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國科學家兼企業家斯蒂貝爾撰寫的《斷點:網際網路進化啟示錄》,是一本很有份量的書。這份量不是指書的厚度,而是指書中的見解。
足以讓讀者信欣喜的是,作者在書中使用了許多引人入勝的動物生態網絡實驗作為例證,將原本苦澀難懂充斥術語的網際網路研究,變得生機盎然。更為難得的是,這本書層次清晰,通過先後分析回答三個重要問題,為大傢伙兒指出了網際網路發展的趨勢。
這三個重要的問題分別是:什麼是斷點?.斷點有何意義?遇到斷點後我們該如何選擇?
什麼是斷點?
所謂斷點,就是一個臨界值,也就是當一個龐大的網絡或者群體在前期迅猛增長,逐步超越了自身資源承受能力時,我們就可以說這個網絡或者群體,到達了斷點。
作者通過引用論證諸多的案例,為我們解釋了很多斷點存在的現象。無論是阿拉斯加小島上的馴鹿群,無論復活節島上曾經存在的人類社群,還是身處內華達沙漠中的螞蟻群,還是我們熟知的知名網絡公司,最終都要遵從斷點的規律。
一旦接觸到了斷點,網絡和群體就要面臨重大抉擇!在繼續增長和優化刪減這兩條道路之間網絡或者群體必須做出判斷。如果放任增長,網絡就會崩潰。就像肆意生長的馴鹿群最終因為食物鏈斷裂而滅絕一般;如果優化刪減,網絡就會在經歷陣痛之後實現新的飛躍。就像不斷尋找新的業務增長模式實現業務增長的Facebook一樣。
寫到這裡,作者筆鋒一轉,提到了人類的大腦。要知道,人類的大腦神經元就經歷了先增長後衰竭的斷點過程。當然,這裡的衰竭並不是年老之後的被動衰竭,而是在青年時期的主動衰竭。人們不知不覺地通過神經元的衰竭,減少了神經元的連結數量。正是這種令我們大呼意外的淘汰過程,才使得我們這些成年人的大腦系統更加高效。
自然,斷點規律也適用於網際網路。最初形態的網際網路平臺都是追求用戶數量越多越好,但當用戶連結數量和信息數量超過了人類可以處理的極限時,多餘出來的連結就失去了意義。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我們面對海量的數據信息,反而無法集中注意力,無法專注地做事。原來,這都是信息過量突破了我們大腦的斷點所導致的。
斷點有何意義?
斷點具有重要的警示意義。斷點的存在,就是要時刻提醒我們,任何一個網絡或者體系都存在著必然的瓶頸,存在著「物極必反」的可能性。
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作者還專門拿著名的「維基百科」來作為範例。當「維基百科」採取全球讀者共同參與眾包的方式,在短時間創造出遠超《大英百科全書》的內容之際,它的斷點就不可避免地要到來。因為照著這個模式發展下去,簡單的詞條已經基本編輯完畢,「維基百科」很難再按照原來的速率增長下去。一句話,「維基百科」想興旺發達,就必須換個模式重來,因為以前的眾包模式玩不轉了。
同樣好玩兒的範例還有螞蟻群。作者援引了一位知名教授艱苦卓絕的野外考察歷程。教授帶領自己的學生團隊,歷時三年考察了幾千個遍布沙漠的蟻群,發現了一個總要現象。那就是單個蟻群的數量都不會突破五萬隻大關。一旦臨近了五萬這個數量斷點,蟻群就會自動分離,另建一個新蟻群。因為螞蟻數量過多,就會引起蟻穴中溫度、溼度等的變化,導致螞蟻無法再處理它們之間傳遞的複雜信息,只能任其混亂崩潰。
所以斷點這個概念,就是要提醒大家:無論是生物群體還是網際網路,都必須在自己那個必然的斷點到來之際,及時做出合乎理性的選擇,才能避免崩潰的危險。
遇到斷點如何抉擇?
既然螞蟻這種生物群落在面臨斷點時,都足夠明智,明智到即使是骨肉分離也得果斷分開,組建新蟻群避免整個族群的崩潰,那麼對於人類而言,當我們發覺斷點臨近時,能否做出冷靜客觀的判斷呢?
作者給出的答案是:能!
比如現在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環境保護問題。正是由於近兩百年的工業迅猛發展,才導致了我們身處的地球環境處於幾乎不可逆的衰變狀態,凸顯可怕的疲態。在這個時候,環保這個概念才會逐漸流行,直至成為我們耳熟能詳的理念,提醒我們致力於「金山銀山」的同時,更不能忽視了「綠水青山」。
當然,在進行了冗長的分析討論後,作者認為,由手機App為主要代表的行動應用程式,應該就是網際網路技術達到斷點後做出的創新升級。因為App的指向性更強,去除了大大小小顯示器瀏覽器的不便,也就能避免斷點帶來的信息過剩。
筆觸所及,斯蒂貝爾先生最終指明了斷點理論的終極目的。當網際網路承載的信息規模越來越大,乃至超出了人類所能接納分析處理的極限時,網際網路就會更新升級,實現與人類自身的真正連接。
如果我們把大腦想像成一張布滿黑點的白紙,那麼黑點就是大腦中的神經元。其實,大腦的智慧並不來源於信息元素,而是來源於信息的連接方式。如果把紙揉成一團,點與點之間的距離就會變得更近更緊密,傳遞信息就會更快。大腦就是以這樣的原理被摺疊放進了頭骨中。
同樣的道理,在不久的將來,當網際網路技術發展到斷點階段,就會藉助電話光纖、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等成熟的技術,像那張紙一樣摺疊,實現與人腦神經元的真正連接!這張重新摺疊過的紙,就是未來與人腦和諧共生的新大腦,一個懂得情感、取得全新發展態勢的新網絡。
作者很樂觀。他就像法布爾長時間觀察小動物那樣,認真地打量網際網路的前世今生。然後他微笑著抬起頭告訴大家:別擔心,網際網路技術即使到了斷點,也是一個好的斷點,將會和人們完美結合,催生出我們嚮往的全新人類來!
合上書本,環顧四周,如今的世界5G通信技術已經大步走來,物聯網與人工智慧正在日趨改變我們的生活。理解人腦、網際網路,乃至整個世界的發展趨勢,並對我們的未來報以樂觀的態度,就是我閱讀《斷點:網際網路進化啟示錄》這本書的基本感受。
小編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網名:皮皮中尉):現為某主流媒體主任編輯,「天涯文學」籤約作家,「360個人圖書館」原創達人;在本職中品味業務骨幹的充實,在讀書寫作中聆聽先哲的教誨,在陪伴妻子女兒的過程中體會最純真的快樂。
歷史推薦
●
●
●
●
●
●
●
●
●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們在「爸鼻馬迷」不見不散。
關注公眾號
鼓勵支持小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