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原來,孤獨感是有"形狀」的

2020-07-02 醫師報精神醫學頻道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研究發現:原來,孤獨感是有"形狀」的

當感到孤獨時,我們的大腦對不同朋友的感知是不同的。

研究發現:原來,孤獨感是有"形狀」的

近日,發表在《JNeurosci》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和達特茅斯學院的兩位科學家告訴我們,孤獨感與我們大腦連接方式的根本差異有關,從而影響我們對朋友、熟人和陌生人的看法。

研究發現:原來,孤獨感是有"形狀」的

新冠疫情還在全球肆虐,因此大部分國家或地區都處於封鎖或社交隔離狀態。雖然這只是一項小型研究,但它適時地洞察了孤獨感的影響。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通過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的詳細分析發現,越孤獨的人越容易感覺到朋友和熟人的疏遠,而這些社交聯繫往往會在大腦中趨向於模糊成一個整體。


雖然我們知道緊密的社交關係對幸福感至關重要,但科學家們還沒能完全了解這些關係如何反映在我們的大腦中。


這些新發現有助於填補我們在這些方面知識的空白,並可能帶來更好的管理孤獨和緩解孤獨感的方法。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指出,社會性大腦顯然在維護著有關廣泛社交類別以及與自我親密關係的信息。此外,這些結果指向了一種可能性,即長期與社會脫節的感覺可能反映在「孤獨者」的神經自我表徵上


這項研究重點關注大腦的內側前額葉皮層(MPFC)大腦在這個區域根據親密程度繪製了我們自己的社交圈地圖。感到孤獨的人往往會感到自己與他人之間存在隔閡,這一點可以由MPFC活動反映出來。


在研究中,參與者被要求將注意力集中在16個不同的人中他們自己5個親密的朋友或家人、5個熟人和5個名人。然後,他們報告了自己的孤獨感以及與每個人的親疏感,與此同時研究人員監測他們的大腦活動。


研究發現:原來,孤獨感是有"形狀」的

圖片來源:JNeurosci


在看到關係親密的人時,MPFC掃描結果表明,受試者大腦活動與他們考慮自己時的大腦活動相似。社交親密度似乎可以通過考慮自己和他人時的大腦活動相似度反映出來。


這種相似性對於那些認為自己比較孤獨的人來說就不那麼明顯了,他們自我和他人模式之間的差異更大。


不僅如此,科學家發現,當認為自己孤獨的人看到與他們有著親密關係人時的大腦模式更像看到熟人和名人的大腦模式這表明他們把除自我之外的其他人都模糊成一個整體。


研究發現:原來,孤獨感是有"形狀」的

圖片來源:JNeurosci


這項研究除了只涉及一小部分人之外,並沒有確切顯示大腦中這種自我與他人之間的思維鴻溝是如何產生的。它是由孤獨感引起的,還是它導致了孤獨感?這是未來可以研究的領域之一。


目前,這項研究提供了社交聯繫如何映射到大腦活動的一些急需的細節。它還強調了研究人員所謂的「較弱聯繫」的重要性。「較弱聯繫」指的是密友以外的人,比如朋友的朋友、熟人以及完全陌生的人對我們幸福感的影響。


在這段保持社交隔離的時間裡,許多人遠離了社交圈,而「較弱聯繫」的消失對我們心理健康的影響可能比我們預想得要大


該研究第一作者、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Andrea Courtney說:「我們失去了很多社交活動,這或許可以部分解釋孤獨感上升的原因。


論文連結:

https://www.jneurosci.org/content/early/2020/06/15/JNEUROSCI.2826-19.2020

相關焦點

  • 「孤獨感」最新研究:或因年齡而異 無通用辦法減少
    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成年人的孤獨感或因年齡不同而不同,而且,也沒有一種人人通用的辦法來減少孤獨感。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期刊《BMC公共衛生》(BMC Public Health)最新發表一項研究的論文稱,與孤獨感相關的因素,例如與朋友家人的接觸、對健康或工作的感知,在成年人生活的各個階段或有所不同,因此,世上可能不存在一種人人通用的辦法來減少孤獨感。
  • 研究稱人工智慧可從語音來判斷孤獨感,準確率如何?
    根據《albawaba》消息: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概念驗證研究,研究結果表示,人工智慧可以從一個人的語音中以94%的準確率檢測出孤獨感。研究人員使用包括IBM Watson在內的幾種AI工具來分析關於參與研究的老年人的孤獨感的記錄。通過分析訪談中的單詞、短語和沉默間隙,AI評估孤獨狀況的準確性幾乎與參與者自己完成的問卷調查一樣準確。
  • IBM的這項AI技術,可幫助預測老年群體的孤獨感
    研究人員使用人工智慧準確預測了聖地牙哥縣當地某高級住宅社區居民的孤獨感問題。根據研究人員在《美國精神病學雜誌》上發表的文章,他們使用的AI方案能夠使用自然語言處理(NLP)與機器學習,對語音中表達的情緒與情感進行分類。
  • 老年人孤獨感與精神病症狀加劇有關
    巴伊蘭大學和海法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將老年人中基於COVID-19的孤獨感,與暴露於創傷後焦慮、抑鬱和創傷症狀升高的精神症狀聯繫在一起。該發現最近發表在《美國老年精神病學雜誌》上。  該研究的重點是老年人,這是人群中COVID-19健康併發症風險較高的人群,由於這種風險,與其他年齡組相比,他們可能仍處於較嚴格的自我隔離狀態。
  • 「形形色色」的雪花,原來雪有這麼多種形狀……
    「形形色色」的雪花,原來雪有這麼多種形狀…… 2020-12-15 14: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研究顯示:一億多年前的蛇原來有腳
    對在阿根廷北巴塔哥尼亞地區發現的一些遠古蛇的化石分析發現,原來當時的蛇有兩條後腿,頭部也有面頰骨,嘴也較大。「我們的研究發現,遠古時期蛇的身體和嘴都比較大,不像我們以前以為的是小而長的形狀。」研究作者之一、阿根廷邁蒙尼德斯大學(Universidad Maimónides)的加貝羅格裡奧(Fernando Garberoglio)說,「原來遠古時期的蛇有兩條後退,而且維持了較長一段時期,近代的蛇才是沒有腳的。」這些化石在北巴塔哥尼亞地區發現,有近一億年的歷史。
  • 宇宙的形狀是什麼樣子?最新研究發現,可能是一個封閉的三維球體
    而在地球上,任何物體都有形狀,有方圓,有圓形還有其它的不規則形等。既然世界任何物質都有形狀,那麼由它們組成的地球自然也是有形狀的,可是對於古人來說,是完全不知道地球是什麼形狀的,身處地球之中,我們也很難真正看清地球到底長什麼樣。只有當人類走進科技時代之後,在科技的幫助下走出地球之後,我們才真正知道了地球的形狀:一個封閉式的三維球體。
  • 寫給光工/星際種子 I 孤獨感 天賦 阿卡西記錄個案費用
    ,我應該很樂呵,可是我卻感到孤獨,好像這種孤獨感很早很早就有了,雖然我的朋友少,表面上聊幾句的也有,說知心話的也不差,還有各種聊奇幻的都有,還是感到孤獨。為了逃避孤獨,我做了很多事,比如努力改造自己,融入集體,達到這個集體的標準,或者甚至是大部分標準,後來減少到小部分,可是到最後我發現一點都沒法融入,我把自己削減了去適應他們,最終難受的還是我自己。明白這一點之後,我再也不強求了。
  • Nature:染色體的真實形態發現,並不是X形狀
    日前,來自英國劍橋巴布拉漢研究所(Babraham Institute)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構建出了漂亮的染色體 3D 模型,這些模型更準確地顯示出了染色體的複雜形狀以及 DNA 在其中摺疊的方式。原來我們所熟知的染色體的X形態並不是其真正的模樣。相關文章發表在2013年9月25日的《Nature》上。
  • 哈佛發現有形狀記憶的黑科技材料
    如果你有拉直頭髮的經驗,應該知道不能馬上碰水,不然經過高溫精心拉直的頭髮,一到水就會又捲曲起來,因為頭髮是有形狀記憶特性的,能在某種刺激下改變形狀,又能在其他刺激下恢復原始形狀。如果其他材料,比如紡織品,也有這種形狀記憶,那就有意思了,想像下做一件可以伸展/收縮到合適所有人的單一尺寸衣服?黑科技材料竟來自毛髮和指甲最近,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生物相容性材料,能夠3D列印成隨意形狀,而且能通過可逆的形狀記憶,進行預編程。
  • 哈佛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類似羊毛的形狀記憶材料
    然而近日有外媒報導稱,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宣稱其已發明了一種類似羊毛的新型纖維面料,特點是能夠改變和記憶形狀。在一個設想的示例中,研究人員希望它能夠被用於設計一款均碼的合身 T 恤、文胸或內衣。這種新型服裝能夠自動收縮或伸展,以提供最適合個人的特定形狀尺寸。
  • 研究發現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到孤獨,老來孤獨?
    但是,根據6月6日《今日醫學新聞》的報導,一項新研究表明,年輕人比老人更容易感到孤獨。最近發表在《個性與個體差異》上的這項研究還指出,在集體主義國家而非個人主義國家的人不太可能感到孤獨,人們感到孤獨的可能性較小,而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到孤獨。
  • 新研究發現,AI自然語言處理也能檢測出「你感到多孤獨」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最近做了一個概念驗證研究,他們發現自然語言處理(NLP)工具可以有效預測「你感到多孤獨」。所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始開發新的測量工具。據他們說,自然語言處理可以成為一種「對表達的情感的無偏定量測量」。
  • 為何總有老人被保健品坑,藥劑專家:孤獨感讓推銷有機可趁
    為何總有老人被保健品坑,藥劑專家:孤獨感讓推銷有機可趁 澎湃新聞記者 許珈 2017-03-14 14:25 來源:澎湃新聞
  • 研究人員用回收羊毛打造出具備記憶形狀的智能織物
    據外媒報導,像形狀記憶合金等可以變形並根據需要恢復到原始狀態的材料將對航空航天、機器人技術甚至時尚界都能帶來重大影響,而哈佛大學的一種新型智能織物可以實現這些。這種可編程材料由回收回來的羊毛製品製成,它可以在受到刺激時彎曲變形,然後反彈回原來的形狀。
  • 科學家發現新的形狀
    科學家發現新的形狀    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等等都是大家都熟知的形狀,
  • 最新研究:球狀恆星的星云為何形狀各異?
    被稱為行星狀星雲是因為天文學家最初發現這些天體時,看到它們呈現類似於行星的圓盤狀,但又有著霧濛濛的雲氣,所以結合「行星」與「星雲」創造了這個新名詞,一直沿用至今。按照常規的想法,恆星個個都是渾圓的球體,為什麼膨脹後形成的星雲卻有著各式各樣的形狀?近期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一份研究給出了一種解釋。
  • 寶寶出生,婆婆讓我看孩子舌頭形狀,不是迷信,原來大有講究
    寶寶出生的時候,有些老人會提醒寶媽或寶爸,讓他們看看孩子的舌頭形狀是什麼樣。很多家長會想,看寶寶舌頭,是要幹什麼?其實,寶寶的舌頭形狀很重要,因為有很多舌形,是會影響寶寶的平時生活。鄰居小英是一位新手媽媽,她的身體健康,因此寶寶生下來也極為壯碩健康,是個白白嫩嫩的孩子。可沒幾天,她就遇到麻煩,去了醫院。
  • 雨滴的形狀如同淚珠嗎?
    很多人通過附著在玻璃窗上的雨滴,聯想到雨滴下落時的形狀,認為雨滴是「眼淚」形的,就和漫畫、插畫中描繪的樣子差不多。實際上,雨滴是液體而不是固體,具有很大的變形能力,並且在下落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外力影響。因此,雨滴的形狀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在不同情況下呈現出不同的狀態。
  • PNAS:細菌為何擁有不同的形狀?原來是為了覓食和生存!
    2019年7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英國林肯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為何某些細菌會擁有不同的形狀,他們發現,彎曲的形狀更易於讓細菌去尋找食物,相關研究發現或能幫助我們解答是否人類機體的致病菌也擁有不同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