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齡關懷② | 「出走」的黃月和蘇敏:老年人為何有愛說不出?

2020-11-27 澎湃新聞
編者按:

一場假「靳東」的鬧劇,一次叛逆的逃離,讓我們看到老年人群體的情愛覺醒。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有2.54億,佔總人口的18.1%。我們如何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和幫助?「春暉堂心理」團隊聯合澎湃新聞「湃客」創作者平臺,特別策劃「銀齡關懷」系列文章,從智能生活、人際交往、積極老齡化三方面,帶給我們一些思考。

策劃/ 沈瑤瑤

文/ 傅釩

為了追求理想愛情,她與丈夫爭吵,甘願拋下一切去尋找遠方的「靳東」;為了逃離無愛婚姻,她一人一車,「蓄謀」一年獨自踏上自駕之旅。

和黃月、蘇敏一樣,許多生於五、六十年代的普通中國女性,被牢牢束縛在了家庭裡。她們活在浪漫愛和現實婚的夾縫下,與屏幕中的「戀愛對象」甜言蜜語,嚮往著詩與遠方,卻依然肩負家庭責任,數著現實生活的家長裡短,「每天還要接孫子放學,忙著做菜做家務,只能抽時間用手機看看靳東」。

圖/ 網絡

圖/ 網絡

老年人群體有愛與被愛的情感需求。他們中有人參加相親直播,想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有人穿梭在公園等社交場合,尋找自己的靈魂伴侶;還有相當一部分老年人,依然保持著一定頻率的性生活……無論是以什麼方式,他們仿佛都在宣告:愛情是用終身來譜寫的主題。「如果你到了這個年紀,很多看似不可思議的需求都會顯得是多麼平常」。

1、老年人為何也嚮往愛情?——愛與歸屬是人的基本需要

如果你對心理學有一定了解,應該對於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並不陌生。作為人本主義心理學領域普及性與普適性最高的幾大理論之一,馬斯洛需求理論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由下到上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馬斯洛(1968)認為,人的需要有高低層次之分,高層次需要的出現,以低層次需要的滿足為前提。換句話說,當人們滿足了低層次需要時才會有更多精力去考慮高層次的需要。

圖/ 網絡

老年人對愛情的追求,恰恰是愛與歸屬需要的體現。老一輩人常常奉行「先結婚後戀愛」的婚姻理念,因此很多人的婚姻是沒有愛情的,這也算特定時代下合情合理的現象——畢竟經濟條件有限,溫飽問題(生理需要)和穩定的家庭(安全需要)要優先考慮,無暇去顧及愛情(愛與歸屬的需要),「感情是那個時候不該談論的,沒錢,都在努力奔生活」。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理與安全需要變得不再讓人擔憂,曾經的年輕一代也逐漸老去,當年「不該談論的」愛與歸屬的需求日漸強烈,老人們或是開始「婚內初戀」,或是由於離異、喪偶,通過參加相親直播等方式尋找真愛。

2、愛上不可能的「靳東」——人際吸引的增減原則

61歲的黃月擁有完整的家庭,卻墜入假「靳東」營銷號的浪漫圈套,這不僅僅是因為愛與歸屬需求的驅使,一定程度上,還受到了

人際吸引增減原則

的影響。

心理學家阿倫森與林德指出,人們容易被那些越來越肯定自己的人所吸引,而對那些越來越否認自己人的產生排斥感。對於「黃月們」來說,時間讓本就平淡的婚姻變得愈加平淡,而「靳東」的出現和他毫不吝嗇的讚美與關心,讓「黃月們」的自我價值得到莫大肯定、被深深地吸引;而自己的伴侶呢?為了讓黃月打消念頭,丈夫採用的是打壓的話術「你又不是美女」。曾經的相濡以沫與現在的言語打擊形成了鮮明對比,這樣一來,在增減原則的作用下,反倒堅定了黃月離家出走尋找「靳東」的信念。

3、「越長大越孤單」——生物的本能心理

人在老年期的主觀孤獨感僅次於「狂風驟雨」的青春期,青春期有父母和朋輩的陪伴,而在老年階段常常體驗到社會關係的分離,例如朋友的去世、與子輩的分離、社交圈的淡出等,往往會感受到深刻的孤獨感。

圖/ unsplash

為了避免這種分離所帶來的孤獨感,人會採取對外、對內兩種措施:對外主動探求親密關係,對內懷念過去的圓滿狀態以達成精神上的補償,正所謂「當你開始頻繁回憶過去時,你正在變老」。實際上,孤獨讓人懷舊,在想像世界裡填補空虛;而回到現實世界後的落差感,會激發出老年人更為強烈的、尋求理想親密關係的動機。一旦這種動機沒有找到合理的實現途徑,就容易出現「黃月」般看似不切實際的迷茫和追尋。

4、應對:「對症下藥」才是良策

老年人渴求情感上的寄託,對親密關係仍然懷有不可明說的憧憬,這些憧憬需要找到合理的方式得到宣洩和滿足。

人際支撐——愛的歸屬之地

人際支持體系的建立,有利於緩衝生活應激事件所帶來的負面心理影響,是預防心理問題的重要手段。同樣的,幫助老年人建立合理的人際支持體系,也是滿足老年人愛與歸屬需要的途徑。

人際支持體系可以由很多方面的關係構成,包括戀愛伴侶、朋輩支持、子輩扶養甚至社會組織的捲入,這些關係如同一根根線條,以個人為中心發散成網絡。當孤獨感來臨之時,會使網絡產生動蕩,而線條越多,動力就越分散,我們就有更多的渠道(尋找伴侶安撫、尋找朋友傾訴等)來抒發孤獨。

有的老年人自身具有很強的主動性,會積極地去結交社會同伴維持人際支持體系,而有的老年人可能不那麼主動,就需要後輩協助構建人際支撐:例如,幫助父母尋找社會同伴,結交志趣相投的同齡夥伴;發現父母的優勢與興趣愛好,鼓勵參與社會活動,加入一些小型社會團體或組織(如老年藝術團);保持與父母之間的溝通,用無條件的關愛來支持父母。

你在我心中最美——欣賞與讚美維持人際平衡

在親密關係中相處越久,越會覺得生活本就平淡,「說愛你」變得羞於啟齒。其實不然,老年伴侶維繫感情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保持欣賞與讚美,對伴侶一直保持積極表露的正面評價,能夠避免人際吸引中減法原則的不良作用。

圖/ unsplash

可能有些老年人不善於表達,那么子輩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自己積極主動地對父母表達欣賞與讚美,幫助他們維持良好的自我評價;二是創造情境幫助父母互相傳遞愛與鼓勵,例如帶父母聚餐、出遊,在感受生活的同時感受愛意,或者私下向父母的一方傳達另一方的關愛:「爸爸可掛念著你了,嘴裡不說,其實每次買菜都嘟囔著你喜歡的香菇」。

愛是需要用終身來譜寫的話題,無論是已至黃昏,還是正值青春,都有權利追尋自己的愛。愛本身也有很多學問,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給你一些小小的啟發,幫助自己、幫助父母維持良好的親密關係,即使飽經生活磨鍊,愛情也不會再無處安放。

參考文獻

[1] 動機與人格[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美) 馬斯洛 (Maslow), 2013

[2] 社會心理學[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崔麗娟,2008

[3] 異常心理學[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美)詹姆斯·布徹,蘇珊·米內克,吉爾·胡利,2014

[4] 發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展[M].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美)羅伯特·費爾德曼,2013

「春暉堂心理」

是在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大學生十餘年的養老社會服務的基礎上形成,該項目致力於做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支持專家,目前已經開發出主老年人心理支持系列課程、養老服務人員培訓課程以及老年人多維心理測評體系等產品,通過與社區、老年大學、養老地產等為老服務機構合作,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滿足養老服務機構的課程及服務需求,助力打造健康和諧特色鄰裡的社區與機構。

相關焦點

  • 銀齡關懷④ | 為何老年人易陷保健品騙局?子女的陪伴,才是良藥
    「春暉堂心理」團隊聯合澎湃新聞「湃客」創作者平臺,特別策劃「銀齡關懷」系列文章,從多個方面,帶給我們一些思考。策劃 / 沈瑤瑤文 / 王瑞璇11月中旬,江蘇淮安一名83歲老太突然離世,子女在整理遺物時,在其床下發現了一大堆保健品及保健儀器,總價超過14萬元。
  • 銀齡關懷① | 讓老年人不再迷失網絡,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春暉堂心理」團隊聯合澎湃新聞「湃客」創作者平臺,特別策劃「銀齡關懷」系列文章,從智能生活、人際交往、積極老齡化三方面,帶給我們一些思考。策劃/ 沈瑤瑤文/ 歐陽嘉琪 許明近日,一則「94歲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的新聞,讓科技服務的「適老化」問題站上輿論風口。
  • 為了愛情飛蛾撲火,60歲女子離家出走要嫁「靳東」!中老年女性的...
    他認為,很多中老年女性生活空虛壓抑,沒有其他的興趣愛好,不得不到網絡世界尋求慰藉,讓騙子有了可乘之機。 六旬阿姨愛上了「靳東」這件事之所以會引發網絡熱議,起因是黃月和丈夫王峰(化名)鬧離婚,甚至離家出走到幾千裡外的吉林找「靳東」,並且聲稱要嫁給他,無論家人怎麼勸說都不回頭。
  • 最具人文關懷產品:幫助老年人鍛鍊和社交的助行器
    雖然話糙但理不糙,人類自出生起就依靠自己的雙腿來支撐自己的身體幾十年,隨著年紀的增長身體功能也逐漸衰退,行走這一日常生活的基本動作也會變得緩慢吃力。很多老年人走路要拄拐仗就是這個原因,不過有比拐杖更方便的助行器成為了老年人行走的助手,它不僅能充當拐杖的作用還能充當椅子。隨著科技的發展,歐洲科學家專門為此研發出了一款可以識別情緒的助行器FirWalk Robot Walker。
  • 張忠謀為何不出走_張忠謀對大陸的態度
    打開APP 張忠謀為何不出走_張忠謀對大陸的態度 發表於 2018-03-15 15:56:34 因其在半導體業的突出貢獻,被美國媒體評為半導體業50年歷史上最有貢獻人士之一和全球最佳經理人之一。國際媒體稱他是「一個讓對手發抖的人」,而臺灣人則尊他為「半導體教父」,因為是他開創了半導體專業代工的先河。
  • 《光》:聲音有不同的頻率,光有不一樣的波長,愛和天賦無限制
    文光也有他的追求和執著,只是不為他人所知,難以為他人所了解,所以弟弟(張順源 飾)在他離家出走之後才會懊惱,自己從來沒有真正地去了解他,了解哥哥想要的是什麼,腦袋裡期盼的是什麼,又有什麼特別的天賦異稟。
  • 他遭遇的這個病為何愛對老年人...
    10月27日,馬拉度納的私人保鏢感染新冠肺炎,馬拉度納因為與其有密切接觸而進行了自我隔離。在接受了檢測之後,馬拉度納並未感染新冠病毒。馬拉度納最後的生日願望:人類戰勝疫情馬拉度納在不久前過生日時表示,自己不想要什麼生日禮物,唯一的願望是人類戰勝疫情。
  • 出走造句和解釋_出走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出走(chū zǒu)。反義詞有:回歸。 [魯迅《〈三閒集〉序言》:「上海打起仗來了,越打越兇,終於使我們只好單身出走。」] 出走在教材中的例句: 1、可是,它決定要出去玩玩,就會出走一天一夜,任憑誰怎麼呼喚,它也不肯回來。說它貪玩吧,的確是啊,要不怎麼會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 觀察| 當老年人遇到數字鴻溝
    人臉識別所需時間並不長,但從老人彎曲的膝蓋和撐在櫃機上的雙手可以看出,過程體驗並不舒適。第二天,涉事銀行登門道歉。連日來網上網下的討論,則將公眾的注意力從事件本身轉移到了老年人普遍遭遇的「數字困難」、數字鴻溝上。  數字鴻溝,簡單地說就是在進入數字時代後,人們在信息可及性上存在的明顯差距。
  • 預防為主 人文關懷:上海建設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
    11月24日,在上海市靜安區江寧路街道愛老家園,在專為輕度和中度認知障礙的老年人開設的「愛老家園」集中康複課堂上,美術老師指導老年人通過圖畫填色進行康復訓練。作為上海市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試點之一,靜安區江寧路街道結合本社區老齡化程度高的特點,堅持預防為主和人文關懷,開展老年認知障礙的社區預防、集中康復和腦健康自我管理小組等非藥物幹預項目。2019年,上海在首批28個街鎮啟動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試點,現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 中國科學家為何紛紛出走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90多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的消息引爆了朋友圈,其中大多數是博士畢業,並擁有事業編制。這在中科院系統內引起廣泛關注。這幾年科學家的移動和流失幾乎每天都在發生,但這次和以往的不同之處在於規模較大、專業敏感且原因離奇。90多位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集體出走,僅僅是因為更換保安?
  • 保健品「包治百病」 「灰色騙局」為何專坑老年人
    正是這個被營銷人員稱為「不朽」的幹品幹細胞產品,讓王先生覺察出了「不對勁」,「當時他們說得很神奇,讓我們把幹品幹細胞買回去後,按照他們提供的操作方法,加上葡萄糖、純淨水在培養基裡連續培養72小時,就能生成一種叫『百歲邦德母液』的營養品,服用後可以治療各種慢性病」。  患有老年前列腺病的王先生按照這個方式製作出了「不朽」的百歲邦德母液,服用一段時間,並沒發現有療效。
  • 施一公學生顏寧:回國十年之後為何出走美國?楊振寧先生給出答案
    施一公有五個學生,分別是顏寧、白蕊、萬蕊雪、閆創業、柴繼傑。每一個學生,都在各自領域中有一定奉獻。在施一公的學生當中,顏寧知名度比較高,但爭議性也比較大。主要爭議的兩個點,一個是顏寧為何評不上國內院士,第二個是顏寧為何出走美國。
  • 網絡時代,如何幫助老年人適應「數位化生活」
    「無根據的事例、不科學的結論、粗糙的剪輯畫面」,這些看起來漏洞百出的文章、視頻為何能得到「銀髮族」的青睞?仔細推究,當面臨海量信息時,老年人由於受教育程度、思維定式和生活經歷所限,表現出對信息的選擇、理解、質疑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也較為有限。另外,由於年輕人工作忙,與老年人的溝通交流較少,精神世界的空虛使得他們喜歡轉發信息以吸引關注、創造談資。
  • 「睿見」梁春曉:人口老齡化下的社會轉型、第三人生和生命關懷
    有人說把老年人年齡定義調高一下,就不存在老齡化了,也不是的,你可以改變老年人年齡的定義,但改變不了老齡化的人口結構。從上世紀60年代金字塔型的人口結構,到90年代再到現在的鐘形乃至未來的紡錘形人口結構,老齡人口佔比極大增長,而勞動力人口佔比是下降的,少兒人口佔比更是下降的。
  • 什麼才是老年人真正需要的「養老」?
    為此,我們對博康艾馨集團創始人陳劍鋒先生進行了專訪,暢談了他對於「享老」的理解和願景。問:博康艾馨最早開始涉足養老產業是在2011年,可以說是國內養老產業的「先行者」,當時博康艾馨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關注到這一產業領域的?答:中國現在有4億左右的老年人,但是真正為老年人服務的這個企業並不多,這其中存在一個巨大的缺口。
  • 為何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感染愛滋病病毒?
    有一半的老年人愛滋病病例,是近3年報告的。2017年最新出臺的《中國遏制與防治愛滋病「十三五」行動計劃》,已正式將老年人作為愛滋病防治的重點人群之一。為何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感染愛滋病毒呢?市疾控中心專家提到了兩個老年患者的感染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