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講到千戶苗寨,大家可能就認定為雷山縣的西江苗寨,但這次大家可能不全對,確實有這麼一個有別於西江千戶苗寨的苗寨,那就是----記憶中的黃平巖灰洞千戶苗寨。
【巖灰洞千戶苗寨由來】
現在的巖灰洞千戶苗寨遺址位於谷隴鎮大高山最高峰坡頂下大約200-750米的山坳處,寨子兩邊均為山溝,下方為遺址居住著1000餘戶的苗族同胞,在戰國時期,為抵抗外族統治,由一部分苗族先人遷徙至此,據說,當時一群苗族分支通過原始森林,到了大高山,看到有巖灰洞,並挑選幾個膽子較大的青年人進洞探索,裡面很大,可容納數千人,進可攻,退可守,很具有戰略價值;洞外為大高山高坡,在大高山坡頂往下200米-750米處,有水,有寬闊肥沃的土地,可以耕種農作物,同時,選取居住的地方,距離當時的我縣且蘭國古都較遠,少人發現,周邊均為原始森林,野獸較多,同時,山腰中間有細小山谷,兩邊陡峭,坡腳途陡,山腳平緩,具備極大的戰略要地,達到進可攻,退可守,經眾人商議,便以巖灰洞為根本,在巖灰洞旁的大高山半山腰上選取較為安全的地段作為安家,居住。
因大高山地處深山高坡,周邊深山老林,不易受到戰國、楚漢之爭、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戰亂影響,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由最初的幾十戶,發展到千多戶。
【歷史進程】
巖灰洞的千戶苗寨是很悲壯的苗寨,歷經幾千年的時光洗禮,由衰而盛,再由盛而衰,幾經磨難和挫折,在歷史長河中,可說是消失於茫茫世間,又存在於大地之間,她與人民共和國共同成長,現已演變成現在平安村巖灰洞、青槓、大寨一帶,已發展苗族苗寨數十個,數千戶,數萬人,這就是記憶中的巖灰洞千戶苗寨的歷程。
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七月十日,為能抵抗清朝的統治,巖灰洞千戶苗寨在劉阿山與包大肚、九龍博、龍老心、阿的、阿拉等組建苗寨起義軍進軍施秉縣城。後這支義軍與清兵相遇,並在丁家橋(縣城南部,離施秉縣城七公裡)與鎮遠總兵楊啟賢帶了六千多清兵拉開了戰事。當鎮遠總兵楊啟賢隊伍進入丁家橋之後,苗族義軍先兩頭收尾戰起,堵塞主道,然後中路突擊。楊啟賢的部隊無路可走,只得不戰自亂。義軍殺聲喊天,清軍如甕中之鱉。楊啟賢兵潰,陣亡兵五千餘名,把總五名,團練數十名。苗兵追至城下而來。沒幾天時間,義軍大部隊就攻入縣城。燒毀城外正街、西街,及柳塘堡街、楊家街,三土司衙署亦同時焚。劉玉麟因為丁家橋一戰,城內士兵空虛,不敢出戰。七月二十九日,義軍從西北角入城。一時火光四起,哨房,官房忽四門火起。義軍進城,知縣劉玉麟縣令,以及訓導馮含輝、解會訓導章導淳、土司安得寬、教諭楊春發死之。千總李維棟、外委朱錫光及思南、松桃守城官兵均棄城而走。苗族義軍進城之後,並以此為根據地,「苗遂分田而食。農忙則聚族耕耘」(府志),實行的是「耕者有其田」的社會制度。阿山與他的義軍則佔領了城北面的雞公巖(即中沙大壩,現中沙大道)一帶的一千多公頃耕地。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他利用所得的糧和錢回到家鄉修築了石板橋、石子路、石圍牆,以及房屋院落。同治八年(1869年)春,當席寶田的清軍入城剿苗之後,「官軍入城將苗匪房屋,米谷焚燒」,第二日,即組織仡苗少壯三百編為「忠義營」,隨榮維善進軍白洗(現楊柳塘)至蓑衣坡一帶,並實行「三光」政策。據《苗疆聞見録》載:「同治九年夏,楚軍至,由新寨灣、濫溝河直搗其巢,分兵山抄襲而下,始拔之。乘勝破亮擺,越左山,循箐深徑仄處直搗高山,並踏平蓑衣坡、白洗、樓梯坪、苗隴、叫島等寨,追斬悍苗數千。甕板苗酋龍老心、宋阿祿,叫島苗酋龍九松,蓑衣坡苗酋阿的,樓梯坪苗酋阿敦,白洗酋九博龍、九博望,並革彝苗酋阿拉,山丙苗酋阿麻、老報皆斬於陣。自是南岸之『賊』皆懾兵威,不敢北渡矣。」白洗蓑衣坡一帶的十八年「苗反」至此降下帷幕。
5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中下遊平原地區的九黎部落在向北擴張,與東進和南下的炎帝、黃帝部落發生劇烈的武力衝突,經過長時間的徵戰,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區被擊敗,蚩尤被黃帝擒殺。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開始第一次大遷徙,放棄黃河中下遊地區而退回到長江中下遊平原,並於洞庭湖和鄱陽湖之濱建立了「三苗國」。隨著三苗部落的日漸強大,堯、舜多次對「三苗」進行徵剿。舜帝位,「南巡狩獵」,對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進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區遷徙,其中被迫向西北遷徙的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於「羌人」,成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則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區遷徙,從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雲南東部、貴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寮國、越南等地。而往西南遷徙的苗族先民則與楚人和睦相處,成為後來「楚蠻」的主要成員。
周赧王三十八年(前277),秦昭襄王取楚巫黔地置黔中郡,黃平之地屬之。漢建元六年(前135),武帝遣唐蒙通夜郎,其後24年平且蘭,以其地置牂牁郡,黃平屬牂牁,郡治黃平(舊州)。
戰國時期,秦滅楚,一部分苗族背井離鄉,長途跋涉西遷,進入武陵山區的五溪一帶,形成歷史上著名的「武陵蠻」。
西漢時期,這部分苗族先民在這裡較快地發展起來,形成與漢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勢力。
公元47年,漢王朝派出軍隊徵剿「武陵蠻」,迫使苗族再次離鄉背井,一部分進入黔東北地區(今銅仁一帶),一部分南下廣西融水,後又溯都柳江而上到達今天的榕江、雷山、臺江、施秉、黃平等地。
隋開皇元年(581)於漢牂牁郡故地置牂州,其下轄牂牁、賓化二縣,今黃平縣境分屬於二縣域內。
自唐高祖武德(618)以後於黃平境內先後置建安、新興、賓化三縣。新州地區為新興縣境。新興縣下轄谷隴大高山片區。
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設珍州,以樂源縣為州治所。樂源縣治即舊州。同年建播州,領播州、琅川、帶水三縣。帶水大部土地在今黃平縣境。宋南渡後,於黃平地區設府,治所為今舊州。府地轄黃平、甕安全境。理宗寶祐六年(1258),黃平之名始見於史。十一月新築黃平城,賜名鎮遠州。理宗景定、度宗成淳年間,元軍陷思、播,於黃平(舊州)置元帥府。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沿宋制置黃平府,屬播州,隸四川行省。
明洪武七年(1371),改元置黃平府為黃平安撫司,隸播州;十一年,置黃平守御千戶所;十五年正月,置黃平衛指揮使司,旋又改衛指揮使司為千戶所;二十二年五月,傅友德平狼洞苗,於狼洞地(新州鎮)設衛,改狼洞名興隆,屬貴州都司。
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九月,播轄黃平、草塘、白泥、餘慶、重安五司改隸黃平通判;二十八年平播州,廢黃平安撫司,設黃平州;二十九年,分播州為遵義、平越(福泉)兩府,平越改隸貴州,黃平州隸於平越。
清康熙十年(1671),黃平千戶所併入黃平州;二十六年(1687)裁興隆衛併入黃平州,移州治於衛所。興隆改稱新州,原州治所改稱舊州。嘉慶三年(1798),黃平州改隸鎮遠府。
民國初年(1912),黃平州基層行政劃分為區、團、甲三級。全縣分為8區98團1410自然寨。民國3年(1914),黃平州改為黃平縣,鎮遠府改為鎮遠專區。
1949年11月14日,建立黃平縣人民政府,隸於鎮遠專區。1956年7月,撤鎮遠專區,建立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屬之。1959年1月,撤施秉縣入黃平縣。
巖灰洞千戶苗寨屬於谷隴鎮,原來的苗隴鄉平安村、青槓村一帶。
【抗清歷史】
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七月十日,為能抵抗清朝的統治,巖灰洞千戶苗寨在劉阿山與包大肚、九龍博、龍老心、阿的、阿拉等組建苗寨起義軍進軍施秉縣城。後這支義軍與清兵相遇,並在丁家橋(縣城南部,離施秉縣城七公裡)與鎮遠總兵楊啟賢帶了六千多清兵拉開了戰事。當鎮遠總兵楊啟賢隊伍進入丁家橋之後,苗族義軍先兩頭收尾戰起,堵塞主道,然後中路突擊。楊啟賢的部隊無路可走,只得不戰自亂。義軍殺聲喊天,清軍如甕中之鱉。楊啟賢兵潰,陣亡兵五千餘名,把總五名,團練數十名。苗兵追至城下而來。沒幾天時間,義軍大部隊就攻入縣城。燒毀城外正街、西街,及柳塘堡街、楊家街,三土司衙署亦同時焚。劉玉麟因為丁家橋一戰,城內士兵空虛,不敢出戰。七月二十九日,義軍從西北角入城。一時火光四起,哨房,官房忽四門火起。義軍進城,知縣劉玉麟縣令,以及訓導馮含輝、解會訓導章導淳、土司安得寬、教諭楊春發死之。千總李維棟、外委朱錫光及思南、松桃守城官兵均棄城而走。苗族義軍進城之後,並以此為根據地,「苗遂分田而食。農忙則聚族耕耘」(府志),實行的是「耕者有其田」的社會制度。阿山與他的義軍則佔領了城北面的雞公巖(即中沙大壩,現中沙大道)一帶的一千多公頃耕地。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他利用所得的糧和錢回到家鄉修築了石板橋、石子路、石圍牆,以及房屋院落。同治八年(1869年)春,當席寶田的清軍入城剿苗之後,「官軍入城將苗匪房屋,米谷焚燒」,第二日,即組織仡苗少壯三百編為「忠義營」,隨榮維善進軍白洗(現楊柳塘)至蓑衣坡一帶,並實行「三光」政策。據《苗疆聞見録》載:「同治九年夏,楚軍至,由新寨灣、濫溝河直搗其巢,分兵山抄襲而下,始拔之。乘勝破亮擺,越左山,循箐深徑仄處直搗高山,並踏平蓑衣坡、白洗、樓梯坪、苗隴、叫島等寨,追斬悍苗數千。甕板苗酋龍老心、宋阿祿,叫島苗酋龍九松,蓑衣坡苗酋阿的,樓梯坪苗酋阿敦,白洗酋九博龍、九博望,並革彝苗酋阿拉,山丙苗酋阿麻、老報皆斬於陣。自是南岸之『賊』皆懾兵威,不敢北渡矣。」白洗蓑衣坡一帶的十八年「苗反」至此降下帷幕。
【演變歷程】
苗族是一個悠久的古老民族,苗族曾有過漫長的原始社會。以樹葉為衣,以巖洞或樹巢為家,以女性為首領的情況,在苗族古歌中有大量的反映。從一些地區的親屬稱謂制度中,還能看出從母權制過渡到父權制,從血緣婚到對偶婚的演變痕跡。秦漢以後,封建王朝在大多數苗族地區建立郡縣,實行「附則受而不逆,叛則棄而不追」的羈縻政策。同時中原鐵器和生產技術的傳入,推動了苗族經濟的發展。五溪地區的苗族先民已開始從事農業生產,掌握了用木皮織績和以草實染色的紡染技術,出現了產品交換;但氏族首領與人民處於平等地位,生產力水平低下,仍處於原始社會階段。
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武陵地區由於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苗族的原社會開始逐漸解體,原來由血緣關係組成的氏族公社,已逐漸發展成為地緣關係的農村公社。唐宋年間,苗族逐步進入到了階級社會,農村公社的首領已有了土地支配權。漢族的封建經濟,通過漢、苗等民族間頻繁接觸,促進了苗族封建社會領主經濟的形成和發展。有些「蠻酋」、「蠻帥」成為世襲的「土官」,領有大量的土地。在這些「土官」境內的苗民滄為農奴(稱為「田丁」),耕種著領主的土地,交納租賦和服無償勞役,並須參加領主間的械鬥,為其賣命。
南宋王朝開始用官職來籠絡各族首領,以加強中央和地方的關係。許多土官都受到封賞,後來成為大大小小的土司。
元、明時期,苗族地區的封建領主經濟已相當發展。明朝中央政府於弘治十五年(1502)在湖南城步苗區開始實行「改土歸流」,其他地區開始派遣流官。苗族地區地主制度的興起,又使以領主制度為經濟基礎的土司政權受到削弱。封建王朝對土司的限權,又使土司制度走向衰落。到明末清初,其他苗族一些地區開始改土歸流,使地主經濟得到順利發展。但湘西的臘爾山區、黔東南雷公山和古州山區,仍處於「無君長、不相統屬」狀態,被封建王朝統稱為「生界」。其社會發展仍處於農村公社末期。
清雍正年間大規模的「改土歸流」,對封建領主的瓦解和地主經濟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對「生界」的武力徵服,造成了苗族人民大量傷亡,嚴重的破壞了當地的生產力。隨著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土地的兼併和財富的集中日益加劇。乾隆年間,湘西已出現擁有一、二千石穀子的大地主,至嘉慶年間,已出現了七、八千石穀子的大地主。封建領主制到這時才基本上消亡。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苗族地區先後滄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苗族人民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與其他各族人民一道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在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都作出了貢獻。1949年後,苗族地區經過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經過50年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苗族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其社會歷史進程已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大遷徙歷程】
根據專家的研究,苗族歷史上五次大遷徙的情況如下:
第一次大遷徙:是苗族先民以其發源地今四川的雅龍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帶,沿長江向東遷徙到長江中遊的南北兩岸:南岸的達到洞庭、彭蠡之間定居下來;北岸的達到江漢平原。在這裡居住了很多年,隨著生產的發展,生活改善,人口增多,科技文化水平也日益提高。這是苗族首次由西向東的大遷徙,大遷徙的原因是遠古羌人南人,迫使苗族先民向東遷徙,時間約在若干萬年以前(原始初民社會)。
第二次大遷徙:是苗族先人在長江中遊居住很久之後,人多勢大,號稱「九黎」,與南方的炎帝族發生矛盾,打敗了炎帝族,一部分追逐炎帝族直達黃河北岸。在這裡又經過了很多年,九黎族的勢力越來越強大。這時誕生的蚩尤,聰明好學,勇敢善戰,後來成了九黎族的首領,製造多種兵器,軍事力量強大,與來其黃河上遊的黃帝族發生武裝衝突。起初黃帝九戰九敗,後來聯合炎帝族等,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結果蚩尤戰敗被殺,身首異冢。從此九黎族的各部雖與黃帝族鬥爭了很長時期,但終因群龍無首屢戰屢敗。這次由南向北的遷徙,時間約在4300—4600年之前(遠古到黃帝)。
第三次大遷徙:蚩尤戰鬥失敗很久以後,九黎族的各部屬,一部分在北方建立了黎國;一部分被俘成了奴隸,後來融合到漢族中去了;一大部分經過長途跋涉,退回到南方。在江南的洞庭、彭蠡之間,建立起三苗部落聯盟。這是由北向南的遷徙,時間約4200—4100年之前(黃帝到唐堯)。
第四次大遷徙,苗族先人在洞庭、彭蠡之間辛勤耕耘,建立起三苗部落聯盟,又經過了長時間的休養生息,漸漸強大起來。唐堯很懼怕三苗、共工、歡兜(即「驩兜」)等,故到舜即位,馬上「分北三苗」,流共工於幽州;放歡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強大的三苗部落聯盟從此分化瓦解。有部分人還逃到了東海,這支苗族的先人也保存了一個獨立的群體。只有被流竄到三危的一支,鬥爭不止,直到夏禹時期才初步歸順,在三危山一帶居住下來。這次是分途遷徙,遷徙的方向各不相同,如三苗是由南向西北遷徙;其中部分是向東遷徙;歡兜是基本未動,即從洞庭、彭蠡之間轉移到今湖南西部。時間大約在4100年之前(虞舜——夏禹時期)。
第五次大遷徙:這次遷徙是分途回歸。如:被逐到三危的一支(三苗),是原來力量最強的一支。他們整體逃遷中屢遭武裝掠奪,一次次抵抗,一次次戰敗,一次次逃遷,從三危山出來,經過大雪山、渡過渾水河(黃河),朝著南風吹來的方向一步步遷移,過甘肅、青海,經產犛牛、駱駝的「藏彝走廊」,沿金沙江到川南、滇東北和黔西北這支苗人的遷徙方向是由北向南。被放逐到崇山的一支(歡兜),都是近距離的遷移,即由崇山往東,曾達到今湖南常德一帶,又沿水達到洞庭、彭蠡之間,後來周王朝視為隱患,宣王「乃命方叔南伐蠻方」。到戰國時吳起發武力「南並蠻、越」,佔有洞庭、蒼梧等蠻、越之地。這支苗人被迫逃進武陵山區,剛發展強大一點,又遭到東漢王朝的一再進剿,又被迫「朝著太陽落坡的地方」逃遷,最後達到今湘西、黔東北、川東南和鄂西南一帶。這支苗人遷徙的方向是先向東、後向西。往東逃遷的一支(三苗中的部分有苗),也沒有在東海岸邊長久定居,而是慢慢離開海邊,逐步往西歸遷。他們中間有的人(約在四千年前後)可能渡海去了日本。今天日本有的地方有許多與中國黔東苗族相似,甚至相同的文化現象。從黔東苗族《跋山涉水》的遷徙歌中可以看出,這支苗人的遷徙是沒有械鬥的和平轉移,他們從「就在海邊邊」的地方,由東向西,逐步回到原三苗部落聯盟的住地,經過一段時間,為了「尋找好地方」,又由洞庭湖溯沅水遷移到五溪地區,再沿巫水進入南嶺走廊,經越城嶺北麓到今廣西融水(大苗山),再往北達到今黔東南地區。這支苗人的遷徙方向,大體是由東向西。上述三支苗人的這次遷徙時間,大約在1200年以前(約從周到宋時期)。
除以上幾次大遷徙外,還有很多小遷徙,但宋代前後,絕大部分苗人都先後到現在的居住地域定居。但元、明、清各代的統治者仍不斷「進剿」,湘西、黔東南等地的苗民四處遷逃,但都不離開湘西、黔東南和川黔滇地域。