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的這項AI技術,可幫助預測老年群體的孤獨感

2020-10-12 科技行者

研究人員使用人工智慧準確預測了聖地牙哥縣當地某高級住宅社區居民的孤獨感問題。根據研究人員在《美國精神病學雜誌》上發表的文章,他們使用的AI方案能夠使用自然語言處理(NLP)與機器學習,對語音中表達的情緒與情感進行分類。

在新冠病毒疫情迫使人們保持社交隔離的背景下,來自加州大學、IBM及其他多家機構的研究人員,希望幫助整個社會評估並克服廣泛存在的孤獨感問題。儘管愈發強大的技術能夠幫助我們更準確地發現孤獨等社會問題,但技術工具能否將其解決仍然是個懸而未決的謎團。

出於研究目的,研究人員們採訪了聖地牙哥縣某高級住宅社區中獨自在家生活的80位居民。他們提出用于衡量孤獨感的多個問題,對答案進行轉錄,而後使用IBM Watson NLU(自然語言理解)IV程序進行分析,藉此「對情感與情緒表達加以量化」。

這些分析方法能夠掃描回答當中所使用單詞及短語的頻率,並對情緒(從-1.0到1.0)及情感(從0.0到1.0)進行打分。最後,研究人員將人工智慧打出的分數與手動評分進行比較,即可獲得準確率結論。

在對結果的核查中,研究人員們發現,他們使用的機器學習模型擁有極高的準確率。這些模型能夠以94%的準確率預測出定性孤獨(基於訪談轉錄),並以76%的準確率預測出定量孤獨(基於受訪者的自我評分)。

換句話說,人工智慧在預測孤獨情緒與孤獨感方面的表現,已經與合格的臨床醫生基本持平。正如作者們在結論中所指出,這可能對未來的心理診療工作產生重大影響。

他們在文章中寫道,「自然語言處理與機器學習技術,能夠以規模化方式快速處理成百上千份採訪材料,並提供人類評分者無法實現的統一評分效率。」

作者們還設想了未來的情況,即基於人工智慧的服務有望在無需人類直接參與的情況下,為民眾提供幫助。

他們表示,「最終,複雜的AI系統將能夠進行實時幹預,通過積極認知、社交焦慮管理以及有意義的社交活動推薦來幫助個人減少孤獨感。」

但是,雖然人工智慧在大規模檢測個人與人群孤獨感(乃至其他情緒狀態)方面極具發展前景,但其能否真正為治療過程做出貢獻仍然無法確定。

這份研究論文也指出,受訪者感到孤獨的總體比例為45%,其中很多人表示缺乏情感與工具支持。這種缺失顯然不是基於AI的系統所能輕鬆解決。確實,孤獨從根本上講是一種社會問題,只有通過社會性的解決方案及變革才能緩解。

從理論上講,AI技術能夠識別出美國甚至整個地球上每一個感到孤獨或受到孤立的個人,但技術本身能夠幫助他們解決這種孤獨或孤立問題嗎?恐怕沒人能對此給出確切的答案。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經常看到精神健康診斷或生理健康診斷領域出現前所未有的技術創新,但出現創新和能夠實際治癒疾病完全是兩個概念。我們必須記住,大多數無法克服的問題,並不是由於缺少技術方案。

相反,我們面對的大多數問題源自複雜的原因與因素網絡。這些原因與因素普遍來自社會、經濟與政治領域,因此只能通過社會、經濟及政治層面的方案加以解決。

孤獨感也是同理,這種負面感受的普遍性不斷一路上升,而且越來越個性化、甚至成為21世紀時代下的全新生活常態。如果我們真的打算嚴肅對待這個問題,那麼顯然還需要深入研究時代特徵與孤獨感之間的關係,並相應做出調整。否則,僅靠人工智慧方法檢測及診斷孤獨感,除了進一步增加民眾焦慮之外,將毫無用處。

相關焦點

  • 你的孤獨都被AI看穿了
    您是否經常覺得自己是群體中的一部分?」等。結果表明,與UCLA孤獨感量表的得分相比,使用語言模型,機器學習系統可以更好預測孤獨感。其中,AI預測結果的準確率達到了94%,而基於UCLA量化孤獨感的準確率是76%。
  • IBM推出Deep learning工具檢測藥物副作用
    DDI預測方法更高的準確性。這項工作只是將AI用於化學結構等新型數據的一個例子,而不僅僅是圖片和音頻以及傳統上用於決策的其它領域。他說,研究人員還使用AI來建議具有治療作用的潛在新藥,以便可以發現新材料,例如新分子和現有分子的特性。
  • 研究稱人工智慧可從語音來判斷孤獨感,準確率如何?
    根據《albawaba》消息: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概念驗證研究,研究結果表示,人工智慧可以從一個人的語音中以94%的準確率檢測出孤獨感。研究人員使用包括IBM Watson在內的幾種AI工具來分析關於參與研究的老年人的孤獨感的記錄。通過分析訪談中的單詞、短語和沉默間隙,AI評估孤獨狀況的準確性幾乎與參與者自己完成的問卷調查一樣準確。
  • 姚遠:老年群體更替對我國老年社會工作發展的影響
    [10]我國人口老齡化可分為四個階段,2013年到2021年為快速發展階段,老年人口將增加5600萬人,主要是「50後」群體;2022年到2030年為急速發展階段,老年人口將增加1.13億人,主要是「60後」群體;2031年到2053年為快速發展階段,老年人口將增加1.16億人,大多是「70後」群體;2053年到2100年為高位發展階段,老年人口增長期結束,但持續保持高位運行態勢。
  • 你不關注老年,老後無人關注 老年群體已成為社會關注焦點
    「最美不過夕陽紅,溫馨又從容……」據預測,「十四五」期間,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老年群體已成為社會關注焦點。老年人通常被認為是流動性較低的群體,然而在城市化、老齡化進程顯著加快的今天,中國有一類日益龐大的城市老年流動人口值得關注:為了支持兒女事業、照料孫輩,他們像「候鳥」一樣離開家鄉「漂」至陌生的大城市,面臨著語言不通、文化差異、兩地分居、異地醫保等問題。
  • 老年人孤獨感與精神病症狀加劇有關
    巴伊蘭大學和海法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將老年人中基於COVID-19的孤獨感,與暴露於創傷後焦慮、抑鬱和創傷症狀升高的精神症狀聯繫在一起。該發現最近發表在《美國老年精神病學雜誌》上。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孤獨感對精神症狀的影響在主觀感覺年齡超過實際年齡的參與者中最為明顯。另一方面,主觀感覺比他們的實際年齡年輕的參與者,沒有表現出與孤獨感相關的精神病症狀。  那麼,可以採取什麼措施來減輕老年人的孤獨感?我想,給老人提供持續的幫助和溝通是必不可少的。
  • 2020年IBM對AI的預測
    更高的自動化程度將幫助AI系統更快地工作,並有助於數據科學家,企業和消費者。NLP將在使AI系統使用日常語言進行對話,辯論和解決問題方面發揮關鍵作用。Raghavan表示:「隨著這些進步中的每一項,我們將看到通過解釋性到偏差檢測等工具,在管理AI數據方面將出現更加透明和負責任的做法。」
  • 阿斯利康疫苗可保護老年群體;十年老藥有望治療重症新冠患者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今日,多個新冠疫苗和療法迎來了新進展——阿斯利康與牛津大學的疫苗在70歲及以上的老年群體中彰顯積極效果;羅氏的類風溼關節炎老藥Actemra(tocilizumab)有望成為少數能治療重症新冠患者的藥物;而BioNTech的執行長則透露將於明天遞交其與輝瑞合作研發疫苗的EUA申請。
  • 阿斯利康疫苗可保護老年群體;十年老藥有望治療重症新冠患者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今日,多個新冠疫苗和療法迎來了新進展——阿斯利康與牛津大學的疫苗在70歲及以上的老年群體中彰顯積極效果;羅氏的類風溼關節炎老藥Actemra(tocilizumab)有望成為少數能治療重症新冠患者
  • 技術趨勢  狹義相對論如何幫助AI預測未來
    它可以幫助預測藥物的作用。 沒有人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但是有些猜測比其他猜測要好得多。被踢踢的足球不會在空中顛倒並返回踢腳者的腳。吃了一半的芝士漢堡不會再變得完整。斷胳膊不會在一夜之間al愈。通過利用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中發現的因果關係的基本描述,倫敦帝國學院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方法,可以幫助AI做出更好的猜測。世界在一步步向前發展,每一瞬間都來自其前世。
  • AI 或可預測夫妻吵架,準確率 79.6%
    來源:HyperAI超神經 新奇 AI 或可預測夫妻吵架 準確率 79.6% 夫妻之間吵架是常見的場景
  • 資源 從人臉識別到機器翻譯:52個有用的機器學習和預測API
    Pham機器之心編譯參與:吳攀人工智慧正在成為新一代技術變革的基礎技術,但從頭開始為自己的應用和業務開發人工智慧程序既成本高昂,且往往很難達到自己想要的性能表現,但好在我們有大量現成可用的 API 可以使用。
  • 印度最新研究:可幫助實現群體免疫
    截止目前印度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經達到了822萬,面對日益嚴峻的疫情形勢莫迪政府似乎正在落實群體免疫措施,也就是選擇對國內疫情放任不管。顯而易見這種做法會引來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批評,因為就算按照模型預測當下印度真實感染率也只有30%,遠遠沒有達到世衛組織制定的群體免疫標準。
  • IBM 2019年科技預測:五年改變人類生活五項技術
    ,例如遠程醫療、可降解塑料以及智慧型手機等,這些技術深刻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今年的5in5預測則是聚焦在食品安全,還有農業、環境以及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家園,因為這些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這一技術可將農場數據進行共享,讓農業各參與方分享想法、研究和材料,交流全球農場和作物生長相關數據,並與食品供應鏈相互聯結。
  • 研究發現:原來,孤獨感是有"形狀」的
    雖然這只是一項小型研究,但它適時地洞察了孤獨感的影響。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通過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的詳細分析發現,越孤獨的人越容易感覺到朋友和熟人的疏遠,而這些社交聯繫往往會在大腦中趨向於模糊成一個整體。
  • 「網癮老年」:社會遷徙的「失重」
    如今隨著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不斷普及,上網的門檻越來越低,於是「網癮老年」的群體也在逐漸壯大。在今年的重陽節,趣頭條就發布了一則關於《老年人網際網路生活報告》,報告中直接披露了100萬名60歲以上老年人,在網際網路上的上網偏好。其中0.19%的老人在趣頭條APP上,日均在線時間超過十個小時,也就是說超過10萬名老人幾乎全天時間都生活在移動網際網路上。
  • 「行業動態」癌症AI初創公司Nucleai,在A輪融資中籌集了650萬美元
    以色列特拉維夫的Nucleai,依靠人工智慧分析組織圖像的大型數據集,對腫瘤和每個患者的免疫系統的空間特徵進行建模,以幫助預測患者對各種癌症療法的反應。該公司表示,該技術結合了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Debiopharm創新基金執行長Tanja Dowe補充說:「我們的團隊很高興能夠踏上這一冒險之旅,可以進一步了解AI在多大程度上幫助病理學家和腫瘤學家在診斷和預測方面變得更加精確。而Nucleai的AI驅動平臺,可能會對藥物治療的臨床研究產生巨大影響。」
  • 一周AI大事盤點:AI幫助農民精準除草,AI可分析動物行為
    該模型使用TensorFlow和Caffe深度學習框架開發,可識別甜菜、菠菜和豆類領域的雜草。人工智慧在分析甜菜作物時產生了最好的結果,準確率為93%。速評:化學除草一般採用粗放式的施藥技術,這種方式不僅會增加成本,而且還破壞土壤。在人工智慧的幫助下,農民不用在整塊土地上噴灑農藥,他們只需要瞄準特定的區域,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進行幹預即可。
  • 科學家開發預測技術,可以幫助推進對聚變能量的探索
    將類似太陽內部的能量帶到地球需要合理的理論、良好的工程技術和一點技巧。該過程需要捕獲帶電的超熱氣體(稱為等離子體),因此其粒子可以融合併釋放大量能量。此過程中使用最廣泛的設備是環形狀的託卡馬克(tokamaks),可通過精確成形和定位的強磁體將等離子體固定在適當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