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視覺中國
從昨天的29.6℃到今天的15℃,最高氣溫「腰斬」。一日之間,申城完成了四季變化,體驗了一把「季節混搭」的感覺。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昨天下午上海還遭遇了強對流天氣裡的颮線天氣,導致雷電、大風預警大作,觸響了四年來首個大風橙色預警信號,甚至出現了雷電災害。
如此戲劇化的天氣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都是「高仿颱風」惹得禍
昨天上午,全市最高氣溫都達到了29~30℃間,加上溼度大、氣壓低,體感悶熱又齁斯,頗有梅雨季節來臨的感覺。但是,中午開始,對流回波逐漸向上海靠近,12時13分雷電黃色和大風黃色預警信號拉響,12時50分,大風黃色預警升級為大風橙色預警信號,距離上一次發布大風橙色預警已有4年的時間。隨後,上海風雲突變,風雨雷齊聚,降水自西向東逐漸展開,雷聲更是轟隆不絕於耳。氣溫終於在降水雲團作用下,被澆滅了部分「熱」情,雨中1個半小時氣溫驟降9℃。昨天下午15時,全市氣溫都已回落至19~20℃附近。
氣象專家解釋說,這波強對流天氣的現身,和江淮氣旋有關。江淮氣旋,是一種溫帶氣旋,因為其活動在江淮流域(長江中下遊、淮河一帶)而得名,民間又會將其戲稱為「高仿颱風」。既然是「高仿」,江淮氣旋和颱風兩者間確實有不少相似之處,比如,同樣都是低氣壓,同樣被稱為「氣旋」(颱風又稱熱帶氣旋),也同樣會帶來狂風暴雨。
據了解,江淮氣旋並不是春季「特產」,全年均可出現,只不過多集中在春季和初夏,也就是3月到7月。通常,江淮氣旋生成後,隨著它移動,給長江、淮河及黃河下遊等廣大地區都帶來大片雲系和降水,是造成江淮地區暴雨的重要天氣系統之一。有時在春季,江淮氣旋還會帶來平流霧、低雲等低能見度天氣。
颮線現身破壞力驚人
強對流天氣並不少見,但像昨天那樣,天氣突然驟變,烏雲猶如泰山壓頂,大雨如注還伴隨著大風和雷擊的情景,還是令申城市民嘖嘖稱奇。不少網友紛紛在社交媒體上曬出抓拍到的烏雲密布、電閃雷鳴、暴雨傾盆的場景。
然而,和市民看熱鬧不一樣,氣象部門對這場強對流天氣卻是如臨大敵——因為申城遭遇的是被稱為強對流「航空母艦」的颮線天氣。
對一般市民來說,颮線天氣不常聽說,但在天氣系統中,颮線是出了名的「壞脾氣小子」。與人們耳熟能詳的冷鋒、低氣壓、颱風等天氣系統相比,颮線只能算是個小不點,但其威力可真不小。颮線由若干個雷雨雲單體排列而形成,是一條狹長的雷暴雨帶,長度由幾十公裡到幾百公裡,寬度約1公裡到幾公裡。風是颮線得名的來源,颮線中會出現堪比颱風的大風,此風風向多變、風速驟增。這樣變化多端的風破壞力尤強,颮線來臨時,廣告牌、高大樹木、不穩定建築都可能被風摧毀,容易釀成傷亡。與此同時,颮線通常還伴有雷雨、大風、冰雹、龍捲等災害性天氣,具有突發性強、破壞力大的特點。氣象監測數據顯示,昨天颮線天氣現身期間,崇明、嘉定、青浦、閔行、金山、奉賢都出現了9~10級陣風,個別自動站甚至測得11級陣風。對流天氣過程中,軌交浦江線匯臻路站站外設備也被雷電擊中,火花四濺,白煙冒得老高。
雷達助力災害天氣預測
颮線天氣帶來的基本都是傷痛的記憶。2015年,「東方之星」號客輪翻沉事件就是一起由突發罕見的強對流天氣——颮線伴有下擊暴流——帶來的強風暴雨襲擊導致的特別重大災難性事件。在《上海氣象志》中,也有不少颮線災害記錄,1975年5月30日傍晚,一次影響最廣並伴有9~11級雷暴大風的特強冰雹襲擊上海,全市除崇明縣外,有9個縣和市區6個區出現強雷雨、雷雨大風和冰雹等災害性天氣,大的冰雹有拳頭大小。受那次颮線影響,結果造成6人死亡,30多人受傷,農田損失極為嚴重。
颮線屬於中小尺度的強對流天氣,形成、發展過程十分迅速,因此可預報時間很短。準確預測突發性的小尺度天氣,在國際性氣象界也是一個難題。不過,近年來,都卜勒雷達等科技觀測手段的加入,有利於對此類災害性天氣提前發出預報和預警。目前,國內外對這類天氣預報時效僅為0~2小時,但正是這短短一兩小時甚至十幾分鐘的時間,就能為相關部門爭取時間部署,避免災害發生,不至於讓人完全處於被動被動狀態。
新民晚報記者 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