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秋學期起,北京理工大學梳理各課程教學內容,淘汰「水課」,合理提升學業挑戰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遴選出「納米材料基本特性測試原理與實踐」「人因工程學」等10門「金課」。
與傳統課程不同的是,這些「金課」基本具有研究性特點,儘可能激發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主動性和探索性。「作為打造北理工『金課』的一項重要舉措,精品課程評選已被列為學校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推進『寰宇+』計劃中課程改革的重點工程。」該校教務部部長慄蘋介紹,繼2016年全面梳理課程體系、每門課程根據學生畢業要求所對應的指標點,設計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策略、考核方式和成績評定標準後,今年起,北京理工大學又聚焦「金課」建設,組織實施了精品網絡課程、精品創業實踐課程、精品社會科學課程、精品通識課程和精品研究型課程建設。
「如果由你來設計兒童牙刷,你會從哪些方面著手?」「考慮實用度,手柄要符合兒童手的大小,抓握舒適,最好是卡通手柄;為了吸引小朋友,可嘗試自動出牙膏功能……」課堂上,學生們或熱烈討論,或在海報上塗塗畫畫,不斷優化設計方案。
作為工業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這種全情投入的場景在「人因工程學」課堂上早已司空見慣。校園垃圾桶的最優設計與擺放、食堂餐盤迴收的路徑規劃、裝配工作操作作業優化……一個個充滿趣味又貼近實際的題目,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讓學生在實踐研究中了解自己、了解人機系統,鍛鍊了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人因工程學』的核心教學內容就是以人為本。我們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設立清晰的預期學習成果,讓學生像做研究一樣做事。教師懂得如何協助學生學習,及時了解學生所需,持續改進教學過程。」任課教師、北京市教學名師薛慶說。
「錘鍊本科課程精品品質,讓這些『金課』既注重知識傳授,又注重學生價值觀塑造、學術視野拓展和實踐能力提升,同時還能成為學生成長的燈塔,是我們這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慄蘋說。
目前,北京理工大學已啟動首批39門課程的「世界一流大學課程對標」建設,這些課程將按照成果導向的教育理念和國際認證的要求,在堅持和發揚中國特色和傳統優勢的基礎上,以世界一流大學對應課程為標杆,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模式、教材建設、師資隊伍、達成評價等各環節推動課程改革。(記者 柯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