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是什麼?
從概念上來說,電是靜止或移動的電荷所產生的物理現象,是能源的一種表現形態。一般而言,電是由一次能源轉化而來的,所以常常把電能歸屬於二次能源的一種。
當然了,我們用到的電可不是憑空產生的,目前常見的發電形式,主要有火電,水電,核電,風電和光電等。其中,火電汙染最大,核電相對汙染小,水電、風電、光電無汙染。所以為了實現「綠水青山」的小目標,在十四五規劃期間,我們國家會大力發展新能源,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系統中的佔比。2019年全年,我們國家總用電量7.2萬億Kwh(度),在這裡也提醒大家,生活中一定要節約用電哦!
相信很多朋友都會很好奇:電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我們來看一組短片吧:
當然了,習慣了有電的生活,大家有沒有想過,沒有電的生活會怎樣?我猜啊,大部分年輕同志對沒有電的生活描述應該都是下面這樣子的:
男:好煩啊,我們這棟樓停電了。衣服放洗衣機洗了一半,晚飯也剛放進微波爐裡加熱,現在好咯,只能叫外賣了。
關鍵的是手機也快沒電啦,怎麼辦,剩餘的電量不夠玩的啊,都不敢刷都抖音了。剛剛翻出來一個充電寶,也是沒電,停電好難受啊。
女:哈哈哈,趕緊給物業打電話,問問看為啥停電
男:電話打過了,說是正在安排人員搶修,大概要一個多小時。大半夜的,也是辛苦他們了。
先不聊啦,我點根蠟燭看看書,好久沒有靜下來讀書了,這次停電倒是一個不錯的機會。等會我拍照發朋友圈,記得點讚啊~
女:秉燭夜讀,哈哈哈,一定一定~回聊
不得不說啊,現在的生活可以說一天都離不開電,沒有電的生活,洗衣服、做飯、洗漱等很多事情都會受到影響,可以說整個人都會缺乏安全感。
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古代在沒有電的情況下,人們如何度過黑暗的夜晚呢?
首先來說,像古裝劇裡那樣燈火通明的古代夜生活一般是不常見的。古時候比較常見的照明工具是蠟燭和油燈,而無論是哪一種,價格都相當不菲,一般只有王公貴族才能天天用,一般家庭是用不起的。再加上古代宵禁令的實施,大部分人天黑之前就開始準備晚飯,吃完飯差不多就上床睡覺休息了。
雖然古代照明條件匱乏,但是人們依然能從中找到許多樂趣。古人夜間很喜歡到戶外,享自然山水之樂,無數千古名篇就這樣橫空出世,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有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蘇軾的」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杜牧的」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當然了,大概從宋朝開始,由於經濟繁榮,燈具成本大幅降低。夜市日漸興起,人們的夜生活也逐漸豐富起來。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北宋歐陽修的《生查子》,就挑明了當時的夜市盛況。在宋朝,東京、臨安等繁華大都市幾乎可稱作「不夜城」:「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耍鬧去處,通宵不絕。」足以看出當時夜市一片熱鬧的景象
關於宵禁令:「宵」就是夜晚,「禁」是禁止。宵禁就是禁止夜間的活動。宵禁令的實施有多重意義所在,首先是為了防火防盜;其次,若處於戰爭時期,敵軍奸細或者奇襲部隊也會選擇在晚上潛入。另外,當災荒和戰亂發生時,會導致大量流民出現,夜間若沒有宵禁管理,流民一窩蜂乘虛而入,將會對政權造成極大威脅。實行宵禁制度,派人不間斷巡邏,便能防患於未然。
「十四五」將至,光伏新能源發展前景廣闊,但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作為我國優秀的可再生能源企業,英利能源還將以「生產老百姓用得起的綠色電力」為使命,依託長期積累形成的創新優勢、技術優勢、管理優勢和品牌優勢,力推平價上網項目並堅持清潔綠色的光伏產品行銷全球,助力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長遠目標。
截至目前,已有約24吉瓦的英利光伏組件為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各類用戶提供綠色電力,平均每年可發電超260億度,每年預計為全球減少180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植樹9億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