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齡關懷④ | 為何老年人易陷保健品騙局?子女的陪伴,才是良藥

2020-12-07 澎湃新聞
編者按:

保健品騙局一次次上演,老年人「心甘情願」受騙的背後,是子女關愛與陪伴的缺失。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有2.54億,佔總人口的18.1%。我們如何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和幫助?「春暉堂心理」團隊聯合澎湃新聞「湃客」創作者平臺,特別策劃「銀齡關懷」系列文章,從多個方面,帶給我們一些思考。

策劃 / 沈瑤瑤

文 / 王瑞璇

11月中旬,江蘇淮安一名83歲老太突然離世,子女在整理遺物時,在其床下發現了一大堆保健品及保健儀器,總價超過14萬元。這些保健品有一大半都沒有拆封,還有一小部分已經過期,甚至還包括瘦身、提拉功效的面膜。老人女兒陳女士表示,自己由於常年工作無法經常陪伴老人,目前陳女士家人正在跟這些售賣保健品的機構進一步協商並退貨。

據2019年公安部通報,2018年以來,全國公安機關共破獲保健品詐騙犯罪案件3000多起,追贓挽回損失達1.4億餘元,而在保健品詐騙案中,大部分受害者都是「空巢老人」。一邊是老年人保健養生意識的提高,另一邊是保健品市場虛假宣傳、價格虛高、以次充好,不良商家引誘老年人高價購買保健品的新聞更是屢見不鮮。

央視節目及相關媒體曾曝光過,某些保健產品每盒售價上千元,但實際進價僅幾十元。有網友留言:「每一個發跡壯大的保健品公司背後,都有無數熱衷養生、不堪孤獨的老人為之買單」。我們是否思考過,為何年年都呼籲重視保健品詐騙,還是有不少老年人容易陷入保健品騙局呢?

圖/ 網絡

1、「洗腦營銷」讓老年人難辨真偽

認知活動的退行性變化,是老年期的心理發展總趨勢。老年人的感知覺最早出現衰退,視、聽覺敏銳度逐漸下降,運動靈活性和速度明顯減退。由於注意分配能力不足,對於信息的編碼精細程度及深度均下降,因而老年人的的記憶容易被幹擾或抑制,在主動提取信息時出現困難。

面對保健品推銷商的花言巧語,以及電視廣告、報紙甚至菜市場周邊眼花繚亂的保健品宣傳信息,許多老人難以判斷其真偽,而傳銷人員正是抓住了老年人認知能力減退的特點, 通過送禮、健康講座、組織旅遊等多種詐騙套路,一步步引誘老人購買高價保健品。

圖/ 網絡

2、「親情牌」讓老年人容易相信陌生人

社會情緒選擇理論由Carstensen (1987)提出,主要觀點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知覺到的未來時間變得越來越有限,而不同社會目標的優先性會隨之發生變化。年輕人的需求是未來導向的,他們將自己致力於學知識、交朋友等目標中,為將來的事業做著準備;而老年人不同,對於他們來說,剩下的時間是有限的,他們更多地偏向情感相關的導向,這也就可以解釋他們對於親情、朋友及其他人際關係的高度關注。

人到晚年,會將「和他人建立緊密的情緒性聯結」視為有生之日的首要目標,而建立對他人的信任無疑是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重要前提。老年人更容易信任他人,並更願意向他人請求協助,以化解生活上因機能衰退帶來的種種不便,這樣看來,信任他人也算是一種老年人調適晚年生活的應對策略。一個人對於別人的信任感還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也就是說,年紀越大,除了對於自己熟悉的家人、朋友、鄰居的信任感提高外,對於陌生人的信任感也會提高。

保健品推銷人員個個都打得一手好「親情牌」,他們不會一見面就馬上讓老人掏錢買東西,而是先主動嘮家常、噓寒問暖,迅速拉近和老年人的距離。這些套路看似簡單,但能極大地滿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推銷人員通過慢慢建立起來的情感聯繫,獲得老人的信任,接著利用他們對自己身體健康的關注,說服他們參加免費體檢、聽免費的健康講座,這樣就可以順利開始推銷自己的產品了。

圖/ 網絡

3、 「溫柔陷阱」讓老年人更有依賴感

老年期是負性生活事件的多發階段。隨著生理功能的老化、各種疾病的出現、社會角色與地位的改變,以及可能面臨喪偶、子女離家、好友病故等負性生活事件的衝擊,老年人經常會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如:孤獨感、失落感、自卑感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的死亡焦慮水平也會增高,老年人作為一個離死亡較近的特殊群體,更容易體驗到死亡帶給他們的焦慮和恐懼情緒,有時對於死亡還會採取迴避或否認的態度。

傳銷人員極力營造的「溫暖」氛圍,正是專為老人而設的「溫柔陷阱」。年輕一代越來越忙,忙生活、忙工作,不能經常回家陪老人,很少能關注到老人的真實需求。傳銷人員就是看重了老人們缺乏關愛這一點,對老人們盡心盡力地照顧,比他們的子女還要貼心熱情,導致老人在心理上對他們產生依賴感,從而失去戒備和警惕。

「空巢老人」是保健品推銷商的首選目標,兒女不在老人身邊時,銷售員趁機「上門家訪」,陪老人聊天、給老人端茶倒水、捶背洗腳,時不時給老人送水果和生活用品,叫聲「爹媽」,老人一高興,又會掏錢包買產品了。也難怪有老人會說「我知道他們(保健品推銷員)有時候是騙人的,但是我覺得他們說話貼心又對我好,所以我就能接受他的這個保健品,貴一點也沒關係。」

 

圖/ 網絡

目前,我國有關保健品風險的相關立法依然有所不足。那麼作為個人、作為子女,我們應該如何幫助老年人應對套路層出不窮的保健品騙局?主要有以下兩點建議。

1、提高老年人的控制感和自我價值感

由於知識結構難以更新、觀念偏於保守、過去經驗固化,一旦老人選擇相信保健品,他們就會形成一種固有信念,而已形成的固有信念對於老年人來說是比較難發生改變的。因此直接給老年人灌輸不要相信保健品的大道理,或是用過激的手段去控制老年人的行為甚至財產的方法,一般是行不通的。

如果我們想削弱老年人對推銷人員的信任感,首先可以提高老年人的控制感,也就是在合理的範圍內多給予他們一些自主決定權,比如讓他們決定今天晚飯吃什麼菜、出去玩穿什麼衣服。其次就是提高老年人對自我價值的認可,做頓飯、帶帶孫子、打掃房間,這些小事都能讓老人感受到自己還可以做點貢獻,還能創造些價值。

人在焦慮狀態下很容易做出非理性決策以降低自己的焦慮感,也許讓老人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對於緩解老人的焦慮感也很有幫助。另外,老年人也需要學會保護自己,多看新聞、看報紙、聽廣播,開闊視野,多了解預防受騙的知識,加強對社會騙局的認識與了解,遠離詐騙人員、遠離騙局。

2、加強對老人的高質量陪伴,與老人建立安全穩定的情感聯繫

研究發現, 接受成年子女的社會支持、以及對成年子女的孝順期待,對老年人的孤獨感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雖然年輕一代有很多工作和生活上的無可奈何,確實無法做到時刻陪伴,但也不要讓「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發生,儘可能抽時間陪伴老人、常回家看看、定期帶老人去正規大醫院進行全面體檢,讓其充分感受到家庭的和睦溫馨,降低老人的失落感和孤獨感。若做不到,也至少要經常與老人保持聯繫,讓他們感受到來自子女的關心與愛意,溫暖他們孤獨的內心世界。

遇到問題時,子女需要耐心、積極地和老人交流,使他們感覺到安全,要讓老人相信子女才是最可信的人,今後一旦被詐騙人員盯上,老人就會第一時間想到與子女商量,減少被騙的可能性。

圖/ 網絡

我們要深思的不是老年人為何總落入圈套,埋怨父母買保健品、跟騙子親近,而是其背後折射出來的諸多問題。實際上,老人要比我們想像中的更孤獨、更缺少安全感。杜絕老人陷入保健品騙局,不在於無休止的埋怨和指責,真正有效的在於「愛」,給老人更多關愛,儘可能多一些溝通,給他們注入一些新思想,讓他們感受到被關注。子女的陪伴,其實才是最好的「保健品」

參考資料:

[1] 敖玲敏, 呂厚超, & 黃希庭. (2011). 社會情緒選擇理論概述. 心理科學進展(02), 217-223.

[2] 羅伯特·費爾德曼. (2007). 發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展-第4版.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3] 劉碧英.(2005).老年人心理特點與心理保健.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03),373-374+372.

[4] 申繼亮, 周麗清, 佟雁, & 張金穎. (2003). 親子支持和孝順期待對老年人孤獨感的影響.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03), 10-12.

「春暉堂心理」

是在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大學生十餘年的養老社會服務的基礎上形成,該項目致力於做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支持專家,目前已經開發出主老年人心理支持系列課程、養老服務人員培訓課程以及老年人多維心理測評體系等產品,通過與社區、老年大學、養老地產等為老服務機構合作,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滿足養老服務機構的課程及服務需求,助力打造健康和諧特色鄰裡的社區與機構。

相關焦點

  • 關注老年人身心健康,謹防保健品騙局,保健品市場亂象函待解決
    伴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老年人逐漸告別了過去缺衣少食的窘境,他們的錢包逐漸鼓起來了,他們的需求已經從衣食無憂轉為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更長的壽命、更有尊嚴的老年生活以及關懷陪伴等精神需求。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相比父輩目前獨生子女佔很大比例,再在加上繁忙的工作,很多子女缺少時間去陪伴老人,導致老年人生活中感到孤單空虛寂寞,於是各類保健品騙子乘虛而入。
  • 保健品「包治百病」 「灰色騙局」為何專坑老年人
    原標題 「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專坑老年人  今年7月上旬,在蘭州市城關區消費者協會的反覆協調下,75歲的蘭州市民王先生才將手裡的3款「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完成退貨,收回貨款7800多元。  「會銷」保健品的三大套路  既然這些所謂的保健品並不具備保健功能,有的甚至還對身體有害,為何還有那麼多老年人上當?  經濟日報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經銷商慣用的手段就是「會銷」,讓老年人陷入迷局。所謂會銷,就是指通過尋找特定顧客,以親情服務和產品說明會的方式銷售產品。
  • 銀齡關懷① | 讓老年人不再迷失網絡,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編者按:從「健康碼難」到「假靳東」騙局,老年人群體在數字時代的場景下,顯得有些無所適從。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有2.54億,佔總人口的18.1%。我們如何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和幫助?
  • 「保健品」騙局大起底:幾大套路誘你越陷越深
    打著「健康講座」的名義,給免費參與健康講座的老年人送禮物,最後再推銷一堆高價保健品。這樣的「保健品」的騙局屢屢發生,遇到此類情況,老年人和家屬,該如何維權?  事件回顧  不買產品 贈品魚一條追要5000元  住在人大附近的張老先生在上個月遭遇了一件糟心事。「我們小區邊上總有人一看到老年人就圍追堵截地推銷各種保健品。」
  • 「老人痴迷保健品」父母掉入保健品騙局 兒女束手無策
    老年人保健品的騙局,我們欄目已經報導過很多次了,一些商家總會窮盡各種各樣的方法,來騙取老年人的信任,達到推銷他們高價保健品的目的。今天上午,羅湖區的林先生就打來爆料電話說,自己的父母因為身邊朋友的介紹,一步步陷入保健品的「泥潭」,任憑子女如何勸說,都無法動搖兩位老人買高價保健品的決心!
  • 銀齡關懷② | 「出走」的黃月和蘇敏:老年人為何有愛說不出?
    「春暉堂心理」團隊聯合澎湃新聞「湃客」創作者平臺,特別策劃「銀齡關懷」系列文章,從智能生活、人際交往、積極老齡化三方面,帶給我們一些思考。策劃/ 沈瑤瑤文/ 傅釩為了追求理想愛情,她與丈夫爭吵,甘願拋下一切去尋找遠方的「靳東」;為了逃離無愛婚姻,她一人一車,「蓄謀」一年獨自踏上自駕之旅。
  • 「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專坑老年人
    今年7月上旬,在蘭州市城關區消費者協會的反覆協調下,75歲的蘭州市民王先生才將手裡的3款「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完成退貨,收回貨款7800多元。「會銷」保健品的三大套路既然這些所謂的保健品並不具備保健功能,有的甚至還對身體有害,為何還有那麼多老年人上當?經濟日報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經銷商慣用的手段就是「會銷」,讓老年人陷入迷局。
  • 保健品詐騙、理財詐騙、集資詐騙…小心!這些騙局已經讓很多老年人...
    現代快報訊(見習記者 陳子秋 記者 顧元森)10月22日,江蘇高院發布了一批涉老年人權益保護典型案例。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在以老年人為對象的案件中,以理財面目騙錢、賣所謂的保健品騙錢、集資騙錢等比較多見。
  • 買保健品居然說還能分紅,宜賓再現坑老人的騙局,趕緊提醒家裡人
    2020年4月9日,接到吳女士(化名)的爆料:宜賓江安出現了「畫餅分紅」的網絡傳銷騙局,吳女士的家裡的老人已經被拉入騙局,還投進去五六千元。據悉,吳女士家裡的老人聽說在某電商平臺購買消費幾百元一瓶的保健品,每個月消費1500元,連續消費兩年,共計2.6萬元,就可以享受平臺「分紅」,消費越高,「分紅」越多。除此之外,也可以繳納固定費用1500元然後入會成為會員,成為會員後通過拉攏其他人「入會」可以提升自己「職務等級」。
  • 關愛老人 拒絕「忽悠」人的三無保健品
    日前,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2017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其中,老年保健品成為十大消費維權熱點之首。普通的食品、器械、日用品「搖身一變」,具有了神奇的保健功效,許多老人心甘情願高價購買。老年人為何容易受騙?「坑老保健品」的監管難在哪裡?
  • 青島老人拿保健品當藥吃,去世後還有價值9萬多的產品
    隨著青島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老年人成為詐騙團夥以及營銷團隊的首要目標。山東青大澤匯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劉檉律師分析認為,其主要原因在於老年人團體數量日益龐大,並且老人手中都掌握著一定積蓄。不法人員利用空巢老人心理孤獨感,設下「親情陷阱」,通過各類極具誘惑力的手段,讓老人上當受騙。老年人上當被騙的領域主要集中在保健品消費、謊稱中獎的電信詐騙以及金融理財產品消費等。
  • 無效的「保健品」,老年人被動參與的「健康騙局」
    原創 逐雁 人間故事鋪 來自專輯職業故事每一個發跡壯大的保健品公司背後,都有無數熱衷養生、不堪孤獨的老人為之買單。面對寂寞的生活和逐漸流逝的健康,老人們只能把推銷員當做親人,將收效甚微的保健品當做良藥,參與一場場自欺欺人的「健康騙局」。
  • 真假「特供保健品」 騙局手段升級
    這位受騙老人已經買了十幾萬元的「特供保健品」,直到全部吃完也沒有看到任何效果後才醒悟過來。此後,從2017年7月到2018年11月,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盧女士幾乎每個月都去參加活動,在該公司的引誘下先後購買了10多萬元的各類保健品。盧女士一直堅持吃著購回的各種「特供保健品」,可是不但沒有一點效果,病情反而加重了,到今年過年時,她都不能起床了,這時她才發覺自己可能受騙了,後悔不已的盧女士於是在今年2月向江岸警方報了案。
  • 天價保健品為何讓老人頻繁上當
    這是專坑老年人的保健品騙局  打著「高科技」的旗號,以免費旅遊、免費食宿、參觀考察為誘餌,通過事先調查老年人的不同健康需求,冒充細胞專家針對老年人的「痛點」一對一地吹噓、誇大產品的功效,並以高額的價格大肆推銷行騙的犯罪團夥,這次終於栽了!
  • 無良商家大打心理牌 老人頻陷保健品騙局(圖)
    與此同時,一些不良保健品商家投機取巧,高價兜售假劣產品,使得老年人成為最大的受害群體。  老人病急亂投醫商家趁機猛忽悠  許多老年人因年事已高,患有高血壓、腦溢血等疾病。為了健康,他們病急亂投醫,給不法商家提供了「機會」。  家住西關十字的李老太今年81歲了,多次被保健品商家忽悠。
  • 無中文標籤沒「藍帽子」 進口保健品可以這樣賣?
    保健品市場一直被人詬病:虛假宣傳誇大功效、銷售人員以免費授課、體驗營銷等手段「忽悠」老人購買保健品、花費上萬元乃至幾十萬元買回的保健品價格嚴重虛高……這些打法律法規擦邊球的行業亂象,該如何破解?對於那些獨居寂寞的老人,子女和社會又能為他們做些什麼?進口保健品需不需要審批?
  • 北京不少保健品店社區為鄰 老年人千萬注意這些「騙局」已被戳穿
    毫米波體驗權健神話的破滅,只是揭開了保健品市場亂象的一角。在北京許多居民小區的周邊,都雲集著不少保健品店,這裡的器械、食用的保健類產品仍每天仍吸引著眾多體驗者,其中尤以老年人居多。記者走訪中發現,此種藏身社區的保健類店鋪流動性很強。這些店面名稱中多帶有「健康」、「生活」、「體驗」等字眼,大多一年左右就關門大吉。還在經營的保健體驗店對年輕人似乎相當警惕,當記者詢問詳情時,店員一改對老人的熱情而變得冷漠,一句「您用不上」就轉身走人。
  • 老年人為何會覺得孤獨,問題在老年人自身,看月亮媽媽的勵志人生
    最近一則關於老年人購買保健品的新聞,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高度關注。事件大概是老人大量購買保健品,而自己卻根本沒有使用這些保健品。直到老人去世,自己的女兒才發現老人房中的保健品已經堆成了山。為什麼這些老人熱衷於購買保健品呢?
  • 「保健」騙局何以能屢屢得逞?
    武 潔近日,江門市蓬江區荷塘派出所成功打掉一個以推銷保健品為幌子的詐騙團夥,抓獲7名犯罪嫌疑人。去年底,有人向老人們派發小傳單,稱只要前往某酒店便可免費領取禮品。騙子以此方式吸引眾多老人前往,並在現場以2000元的價格向老人們推銷「人參白樺茸營養液」 ,稱第二天將以發紅包的方式將 3000元返還給購買者。
  • 阿信課堂——識破保健品騙局,安享幸福晚年
    隨著社會的進步,健康保健、投資理財成了很多老年群體關注的重點,老年人的保健品消費、投資理財熱情也逐年提升,然而在這背後卻隱藏著諸多陷阱。投資者大部分都是老年人,他們聽了宣傳後動心,紛紛進行了投資。案例分析:以上兩類非法集資都找準了老人的軟肋進行精準圍獵:首先,上當受騙的老人大多數是收入水平一般的工薪階層,其子女也無力提供高水平的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