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江蘇淮安一名83歲老太突然離世,子女在整理遺物時,在其床下發現了一大堆保健品及保健儀器,總價超過14萬元。這些保健品有一大半都沒有拆封,還有一小部分已經過期,甚至還包括瘦身、提拉功效的面膜。老人女兒陳女士表示,自己由於常年工作無法經常陪伴老人,目前陳女士家人正在跟這些售賣保健品的機構進一步協商並退貨。
據2019年公安部通報,2018年以來,全國公安機關共破獲保健品詐騙犯罪案件3000多起,追贓挽回損失達1.4億餘元,而在保健品詐騙案中,大部分受害者都是「空巢老人」。一邊是老年人保健養生意識的提高,另一邊是保健品市場虛假宣傳、價格虛高、以次充好,不良商家引誘老年人高價購買保健品的新聞更是屢見不鮮。
央視節目及相關媒體曾曝光過,某些保健產品每盒售價上千元,但實際進價僅幾十元。有網友留言:「每一個發跡壯大的保健品公司背後,都有無數熱衷養生、不堪孤獨的老人為之買單」。我們是否思考過,為何年年都呼籲重視保健品詐騙,還是有不少老年人容易陷入保健品騙局呢?
圖/ 網絡
1、「洗腦營銷」讓老年人難辨真偽認知活動的退行性變化,是老年期的心理發展總趨勢。老年人的感知覺最早出現衰退,視、聽覺敏銳度逐漸下降,運動靈活性和速度明顯減退。由於注意分配能力不足,對於信息的編碼精細程度及深度均下降,因而老年人的的記憶容易被幹擾或抑制,在主動提取信息時出現困難。
面對保健品推銷商的花言巧語,以及電視廣告、報紙甚至菜市場周邊眼花繚亂的保健品宣傳信息,許多老人難以判斷其真偽,而傳銷人員正是抓住了老年人認知能力減退的特點, 通過送禮、健康講座、組織旅遊等多種詐騙套路,一步步引誘老人購買高價保健品。
圖/ 網絡
2、「親情牌」讓老年人容易相信陌生人社會情緒選擇理論由Carstensen (1987)提出,主要觀點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知覺到的未來時間變得越來越有限,而不同社會目標的優先性會隨之發生變化。年輕人的需求是未來導向的,他們將自己致力於學知識、交朋友等目標中,為將來的事業做著準備;而老年人不同,對於他們來說,剩下的時間是有限的,他們更多地偏向情感相關的導向,這也就可以解釋他們對於親情、朋友及其他人際關係的高度關注。
人到晚年,會將「和他人建立緊密的情緒性聯結」視為有生之日的首要目標,而建立對他人的信任無疑是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重要前提。老年人更容易信任他人,並更願意向他人請求協助,以化解生活上因機能衰退帶來的種種不便,這樣看來,信任他人也算是一種老年人調適晚年生活的應對策略。一個人對於別人的信任感還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也就是說,年紀越大,除了對於自己熟悉的家人、朋友、鄰居的信任感提高外,對於陌生人的信任感也會提高。
保健品推銷人員個個都打得一手好「親情牌」,他們不會一見面就馬上讓老人掏錢買東西,而是先主動嘮家常、噓寒問暖,迅速拉近和老年人的距離。這些套路看似簡單,但能極大地滿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推銷人員通過慢慢建立起來的情感聯繫,獲得老人的信任,接著利用他們對自己身體健康的關注,說服他們參加免費體檢、聽免費的健康講座,這樣就可以順利開始推銷自己的產品了。
圖/ 網絡
3、 「溫柔陷阱」讓老年人更有依賴感老年期是負性生活事件的多發階段。隨著生理功能的老化、各種疾病的出現、社會角色與地位的改變,以及可能面臨喪偶、子女離家、好友病故等負性生活事件的衝擊,老年人經常會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如:孤獨感、失落感、自卑感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的死亡焦慮水平也會增高,老年人作為一個離死亡較近的特殊群體,更容易體驗到死亡帶給他們的焦慮和恐懼情緒,有時對於死亡還會採取迴避或否認的態度。
傳銷人員極力營造的「溫暖」氛圍,正是專為老人而設的「溫柔陷阱」。年輕一代越來越忙,忙生活、忙工作,不能經常回家陪老人,很少能關注到老人的真實需求。傳銷人員就是看重了老人們缺乏關愛這一點,對老人們盡心盡力地照顧,比他們的子女還要貼心熱情,導致老人在心理上對他們產生依賴感,從而失去戒備和警惕。
「空巢老人」是保健品推銷商的首選目標,兒女不在老人身邊時,銷售員趁機「上門家訪」,陪老人聊天、給老人端茶倒水、捶背洗腳,時不時給老人送水果和生活用品,叫聲「爹媽」,老人一高興,又會掏錢包買產品了。也難怪有老人會說「我知道他們(保健品推銷員)有時候是騙人的,但是我覺得他們說話貼心又對我好,所以我就能接受他的這個保健品,貴一點也沒關係。」
圖/ 網絡
目前,我國有關保健品風險的相關立法依然有所不足。那麼作為個人、作為子女,我們應該如何幫助老年人應對套路層出不窮的保健品騙局?主要有以下兩點建議。
1、提高老年人的控制感和自我價值感由於知識結構難以更新、觀念偏於保守、過去經驗固化,一旦老人選擇相信保健品,他們就會形成一種固有信念,而已形成的固有信念對於老年人來說是比較難發生改變的。因此直接給老年人灌輸不要相信保健品的大道理,或是用過激的手段去控制老年人的行為甚至財產的方法,一般是行不通的。
如果我們想削弱老年人對推銷人員的信任感,首先可以提高老年人的控制感,也就是在合理的範圍內多給予他們一些自主決定權,比如讓他們決定今天晚飯吃什麼菜、出去玩穿什麼衣服。其次就是提高老年人對自我價值的認可,做頓飯、帶帶孫子、打掃房間,這些小事都能讓老人感受到自己還可以做點貢獻,還能創造些價值。
人在焦慮狀態下很容易做出非理性決策以降低自己的焦慮感,也許讓老人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對於緩解老人的焦慮感也很有幫助。另外,老年人也需要學會保護自己,多看新聞、看報紙、聽廣播,開闊視野,多了解預防受騙的知識,加強對社會騙局的認識與了解,遠離詐騙人員、遠離騙局。
2、加強對老人的高質量陪伴,與老人建立安全穩定的情感聯繫研究發現, 接受成年子女的社會支持、以及對成年子女的孝順期待,對老年人的孤獨感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雖然年輕一代有很多工作和生活上的無可奈何,確實無法做到時刻陪伴,但也不要讓「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發生,儘可能抽時間陪伴老人、常回家看看、定期帶老人去正規大醫院進行全面體檢,讓其充分感受到家庭的和睦溫馨,降低老人的失落感和孤獨感。若做不到,也至少要經常與老人保持聯繫,讓他們感受到來自子女的關心與愛意,溫暖他們孤獨的內心世界。
遇到問題時,子女需要耐心、積極地和老人交流,使他們感覺到安全,要讓老人相信子女才是最可信的人,今後一旦被詐騙人員盯上,老人就會第一時間想到與子女商量,減少被騙的可能性。
圖/ 網絡
我們要深思的不是老年人為何總落入圈套,埋怨父母買保健品、跟騙子親近,而是其背後折射出來的諸多問題。實際上,老人要比我們想像中的更孤獨、更缺少安全感。杜絕老人陷入保健品騙局,不在於無休止的埋怨和指責,真正有效的在於「愛」,給老人更多關愛,儘可能多一些溝通,給他們注入一些新思想,讓他們感受到被關注。子女的陪伴,其實才是最好的「保健品」
參考資料:[1] 敖玲敏, 呂厚超, & 黃希庭. (2011). 社會情緒選擇理論概述. 心理科學進展(02), 217-223.
[2] 羅伯特·費爾德曼. (2007). 發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展-第4版.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3] 劉碧英.(2005).老年人心理特點與心理保健.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03),373-374+372.
[4] 申繼亮, 周麗清, 佟雁, & 張金穎. (2003). 親子支持和孝順期待對老年人孤獨感的影響.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03), 10-12.
「春暉堂心理」是在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大學生十餘年的養老社會服務的基礎上形成,該項目致力於做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支持專家,目前已經開發出主老年人心理支持系列課程、養老服務人員培訓課程以及老年人多維心理測評體系等產品,通過與社區、老年大學、養老地產等為老服務機構合作,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滿足養老服務機構的課程及服務需求,助力打造健康和諧特色鄰裡的社區與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