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追求理想愛情,她與丈夫爭吵,甘願拋下一切去尋找遠方的「靳東」;為了逃離無愛婚姻,她一人一車,「蓄謀」一年獨自踏上自駕之旅。
和黃月、蘇敏一樣,許多生於五、六十年代的普通中國女性,被牢牢束縛在了家庭裡。她們活在浪漫愛和現實婚的夾縫下,與屏幕中的「戀愛對象」甜言蜜語,嚮往著詩與遠方,卻依然肩負家庭責任,數著現實生活的家長裡短,「每天還要接孫子放學,忙著做菜做家務,只能抽時間用手機看看靳東」。
圖/ 網絡
圖/ 網絡
老年人群體有愛與被愛的情感需求。他們中有人參加相親直播,想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有人穿梭在公園等社交場合,尋找自己的靈魂伴侶;還有相當一部分老年人,依然保持著一定頻率的性生活……無論是以什麼方式,他們仿佛都在宣告:愛情是用終身來譜寫的主題。「如果你到了這個年紀,很多看似不可思議的需求都會顯得是多麼平常」。
1、老年人為何也嚮往愛情?——愛與歸屬是人的基本需要如果你對心理學有一定了解,應該對於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並不陌生。作為人本主義心理學領域普及性與普適性最高的幾大理論之一,馬斯洛需求理論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由下到上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馬斯洛(1968)認為,人的需要有高低層次之分,高層次需要的出現,以低層次需要的滿足為前提。換句話說,當人們滿足了低層次需要時才會有更多精力去考慮高層次的需要。
圖/ 網絡
老年人對愛情的追求,恰恰是愛與歸屬需要的體現。老一輩人常常奉行「先結婚後戀愛」的婚姻理念,因此很多人的婚姻是沒有愛情的,這也算特定時代下合情合理的現象——畢竟經濟條件有限,溫飽問題(生理需要)和穩定的家庭(安全需要)要優先考慮,無暇去顧及愛情(愛與歸屬的需要),「感情是那個時候不該談論的,沒錢,都在努力奔生活」。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理與安全需要變得不再讓人擔憂,曾經的年輕一代也逐漸老去,當年「不該談論的」愛與歸屬的需求日漸強烈,老人們或是開始「婚內初戀」,或是由於離異、喪偶,通過參加相親直播等方式尋找真愛。
2、愛上不可能的「靳東」——人際吸引的增減原則61歲的黃月擁有完整的家庭,卻墜入假「靳東」營銷號的浪漫圈套,這不僅僅是因為愛與歸屬需求的驅使,一定程度上,還受到了
人際吸引增減原則的影響。
心理學家阿倫森與林德指出,人們容易被那些越來越肯定自己的人所吸引,而對那些越來越否認自己人的產生排斥感。對於「黃月們」來說,時間讓本就平淡的婚姻變得愈加平淡,而「靳東」的出現和他毫不吝嗇的讚美與關心,讓「黃月們」的自我價值得到莫大肯定、被深深地吸引;而自己的伴侶呢?為了讓黃月打消念頭,丈夫採用的是打壓的話術「你又不是美女」。曾經的相濡以沫與現在的言語打擊形成了鮮明對比,這樣一來,在增減原則的作用下,反倒堅定了黃月離家出走尋找「靳東」的信念。
3、「越長大越孤單」——生物的本能心理人在老年期的主觀孤獨感僅次於「狂風驟雨」的青春期,青春期有父母和朋輩的陪伴,而在老年階段常常體驗到社會關係的分離,例如朋友的去世、與子輩的分離、社交圈的淡出等,往往會感受到深刻的孤獨感。
圖/ unsplash
為了避免這種分離所帶來的孤獨感,人會採取對外、對內兩種措施:對外主動探求親密關係,對內懷念過去的圓滿狀態以達成精神上的補償,正所謂「當你開始頻繁回憶過去時,你正在變老」。實際上,孤獨讓人懷舊,在想像世界裡填補空虛;而回到現實世界後的落差感,會激發出老年人更為強烈的、尋求理想親密關係的動機。一旦這種動機沒有找到合理的實現途徑,就容易出現「黃月」般看似不切實際的迷茫和追尋。
4、應對:「對症下藥」才是良策老年人渴求情感上的寄託,對親密關係仍然懷有不可明說的憧憬,這些憧憬需要找到合理的方式得到宣洩和滿足。
人際支撐——愛的歸屬之地人際支持體系的建立,有利於緩衝生活應激事件所帶來的負面心理影響,是預防心理問題的重要手段。同樣的,幫助老年人建立合理的人際支持體系,也是滿足老年人愛與歸屬需要的途徑。
人際支持體系可以由很多方面的關係構成,包括戀愛伴侶、朋輩支持、子輩扶養甚至社會組織的捲入,這些關係如同一根根線條,以個人為中心發散成網絡。當孤獨感來臨之時,會使網絡產生動蕩,而線條越多,動力就越分散,我們就有更多的渠道(尋找伴侶安撫、尋找朋友傾訴等)來抒發孤獨。
有的老年人自身具有很強的主動性,會積極地去結交社會同伴維持人際支持體系,而有的老年人可能不那麼主動,就需要後輩協助構建人際支撐:例如,幫助父母尋找社會同伴,結交志趣相投的同齡夥伴;發現父母的優勢與興趣愛好,鼓勵參與社會活動,加入一些小型社會團體或組織(如老年藝術團);保持與父母之間的溝通,用無條件的關愛來支持父母。
你在我心中最美——欣賞與讚美維持人際平衡在親密關係中相處越久,越會覺得生活本就平淡,「說愛你」變得羞於啟齒。其實不然,老年伴侶維繫感情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保持欣賞與讚美,對伴侶一直保持積極表露的正面評價,能夠避免人際吸引中減法原則的不良作用。
圖/ unsplash
可能有些老年人不善於表達,那么子輩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自己積極主動地對父母表達欣賞與讚美,幫助他們維持良好的自我評價;二是創造情境幫助父母互相傳遞愛與鼓勵,例如帶父母聚餐、出遊,在感受生活的同時感受愛意,或者私下向父母的一方傳達另一方的關愛:「爸爸可掛念著你了,嘴裡不說,其實每次買菜都嘟囔著你喜歡的香菇」。
愛是需要用終身來譜寫的話題,無論是已至黃昏,還是正值青春,都有權利追尋自己的愛。愛本身也有很多學問,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給你一些小小的啟發,幫助自己、幫助父母維持良好的親密關係,即使飽經生活磨鍊,愛情也不會再無處安放。
參考文獻[1] 動機與人格[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美) 馬斯洛 (Maslow), 2013
[2] 社會心理學[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崔麗娟,2008
[3] 異常心理學[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美)詹姆斯·布徹,蘇珊·米內克,吉爾·胡利,2014
[4] 發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展[M].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美)羅伯特·費爾德曼,2013
「春暉堂心理」是在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大學生十餘年的養老社會服務的基礎上形成,該項目致力於做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支持專家,目前已經開發出主老年人心理支持系列課程、養老服務人員培訓課程以及老年人多維心理測評體系等產品,通過與社區、老年大學、養老地產等為老服務機構合作,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滿足養老服務機構的課程及服務需求,助力打造健康和諧特色鄰裡的社區與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