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床產生的超長波,可以滲透人體皮膚、肌肉及骨頭,達到「隔空消炎」的療效——廣東佛山一家「老人免費體驗店」的營銷人員,向老年顧客推銷玉石床時如此介紹。
佛山市工商部門近日對這家涉嫌虛假宣傳的門店進行了查處。此外,9月7日,當地媒體披露,截至今年8月底,佛山市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檢查「老人免費體驗店」278家,立案查處違法案件30起。這是今年廣東開展相關整治行動的一個縮影。
免費體驗、健康講座、「親情服務」,近年來,類似定位老年人保健產品營銷活動在各地屢見不鮮,卻有不少暗藏陷阱——有的引發侵權事故,甚至導致老人自殺,有的引誘老人上鉤後捲款而逃……更多的結局是,一群群老人遭「忽悠」之後,卻因取證困難或對方人去樓空,陷入維權困局。
老套的手法,熟悉的故事,為什麼會在一個個懷揣健康夢的老人身上上演?
9月4日,國務院食品安全辦、公安部、工商總局等9部門,召開了全國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國務院食品安全辦主任、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局長畢井泉在會上說,這次整治是近年來參與部門最多、時間跨度最長、涉及範圍最廣的一次專項行動,「要把最嚴格的監管落到實處。」
送雞蛋引誘,「藥企老總」詐騙兩百多名老人早上6點,天剛剛放亮。一家酒店的會場內,燈火通明。曹玉亮拿著話筒走上會場前臺,向坐在臺下的上百名老人打招呼,然後開始口若懸河地演講,主題是老年人的健康,以及神奇的產品。
2015年底至2016年初,遼寧人曹玉亮多次舉行「健康講座」。那時,他自稱是廣西玉林製藥集團的「銷售總監」,向老人們推薦一種叫珍生膠囊的產品。
年過六旬的吉林市民孫濤(化名)一度成了「曹總」的「粉絲」。2015年12月底,他在街上接到「送健康」傳單,便和老伴去船營區一家酒店的二樓會場聽講座。「第一天送了8個雞蛋。」孫濤作證時回憶,連續六天送了雞蛋後,工作人員開始給參加講座的老人送掛麵、醬油和醋,還每天贈送一粒藥,叮囑晚上睡覺前吃。十八天後,「健康講座」開始宣傳藥品——一種神奇的珍生膠囊。
「曹總講課時說,這藥能治腫瘤、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病。」孫濤回憶,會場上的工作人員還開展了各種抽獎活動,「還有補貼,說買藥後的第二天就給,返回的錢比買藥的錢還要多。」孫濤信以為真,就買下兩盒膠囊,花了4000元。可後來,「補貼」沒有了,「吃膠囊也感覺不到效果。」
跟孫濤一樣上當的,還有吉林市船營區和昌邑區的兩百多名老人。大家買珍生膠囊,每人花去4000元至12000元。
法院審理查明,2015年底至2016年初,被告人曹玉亮指使多人,以贈送雞蛋、掛麵等小禮品為誘餌,召集老年人聽健康講座。曹玉亮冒充教授和廣西玉林製藥集團領導身份,謊稱為玉林製藥集團銷售珍生膠囊,誇大產品療效,「通過四輪購物、抽獎後全額返款的方式,使老年人產生慣性思維,誤以為購買產品可以全額返款。」
法院認定曹玉亮詐騙數額共計人民幣135.6萬元。曹的藥企「銷售總監」身份也被證實純屬虛構。
2017年3月底,吉林市中級法院作出判決,認為被告人曹玉亮構成詐騙罪,遂維持了一審法院的刑事判決:判處曹玉亮有期徒刑十一年,並處罰金二十萬元,繼續追繳違法所得。
曾經被數百名老人在臺下仰視的「曹總」,終於褪去了光鮮的偽裝。
養生講座「十面埋伏」:有老人被騙後自殺曹玉亮的「講課」模式,似乎迎合了許多老人對健康知識的渴求。以「開大會」的形式召集老人們,適時推介銷售產品,就是保健品營銷模式中的「會銷」。
湖南宜章縣機關幹部谷志健最近比較煩。他告訴澎湃新聞,他的父母、嶽母,都迷上了「會銷」活動。前段時間他做通了父母的工作,他們答應不再去「聽課」,可在資興市生活的嶽母卻對各類保健產品著了謎,經常凌晨四五點鐘就起床去「聽課」、「開會」。
「完全是被洗腦了,你反對她買產品的話,老人家會認為你不孝順。」谷志健感嘆道,一些保健品營銷人員的小恩小惠,讓許多老人放鬆了警惕。
的確,「會銷」要吸引老人們,禮品、獎品成為屢試不爽的幌子。
河北省無極縣300餘名老人,就遇到了一場禮品騙局。據石家莊新聞網報導,今年7月中旬,幾名男子到無極縣搞「健康講座」,參加的老人都能獲得禮品。
第一天,100多名來聽課的老人,每人得到兩斤雞蛋;第二天,來聽課的人數翻了一番,每人領到了兩袋洗衣粉;第三天和第四天,聽課人數達到了三百餘人,繳納押金的老人可領到一臺小家電,講座結束後押金全數退還;第五天,來聽課的老年人爭先恐後地交押金,300多名老人繳納了30餘萬押金,卻不見發放禮品。幾名「工作人員」也消失了。
7月底,該案6名犯罪嫌疑人被抓獲。原來,所謂的各種家電禮品,都是騙局的道具而已。
除了送些生活用品,一些商家會推出更大的誘惑——送「免費旅遊」。
青島60歲老人陳正林的悲劇就跟「免費旅遊」有關。據央視報導,陳正林從2013年起,四年時間買了近10萬元保健品。保健品公司承諾讓其和老伴去峇里島旅遊,但一直未兌現。
2017年3月11日,陳正林跳海自盡,留下一封遺書:「我以自己的教訓來告誡那些好人,不要輕易上這些購保健品送東西、送旅遊等的當。」
除了提供各種「好處」,營銷人員常向老人們打親情牌——對於一些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這種熱情和關愛很容易令他們感動。
可溫情背後往往暗藏陷阱。《南都周刊》今年採訪了一名曾在某「養生館」推銷保健品的工作人員,這篇題為《我是怎麼騙老人買保健品的?》報導,後來被《讀者》雜誌轉載時使用了另一標題:《養生講座「十面埋伏」》。
據報導,浙江一家養生館連續三個月的銷售冠軍「小K」介紹,公司有專人培訓保健品銷售員,他們必須學會揣摸老人心理,並掌握一套「話術」——
「我們一般不叫他們爺爺奶奶,而是叫叔叔阿姨。因為這樣顯得他們更年輕。」
「保健品要說成『保健食品』,老人容易放下戒備心。」
「我們每天都開會,幾個人琢磨一位老人,專門針對老人的性格、家庭及收入狀況進行分析,並且制訂第二天的計劃。」
小K介紹,「養生專家」善於調動現場氣氛,製造病痛的恐慌;而在保健品的談價環節,業務員和經理往往會在老人面前表演「雙簧」。
後來,小K覺得做這行「不是一條正道」,便離開了養生館,回到老家。令他沮喪的是,他的奶奶也時常參加「養生講座」,並在銷售員的推薦下購買保健品。小K勸奶奶不要買,可老人就是不聽。
「最嚴監管」:9部門開會整治保健品欺詐我國保健品市場的發展,業界一般認為始於1985年。當年福建農業大學副教授楊振華研製出一種「851營養液」,由此拉啟中國保健品營銷發展的大幕。
三十年來,保健品營銷模式出現了廣告營銷、體驗營銷、品牌營銷、直銷等方式。近年來,「會議營銷」由於進入門檻低、現金流動快而受到許多商家青睞。
不過,在利益驅動下,「會銷」成為一些不法分子行騙的平臺。
「有些騙局裡保健品就是一個道具,這種詐騙運用了完全市場化的手段,貌似一種公平或合理的交易,」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黃震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其實背後有精心的策劃,誘使人做出一種非理性的決策,掉入它的騙局之中。」
一些保健品騙局背後,是巨大利潤空間的誘惑。2017年央視3.15晚會披露,一家保健品企業對外售價3980元的蜂膠膠囊,進貨價其實只有65元,利潤高達60倍。有業內人士指出,國家對保健食品沒有相關定價機制,這讓一些不法商家有了可趁之機。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批准保健品生產企業約2600家,保健品文號15878種。2016年7月1日起,《保健食品註冊與備案管理辦法》正式施行,這種註冊與備案相結合的雙軌制,有利於產品創新和市場發展,但也會帶來新的監管課題。
「現在是事前放鬆了管制,那麼事中就要加強監測,既然寬進來,就要嚴管。」黃震說。
事實上,近年來在老人「免費體驗」的過程中,由於保健器材、經營管理等原因出現安全事故的例子,並不少見。
據公開報導,鄭州一位老人在健康治療儀體驗店感受足療時,左腳被捲入治療儀受傷;吉林市民李敏進行「雷射治療儀」體驗時,因坐椅滑動摔倒,造成腰椎壓縮性骨折;河南新鄉一位老人到「健康生活館」體驗「玉石墊熱療」,臀部被大面積燒傷;陝西鹹陽一名五旬男子「免費體驗店」體驗「高電位理療」時,突然呼吸、心跳驟停而亡……
今年三月底,在青島老人陳正林跳海自盡後,山東新亮律師事務所主任王新亮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寄去建言信,建議出臺規範老年人保健品市場的法律法規。
王新亮建議,除了加強保健品源頭管理外,還應建立便於查詢的保健品信息平臺,讓消費者能便捷地辨察出商家的虛假宣傳。此外,市場監管仍需繼續加強。
在保健品市場監管方面,今年廣東開展了為期4個月的整治「老人免費體驗店」違法經營行為專項行動。其中,僅佛山工商部門就查處了30多起案件,包括玉石床虛假宣傳、違法銷售羊奶粉等案例。
9月4日,國務院食品安全辦、公安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等9部門,召開了全國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工作電視電話會議。
「當前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問題突出,社會反映強烈,老百姓深惡痛絕。」國務院食品安全辦主任、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局長畢井泉在會上說,這次整治是近年來參與部門最多、時間跨度最長、涉及範圍最廣的一次專項行動,「要把最嚴格的監管落到實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