能源發展快車道。
  • 行業觀察丨探尋燃煤發電廠循環經濟轉型之路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電力體制改革和煤炭去產能的不斷深入,以及環保治理的持續推進,煤電以數量的外延發展和規模提升來獲得效益的傳統經營模式已經不適應當下能源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只有著力於創新轉型與綠色發展,系統控制成本,培育資本運營能力,才能增強企業競爭力,而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
  • 《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發布 促進燃料電池汽車發展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2月21日發布《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白皮書指出,依託「網際網路+」智慧能源建設,探索能源生產和消費新模式。加快智能光伏創新升級,推動光伏發電與農業、漁業、牧業、建築等融合發展,拓展光伏發電互補應用新空間,形成廣泛開發利用新能源的新模式。
  • 歐洲多國計劃關閉燃煤電廠,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大發展
    4月份,奧地利最後一家燃煤電廠關閉——位於奧地利東南部,過去34年一直在向附近城市供電、供暖;希臘、荷蘭、芬蘭、匈牙利、丹麥也計劃在今年內放棄燃煤發電,法國則計劃加快實施「無煤化」並希望在2023年底關閉燃煤設施。葡萄牙在2020年上半年的煤炭產量下降了95%,並提前關閉了伊比利亞燃煤工廠。
  • ...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發布|建議電力發展需統籌生物多樣性保護
    統籌光伏發電的布局與市場消納,集中式與分布式並舉開展光伏發電建設,實施光伏發電「領跑者」計劃,採用市場競爭方式配置項目,加快推動光伏發電技術進步和成本降低,光伏產業已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完善光伏發電分布式應用的電網接入等服務機制,推動光伏與農業、養殖、治沙等綜合發展,形成多元化光伏發電發展模式。通過示範項目建設推進太陽能熱發電產業化發展,為相關產業鏈的發展提供市場支撐。
  • 超超臨界技術發展方向出爐!將成為燃煤機組減排的主要技術路線
    當前,我國超超臨界發電技術已進入更加注重自主創新、更加智能優化控制、更加清潔低碳環保的新階段。面對煤電行業當前遇到的新問題,中國電力科技網主任魏毓璞在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迎接這種挑戰,煤電行業只能走更高效、更清潔、更靈活道路,這也是超超臨界技術今後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