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許珈
2017-03-14 14:25 來源:澎湃新聞
根據「半島全媒體」報導,青島有一老人的遺體在海邊被發現,留有一份遺書。「向尚集團坑死我,從去年至今硬騙我買了6萬餘元保健品,說讓我和老伴可到雲臺山、西安、峇里島等地方旅遊,至今一個地方也沒去,產品也沒拿到多少。」遺書上,老人這樣寫道。
老人被保健品「坑」,已經不是第一次,相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不少無良商家打著旅遊的名頭,在旅行中推銷保健品,有些甚至還會脅迫、恐嚇。為何一次又一次上保健食品的當?除了被虛假宣傳所惑,也與保健食品推銷人員能抓住「老人心」有關。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藥劑科陸瑤華主任藥師直言,如今很多老人生活比較孤單。子女不在身邊或者上班忙碌也沒時間關心,保健食品推銷員的「噓寒問暖」正合心意。
然而,保健食品並非藥物,不可能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也不可能通過吃保健食品來控制。老年人輕信保健食品功效,花了錢不算,可能還會對健康造成更大的損害。
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網站上的介紹,保健食品,是指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即適宜於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並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保健品的確有保健功能,但得確保自己買到的確實是真的保健食品。很多推銷給老年人的保健品,推銷人員都會把功能說得神乎其神,價格上也是一點不手軟,動輒上萬元。老年人以為是買到了「神藥」,實際上卻可能是三無產品,甚至是假冒偽劣產品。
正規的保健食品,包裝上都會有保健食品標誌及保健食品批准文號。同時,包裝上應該還要註明生產企業名稱以及生產許可證號,根據這個生產許可證號可以到所在地省級主管部門網站查詢確認其合法性。
每一種保健食品都有特定的保健功能,適合不同需求的人群。保健食品是食品的一個特殊種類,界於其他食品和藥品之間。既然屬於食品的一類,首先就要確保無毒無害,這就和藥品有了很大的區別。大家都會說,是藥三分毒。的確,藥品是允許有一定副作用的。而保健食品和藥品最大的不同,就是使用目的上的差異。這一點,必須要弄清。
陸瑤華指出,保健食品是用於調節機體機能,提高人體抵禦疾病的能力,改善亞健康狀態,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不以預防、治療疾病為目的。藥品則是用於預防、治療、診斷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調節人的生理機能並規定有適應證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質。
不少老年人拒絕吃藥,卻把保健食品當藥吃,認為保健食品無毒無害,藥品卻有「三分毒」。然而,真正無毒無害的保健食品,對疾病不會有治療作用。如果一個保健食品對疾病真起到了治療作用,那就更要小心。因為裡面可能添加了「不合法」的成分,只是你不知道罷了。而這種不合法的添加,更是平添了服用的危險性。
從臨床上來看,老年人篤信保健食品,忽視正規用藥也很危險。不僅會加重疾病,還可能危及生命。就以糖尿病為例,如果不正確引導,其危害著實不小。
陸瑤華主任表示,如今糖尿病患者激增,這些患者中有些需要長期注射胰島素,生活上也會帶來不便。老年人如果每天都要用藥、注射,依從性相對就會比較差。如果正好有一個保健食品宣傳可以不需要注射,且沒有副作用,很多高管、領導也在服用且效果很好,老年人就會容易上當。有些老年人在服用保健食品的時候,甚至會停藥,導致血糖飆升。臨床上,也遇到過高血壓患者光吃保健品不吃藥的情況,血壓控制不住,相當危險。
保健食品受老年人青睞,一方面是老年人對於身體健康的需求強烈,另一方面,老年人的孤獨感也讓一些推銷員有機可趁。再加上,保健食品並非藥品,在監管上也沒有那麼嚴格,很多廠家便開始鑽空子。
在陸瑤華看來,老年人總被保健食品「坑」已經是個社會問題。隨著監管部門加大監管力度,以及家庭醫生的規範與普及,未來這種現象或許能減少。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保健品騙老人,是藥三分毒,影響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