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珠峰大本營5月26日電 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26日公布了新一輪8人衝頂隊員名單。8人目前已從海拔7790米的二號營地出發,計劃當日攀登至海拔8300米的突擊營地。如果天氣條件允許,將於27日凌晨開始衝頂。
測量登山隊衝頂隊員名單為:次落、袁復棟、李富慶、普布頓珠、次仁多吉、次仁平措、次仁羅布、洛桑頓珠。
此外,西藏聖山登山探險服務有限公司的專業高山嚮導旺多和索朗多傑,將在海拔8300米的突擊營地作為接應組隊員待命。
據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接應組組長次仁桑珠介紹,衝頂隊員在25日的攀登過程中克服了極大困難。他說:「隊員行進至海拔7500米『大風口』路段時風力變大,隊員們只能趴在路線上慢慢前進。抵達海拔7790米的二號營地後,隊員花了一個小時也沒能把帳篷搭起來,只能抱著石頭趴下,躲避大風。」大風直至26日5時才減弱。「夜間幾個人擠在一頂帳篷裡,只能抓著帳篷杆坐著休息,但也一直小心保護著峰頂測量儀器不受損壞。」他說。
次仁桑珠解釋,隊員之所以在這樣的大風中繼續行軍,是為了能趕上27日的衝頂窗口期。
據了解,隊員登頂後將在峰頂豎立覘標,安裝GNSS天線;同一時刻,地面六個交會點對峰頂覘標進行交會觀測。
目前,全球重力測量的海拔高度紀錄為7790米,由中國測繪人員2005年在珠峰高程測量中創造。若此次成功將重力測量推至珠峰峰頂,將創造新的重力測量海拔高度紀錄。
「開路先鋒」打通至峰頂路線
據新華社珠峰大本營5月26日電 26日16時35分,6名來自西藏聖山登山探險服務有限公司的修路隊員已將攀登路線打通至珠峰峰頂。這6名隊員分別是:多吉次仁、旦增羅布、頓巴、次仁羅布、扎西貢布、多吉。他們也成為本年度最早登頂珠峰的人。
(修路隊員 左起:多吉、頓巴、扎西貢布、多吉次仁、次仁羅布、旦增羅布 新華社發 )
在登山界,修路意為在山體上藉助巖釘、冰錐、雪錐等工具固定路繩。修路完成後,其他攀登者便可藉助上升器等設備將自己連接到路繩上,以此相對安全地攀登。
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接應組組長、西藏拉薩喜馬拉雅登山嚮導學校校長次仁桑珠介紹,修路隊員被稱作「開路先鋒」,由於沒有提前鋪設的路繩作為保護,他們自身要承擔更多風險。
在位於中國一側的珠峰北坡,將路繩鋪設到峰頂是後續所有登山隊員安全登頂的前提條件,因此修路隊員也往往是每年最早登頂的人。
修路隊6人原計劃26日3時從海拔7790米的二號營地出發,但當時風力過大,故出發時間延遲一個小時。12時40分左右,修路隊修通攀登難點之一——海拔約8600米處的「第二臺階」路線。經過12個半小時奮戰,6人成功將路繩鋪設至峰頂。
「珠峰一些巖石絕壁僅有10至15釐米寬,一側是巖壁,另一側就是萬丈深淵,開路隊員在沒有保護繩的情況下需具備過硬的技術能力和極強的心理素質,才能完成任務。」次仁桑珠說。
此次珠峰高程測量過程中遭遇多次強降雪和大風天氣。修路隊此前已5次嘗試打通至峰頂路線,均因山體上積雪過厚,有流雪、雪崩危險等原因未能成功。
此外,今年珠峰多風多雪的天氣,也給修路隊造成很大困難。
「修路是珠峰登山任務成功的必要條件,修路隊是幕後英雄,他們的名字應該讓大家知道。」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總指揮、國家體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峰說。
新聞背景
從北坡登頂珠峰將經歷什麼?
珠峰登山大本營,海拔5200米。
這是6個登山營地中最大的一個,也是所有攀登活動的起點。人們在這裡送登山隊出徵,也在這裡等他們凱旋。
從大本營徒步四到五小時,便到了海拔5800米的過渡營地。這是大本營和前進營地間的過渡站。
再徒步約五小時後,便來到了6500米的前進營地。沿途綿延的絨布冰川是對眼睛的犒賞,但終點處這片「魔鬼營地」,也讓大多數登山者的身體如臨地獄。由於地處山坳,空氣流通不暢,這裡通常是登山者攀登過程中高原反應最嚴重的一個營地。
前進營地也是雪線之前最後一個營地。絨布冰川在這裡結束,匯入珠峰海拔7000米左右的常年積雪之中。從前進營地向前徒步兩小時左右,便到達了換冰爪處。之後,著名的北坳冰壁豁然出現在眼前。
這是珠峰北坡路線的第一大難點。這堵冰雪「城牆」,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令西方探險家望而卻步。幾百米的高度,近乎垂直的角度,密布的冰裂縫,要求登山者必須掌握過硬的攀冰技術,並在某些地段藉助梯子才能通過。
一些登山者在這裡會耗費大量體能,而7028米的一號營地則是他們休息的場所。登山者在這個營地可開始使用氧氣。再向上攀登,登山者將登上東北山脊,也將暴露在珠峰駭人的大風中。
由於狹管效應,海拔7500米左右被稱作「大風口」路段。風大時,登山者如果沒有保護繩保護,甚至會被從山脊上吹跑。這是珠峰北坡路線的第二大難點。
闖過大風口,路線進入冰巖混合的地帶,海拔7790米的二號營地出現在一片斜坡之上。大風是這個營地的特色,氣溫也可低至零下20攝氏度以下。登山者必須時刻小心,防止凍傷。
走出二號營地,登山者向峰頂前的最後一個營地——海拔8300米的突擊營地進發。大多數登山者在這裡都睡不好,除了高原反應,衝頂一般需要凌晨出發也是原因之一。因珠峰峰頂中午和下午容易變天,登山者一般都選擇凌晨和早晨登頂,以便給下撤留足時間。
最後的衝頂階段,登山者首先行走在裸露的黃色巖層之上,也就是海拔8200米到8600米之間的「黃帶」。在海拔8600米處,登山者遭遇北坡攀登第三大難點——第二臺階。
這是一道高數米、幾乎垂直的巖壁,極難尋找攀爬支撐點。最早挑戰的西方人曾斷言,沒有人能夠逾越第二臺階。
1960年,中國登山隊隊員劉連滿甘當人梯,讓隊友踩著自己的肩膀通過,成功跨越第二臺階。1975年,中國登山隊在此架設由幾段金屬梯組成的「中國梯」,降低了攀登難度。如今,「中國梯」已經過更換,新的梯子依舊在第二臺階處為一代代攀登者保駕護航。
接下來,還有最後一道「鬼門關」——橫切路線,一段僅能供一人通過的巖石絕壁。通過後,峰頂便近在眼前!
我國先後於1975年和2005年兩次成功測定並公布珠峰高程,1975年數據為8848.13米,2005年數據為8844.43米。如今,人們期待著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為人類揭曉「世界高度」新答案。
每個登頂者在峰頂都會看到不同的風景。有人看到了晴朗天氣下,珠峰在朝陽映照中形成的巨大三角形陰影,宛若金字塔的形狀。有人醉心於一覽眾山小的豪邁,海拔8201米的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峰,此刻也只是身邊的一座低矮雪山。
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世界之巔」的風景。
新華社記者
(據新華社珠峰大本營5月26日電)
來源:北京日報
流程編輯: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