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將至,各式各樣的保健品都盯著老年人加緊促銷。「深海魚油降血脂」、「螺旋藻延緩衰老」、「羊胎素補血養氣」……隨著「花錢買健康」的觀念深入人心,各種保健品被推到人們眼前,特別是老年人對此情有獨鍾。
據中國保健協會秘書長徐華鋒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在我國,目前每年保健品的銷售額約為2000億元人民幣,老年人是主要消費人群,佔到了50%以上。然而,買得多不等於買得精。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在購買保健品時成了「冤大頭」:輕則白白花錢,經濟受損;重則延誤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即使如此,上當受騙的情況還是屢屢發生。為什麼上當受騙的主角多是「銀髮一族」,老人們怎麼才能走出這片「灰色地帶」呢?
保健品消費者一半是老人
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王大媽自2000年從學校退休後,就成了各種保健品的忠實追隨者,這些年一直對此津津樂道。她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年輕時營養跟不上,現在總算有條件了,還不趕緊給身體加點油。這些年,深海魚油、維生素啥的,一樣我都沒落下。」當記者問到效果如何時,王大媽還真有點鍥而不捨的勁頭:「我覺得效果就挺好。很多保健品用了國外的先進技術,就算吃得不對,對身體應該也沒什麼害處。」
抱有王大媽這樣想法的老年人還真不在少數。2005年香港舉行的一項萬人參與的調查顯示,一半人吃過維生素補充劑類保健品,20%的人服用過中藥或中藥製品,10%的人堅持服用魚油產品。在記者隨機採訪的20位老人中,幾乎所有人都有過服用保健品的經歷,八成人曾自己購買過,六成人接受過他人的饋贈。甚至有人認為,「別人都吃,自己不吃虧得慌」。
百姓的熱捧也帶來了新一輪商機。各廠家紛紛推出名目繁多的老年人保健品。9月2日,記者在北京市一家大型保健品市場調查時發現,大蒜油膠囊、番茄紅素膠囊、深海魚油、大豆卵磷脂膠囊、螺旋藻膠囊……簡直是「亂花漸欲迷人眼」,主要集中在三類:一是抗衰老,二是加強免疫力,三是預防心腦血管、糖尿病、腫瘤等各種疾病。有些廠家還專門推出了「老年人套餐」,比如一種包含螺旋藻、海參肽、甲殼素、卵磷脂的產品,據稱能解決老年人所有的亞健康問題。
忽悠老年人的幾大噱頭
一邊是老人猛買保健品,另一邊卻是做兒女的因家中老人被不法保健品坑害的投訴,「打爆」了各地工商局投訴舉報中心的電話。
北京市工商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現在接到諸如「外婆晨練遭遇保健託兒」、「借健康講座之名巧取豪奪……」的投訴,早就習以為常了,每年總得有好幾百起。徐華鋒對此表示:「其實,這些牟取利益的不法廠家多是小商小販,大多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使用的欺騙手段也很雷同,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難識別。一般來說,他們會採用以下幾種方式忽悠消費者。
第一,利用「贈藥」、「免費試用」等促銷手段吸引老年人,很多老人最後是因為覺得不好意思,才購買其產品。
第二,打著高科技的幌子,以騙取老人的信任。老人接受新事物的渠道有限,不能辨別真偽,往往被銷售員的巧舌如簧所迷惑,出了問題既沒有發票也找不到店鋪,只能自認倒黴。
第三,在社區打著「名醫義診」的名號,讓銷售人員穿上白大褂充當「醫生」,用虛高的檢測結果,忽悠老人購買、服用保健品。
第四,在有很多市民活動的廣場採用「免費出遊」的促銷手段,專車接送老人,免費送頓簡餐,而小小的惠贈後面隱藏的卻是一把鋒利的「宰人刀」。
第五,在酒店開展各種「專家講座」,老年人不明就裡,以為真是關於養生健體的知識講座,結果往往是穿白大褂的「專家」在講述某某保健品效果如何神奇、獲得多少獎勵等。
第六,在公園採用會員制的促銷手段,吸引老年人購買保健品。「會員制」有種種好處,會有「專家」密切關注老人的身體狀況,並套取老年人的電話,以達到日後銷售的目的。
第七,在商場門口採用「免費抽獎」的促銷手段,讓老人得到「優惠購買某保健品」的大獎。
第八,利用老人渴望親情的心理,經常噓寒問暖,在熟悉之後採用軟磨硬泡的方式,讓老人上當。
記者在調查時發現,無論是哪家銷售點,隨手拿起一張產品說明書,都會發現該產品承載著諸多功能,比如說,養生、抗疲勞、延緩衰老、調節內分泌功能、降脂、降糖、降壓等,甚至防癌、抗癌都是隨處可見的字眼。「但事實上,沒有一種保健品是可以『一箭多雕』的,越是適用廣泛的產品越不可靠。當然,這些年來,隨著保健品行業的日趨規範,正規廠家忽悠百姓的情況大大減少了。但是,也存在著誇大療效、銷售人員資質不夠等問題。」徐華鋒說。
為何受騙的多是老年人
隨著一幕幕騙局火熱上演,主角卻多是「銀髮一族」,其中緣由是什麼呢?
一方面,老年人對健康的需求比較高,提高自身生活質量的願望比較迫切,有些騙局的確專為老年人所設。
另一方面,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副教授王大華認為,老年人心理上的一些弱勢也給了騙子可乘之機。第一,老年人接受信息時,往往缺乏批判精神。通常是別人說什麼就相信什麼,特別容易相信來自「權威」專家的聲音。第二,老年人的信息處理能力較差,一些銷售商往往會講一些讓他們不大懂也弄不明白的專業知識,讓老年人覺得問題嚴重,不馬上買藥就不行。第三,老年人的面子觀念比較重。有些人覺得,我都享受了別人提供的服務,不買心裡過意不去。第四,缺乏交流讓他們面對別人的噓寒問暖時,感情防線容易崩潰,因而落入圈套。
「一次兩次也許問題還不大,但長此以往,就不僅僅是經濟損失的問題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營養學系教授蔡美琴說,服用保健品一定要適量。而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營養科主任潘丹峰則指出,如果身體沒有相應的需求而一股腦亂吃保健品,攝入了超出生理需要的營養素,就可能出現過量、中毒的情況。例如長期大量服用維生素A,會出現疲倦不適、嗜睡等中毒表現;長期大量食用維生素D會引起高鈣血症,蛋白質過量攝入,則會增加肝腎負擔。
老年人怎麼選擇保健品
專家普遍表示,對正常人來說,只要一日三餐膳食安排合理,攝入的營養基本能滿足日常需求,就不需要吃什麼保健品了。
而老年人適量吃些保健品,可對機體起到調節作用。資料顯示,50歲後,30%的女性和20%的男性會陷入骨質疏鬆的困境。蔡美琴建議,老人不妨在醫生指導下適量補充鈣片。此外,對於有失眠、潮熱、情緒不穩等更年期症狀的女性,可補充些植物雌激素,像大豆異黃酮就是不錯的選擇。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醫師於康表示,老年人還應補充複合維生素,不但能改善身體各方面的機能,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也大有好處。
在選擇和食用保健品時,幾位專家教給大家以下幾招,幫你「擦亮眼睛」。
首先,徐華鋒提醒,消費者在購買保健品時一定要購買正規廠家生產的有批號的保健品,要注意包裝上有無生產產地、廠商、小藍帽的批號等。
其次,理性對待保健品,千萬不要預期太高。蔡美琴認為,保健品不是藥物,不可能立竿見影,一般要吃3—6個月才能有效。補充保健品前,最好諮詢醫生或營養師再食用。
再次,缺什麼補什麼。蔡美琴說,千萬不要覺得一種保健品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一定要看準自己的問題再出手。比如血糖高的就選擇降血糖的,血脂高的就選擇降血脂的。此外,吃保健品前,仔細研究說明書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搞清楚這種保健品空腹吃好還是飯後吃好(比如鈣片不要空腹吃),不能和哪些藥物一起吃(比如保肝類保健食品與西藥距離3—4小時後再服),都非常有講究。
最後,王大華提醒,老年人購買東西時要頭腦冷靜,三思而後行。由於判斷能力比較弱,最好不要急於做決策。遇到別人極力鼓動時,最好以「自己做不了主」之類的理由推託。同時,經常提醒老年人,不要迷信所謂的權威。如果要了解健康知識,最好參加由正規醫院組織的活動,對於保健品廠商組織的保健講座,應謹慎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