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部門整治保健品欺詐背後:侵權事故多發,有老人被騙後自殺

2021-01-09 澎湃新聞

玉石床產生的超長波,可以滲透人體皮膚、肌肉及骨頭,達到「隔空消炎」的療效——廣東佛山一家「老人免費體驗店」的營銷人員,向老年顧客推銷玉石床時如此介紹。

佛山市工商部門近日對這家涉嫌虛假宣傳的門店進行了查處。此外,9月7日,當地媒體披露,截至今年8月底,佛山市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檢查「老人免費體驗店」278家,立案查處違法案件30起。這是今年廣東開展相關整治行動的一個縮影。

免費體驗、健康講座、「親情服務」,近年來,類似定位老年人保健產品營銷活動在各地屢見不鮮,卻有不少暗藏陷阱——有的引發侵權事故,甚至導致老人自殺,有的引誘老人上鉤後捲款而逃……更多的結局是,一群群老人遭「忽悠」之後,卻因取證困難或對方人去樓空,陷入維權困局。

老套的手法,熟悉的故事,為什麼會在一個個懷揣健康夢的老人身上上演?

9月4日,國務院食品安全辦、公安部、工商總局等9部門,召開了全國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國務院食品安全辦主任、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局長畢井泉在會上說,這次整治是近年來參與部門最多、時間跨度最長、涉及範圍最廣的一次專項行動,「要把最嚴格的監管落到實處。」

送雞蛋引誘,「藥企老總」詐騙兩百多名老人

早上6點,天剛剛放亮。一家酒店的會場內,燈火通明。曹玉亮拿著話筒走上會場前臺,向坐在臺下的上百名老人打招呼,然後開始口若懸河地演講,主題是老年人的健康,以及神奇的產品。

2015年底至2016年初,遼寧人曹玉亮多次舉行「健康講座」。那時,他自稱是廣西玉林製藥集團的「銷售總監」,向老人們推薦一種叫珍生膠囊的產品。

年過六旬的吉林市民孫濤(化名)一度成了「曹總」的「粉絲」。2015年12月底,他在街上接到「送健康」傳單,便和老伴去船營區一家酒店的二樓會場聽講座。「第一天送了8個雞蛋。」孫濤作證時回憶,連續六天送了雞蛋後,工作人員開始給參加講座的老人送掛麵、醬油和醋,還每天贈送一粒藥,叮囑晚上睡覺前吃。十八天後,「健康講座」開始宣傳藥品——一種神奇的珍生膠囊。

「曹總講課時說,這藥能治腫瘤、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病。」孫濤回憶,會場上的工作人員還開展了各種抽獎活動,「還有補貼,說買藥後的第二天就給,返回的錢比買藥的錢還要多。」孫濤信以為真,就買下兩盒膠囊,花了4000元。可後來,「補貼」沒有了,「吃膠囊也感覺不到效果。」

跟孫濤一樣上當的,還有吉林市船營區和昌邑區的兩百多名老人。大家買珍生膠囊,每人花去4000元至12000元。

法院審理查明,2015年底至2016年初,被告人曹玉亮指使多人,以贈送雞蛋、掛麵等小禮品為誘餌,召集老年人聽健康講座。曹玉亮冒充教授和廣西玉林製藥集團領導身份,謊稱為玉林製藥集團銷售珍生膠囊,誇大產品療效,「通過四輪購物、抽獎後全額返款的方式,使老年人產生慣性思維,誤以為購買產品可以全額返款。」

法院認定曹玉亮詐騙數額共計人民幣135.6萬元。曹的藥企「銷售總監」身份也被證實純屬虛構。

2017年3月底,吉林市中級法院作出判決,認為被告人曹玉亮構成詐騙罪,遂維持了一審法院的刑事判決:判處曹玉亮有期徒刑十一年,並處罰金二十萬元,繼續追繳違法所得。

曾經被數百名老人在臺下仰視的「曹總」,終於褪去了光鮮的偽裝。

養生講座「十面埋伏」:有老人被騙後自殺

曹玉亮的「講課」模式,似乎迎合了許多老人對健康知識的渴求。以「開大會」的形式召集老人們,適時推介銷售產品,就是保健品營銷模式中的「會銷」。

湖南宜章縣機關幹部谷志健最近比較煩。他告訴澎湃新聞,他的父母、嶽母,都迷上了「會銷」活動。前段時間他做通了父母的工作,他們答應不再去「聽課」,可在資興市生活的嶽母卻對各類保健產品著了謎,經常凌晨四五點鐘就起床去「聽課」、「開會」。

「完全是被洗腦了,你反對她買產品的話,老人家會認為你不孝順。」谷志健感嘆道,一些保健品營銷人員的小恩小惠,讓許多老人放鬆了警惕。

的確,「會銷」要吸引老人們,禮品、獎品成為屢試不爽的幌子。

河北省無極縣300餘名老人,就遇到了一場禮品騙局。據石家莊新聞網報導,今年7月中旬,幾名男子到無極縣搞「健康講座」,參加的老人都能獲得禮品。

第一天,100多名來聽課的老人,每人得到兩斤雞蛋;第二天,來聽課的人數翻了一番,每人領到了兩袋洗衣粉;第三天和第四天,聽課人數達到了三百餘人,繳納押金的老人可領到一臺小家電,講座結束後押金全數退還;第五天,來聽課的老年人爭先恐後地交押金,300多名老人繳納了30餘萬押金,卻不見發放禮品。幾名「工作人員」也消失了。

7月底,該案6名犯罪嫌疑人被抓獲。原來,所謂的各種家電禮品,都是騙局的道具而已。

除了送些生活用品,一些商家會推出更大的誘惑——送「免費旅遊」。

青島60歲老人陳正林的悲劇就跟「免費旅遊」有關。據央視報導,陳正林從2013年起,四年時間買了近10萬元保健品。保健品公司承諾讓其和老伴去峇里島旅遊,但一直未兌現。

2017年3月11日,陳正林跳海自盡,留下一封遺書:「我以自己的教訓來告誡那些好人,不要輕易上這些購保健品送東西、送旅遊等的當。」

除了提供各種「好處」,營銷人員常向老人們打親情牌——對於一些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這種熱情和關愛很容易令他們感動。

可溫情背後往往暗藏陷阱。《南都周刊》今年採訪了一名曾在某「養生館」推銷保健品的工作人員,這篇題為《我是怎麼騙老人買保健品的?》報導,後來被《讀者》雜誌轉載時使用了另一標題:《養生講座「十面埋伏」》。

據報導,浙江一家養生館連續三個月的銷售冠軍「小K」介紹,公司有專人培訓保健品銷售員,他們必須學會揣摸老人心理,並掌握一套「話術」——

「我們一般不叫他們爺爺奶奶,而是叫叔叔阿姨。因為這樣顯得他們更年輕。」

「保健品要說成『保健食品』,老人容易放下戒備心。」

「我們每天都開會,幾個人琢磨一位老人,專門針對老人的性格、家庭及收入狀況進行分析,並且制訂第二天的計劃。」

小K介紹,「養生專家」善於調動現場氣氛,製造病痛的恐慌;而在保健品的談價環節,業務員和經理往往會在老人面前表演「雙簧」。

後來,小K覺得做這行「不是一條正道」,便離開了養生館,回到老家。令他沮喪的是,他的奶奶也時常參加「養生講座」,並在銷售員的推薦下購買保健品。小K勸奶奶不要買,可老人就是不聽。

「最嚴監管」:9部門開會整治保健品欺詐

我國保健品市場的發展,業界一般認為始於1985年。當年福建農業大學副教授楊振華研製出一種「851營養液」,由此拉啟中國保健品營銷發展的大幕。

三十年來,保健品營銷模式出現了廣告營銷、體驗營銷、品牌營銷、直銷等方式。近年來,「會議營銷」由於進入門檻低、現金流動快而受到許多商家青睞。

不過,在利益驅動下,「會銷」成為一些不法分子行騙的平臺。

「有些騙局裡保健品就是一個道具,這種詐騙運用了完全市場化的手段,貌似一種公平或合理的交易,」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黃震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其實背後有精心的策劃,誘使人做出一種非理性的決策,掉入它的騙局之中。」

一些保健品騙局背後,是巨大利潤空間的誘惑。2017年央視3.15晚會披露,一家保健品企業對外售價3980元的蜂膠膠囊,進貨價其實只有65元,利潤高達60倍。有業內人士指出,國家對保健食品沒有相關定價機制,這讓一些不法商家有了可趁之機。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批准保健品生產企業約2600家,保健品文號15878種。2016年7月1日起,《保健食品註冊與備案管理辦法》正式施行,這種註冊與備案相結合的雙軌制,有利於產品創新和市場發展,但也會帶來新的監管課題。

「現在是事前放鬆了管制,那麼事中就要加強監測,既然寬進來,就要嚴管。」黃震說。

事實上,近年來在老人「免費體驗」的過程中,由於保健器材、經營管理等原因出現安全事故的例子,並不少見。

據公開報導,鄭州一位老人在健康治療儀體驗店感受足療時,左腳被捲入治療儀受傷;吉林市民李敏進行「雷射治療儀」體驗時,因坐椅滑動摔倒,造成腰椎壓縮性骨折;河南新鄉一位老人到「健康生活館」體驗「玉石墊熱療」,臀部被大面積燒傷;陝西鹹陽一名五旬男子「免費體驗店」體驗「高電位理療」時,突然呼吸、心跳驟停而亡……

今年三月底,在青島老人陳正林跳海自盡後,山東新亮律師事務所主任王新亮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寄去建言信,建議出臺規範老年人保健品市場的法律法規。

王新亮建議,除了加強保健品源頭管理外,還應建立便於查詢的保健品信息平臺,讓消費者能便捷地辨察出商家的虛假宣傳。此外,市場監管仍需繼續加強。

在保健品市場監管方面,今年廣東開展了為期4個月的整治「老人免費體驗店」違法經營行為專項行動。其中,僅佛山工商部門就查處了30多起案件,包括玉石床虛假宣傳、違法銷售羊奶粉等案例。

9月4日,國務院食品安全辦、公安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等9部門,召開了全國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工作電視電話會議。

「當前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問題突出,社會反映強烈,老百姓深惡痛絕。」國務院食品安全辦主任、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局長畢井泉在會上說,這次整治是近年來參與部門最多、時間跨度最長、涉及範圍最廣的一次專項行動,「要把最嚴格的監管落到實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保健品市場欺詐營銷現象調查:銷售員抓住老人怕死怕孤獨心理
    隨著購買的保健品越來越多,退休金開始不夠用了,每天把饅頭、包子當主食,幾乎沒有吃過魚、肉之類的葷菜。7月中旬,他連房租都支付不起了,被房東拒之門外。這一消息引起社會關注。有網友說,保健品推銷,已經成為詐騙老人的代名詞。老人被保健品推銷商哄騙而掏空積蓄,乃至變賣家產的現象不是個案,有關部門應該加大打擊力度。
  • 怕瓷碗易碎傷孩子,老人被騙花幾千元買了套「摔不壞」的玻璃餐具
    都說老人是很容易被騙的群體,經常被一些保健品、理財收藏或者一些免費的東西所吸引。而如果碰到對孩子有益的事,老人們更容易衝動被騙了。這不,去年有位老人看到電視購物頻道裡介紹某品牌的玻璃餐具摔不壞,覺得非常好用。因為家裡有小孩的都知道,小孩子有時候會不小心把碗摔碎,容易劃傷自己。
  • 無良商家大打心理牌 老人頻陷保健品騙局(圖)
    「買保健品是想治病,沒想到卻一次又一次地被騙。」李老太氣憤地說。原來,她女兒在網上查詢發現,相同產品僅售幾百元,但他們買的保健品最便宜的也不下一千元。  商家「免費遊玩」釣大魚老人為要面子掏腰包  此外,許多老人對保健品推銷人員「抹不開面子」。一些老人參加銷售商的活動後,覺得享受服務卻不買東西,心裡過意不去。
  • 家有老人的看過來!揭秘「保健品」推銷十大陷阱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嵐 通訊員 趙正銀在全國開展的"保健"市場整治百日行動進入攻堅階段,鄭州市二七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為進一步讓廣大群眾認清保健品市場中一些不法分子的忽悠伎倆,特意總結歸納出十種銷售陷阱,以提醒那些"迷戀"保健品的消費者尤其是老年朋友
  • 5.9萬元一針所謂幹細胞保健品,不到一年有數百名老人被騙
    他們主要篩選經濟條件好的,長期跟子女不在一起居住的,而且自身長期有慢性疾病的,而且短期內沒有受過保健品詐騙的這些老年人進行免費旅遊為由,帶他們到無錫去。免費旅遊、免費食宿、參觀考察,就這樣,老年人們被帶進了精心準備好的圈套內。在無錫的這家公司,老人們被安排參觀各種高大上的儀器設備,還有「講師」現場進行鼓動性介紹。
  • 花20萬購保健品當降壓藥吃 老人突發腦梗住院
    「賣保健品的宣傳,吃保健品就不用吃降壓藥!」黃婆婆的大兒子呂雅堂稱,母親在發病前長年服用多種保健品,並停服降壓藥多年。老人的兒媳整理了一下,「4年多時間,她購買了差不多20萬元的保健品,有票據的都有16萬多。」發病/ 老人突發腦梗住院22日清晨,家住四川廣漢城區衡陽路的黃婆婆一覺醒來發現渾身沒勁,無法起床。
  • 迪慶州多部門聯合開展保健食品市場督查整治行動
    摘要:近日,雲南省迪慶州衛健委、公安等多部門聯合開展保健食品市場督查整治行動。此次聯合督查整治工作為期2至3天。
  • 反保健品鬥士黃秀蘭,曾被騙買40萬保健品,她卻說不怪推銷員
    即便那時,她已經寫過關於「老年人應慎重對待保健品」的書,且看到了「老人陷入保健品泥潭,欠債數萬元無奈自殺」之類的新聞。如今,黃秀蘭不再購買任何人推銷的保健藥物或者器材。之前剩下的,有些扔掉、有些送人,還有少數存著。親戚朋友登門道賀:您終於醒悟了。 她接受電視臺採訪時面朝鏡頭,義憤填膺吶喊:對坑騙老人的山寨保健品零容忍!
  • 青島老人拿保健品當藥吃,去世後還有價值9萬多的產品
    山東青大澤匯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劉檉律師分析認為,其主要原因在於老年人團體數量日益龐大,並且老人手中都掌握著一定積蓄。不法人員利用空巢老人心理孤獨感,設下「親情陷阱」,通過各類極具誘惑力的手段,讓老人上當受騙。老年人上當被騙的領域主要集中在保健品消費、謊稱中獎的電信詐騙以及金融理財產品消費等。近日,青島市工商局、市食藥監局、市公安局等部門及律師代表,針對老年人受侵害的案例進行研討支招。
  • 代表建言保健品監管:標示別誤導消費者 提高違法成本
    「現在有保健食品名稱為『雪域藏家牌蝙蝠蛾擬青黴菌絲體西洋參膠囊』,字數多達19個字,且看不明白是什麼產品。應儘量能讓消費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消費,不誤導、不誇大。」姚鵑說。今年兩會上,來自河北團的張軍代表也提交了《關於持續發力加強對保健品市場監管的建議》。
  • 保健品騙局十大套路被曝光!
    面對保健品市場魚目混珠亂象,德州市市場監管局、公安局等9部門聯合開展「保健」市場亂象百日整治行動,嚴厲打擊保健品市場的各類違法違規行為。為防止大家上當受騙,以下保健品欺詐、虛假宣傳十大騙術,建議大家轉發到家人群中謹防自己及家人被套路。
  • 關愛老人 拒絕「忽悠」人的三無保健品
    日前,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2017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其中,老年保健品成為十大消費維權熱點之首。普通的食品、器械、日用品「搖身一變」,具有了神奇的保健功效,許多老人心甘情願高價購買。老年人為何容易受騙?「坑老保健品」的監管難在哪裡?
  • 2016島城十大消費維權案例:老人被騙買保健品
    事故發生後,廠家查看了現場,同意更換新的冰箱並送來備用冰箱一臺,但備用冰箱使用不久再次出現故障,由於正值夏天,造成冰箱內食物變質損壞,盧女士遂要求廠家賠償冰箱自燃和食物損壞等各類經濟損失1.6萬元。因自燃證據、質量檢測、損失評估等多種原因,廠家遲遲沒有答覆和解決,盧女士投訴廠家「店大欺客」。
  • 玫琳凱合法直銷的「面具」背後:保健品「包治百病」
    保健品市場亂象,是大家普遍關心的話題。去年底,總部位於天津,擁有合法直銷牌照的權健公司,因為涉嫌傳銷犯罪和涉嫌虛假廣告犯罪,被有關部門查處。今年1月8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13部委宣布,在全國開展為期100天的聯合整治保健市場亂象專項行動,將依法嚴厲打擊虛假宣傳、虛假廣告、製售假冒偽劣產品等擾亂市場秩序、欺詐消費者等各類違法行為。但就在這嚴打期盼,莆田的鄭先生告訴記者,他發現,一家全國知名直銷商「玫琳凱」,有些經銷人員涉嫌虛假宣傳,把一些玫琳凱的產品,包裝成了神乎其神、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這是真的嗎?
  • 這屆315晚會沒有保健品行業,網友:這不科學啊!
    在微博、QQ等社交媒體上,渴望曝光保健品行業亂象的網友們表示,「期待315晚會上曝光問題保健品,讓奸商受到應有的懲罰」。然而,當315晚會曝光名單公布後,並未有一家保健品公司上榜,這讓此前眾多媒體的預測和網友的期待都「落了空」。對此,不少網友表示「很失望」。
  • 保健品之惑
    今年2月,她接到一個推銷電話,對方稱自己是教授,推銷鹹陽一家製藥廠生產的保健品,服用後心臟正常跳動就可以不用起搏器。   有心臟病並裝了起搏器的張老太聽得動了心,在與對方溝通之後,購買了35000元保健品。但服用一段時間後,她感覺自己的心臟病並不見好轉,想退貨退款。但對方卻說,扣除相關退貨費用後,只能退回1萬餘元。
  • 一盒口服液賣5000元,老人花萬元買保健品後後悔了
    18日下午,浙江寧波海曙警方舉行了一場保健品詐騙案退贓現場會,107800元現金堆放在桌上,12位受害者從民警手中領回了被騙的錢。老人手術後,把僅剩的1萬元給了保健品騙子,從民警手中接過9800元現金時,74歲的沈阿姨激動地差點說不出話來。
  • 關注老年人身心健康,謹防保健品騙局,保健品市場亂象函待解決
    伴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老年人逐漸告別了過去缺衣少食的窘境,他們的錢包逐漸鼓起來了,他們的需求已經從衣食無憂轉為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更長的壽命、更有尊嚴的老年生活以及關懷陪伴等精神需求。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相比父輩目前獨生子女佔很大比例,再在加上繁忙的工作,很多子女缺少時間去陪伴老人,導致老年人生活中感到孤單空虛寂寞,於是各類保健品騙子乘虛而入。
  • 無中文標籤沒「藍帽子」 進口保健品可以這樣賣?
    原標題: 追蹤報導|既無中文標籤也沒「藍帽子」,這樣的進口保健品真的可以賣嗎?《「幸福之家」有多幸福》 系列報導刊發後,引發熱議。近幾天法治報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除了幸福九號,以給老年人提供免費健康講座為名推銷保健產品的門店也不在少數。
  • 破壁松花粉竟是「糖果壓片」,紅外養生儀只會發熱……老人成保健品...
    為切實解決好《民法典》學習宣傳「最後一公裡」問題,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與江蘇省政法委、江蘇省法宣辦、江蘇省法學會等多部門協作聯動,在江蘇城市頻道《零距離》以及《明理說法》欄目聯合推出 「典」亮幸福系列報導,用身邊案例帶您深入了解法律問題!當下,不少老年人在健康養生方面很捨得花錢,各種保健品詐騙也逐漸盯上這群「銀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